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魯迅的阿Q,我明白了這3個道理

2020-12-09 井小鹿

我們熟悉阿Q——這個在語文課本和語文試卷上反覆出現的人。遇到無可奈何、翻盤不了、索性就要乾脆認命的事情,大概有一半人會發揮一下「阿Q精神」。自《阿Q正傳》於上世紀20年代在北京《晨報副刊》上發表以來,阿Q的形象恐怕早已深深嵌入每個中國人的心裡。

我曾經覺得阿Q這人挺討厭的。比如他的髒、無賴、沒尊嚴、齷齪、愚蠢、麻木、拜物、利己、為虎作倀、膽小如鼠、滿嘴跑火車…

所以有時候總想不明白,為什麼魯迅先生為了塑造一個討厭的可憐人而用了這麼多筆墨?於是我決定重新讀阿Q。

01重讀阿Q

故事發生在辛亥革命前後閉塞的農村小鎮未莊。阿Q是一位混跡在中國社會最底層的貧苦僱農,他無家、無地、無固定職業,連姓「趙」的權利都被人剝奪。

可謂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阿Q備受殘酷的壓迫與剝削,卻以「精神勝利法」自我陶醉。因為向趙家的傭人求愛,被趕出去,引發了生計問題;進城混飯,卻又好逸惡勞,淪為竊賊。

革命爆發之後,因在城裡看過革命黨被殺,阿Q就自覺自己也是革命黨了。直到後來革命失敗,阿Q因為這根本不存在的「革命黨」身份,受到趙太爺指控後被殺,成為為新舊政權迭代的犧牲品。

魯迅先生以辛酸、嘲解的筆調塑造了阿Q這一深入人心的形象,所以阿Q的一生伴隨著滑稽和可笑,同時,也伴隨著悲劇。

02 阿Q的悲劇是如何產生的

阿Q沒有正兒八經的名字,魯迅甚至沒有想過要給他冠以一個姓氏。沒有姓氏、沒有名字的阿Q就變成了一個抽象的代名詞,阿Q不是一個人,阿Q是一群人——阿Q們。

魯迅對辛亥革命一度產生熱情,之後又轉換成巨大的不滿和失望,「招牌雖換, 貨色照舊」的辛亥革命使魯迅震驚和清醒。這是因為人民的不覺悟、落後、麻木、國民性的痼疾已經到了不得不下一劑狠藥的地步了。

阿Q的國民劣根性是魯迅最想表達的主題,他悲劇的產生有三個原因。

1. 農業社會落後的生產力,限制了人們的視野。

2. 異族入侵的血痕,造成了心靈上的奴役創傷。

3. 儒家的束縛人們思想的文化傳統,又成為一種統治思想灌輸。

這種國民劣根性使得阿Q一天天的自我滿足著,也在一天天的自我墮落著。不能理解現狀,不敢正視現狀,也無力改變現狀。

也可以說,阿Q是與這個世界嚴重錯位的人,他像是一張空白紙上的數學題,解出了一堆錯誤答案,以至於最終被劃上一個鮮紅的叉號。

這不止是阿Q自己的悲劇,也是時代對阿Q的戕害。「惟沉默是最高程度的輕蔑」。這樣的悲劇人物,落筆紙上,就是一記響亮的耳光。

03如何規避阿Q精神

阿Q的故事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個世紀,而阿Q精神卻還在我們生活的角角落落裡存在著。

生活不如意的,也會對那些得不到的喊一句:媽媽的!

得過且過的,也以為自己已是生活的勝利者。

小有成就的,會看不起比自己還不如的人。

甚至有人也渴望著「一場革命」,房子、車子、婚姻、工作......

阿Q的悲劇有其特定性和必然性。而我們,卻可以通過自我修煉,規避掉阿Q精神。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

1. 尊重事實

鬧鐘響了就起床,紅牌出現了就被罰下場,電燈壞了就維修。

但有人呼選擇繼續躺在床上不起床,或者看到紅牌不下場,電燈壞了不維修的時候,就會對身邊的人或事形成遷怒:或者是臥室的床墊不夠舒服,或者是賽場的廣告牌太刺眼,或者是電燈的購買者太白痴。

心理學認為,這是一種「受害者心理」——無論遇到什麼事情,他們都為自己尋找藉口,為自己找理由,樹立錯誤的認知,從而無法走出思維的局限。

所以,規避阿Q精神的第一步,就是尊重事實,不為現實找藉口。

2. 正面回應

鬧鐘響了就起床,紅牌出現了就被罰下場,電燈壞了就維修。

有人雖不會把問題產生的原因全部外推,但卻也懶得去改變現狀。鬧鐘壞了我還有手機;被罰下場了沒什麼大不了,正好想去喝一杯;電燈壞了就壞了吧,隔壁的好像也壞了......

由此可見:迴避問題、自我安慰,可以讓我們留在舒適圈內,但根本於事無補。我們要做的是就是直面問題,勇敢回應,邁出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3. 建立自信

阿Q是一個典型的缺乏自信的人,他獲取人們關注或者是尊重的方式就是滿不在乎的自我貶低、恐嚇、誇張......的精神勝利法。

而面對生活中的難題和無奈,要建立自信。

首先,要明白我們的自我價值不需要通過他人肯定來實現,因此不必討好;

其次,要確信我有學習能力、借鑑能力,我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現狀;

最後,一定要告訴自己此路不通,還有他路,我自信還可以在其他事情上圓滿和成功。

04結語

魯迅說:愛夜的人,要有聽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清一切暗。

他的文字,有著超乎尋常的時效性,因為深刻,所以觸及靈魂;因為觸及靈魂,所以深刻。

常讀常新常反思,願我們做先生希冀的那種「誠摯、熱愛、為光明鬥爭的人」。

#井小鹿每日讀書#關於阿Q,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相關焦點

  • 魯迅為何點名胡適及其門人,考證阿Q姓啥叫啥?
    所以魯迅先生如此極端的重視阿Q的姓,真有必要好好看看,魯迅先生為什麼不能簡單地給筆下的主人公阿Q,蓋了一個姓書中語言,未莊趙太漂亮秀才爺的兒子,阿q是明確傳達,其實我是姓趙,且比另外那秀才三代啊結果很快就被趙太爺罵了,阿Q來了「三句話,一耳光」阿Q,你這個混蛋!
  • 《阿Q正傳》:背後映射的中國精神
    《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不單單以刻畫鄉下無賴漢為能事,阿q是中國人各種劣根性的結晶體,是每個中國人,卻不是任何的個人。魯迅是有意識地要指出中國民族性的弱點。影射中國民族普遍的劣根性。《阿q正傳》不單單讓人笑,其中包蘊著一種嚴肅的意義。
  • 重讀魯迅|《故事新編》:魯迅先生的幽默、想像力和懷疑精神
    提起魯迅,我的腦海中總會浮現出先生那張熟悉的臉:又硬又黑的短髮,濃密的鬍子,身穿長衫,手中或拿著筆或捏著一根燃燒的香菸。在黑白色的照片裡,魯迅先生的目光永遠望向遠方,那樣的莊嚴,那樣的深沉。我似乎從沒見魯迅先生笑過?
  • 重讀《魯迅》的感悟,從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
    其實在讀的時候,我很好奇為什麼魯迅可以寫成這樣深刻的文字呢?這其實要從魯迅的家庭說起。用今天的話說,他的家庭應該是一個不錯的中產階級家庭,在當時其實他們是周氏大家族。但因為他的祖父參與了一個科舉考試行賄的案子,他的祖父就被判了"死刑",當時叫判了一個叫"斬監候"的罪,其實就是先不殺你,等哪天要殺頭就殺頭。就因為這件事把魯迅家的家底都掏空了,從此家道中落。
  • 重讀魯迅《阿Q正傳》:年歲漸長,我們每個人都活成了阿Q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經典小說之一,而阿Q則是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典型人物。一直以來,人們對阿Q基本持批判態度,當年的我也不例外。不過,時過境遷,多年之後再讀《阿Q正傳》,對阿Q的理解越來越多,發現自己越來越沒有資格批評阿Q了。
  • 才子問:「阿Q是中國人,為何取個外國名」?魯迅的回答令人叫絕
    當年詩壇很流行各種肉麻而又空洞的失戀詩,魯迅實在看不下去,便寫了一組《我的失戀》打油詩。詩寫得很有水平,完全是一本正經地搞笑。除此之外,其經典小說《孔乙己》也是如此。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孔乙己說的「回」字的4種寫法。筆者小時候讀到這一段時,本以為魯迅只是隨便寫來調侃孔乙己,後來才明白原來「回」字真的有4種寫寫法。魯迅這一幽默,確實高級得很。
  • 吳媽面對阿Q求歡,為何不直接拒絕,而是去告狀?魯迅:一箭雙鵰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中篇小說,篇幅不長但內涵深刻,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就可以讀完,初讀的時候覺得阿Q可笑,再讀的時候覺得阿Q可憐,反覆讀幾遍之後越發覺得深刻,雖然阿Q的時代已經過去,但阿Q的性格卻一直存在。《阿Q正傳》中的人物不多,劇情清晰,讀起來很流暢。
  • 他演活了我心中的「阿Q」
    最近皮哥重讀了魯迅的《阿Q正傳》,這篇課文入選了中學課本,記得那時候讀還一知半解,現在讀立刻有了不一樣的體會,用魯迅自己的話說就是「深味到了一種濃黑的悲涼」。讀完了以後我摸了摸已經發禿的腦門,真真察覺到自己也到了讀懂魯迅的年紀。
  • 村上春樹如何繼承了魯迅:從阿Q形象譜系說起
    追溯魯迅在日本的接受史,早在1937年七卷本《大魯迅全集》就由改造社出版,魯迅那時已經是日本讀書界不可忽略的名字,由佐藤春夫翻譯的巖波文庫版《魯迅選集》(1935)也很有影響力。梳理魯迅的接受史,也是重讀大江健三郎(在日本戰後的20世紀50年代)至村上春樹(在現代向後現代過度的80年代)的日本文學史。
  • 魯迅筆下阿Q的教育意義,你是否和我想的一樣?
    在筆者眼裡,魯迅一生雖然短暫,但他給國人留下的精神財富卻永存中華民族。在中國近代史上,能稱得上文學大家的作家很多,但在喚醒國民良知、拒絕愚昧庸俗等方面,魯迅可謂是遠遠超過其他人的。這裡,筆者通過幾個事件來總結出阿Q本人以及其他「阿Q」的劣根性吧。阿Q打王胡。這王胡雖然生得高大,然而地位也比阿Q高不了多少。一日,阿Q在河邊洗去身上的泥土,被一過路村民嘲笑其頭上的癩子。阿Q惱羞成怒,要去打那村民,遂上去追逐。旁邊,王胡在做完農活後,躺在石階上休息,阿Q路過被絆了一下。王胡也沒惹到阿Q,被阿Q踢了一腳,便要揍他。
  • 陳丹青:魯迅的《孔乙己》,能讀懂它的,其實都是書中人
    說到魯迅先生所寫的《孔乙己》,絕大多數人還只是停留在這是一編經典的語文小說上面。但對於已經進入社會的人來講,再一次的回憶或者是重讀《孔乙己》,卻又是另一番味道。魯迅寫得好是一回事情,但真正能讓大家覺得《孔乙己》難讀懂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是一編極有代表性,極有力量的白話文小說。所以就連大文化學者陳丹青也是這樣子說的「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能讀懂它的人並不多,而讀懂它的人,多數都是書中人!」
  • 《阿Q正傳》中「Q」念什麼?魯迅明明說清楚了,為何多數人念錯
    老對頭郭沫若在魯迅死後,高度評價了他;賈平凹,餘華,莫言都稱魯迅的作品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特別是得了諾貝爾獎的莫言,更是意味深長地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能寫出一部類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中篇,那我會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
  • 我們是否擺脫了阿Q?什麼時候才能擺脫阿Q?-《阿Q正傳》魯迅
    擅長精神勝利法:自欺欺人,比如:被打時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2. 自大:看不起王胡,小D,吳媽,趙太爺,假洋鬼子,未莊人,城裡人……3. 健忘:被欺負過後感到一瞬間的屈辱,但是很快就忘記。4. 糊塗:快被定罪時,仍然一頭霧水,最後在遊街時才知道自己要死了。
  • 魯迅90多年前寫的一篇雜文,很多人覺得適合形容方方,有道理嗎?
    高考結束後,筆者一度覺得魯迅先生的作品真的是背夠了,以後應該不會再看他的文章了。但走進社會後,我才明白:魯迅先生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是有道理的。為何這麼說?很多人讀完方方的日記後,都覺得用魯迅的這篇妙文來形容她很合適,讓我們來看看是哪篇文章,這樣的類比有沒有道理:魯迅先生是很善於寫雜文的,這篇雜文是先生的高水平之作。它寫於1925年,是一篇90多年前的雜文,如今看來仍是入木三分。從文字上來看,魯迅先生當時是十分憤慨的,看似全文都在說戰士和蒼蠅,實則是諷刺當時的一些小人。
  • 莫言談魯迅: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前有杜甫贊先賢李白,評其詩句足以流傳萬世,現有中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談前人魯迅,說自己所有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同樣都是對前人的致敬和崇拜之情,杜甫之於李白,宛如莫言之於魯迅,都是文學道路上的指明燈,照耀著彼此行徑的方向。
  • 都說,成年後變成魯迅筆下的閏土!很遺憾,我們不過是偷西瓜的猹
    小的時候總覺得魯迅的文章深澀難懂,特別不喜歡讀魯迅的文章,因為那個時候我們根本看不到魯迅文章裡寫的那些社會現象,而現在一切都具備了魯迅文章裡的那些東西,明白了,魯迅的狂人日記最具代表性現在新版六年級語文課本裡已經有好幾篇魯迅文章了,推薦閱讀的書單裡魯迅的佔了大半。孩子們看的津津有味,不斷問家長書中隱藏的社會問題是什麼。
  • 成年人的脆弱,從突然讀懂魯迅開始
    而經典作品的力量,還來自於每一次重讀時的啟迪和思考。在最本真的學生時代初讀魯迅,讀的是曲折故事。長大後重讀魯迅,讀的是人間百態。在體味過複雜的真實人生後,才能感受到幼時無法觸達的種種況味。曾幾何時,我們讀《故鄉》,對長大後的中年閏土大概是看不起的。
  • 「著作品讀」「我都說了些啥呀?」——魯迅
    ——魯迅《孤獨者》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已┅┅——魯迅《墳·寫在〈墳〉後面》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魯迅《三閒集·無聲的中國》人感到寂寞時,會創作;一感到乾淨時,卻無創作,他已經一無所愛。創作總根於愛。——魯迅《而已集·小雜感》中國人向來因為不敢正視人生,只好瞞和騙,由此也生出瞞和騙的文藝來,由這文藝,更令中國人更深地陷入瞞和騙的大澤中,甚而至於已經自已不覺得。
  •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筆下的阿Q其實是全中國的縮影
    由於和魯迅已經很熟了,孫伏園很快進入了正題: "老師,現在《晨報副刊》又增設了一個專欄,編輯部讓我來主持這個欄目,還請您支持...." 「支持,當然支持。"魯迅微笑著說。看到孫伏園欲言又止,魯迅很清楚,這次孫伏園又是來要稿子了。
  • 因為他們明白了這3個道理
    因為他們明白了這3個道理 領導,就是要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夠讓自己的下屬心服口服,才能夠帶領導一個團隊,可持續的發展。不然,員工人心渙散,沒有人願意聽從你的指揮。你的領導頭銜成為了虛名,一個光杆司令,根本不能夠做好任何的事情。 曾經有一位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考察擁有什麼樣本性的人,更可能適合做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