重讀魯迅|《故事新編》:魯迅先生的幽默、想像力和懷疑精神

2020-12-11 讀讀也讀

提起魯迅,我的腦海中總會浮現出先生那張熟悉的臉:又硬又黑的短髮,濃密的鬍子,身穿長衫,手中或拿著筆或捏著一根燃燒的香菸。在黑白色的照片裡,魯迅先生的目光永遠望向遠方,那樣的莊嚴,那樣的深沉。

我似乎從沒見魯迅先生笑過?

不知各位朋友對魯迅先生是何印象,就我個人而言,我有一個偏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把魯迅看作是一個不苟言笑的老夫子的形象。在課堂上,老師常常將魯迅先生的作品拔到一個很高的思想高度上,講魯迅先生的思想是多麼多麼深刻,多麼多麼高深,當然,這是一定的。但這種嚴肅也導致了我望魯迅生畏,因此在閱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時,心裡總抱著過於沉重的心理負擔,怕沒讀懂魯迅,怕讀得不對,怕讀得不對且答不好題……直到過了不必為了應付考試而讀書的年紀,我才積攢上數日的勇氣重讀魯迅。在魯迅先生眾多的著作文章中,我尤愛《故事新編》,通過這本小說集,我認為我對魯迅先生的認識拓寬了,他在我印象裡不再是那個一成不變、不苟言笑的思想家,而還有著幽默詼諧,「眉飛色舞」,甚至還有些鬱鬱寡歡的多面的形象。

魯迅的兩種小說模式:看與被看和離去-歸來-再離去

在魯迅先生的小說創作中,有兩種模式:看與被看和離去-歸來-再離去。第一種看與被看,魯迅的小說《祝福》、《藥》等都屬於這一模式。《祝福》中祥林嫂的不幸並沒有引起真正的理解與同情,卻通過「看(聽)」的行為,轉化為可供消遣的「故事」:這些鄉村老女人們正是在鑑賞他人(祥林嫂)的痛苦過程中,鑑賞自己的表演(「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並從中得到某種「滿足」(自我崇高化),同時又在「嘆息」「評論」中,使自己的不幸與痛苦得到宣洩、轉移以至遺忘。而在別人的痛苦、悲哀「咀嚼」殆盡,成為「渣滓」以後,就立即「厭煩和唾棄」,施以「又冷又尖」的「笑」:這類情感與行為方式表面上麻木、混沌,實際上是顯示了一種人性的殘忍的。於是,在這類小說中,在好奇的看客「看」(鑑賞)被看者的背後,常常還有一位隱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憫的眼光,憤激地嘲諷著看客的麻木與殘酷,從而造成一種反諷的距離。《藥》中則展現了「啟蒙者」與「被啟蒙者」之間看與被看的關係,一旦成為「被看」的對象,就會像《藥》裡描寫的那樣,成為茶客們閒聊的談資,啟蒙者的一切崇高理想、真實奮鬥(如夏瑜懷著「大清的天下是我們的」的信念所做的犧牲)全都成了表演,變得毫無意義,空洞,無聊又可笑。

離去——歸來——再離去」的模式,也稱為「歸鄉」模式。在這一模式的小說中,無論是《祝福》《故鄉》,還是《在酒樓上》《孤獨者》,敘述者在講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時,也在講述自己的故事,兩者互相滲透、影響,構成了一個復調。如《故鄉》的敘事是從「我回到故鄉」說起的,作者採取了橫截面的寫法,將完整的人生歷程的第一階段「離去」推到了後景。小說虛寫了這樣一個「我過去的故事」:當年被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法制度的農村社會所擠壓,「我」不得不離本鄉、逃異地,到現代都市尋求別樣的出路。二十年過去,依然在為生活而辛苦輾轉,卻失去了精神的家園。此番歸來,正是為了尋夢:那「時時記得的故鄉」不過是心像世界裡的幻影。因此,整篇小說所寫的其實是「我」的一個心理過程:「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的現實圖畫逐漸取代那想像中理想化了的「神奇的圖畫」,「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由十分清楚而變得模糊。而現實閏土的故事(還包括現實楊二嫂的故事)無疑起了驚醒的作用,幫助「我」完成了幻景與現實的剝離。「我」由希望而絕望,再度遠走,從而完成了「離去——歸來——再離去」的人生循環(在小說的外在形式上則表現為「始於篷船,終於篷船」的圓圈)。

通過魯迅先生兩種小說創作模式的觀察我們發現,魯迅先生不僅是對社會現實、對他人有著深刻的觀察和思考,同時他也善於反思自我。我們從魯迅先生的作品中常常看到魯迅先生對自己的懷疑與批判。如在《藥》中被質疑、批判的對象是雙重的:既是那些「吃人」的民眾,更是「被吃」的啟蒙者,以至啟蒙本身。而魯迅自己即是這啟蒙者中的一員,也就是說魯迅所提出的質疑最終是指向他自身的。

在《故鄉》中,魯迅也曾對自我產生懷疑,他因對故鄉而感到失望,以至於絕望,但魯迅自己又對這樣的絕望提出了質疑:他在宣布希望為虛妄的同時,也宣布了絕望的虛妄。於是,在《故鄉》的結尾,那「一輪金黃的圓月」又作為理想的象徵重新高懸,並且激發出新的奮進,相信「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這「走」正是對世界與自我雙重絕望的抗戰。

這就是魯迅的生命哲學,他會揪住一個問題不斷深入,不斷追問,直到追問到不能再問之時,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做的那樣,對人性反覆拷打,非要問出點東西來。

而在《故事新編》中,魯迅把這種對人性的追問的距離拉遠了,他選取了幾個中國古代的神話和故事,減少了直接與現實接觸的壓迫感,增加了小說的審美距離,然而小說中所討論的問題仍是現實的,我們從中能看到許多當時社會問題的影子。也是由於這種時空的差異,使得小說有了錯位的幽默,但這幽默是屬於歷史的,是一種蒼涼的幽默。

《故事新編》:魯迅先生的幽默、想像力和懷疑精神

我個人認為的一個作家的特質裡,幽默和想像力都是不可或缺的。魯迅先生的《故事新編》,很能反映魯迅先生驚人的想像力和冷酷的幽默。

我們先看《奔月》,《奔月》很像是《娜拉出走以後》的男性古代版,在這篇小說裡,魯迅沒有講后羿射日的壯觀場面,而是聚焦在后羿射完太陽之後的生活。一位英雄在完成了英雄事跡之後是什麼樣的呢?他在為吃飯發愁。后羿的老婆嫦娥不想每天吃烏鴉肉的炸醬麵,

「又是烏鴉的炸醬麵,又是烏鴉的炸醬麵!你去問問去,誰家是一年到頭只吃烏鴉肉的炸醬麵的?我真不知道是走了什麼運,竟嫁到這裡來,整年的就吃烏鴉的炸醬麵!」

嫦娥仙子的一段臺詞,把生活的瑣碎和神話串聯聯想起來,讀起來實在有趣極了。后羿於是出門打獵,在打獵途中,后羿遭到了民眾的遺忘和徒弟的背叛,回到家後發現嫦娥也跑了,此時后羿處於精神極度壓抑的狀態,於是他朝著月亮又射了三箭。魯迅這裡實際上是寫了一個先驅者命運的問題,《藥》寫的是先驅者被民眾傷害的故事,《奔月》則更多的聚焦於先驅者自身的生命境遇。《補天》也寫到先驅者的問題。我們先看魯迅的一段場景描寫:「粉紅色的天空中,曲曲折折地飄著許多條石綠色的浮雲。」「天邊的血紅的雲彩裡有一個光芒四射的太陽,如流動的金球包在荒谷的熔巖中;那一邊,卻是生鐵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這是魯迅先生想像力的證明。《補天》這個故事講的是先驅者的豐功偉績被別人利用。《理水》講的是先驅者如何被工具化。從這幾篇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啟蒙的思考。他發現了人性最本質的東西,並企圖通過這些本質來反抗他將可能遭遇的宿命。然而事實可能是,只留下了蒼涼的幽默。

《鑄劍》講述了一個復仇的故事,這篇小說也很具有想像力。魯迅在寫這個復仇的故事時,仍把目光拉遠,他不僅關注復仇,更關注復仇以後發生的事。在復仇之後發生了什麼呢?仇人與復仇者的頭顱混在一起無法辨認,最後只能一塊埋掉,甚至最後還引來了「看客」的圍觀。至此復仇所代表的崇高、詩意已蕩然無存。讀到這個地方,我們可以感到一種透骨的悲涼。而且這樣的悲涼對魯迅來說可是事關重大,因為魯迅自己是主張復仇的。他一方面主張復仇,另一方面對自己的主張是提出質疑的,把懷疑指向自身的。復仇是要復仇的,但復仇在中國當時的現實下,究竟有多大的意義?這是對他自己的一種信仰、追求的質疑,所以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種魯迅式的懷疑精神。

《採薇》、《起死》、《出關》等這些小說寫的是中國歷史上的老子、莊子、孔子這樣一些聖人宗師,由於篇幅所限,不做展開。簡單來講,魯迅讓這些聖人、賢人和一些意想不到的人突然相遇,使他們處在一個很荒誕的情境當中,來逼迫他們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聖人們的學說是否仍適用於今日?當然這個問題是非常嚴肅非常宏大的,魯迅先生在小說裡更多的還是展現了一種戲劇性的衝突和假設,倘若要把它做成一個學術問題,我想魯迅先生絕對會認認真真回答的。

總結

魯迅先生向古代神話故事取材,融入了自身非凡的想像力,在生命的最後一個階段,寫出了如此充滿張力,從容不迫的,懷有深沉的幽默的作品。

魯迅在《故事新編》裡面有一種現代的、懷疑的精神,而且裡面滲透了他自己的那些刻骨銘心的、生命的痛苦和悲涼的體驗。而這些小說在藝術上又表現得如此複雜,嘲諷的、悲壯的、崇高的、荒誕的調子交織在一起,互相質疑、補充和撕裂,其文本是一個撕裂的文本。魯迅的小說不追求外界的和諧,有種內在的緊張。從結構而言,就是小說的後面是對前面的顛覆,一個整體的消解。這都可以看出魯迅思想的深刻,藝術的豐富性、創造性,這樣的歷史小說是我們過去所看不見的,完全是魯迅的一種新的創造。

在讀完《故事新編》後,再看魯迅先生的畫像,仍舊是面無表情的、嚴肅莊重的,但我從中看到了魯迅先生的幽默與諷刺,看到了「含淚的微笑」。魯迅先生的思想是偉大而複雜的,我們不應把他標籤化、工具化,不應該像對待魯迅先生在小說裡寫到的先驅者那樣對待他,魯迅常讀常新,時讀時新。研究現當代文學的許子東老師講:說不完的魯迅。於讀者而言,也是讀不完的魯迅。

參考書目:《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魯迅《故事新編》:編出新意
    魯迅先生的《故事新編》多以中國非常著名的古代神話或者傳說為對象,進行了新的解讀,新的改編,編得很有些新意(既是現在讀來,仍然感覺得到這種新意),畢竟魯迅先生是一位戰士,是以諷刺現實(也包括歷史)和喚醒民眾為己任的,所以讀完之後,除了覺得有意思,有創新,更讓人深思。
  • 曹文軒:魯迅的影射和幽默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通過常年對文學的寫作、教學、思索,他將自己對文學技藝的提煉和對文學精神的感悟,融入到對經典作品的鑑賞之中,寫出了《經典作家十五講》。書中涉及了魯迅、沈從文、錢鍾書、契訶夫、川端康成、普魯斯特、毛姆、卡爾維諾等14位作家及作品。最近,《經典作家十五講》再版,澎湃新聞經授權摘錄《「細瘦的洋燭」及其他——讀魯迅》其中的部分篇章以饗讀者。《經典作家十五講》插圖:魯迅肖像。
  • 七下語文3.回憶魯迅先生(節選)預習指導:你想像不到的魯迅先生
    代表作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且介亭雜文》。三、寫作背景1934年11月蕭紅和蕭軍到上海,與魯迅相識,並常到魯迅家做客,向魯迅請教。魯迅特意將兩人介紹給茅盾、胡風等左翼作家。
  • 露易絲·格麗克與魯迅
    魯迅先生便如此,其做新詩不多卻天真可愛;其雜文名垂青史。與格麗克相似的是,他們都力求「將淺層的東西與深層分隔開來,選擇深層的東西」:格麗克的詩句常引用古希臘和羅馬神話,這令其詩篇更為渾厚;魯迅的中國神話背景,讓他的《故事新編》充滿詭譎的詩意。因而,露易絲·格麗克的獲獎是詩性的勝利、女性的勝利和個性的勝利;魯迅的使命感與美學訴求,激勵著中國作家走向世界。
  • :魯迅先生,早就示範出了充滿求生欲的答案
    說起周樹人,大抵有很多小夥伴們不認識,但,一說起魯迅,想必絕大多數小夥伴們都不陌生。我想,許多人一定和我一樣,在我們那個年代的九年義務教育的語文課本上,總是少不了魯迅先生的作品。作為那個年代精神鬥士的魯迅,「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雖然文章過去已久,文章裡,卻依舊是如今可以借鑑的故事。例如,那時候,杭州西湖的雷峰塔倒掉了,據說是當地人認為塔磚可以驅邪鎮妖,紛紛偷去搞「家庭建設」了,魯迅先生曾就此事寫過兩篇雜文。
  • 說起魯迅先生,都想起《吶喊》《彷徨》,卻少有人知道這篇小說集
    而除了《吶喊》《彷徨》外,魯迅還有一本小說集,並沒有這兩本那麼知名,其中有幾篇故事,是魯迅先生在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光寫下的。這本小說集的名字叫做《故事新編》。《吶喊》《彷徨》中的角色,有些是有參考形象的,而《故事新編》則完全不同,這本小說集的內容多是神話、傳說、以及史實演義。
  • 六年級第26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筆記,感受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
    魯迅三弟周建人的大女兒。魯迅逝世時,她才十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周曄回憶伯父的文章,寫於魯迅逝世九周年(1945年)。2、寫作背景:作為魯迅的侄女,周曄從小親身感受到 魯迅的關愛和愛護,親眼看到了魯迅關心勞苦大眾,熱愛勞動人民,勇敢地與反動勢力做鬥爭。這些事情都深深感動著周曄,她長大後更是經常懷念魯迅。
  • 不朽的魯迅先生
    是的,魯迅的作品(包括小說、雜文、詩歌和政論等)是不朽的。 今日之中國,仍然需要魯迅,呼喚魯迅的精神,對魯迅精神的任何淡化、矮化和曲解都是站不住腳的。 學習魯迅以激越的愛國主義為底色的革命精神 青年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剪掉了辮子,他在「斷髮照」上題詩一首:「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 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
    今天我們來聊聊魯迅先生《故事新編》中的《鑄劍》,這是魯迅先生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我們先回顧一下這篇小說的情節,眉間尺滿十六歲前夜,母親告訴他他的使命:為父親復仇,他的父親是天下第一的鑄劍名工,為大王煉成兩把劍後,自知會被大王猜忌,所以只把雌劍獻給大王,把雄劍留在家,如果自己被大王殺害
  • 重讀魯迅的阿Q,我明白了這3個道理
    比如他的髒、無賴、沒尊嚴、齷齪、愚蠢、麻木、拜物、利己、為虎作倀、膽小如鼠、滿嘴跑火車…所以有時候總想不明白,為什麼魯迅先生為了塑造一個討厭的可憐人而用了這麼多筆墨?於是我決定重新讀阿Q。01重讀阿Q故事發生在辛亥革命前後閉塞的農村小鎮未莊。
  • 《吶喊》95周年:我們討厭和喜歡過的魯迅
    □本報記者 徐敏  站著喝酒穿長衫的孔乙己,月光下看守瓜地的閏土,追求精神勝利的阿Q,以及反覆嘮叨兒子被狼吃掉的祥林嫂……這些在現代文學史上鮮活的人物形象,都出自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吶喊》。今年8月,是《吶喊》出版95年。95年以來,《吶喊》多次再版,影響力至今不減。而關於這本讀者再熟悉不過的小說集,蘊藏著我們討厭和喜歡過的魯迅。
  • 成年人的脆弱,從突然讀懂魯迅開始
    而經典作品的力量,還來自於每一次重讀時的啟迪和思考。在最本真的學生時代初讀魯迅,讀的是曲折故事。長大後重讀魯迅,讀的是人間百態。在體味過複雜的真實人生後,才能感受到幼時無法觸達的種種況味。曾幾何時,我們讀《故鄉》,對長大後的中年閏土大概是看不起的。
  • 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
    有感於昨天看的一篇關於中年男人的文章,就摘抄引用了一大段,和廣大中年男同胞們共勉感懷一下吧。好了,下面切入我們今天主題,我就先給大家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魯迅先生可以說是中國的民族之魂,魯迅的精神深刻影響著他的讀者、研究者,以及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作家、知識分子。魯迅極富創造力與想像力的創作,為中國文學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開拓了廣闊天地。
  • 魯迅《鑄劍》:復仇的表面下,是對悲劇的反思
    但並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是好故事,大多數的作家所寫的故事都因缺乏由對社會和人性的鮮活洞察所驅動的視覺印象,對作品人物和世界的深入了解,以及作者本人的情感體驗而成為千篇一律的劣質品。只是大浪淘沙之下仍有佳品,比如說由魯迅先生所創作的《故事新編》。
  • 對魯迅先生的一些評價
    千年來,魯迅先生在天國之下,只有這一個。也許,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沒有人比得上他了,他是偉大的、崇高的、空虛的英雄戰士、思想先驅和文學巨匠。橫眉冷眼旁觀,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就是他的人生寫照。想念魯迅,敬畏魯迅。
  • 《魯迅草木譜》:那個鐘愛花草樹木的魯迅先生
    他感到學醫並非一件最緊要的事,第一件要緊的事,是改變人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文藝。他於是告訴許壽裳說自己要退學:「我決計要學文藝了。中國的呆子,壞呆子,豈是醫學所能治療的麼?」魯迅在《藤野先生》裡描述了自己退學時的情形:到第二學年的終結,我便去尋藤野先生,告訴他我將不學醫學,並且離開這仙臺。他的臉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
  • 這裡保留著醫學生魯迅的聽課座位:在仙臺尋蹤魯迅和藤野先生
    在仙臺,他曾留下了許多回憶,並據此寫出了著名的散文《藤野先生》。仙臺醫專的階梯教室,當年魯迅就坐在這個座位上聽課學習尋訪仙臺魯迅先生故居仙臺市位於日本本州島,處於七北川和廣瀨川之間,近仙臺灣,是日本本州東北地區最大的經濟和文化中心,是宮城縣的首府所在地。
  • 建議課本取消《背影》,移除魯迅,是教育思想的進步還是倒退?
    「橫挑鼻子豎挑眼」導向不良的文章《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和《背影》前幾年先後被專家點名要求移出課本。前者理由是太過於血腥暴力,教壞小朋友。《背影》的理由則是父親違反了交通規則,還有教授稱作者感情虛假,動不動就哭。那麼,兩者都讀過的人,是不是一會兒「怯懦」,一會兒又「暴力」,成為了一個精神分裂者呢?
  • 又一種對魯迅的詮釋《無常·女吊》將魯迅作品人物重組
    不知從何時起,戲劇界的創作掀起了一陣「魯迅熱」,而且幾乎每一部都飽受爭議。去年「大導」林兆華在工廠的煤堆上神秘兮兮地「折騰」出了《故事新編》,將魯迅同名作品中的《鑄劍》、《奔月》、《理水》、《採薇》、《出關》、《非攻》等故事融合在一起,在形式上也大膽嘗新,至此以後,現代舞、多媒體紛紛登上戲劇舞臺。今年,張廣天的民謠清唱劇《魯迅先生》一出,更是一時間成為關注焦點、爭論話題。
  • 對話|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在魯迅研究中,用文物「說話」
    夏證農題「魯迅圖書館」澎湃新聞:1999年以前魯迅紀念館的主要職能方向是怎麼樣的?魯迅《聽彈琴》另外,在魯迅的個人創作中,《故事新編》是在上海正式出版的。我們館收藏有《故事新編》的手稿。這件文物的捐贈人是出版家黃源,他曾與魯迅一起做了很多出版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