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熟悉阿Q——這個在語文課本和語文試卷上反覆出現的人。遇到無可奈何、翻盤不了、索性就要乾脆認命的事情,大概有一半人會發揮一下「阿Q精神」。自《阿Q正傳》於上世紀20年代在北京《晨報副刊》上發表以來,阿Q的形象恐怕早已深深嵌入每個中國人的心裡。
我曾經覺得阿Q這人挺討厭的。比如他的髒、無賴、沒尊嚴、齷齪、愚蠢、麻木、拜物、利己、為虎作倀、膽小如鼠、滿嘴跑火車…
所以有時候總想不明白,為什麼魯迅先生為了塑造一個討厭的可憐人而用了這麼多筆墨?於是我決定重新讀阿Q。
01重讀阿Q
故事發生在辛亥革命前後閉塞的農村小鎮未莊。阿Q是一位混跡在中國社會最底層的貧苦僱農,他無家、無地、無固定職業,連姓「趙」的權利都被人剝奪。
可謂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阿Q備受殘酷的壓迫與剝削,卻以「精神勝利法」自我陶醉。因為向趙家的傭人求愛,被趕出去,引發了生計問題;進城混飯,卻又好逸惡勞,淪為竊賊。
革命爆發之後,因在城裡看過革命黨被殺,阿Q就自覺自己也是革命黨了。直到後來革命失敗,阿Q因為這根本不存在的「革命黨」身份,受到趙太爺指控後被殺,成為為新舊政權迭代的犧牲品。
魯迅先生以辛酸、嘲解的筆調塑造了阿Q這一深入人心的形象,所以阿Q的一生伴隨著滑稽和可笑,同時,也伴隨著悲劇。
02 阿Q的悲劇是如何產生的
阿Q沒有正兒八經的名字,魯迅甚至沒有想過要給他冠以一個姓氏。沒有姓氏、沒有名字的阿Q就變成了一個抽象的代名詞,阿Q不是一個人,阿Q是一群人——阿Q們。
魯迅對辛亥革命一度產生熱情,之後又轉換成巨大的不滿和失望,「招牌雖換, 貨色照舊」的辛亥革命使魯迅震驚和清醒。這是因為人民的不覺悟、落後、麻木、國民性的痼疾已經到了不得不下一劑狠藥的地步了。
阿Q的國民劣根性是魯迅最想表達的主題,他悲劇的產生有三個原因。
1. 農業社會落後的生產力,限制了人們的視野。
2. 異族入侵的血痕,造成了心靈上的奴役創傷。
3. 儒家的束縛人們思想的文化傳統,又成為一種統治思想灌輸。
這種國民劣根性使得阿Q一天天的自我滿足著,也在一天天的自我墮落著。不能理解現狀,不敢正視現狀,也無力改變現狀。
也可以說,阿Q是與這個世界嚴重錯位的人,他像是一張空白紙上的數學題,解出了一堆錯誤答案,以至於最終被劃上一個鮮紅的叉號。
這不止是阿Q自己的悲劇,也是時代對阿Q的戕害。「惟沉默是最高程度的輕蔑」。這樣的悲劇人物,落筆紙上,就是一記響亮的耳光。
03如何規避阿Q精神
阿Q的故事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個世紀,而阿Q精神卻還在我們生活的角角落落裡存在著。
生活不如意的,也會對那些得不到的喊一句:媽媽的!
得過且過的,也以為自己已是生活的勝利者。
小有成就的,會看不起比自己還不如的人。
甚至有人也渴望著「一場革命」,房子、車子、婚姻、工作......
阿Q的悲劇有其特定性和必然性。而我們,卻可以通過自我修煉,規避掉阿Q精神。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
1. 尊重事實
鬧鐘響了就起床,紅牌出現了就被罰下場,電燈壞了就維修。
但有人呼選擇繼續躺在床上不起床,或者看到紅牌不下場,電燈壞了不維修的時候,就會對身邊的人或事形成遷怒:或者是臥室的床墊不夠舒服,或者是賽場的廣告牌太刺眼,或者是電燈的購買者太白痴。
心理學認為,這是一種「受害者心理」——無論遇到什麼事情,他們都為自己尋找藉口,為自己找理由,樹立錯誤的認知,從而無法走出思維的局限。
所以,規避阿Q精神的第一步,就是尊重事實,不為現實找藉口。
2. 正面回應
鬧鐘響了就起床,紅牌出現了就被罰下場,電燈壞了就維修。
有人雖不會把問題產生的原因全部外推,但卻也懶得去改變現狀。鬧鐘壞了我還有手機;被罰下場了沒什麼大不了,正好想去喝一杯;電燈壞了就壞了吧,隔壁的好像也壞了......
由此可見:迴避問題、自我安慰,可以讓我們留在舒適圈內,但根本於事無補。我們要做的是就是直面問題,勇敢回應,邁出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3. 建立自信
阿Q是一個典型的缺乏自信的人,他獲取人們關注或者是尊重的方式就是滿不在乎的自我貶低、恐嚇、誇張......的精神勝利法。
而面對生活中的難題和無奈,要建立自信。
首先,要明白我們的自我價值不需要通過他人肯定來實現,因此不必討好;
其次,要確信我有學習能力、借鑑能力,我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現狀;
最後,一定要告訴自己此路不通,還有他路,我自信還可以在其他事情上圓滿和成功。
04結語
魯迅說:愛夜的人,要有聽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清一切暗。
他的文字,有著超乎尋常的時效性,因為深刻,所以觸及靈魂;因為觸及靈魂,所以深刻。
常讀常新常反思,願我們做先生希冀的那種「誠摯、熱愛、為光明鬥爭的人」。
#井小鹿每日讀書#關於阿Q,你有什麼想說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