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11月,北京《晨報》編輯部研究決定,將原來《晨報》的第五版改為《晨報副刊》,由孫伏園負責。
辦好一個新欄目,關鍵是要有好文章。孫伏園作為《晨報副刊》的責任編輯,首先想到的是要找自己的老師魯迅寫文章。
說到魯迅和孫伏園的師生關係,那還得從10年前說起。那時候,魯迅(那時還叫周樹人)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孫伏園在紹興師範學校念書。
後來,魯迅到北京在教育部工作,而當時的孫伏園正在北京大學念書。畢業後,孫伏園在北京《晨報》報社工作,擔任著《晨報副刊》的編輯,沒少找老師約稿。現在,開闢新的專欄,自然首先想到的還是老師。
11月27日,孫伏園去了老師的住處八道灣新居。由於和魯迅已經很熟了,孫伏園很快進入了正題: "老師,現在《晨報副刊》又增設了一個專欄,編輯部讓我來主持這個欄目,還請您支持...."
「支持,當然支持。"魯迅微笑著說。看到孫伏園欲言又止,魯迅很清楚,這次孫伏園又是來要稿子了。
不過,魯迅現在並沒有現成沒有的稿子,所以只好含含糊糊表個態。
"那,我什麼時候來取稿子呢?"
"稿子剛剛拿走沒有幾天,怎麼又來擠了?"
"老師,您常常說,您的文章不是湧出來的,是擠出來的。我要是不來擠,怎麼能得到您的文章呢?"
"伏園,你當編輯沒有多久,這嘴皮子倒練得蠻厲害的啊!"魯迅呵呵呵地笑著, 「好吧,那就讓你再擠一次。」
"那.....」孫伏園躊躇了一下, "老師,我打算用在下星期天的專欄中,您....."「那你就下個星期六來取稿子吧。」
"好,好。」孫伏園見老師如此爽快,真是喜出望外,便高高興興地告辭了。
孫伏園走後,魯迅便考慮要寫一篇什麼樣的文章。突然,他心目中已有了好幾年的一個阿Q的影像一下子浮現在眼前。於是,經過一番構思之後,便動手寫起了阿Q的「正傳"
一周時間很快過去了,12月3日晚孫伏園按照商量好的時間再次走進八道灣新居。孫伏園從老師手中接過稿子時,看見上面赫然寫著"《阿Q正傳》第一章序" 。
孫伏園,心想既然有「第一章序" ,那麼,一定還有"正文"第二章、第三章以至更多章,約了一次稿,竟然會如此豐收!真是喜出望外,他幾乎要跳起來,心裡甭提有多高興了。他迫不及待地翻看著,作為一名編輯,他預感到這是一篇一定會在社會上引起轟動。
12月4日早晨,署名巴人的《阿Q正傳》一見報,馬上引起了廣大讀者的注意,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歡迎。魯迅在工作的時候,就聽到周圍的同事大多正在談論《阿Q正傳》,大家褒貶不一。最令魯迅驚訝的是,竟然有人說這篇文章是在罵他。
魯迅聽見後感到非常可笑。魯迅之所以署名巴人,並不是像別人說的那樣,因為言論激烈所以匿名。之所以取名巴人,是魯迅取自「下裡巴人」,僅僅是自謙,認為自己並不高雅。
《阿Q正傳》成功地塑造了一個中國人的典型形象,展示了一個中國人的悲劇命運。因此,當《阿Q正傳》最初發表的時候,在社會各界特別是知識界便轟動起來。有許多人以為小說中的某一段仿佛是罵自己,甚至有人指著《阿Q正傳》中的一段說是在罵他,猜疑這篇文章一定是某人所作。
兩個月過去了。《阿Q正傳》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反響,作為一個編輯,孫伏園自然希望小說連載時間越長越好。
可是,作為一個作者,魯迅覺得小說情節發展已經到了收束時候了。這時,魯迅可有點為難了。如果將小說"第九章大團園"交給孫伏園,他說不定會把它壓下,然後笑嘻嘻地要求說: "讓阿Q再多活幾個星期吧! "要是這樣,就要節外生枝平添一些故事,然而,阿Q卻已經走到了他的末路了。
怎麼辦呢?恰巧此時,孫伏園回家探親去了,接替他的編輯是何作霖。魯迅便將《阿Q正傳》最末章"大團圓"送去。"第九章大團園"登出來了,待到孫伏園回京,阿Q已經被槍斃一個多月了。這樣, 1922年2月12日登完了小說的最後一章。
阿Q並不特指某一個人,而是一個民族所有壞的、病態的品性的集合。正如茅盾所說,阿Q這個人要在社會中實指出來,是辦不到的,但人們讀了這篇小說覺得這個人很面熟,是啊,他是中國人品性的結晶埃正因為如此,茅盾認為, 《阿Q正傳》實在是一部傑作。
魯迅小說的特點,就是對中國民族的深刻的觀察。他從小就「雜覽"群書,在從書本得來的知識的基礎上,又加上他親自從社會裡得來的經驗,便看見一個充滿苦痛與黑暗的人生,然後就讓它通過藝術表現出來,從而便形成了他的作品。
由此說來, 《阿Q正傳》是他的代表作,被人所罵也是很自然的。寄悲憤於滑稽,這正是:不被禮教吃了肉去,就難免被做成"藥渣"。這是魯迅對世間"吃人"在作品上所表現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