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筆下的阿Q其實是全中國的縮影

2020-12-27 騰訊網

1921年11月,北京《晨報》編輯部研究決定,將原來《晨報》的第五版改為《晨報副刊》,由孫伏園負責。

辦好一個新欄目,關鍵是要有好文章。孫伏園作為《晨報副刊》的責任編輯,首先想到的是要找自己的老師魯迅寫文章。

說到魯迅和孫伏園的師生關係,那還得從10年前說起。那時候,魯迅(那時還叫周樹人)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孫伏園在紹興師範學校念書。

後來,魯迅到北京在教育部工作,而當時的孫伏園正在北京大學念書。畢業後,孫伏園在北京《晨報》報社工作,擔任著《晨報副刊》的編輯,沒少找老師約稿。現在,開闢新的專欄,自然首先想到的還是老師。

11月27日,孫伏園去了老師的住處八道灣新居。由於和魯迅已經很熟了,孫伏園很快進入了正題: "老師,現在《晨報副刊》又增設了一個專欄,編輯部讓我來主持這個欄目,還請您支持...."

「支持,當然支持。"魯迅微笑著說。看到孫伏園欲言又止,魯迅很清楚,這次孫伏園又是來要稿子了。

不過,魯迅現在並沒有現成沒有的稿子,所以只好含含糊糊表個態。

"那,我什麼時候來取稿子呢?"

"稿子剛剛拿走沒有幾天,怎麼又來擠了?"

"老師,您常常說,您的文章不是湧出來的,是擠出來的。我要是不來擠,怎麼能得到您的文章呢?"

"伏園,你當編輯沒有多久,這嘴皮子倒練得蠻厲害的啊!"魯迅呵呵呵地笑著, 「好吧,那就讓你再擠一次。」

"那.....」孫伏園躊躇了一下, "老師,我打算用在下星期天的專欄中,您....."「那你就下個星期六來取稿子吧。」

"好,好。」孫伏園見老師如此爽快,真是喜出望外,便高高興興地告辭了。

孫伏園走後,魯迅便考慮要寫一篇什麼樣的文章。突然,他心目中已有了好幾年的一個阿Q的影像一下子浮現在眼前。於是,經過一番構思之後,便動手寫起了阿Q的「正傳"

一周時間很快過去了,12月3日晚孫伏園按照商量好的時間再次走進八道灣新居。孫伏園從老師手中接過稿子時,看見上面赫然寫著"《阿Q正傳》第一章序" 。

孫伏園,心想既然有「第一章序" ,那麼,一定還有"正文"第二章、第三章以至更多章,約了一次稿,竟然會如此豐收!真是喜出望外,他幾乎要跳起來,心裡甭提有多高興了。他迫不及待地翻看著,作為一名編輯,他預感到這是一篇一定會在社會上引起轟動。

12月4日早晨,署名巴人的《阿Q正傳》一見報,馬上引起了廣大讀者的注意,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歡迎。魯迅在工作的時候,就聽到周圍的同事大多正在談論《阿Q正傳》,大家褒貶不一。最令魯迅驚訝的是,竟然有人說這篇文章是在罵他。

魯迅聽見後感到非常可笑。魯迅之所以署名巴人,並不是像別人說的那樣,因為言論激烈所以匿名。之所以取名巴人,是魯迅取自「下裡巴人」,僅僅是自謙,認為自己並不高雅。

《阿Q正傳》成功地塑造了一個中國人的典型形象,展示了一個中國人的悲劇命運。因此,當《阿Q正傳》最初發表的時候,在社會各界特別是知識界便轟動起來。有許多人以為小說中的某一段仿佛是罵自己,甚至有人指著《阿Q正傳》中的一段說是在罵他,猜疑這篇文章一定是某人所作。

兩個月過去了。《阿Q正傳》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反響,作為一個編輯,孫伏園自然希望小說連載時間越長越好。

可是,作為一個作者,魯迅覺得小說情節發展已經到了收束時候了。這時,魯迅可有點為難了。如果將小說"第九章大團園"交給孫伏園,他說不定會把它壓下,然後笑嘻嘻地要求說: "讓阿Q再多活幾個星期吧! "要是這樣,就要節外生枝平添一些故事,然而,阿Q卻已經走到了他的末路了。

怎麼辦呢?恰巧此時,孫伏園回家探親去了,接替他的編輯是何作霖。魯迅便將《阿Q正傳》最末章"大團圓"送去。"第九章大團園"登出來了,待到孫伏園回京,阿Q已經被槍斃一個多月了。這樣, 1922年2月12日登完了小說的最後一章。

阿Q並不特指某一個人,而是一個民族所有壞的、病態的品性的集合。正如茅盾所說,阿Q這個人要在社會中實指出來,是辦不到的,但人們讀了這篇小說覺得這個人很面熟,是啊,他是中國人品性的結晶埃正因為如此,茅盾認為, 《阿Q正傳》實在是一部傑作。

魯迅小說的特點,就是對中國民族的深刻的觀察。他從小就「雜覽"群書,在從書本得來的知識的基礎上,又加上他親自從社會裡得來的經驗,便看見一個充滿苦痛與黑暗的人生,然後就讓它通過藝術表現出來,從而便形成了他的作品。

由此說來, 《阿Q正傳》是他的代表作,被人所罵也是很自然的。寄悲憤於滑稽,這正是:不被禮教吃了肉去,就難免被做成"藥渣"。這是魯迅對世間"吃人"在作品上所表現出來的。

相關焦點

  • 從阿Q精神到命運說: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對於阿Q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魯迅作品《阿Q正傳》的主人公。其所體現的阿Q精神又叫做精神勝利法,簡單的說就是自嘲、自解自我醉,即使天大的事情,也能夠很快地進行自我安慰,即刻忘卻。在小說中,阿Q對於自己的種種遭遇,都用一種自我安慰的方式來重新理解,比如挨了別人的打,他就自己想著「兒子打老子」,然後便認定自己勝利了。
  • 《我是貓》:夏目漱石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全文通過這隻貓以幾乎俯視的態度,諷刺了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揭發出其中的醜惡與汙穢……為什麼說「哀其不幸」《我是貓》通過貓的眼睛讓我們認識到了苦沙彌這個人物形象以及他的生平事跡:苦沙彌是一個英語教師,幼時因為生過麻疹導致臉上「凹凸不平」,面目醜陋;又因為一直胃不好,臉色不佳,身體向來是虛弱得很;後來又因為苦沙彌冒犯了資產階級的大資本家金田夫人而被金田報復
  • 張繼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張繼科和金晨的約會停止了,這也就意味著張繼科追不到金晨這個頂級美女了,看過了張繼科這幾天的表現後,我們只能感慨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為什麼這麼說呢?
  • 《大魚·海棠》期待12年,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大魚海棠》犯了當下中國電影最典型的幼稚病——有了概念、有了技術、有了厲害的美術和設定,就開始匆忙的搭建影片,最終完成的是一具空洞的骨架,這幾乎是近年來中國電影的縮影。我們看到的是,男主與全村人性命的矛盾,男主與男二的矛盾,女主與靈婆的矛盾,這些是有深入的空間的。
  • 北京四連敗,有誰注意賽後李慕豪,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
    和吉布森一樣,一臉輕鬆,和對手也是一臉笑眯眯,比賽嗎,輸就輸了,笑一笑其實沒什麼。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雖然本場李慕豪拿下15分8板,表現還算不錯,但是以李慕豪的天賦和實力,再看看山西羸弱的內線,李慕豪做的這些根本不夠,
  • 魯迅為何點名胡適及其門人,考證阿Q姓啥叫啥?
    魯迅先生寫《阿Q正傳》,以尋常思維來言,就是在寫一部小說,無論思想內容多深刻,但畢竟還是小說。雖中國的歷史傳記或文本演義等都對主人公姓名異常重視。但如魯迅先生這般重視到極端,也堪稱是第一人了。所以魯迅先生如此極端的重視阿Q的姓,真有必要好好看看,魯迅先生為什麼不能簡單地給筆下的主人公阿Q,蓋了一個姓書中語言,未莊趙太漂亮秀才爺的兒子,阿q是明確傳達,其實我是姓趙,且比另外那秀才三代啊結果很快就被趙太爺罵了,阿Q來了「三句話,一耳光」阿Q,你這個混蛋!
  • 魯迅《阿Q正傳》詳細分析解說,辛亥革命背景下的典型人物的命運
    一、作者簡介魯迅,原名周樹人,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2)《阿Q正傳》,中篇小說,魯迅唯一的中篇小說。(3)小說集《吶喊》和《彷徨》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之作。4、阿Q形象內涵:(1)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刻畫國人魂靈,暴露國民劣根性,目的是「引起療救的注意」;(2)阿Q「大團圓」結局,批判辛亥革命不徹底性,即僅推翻了封建王朝,沒有改變底層人的命運,沒有喚醒人民為改變命運而鬥爭,所以阿Q成了革命的犧牲品。
  • 為何莫言會說,他願意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阿Q正傳》
    普遍認為,魯迅先生對很多國民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讀《阿Q 正傳》,卻發現其實他對阿Q 是沒有「怒」的,雖然有調侃,有嘲笑,但是也有隱藏的同情,這點卻被很多人忽略了。作家畢飛宇在《〈阿Q 正傳〉其實就是一部關於「侮辱」的小說》中指出:「在整部小說裡,阿Q 和吳媽之間只發生了一件事,也就是阿Q 想和吳媽『睏覺』。」
  • 《阿Q》的形象、思想、藝術成就
    《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中篇小說。 思想 典型意義:魯迅抱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刻畫出國人的靈魂,暴露出國民的劣根性,目的是「引起療救的注意」,表達了魯迅以改造國民性為核心的啟蒙主義文學主張。
  • 《阿Q正傳》:背後映射的中國精神
    《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不單單以刻畫鄉下無賴漢為能事,阿q是中國人各種劣根性的結晶體,是每個中國人,卻不是任何的個人。魯迅是有意識地要指出中國民族性的弱點。影射中國民族普遍的劣根性。《阿q正傳》不單單讓人笑,其中包蘊著一種嚴肅的意義。
  • 90後偽大叔入坑第二彈,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高達RG自由淺評測!
    但是我這個人吧,就是一個小萌新,網上說的一體成型到底是啥我沒有親身體驗過是沒有概念的,並且MG2.0對於我還是有點距離的,所以我毅然決然的還是入手了模型從整體的拼裝感受上來說還是比較順手的,板件不算多,9塊板件,我這個新人用了大約6個小時才拼完至於為什麼這麼慢,其實是我在欣賞高達模型的架構設計
  • 莫言談魯迅: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前有杜甫贊先賢李白,評其詩句足以流傳萬世,現有中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談前人魯迅,說自己所有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同樣都是對前人的致敬和崇拜之情,杜甫之於李白,宛如莫言之於魯迅,都是文學道路上的指明燈,照耀著彼此行徑的方向。
  • 都說,成年後變成魯迅筆下的閏土!很遺憾,我們不過是偷西瓜的猹
    其實沈巍與孔乙己有著本質的區別。孔乙己是被生活所迫,是命運使然,是被動接受,是不由自主,是無可奈何。而沈巍不過是早早看透了紅塵,放棄了世俗生活,自主地選擇了一種與我們大多人不同的自由自在不受禁錮的生活方式罷了。我就是信仰魯迅先生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做了個愛憎分明,黑白分清,犀利的傢伙。
  • 我們是否擺脫了阿Q?什麼時候才能擺脫阿Q?-《阿Q正傳》魯迅
    姓名:阿Q(姓不可考,名有音而其字不確定)住址:居無定所(經常在未莊土谷祠)身份:短工(僱農)身體特徵:黃辮子,有癩頭瘡種種劣跡下的阿Q其實具有強烈的自尊心,想努力做一個正常人。只是在舊社會壓迫下,阿Q扭曲生長,滿身傷痕。電影版《阿Q正傳》結尾處說:阿Q死了,阿Q雖然沒有女人,但並不如小尼姑罵得斷子絕孫了。
  • 魯迅「罵人不帶髒字」的5句真名言,過年碰到熊孩子就可以用了
    網上曾經很流行魯迅牌「假名言」,喜歡惡搞的網友們,把自己想說的話配上魯迅的照片做成表情包,風靡一時。不過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在檢索系統面前,魯迅到底有沒有說過這話,一目了然。今天要分享的,就是魯迅「罵人不帶髒字」的5句真名言。
  • 對阿Q我們「怒其不爭」,試問他的境遇如若換了我們,還能活嗎?
    人的痛苦正是來自於我們的意志,而想要解脫必須否定意志或者消滅意志,但顯然消滅意志的方式只有消滅生命,若干年之後,在遙遠的東方,魯迅先生在他的藝術世界中,由他創造出來的阿Q「獲得」了一種荒誕的方法以獲得短暫的幸福與快樂。
  • 年少不懂魯迅,如今讀懂已經活成了阿Q,出生寒門如何自救?
    經過這樣一番思考和反省,魯迅決定棄醫從文,用筆去喚醒沉睡的同胞,診斷出當時社會的弊病,醫治國民的精神和靈魂。因此,我們可以發現魯迅的小說有一個特點,就是其中的主人公大都處於社會底層,生活很不幸,心理不太健全,甚至有點兒病態。
  • 大衣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大衣哥無緣無故被人爆料醜聞,確實挺不幸的,但作為藝人,尤其是擁有那麼多粉絲的公眾人物,大衣哥家人被黑時,他是不是應該強硬一些呢?
  • 魯迅先生逝世84周年,看他的這些金句,句句戳心!
    但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網絡上出現了一個現象,許多人將一些非魯迅所言的句子冠以魯迅的名字,以博取讀者的信任感,今天就來說說魯迅先生真正說過的金句有哪些。
  • 重讀魯迅《阿Q正傳》:年歲漸長,我們每個人都活成了阿Q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經典小說之一,而阿Q則是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典型人物。一直以來,人們對阿Q基本持批判態度,當年的我也不例外。不過,時過境遷,多年之後再讀《阿Q正傳》,對阿Q的理解越來越多,發現自己越來越沒有資格批評阿Q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