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在魯迅研究中,用文物「說話」

2020-12-25 澎湃新聞
「耕耘•收穫——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70周年紀念展」近日在上海魯迅紀念館「奔流藝苑」對外展出,這是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第七十年,展覽呈現了關於建築的建造、搬遷、擴建,也記錄了社會各方面對魯迅紀念館的支持與付出。

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鄭亞近日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2021年是魯迅誕辰140周年和逝世85周年,我們計劃在明年秋季對館藏的一批重要的魯迅手稿進行集中展示,這是以往所沒有的。今後將更多地發揮館藏文物的作用,供大家學習、傳播。魯迅的研究不僅要側重魯迅生平、思想和著作,還應更多地向博物館、紀念館的專業職能上轉換,用文物『說話』。」

魯迅像

1950年7月15日,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向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報告上海籌設魯迅紀念館的工作計劃,並要求轉請已擔任政務院副秘書長的魯迅夫人許廣平來滬指導故居的恢復布置,獲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支持。8月4日,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批示:「同意許副秘書長於十月中赴滬一行。」

1950年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同意許廣平一行赴上海幫助籌備上海魯迅紀念館的批示

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鄭亞告訴澎湃新聞,「魯迅紀念館是1950年開始提出籌建。1951年1月,魯迅紀念館在目前的魯迅故居對外開放。當時對外開放包含兩個部分:一個是大陸新村9號魯迅故居按魯迅生前原狀恢復,另外隔壁10號設有小型陳列。我們一直以上海魯迅紀念館是新中國成立後所建的第一家人物類紀念館為自豪。 」

1956年照片薄

1956年照片薄

1956年是魯迅先生逝世20周年,中央決定舉行隆重紀念活動,將魯迅墓從地處偏僻的虹橋萬國公墓遷至與故居相近的虹口公園(今為魯迅公園,下同)。1月初,對虹口公園重新規劃、改建,並興建紀念館於公園內。10月上旬,上海魯迅紀念館新館竣工。10月14日,魯迅靈柩由萬國公墓遷往虹口公園。在展廳中,觀眾可以看到當時遷葬全過程的照片等資料。

魯迅墓  位於虹口公園(魯迅公園)內的上海魯迅紀念館

魯迅墓  位於虹口公園(魯迅公園)內的上海魯迅紀念館

「從館史資料看,1950年代的魯迅紀念館建築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到了1980年代,經調整增設文物庫房而達到3000多平方米。90年代,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下屬有上海博物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上海魯迅紀念館和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這4家比較重要的市級博物館。1996年,上海博物館新館在人民廣場建成開放,形成了一個以中國古代藝術文物為主線、突出服務觀眾參觀的新型博物館,在全國博物館界和社會引起轟動。受此鼓勵和影響,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和上海魯迅紀念館也相繼進行改擴建。1999年9月,上海魯迅紀念館完成了改擴建工作,面積增大到了5000多平方米,並以更加良好的狀態迎接新中國成立50周年。」鄭亞說道。

1999年上海魯迅紀念館改擴建完成

 

1999年9月25日,上海魯迅紀念館改擴建完成之後舉行了隆重的新館落成典禮,此圖為魯迅紀念館大門。

目前,上海魯迅紀念館有館藏文物藏品8萬餘件/套;累積出版學術研究成果138種;年均舉辦展覽16個;年均舉辦專家講座、名家誦讀、版畫拓印等教育活動近百場;年均接待觀眾及遊客近90萬人次。

此次展覽突出魯迅紀念館從建館至遷館再到改擴建的重要歷史節點,並結合建館七十年來不同形式的歷史見證物28件(套)和在職職工的攝影書畫作品61幅,從不同角度彰顯出上海魯迅紀念館的「前世今生」。

對此,鄭亞對澎湃新聞進一步談及紀念館在七十年間的變化、對於館藏保管整理研究、展示傳播及發展思路。

對話|鄭亞:

澎湃新聞:剛才介紹了建館的歷史,那麼對於館藏的收集與整理,目前是怎麼樣的狀況?

鄭亞:

除了空間面積的拓展,1999年改擴建時,老領導包括專家學者在收藏、展示業務上進行了拓展。我們於1999年建立了「朝華文庫」,徵集了和魯迅有關的同時代文化名人,包括作家、出版家、版畫家的手稿與作品等實物,如陳望道、馮雪峰、許壽裳、黃源、趙家璧、李樺等,按「人物」設立了多個專庫進行收藏和展示。「朝華文庫」 四字由巴金題寫,各個庫的題字也都出自文化名人之手。我們也對這些名人物品進行了梳理、挖掘和解讀。特別是從他們的創作手稿中,可以看到他們真實的思想活動,進一步去研究,將會別有一番天地的。

魯迅紀念館「朝華文庫」

巴金題「朝華文庫」

此外,1999年,我們還進行了一個轉變,除了要努力建成魯迅文化、生平研究中心外,也力圖建成一個中國新興版畫收藏與研究中心。魯迅先生對新中國新興版畫運動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明年也是中國新興版畫運動90周年。

夏證農題「魯迅圖書館」

澎湃新聞:1999年以前魯迅紀念館的主要職能方向是怎麼樣的?

鄭亞:

我們被賦予的職能,主要是魯迅墓、故居、紀念館的保護、管理和社會開放,以及有關文物資料的徵集、保管、研究和展示。基本是圍繞著魯迅展開的。

1999年以後,隨著「朝華文庫」的建立,同時代文化名人也進一步地進入到我們的關注範圍。目前我們已設立44個專庫,並開設部分專庫對外展示。當然各個專庫的藏品數量和質量各不相同,相關系統梳理和挖掘研究工作我們還在持續推進的過程當中。

《魯迅致趙家璧信札》

澎湃新聞:目前館藏的分類是怎麼樣的?

鄭亞:

在規範統計中的文物藏品規模是8萬多件/套,其中珍貴文物2萬餘件/套。這個數字是將與魯迅相關的文物和「朝華文庫」的文物歸在一起統計的。目前,對於館藏的更科學分類,館內還在做進一步探討。我個人比較傾向將館藏類別分為魯迅相關文物藏品、「朝華文庫」文物藏品以及藝術家創作的美術品三條主線。

澎湃新聞:美術品的來源和情況又是怎麼樣的?

鄭亞:

從1950年籌建開始,魯迅紀念館就有意識地對美術品進行了組織創作和徵集收藏,還請了許廣平回上海,為美協畫家專門介紹魯迅生平、上海生活和歷史瞬間。這些畫家根據對這些素材的理解,在查閱相關資料後進行了創作。在那之後,比較大規模的一次美術創作還有1986年。

目前,館藏美術品約1800號,以版畫及藏書票數量為多,其次是書法、國畫、油畫及其他類別美術品。這些美術品都是1949年以後創作的,不能歸為文物。而魯迅收藏的那些藝術品、包括版畫等,則屬於文物範疇。

澎湃新聞:館內的重點藏品有哪些?哪幾件可以被稱為「鎮館之寶」?

鄭亞:

我並不特別贊同「鎮館之寶」這樣的說法。一個有深度和歷史積累的博物館應該有一個比較完善的藏品體系,而非只關注個別文物。我館藏有一批重量級的文物,就個人關注角度如這次展覽中展出的魯迅手跡《悼丁君》、《聽彈琴》,一方面體現了魯迅的書法造詣、古體詩修養,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其自身的思想性和革命性。

魯迅《悼丁君》

魯迅《聽彈琴》

另外,在魯迅的個人創作中,《故事新編》是在上海正式出版的。我們館收藏有《故事新編》的手稿。這件文物的捐贈人是出版家黃源,他曾與魯迅一起做了很多出版方面的工作。他是有意識地把魯迅的《故事新編》手稿匯總裝訂。這件手稿既是魯迅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見證,也是上海作為全國出版重鎮的一個歷史縮影,同時包含了魯迅提攜的青年後輩對他的切實尊重。

《新編故事》手稿

《新編故事》手稿

在我們的基本陳列中,觀眾比較感興趣的還有魯迅石膏遺容。魯迅逝世當天,日本友人奧田杏花用石膏翻制了其遺容,上面還粘有魯迅的鬍鬚和眉毛。這是他離世時的特殊記憶,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人們對髮膚還是十分重視的。由這件文物,我們可以看出,去世前魯迅已處於一種油盡燈枯的狀態,他把整個身心都奉獻給了民族,奉獻給了人民。石膏遺容給觀眾一種很直觀的震撼感受。

此外,如果以內容主題來提煉,則《共產黨宣言》陳望道譯本初版本,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回憶錄複寫稿本等可以列為館藏中革命文物珍藏。

魯迅逝世前翻印下的石膏遺容

澎湃新聞:在學術整理和出版上,近年來有哪些成果?研究方向和過去相比有哪些不同?

鄭亞:

魯迅紀念館在學術研究上,尤其是在魯迅研究這一塊,業界評價還是比較高的,在全國魯迅研究領域也有一定的地位。近幾年,新的領導班子經過探索逐漸達成共識,認為魯迅的研究不僅要側重魯迅生平、思想和著作,還應力圖更多地向博物館、紀念館的專業職能上轉換,用文物說話。近些年我們的學術出版物基本上是緊密圍繞館藏文物去做深度挖掘和梳理的,如「館藏中國現代作家手稿」「館藏魯迅手稿」「館藏文物」「館藏美術品」「館藏魯迅手跡、藏品」這與以往側重魯迅作品、思想的研究有所不同。希望專業讀者、社會公眾,能夠通過我們對館藏文物所作的真實的呈現和專業的解讀,去切實地領會和理解魯迅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上海魯迅紀念館對於魯迅研究的出版物

澎湃新聞:所以這也是魯迅紀念館的轉變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鄭亞:

這是我們現在的一致共識:今後將更多地把館藏文物的作用發揮出來。現在觀眾的整體文化素養、對文物的認知能力、藝術欣賞水準都比以往上了一個臺階,社會對文化薰陶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這促使我們必須不斷提升,我們要做的是把庫房裡的東西整理出來、挖掘出來,供大家學習、傳播。通過對我們館藏文物出版物、館藏文物的展覽以及館藏魯迅文物魯迅文化元素教育活動的參與,相信觀眾會有自己的判斷和認知,有新的收穫。

澎湃新聞:近年來的展覽有哪些,未來的展覽規劃會偏向於哪些方面?明年是魯迅誕辰140周年,會有怎麼樣的策劃?

鄭亞:

以往的研究側重於研究魯迅生平、事跡和思想,資料圖版展覽較多。現在我們是要更多地依靠館藏文物,結合專業人員的深度解讀,加強形式設計,合理使用新的展陳技術,組合系列教育互動活動,確保每年有一場館藏文物的原創大展。

去年,我們舉辦了「1930年代的魯迅與上海出版」專題展,呈現了魯迅在上海涉及的重要出版機構、出版人與出版物;2018年,我們舉辦了「魯迅與國際友人在上海」,也點出了上海的國際性;2017年,我們舉辦了「魯迅與漢畫像石拓片展」,展現魯迅對傳統文化的保存、傳承和創新。「魯迅與漢畫像石」這一選題在博物館界和魯迅研究界都是首次出現,策劃後,我們所得到的認可度還是蠻高的。今後有機會的話,可能還可以再往這方面做深度挖掘。因為以往大家都覺得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是反對傳統的,但更深入地了解後會發現他並不是簡單地反傳統,他對傳統文化中值得珍惜和保留的部分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想法,並且有不少實際的行動和貢獻。

2019年,「有聲的中國——一九三零年代的魯迅與上海出版」展

2017年,魯迅與漢畫像石拓片展

2021年也是魯迅誕辰140周年和逝世85周年,我們計劃在明年秋季時段,對應9月25日魯迅誕辰與10月19日魯迅逝世,舉辦館藏魯迅手稿展。目前,我們在做多方面的準備,到時候將對館藏的一批重要的魯迅手稿進行集中展示,這是以往所沒有的。明年,國家重大社會科學出版項目《魯迅手稿全集》將正式出版發行,我們的這個展覽也是對此的配合和呼應。

澎湃新聞:可以看到此次紀念展也呈現了不少攝影照片,記錄了紀念館的歷史事件。這些照片都是當時職工有意保留下來的嗎?目前館內對這些資料的整理做了哪些工作?

鄭亞:

魯迅館有比較強的歷史資料、檔案照片的留存意識。從50年代建館開始,我們就留存下了不少資料。這與人們對魯迅的敬仰和崇敬有關,也與許廣平本人有比較強的保存意識有關。包括魯迅自己,也是對藏書愛護有加。許廣平在指導籌建魯迅紀念館、移交文物的過程中,多次到館內指導講解及家具物品擺放,也會以書信往來等形式回答工作人員的困惑。我想,這些舉動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了建館之初的工作人員有很大的觸動。因此,很多早期的檔案資料與照片得以保留。

70周年紀念展展廳現場

近兩年,我們也更注重對這些歷史檔案與照片的進一步梳理,並加以數位化保存。由於經費有限,進程比較緩慢,但一直在推進。其實文博行業本身就是一個長期默默耕耘的行業,積累到一定程度以後,可以給公眾更多的服務。這和魯迅先生「人立而後凡事舉」的「立人」思想,以及他為民族謀求獨立為民眾謀求幸福的精神也是不謀而合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耕耘·收穫——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70周年紀念展開幕
    12月16日電(周卓傲)2020年12月15日,由上海魯迅紀念館主辦的「耕耘•收穫——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70周年紀念展」在上海魯迅紀念館「奔流藝苑」開幕,展期至2021年1月17日。  此次展覽突出介紹上海魯迅紀念館在1951年建館、1956年遷館、1999年改擴建的重要歷史節點,結合七十年來不同形式的歷史見證物28件(套)和在職職工的攝影書畫作品61幅,從不同角度彰顯出上海魯迅紀念館的「前世今生」。
  • 魯迅去世後留下22根毛髮在石膏像上,當時僅供紀念,現在成為文物
    雖然他的故鄉紹興有魯迅先生的紀念館,但那個地方只不過是他小時候的記憶。如果人們想要看看魯迅之前用筆戰鬥的地方,那就得去上海魯迅紀念館,這個紀念館非常有觀賞價值。 上海魯迅紀念館是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座紀念館,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第一個歷史名人紀念館,也是第一個魯迅墓文物保護單位。
  • 魯迅、徐志摩生前之物,陸小曼的旗袍...在海寧實物展出
    8月18日下午,「魯迅·徐志摩——吶喊與歌唱的人生」展覽 在錢君匋藝術研究館啟幕,不少文人雅士到場,一起追尋兩位文學巨匠的往昔風採。現場還可以看到不少,當年他們用過的物品。 活動邀請廣州魯迅紀念館館長吳武林、徐志摩紀念館館長羅烈洪、湖南省畫院理論研究工作室負責人李輝武、海寧市文聯副主席楊建忠、海寧市徐志摩研究會會長於國民、錢君匋藝術研究館館長莫永強等學者嘉賓在展覽現場開展漫談會。
  • 石膏模型竟然沾有魯迅的22根毛髮,是國家一級文物,供人瞻仰
    提到魯迅,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力透紙背的文字,以筆為刃,刺向封建惡勢力,其次想到的是他不苟言笑的面龐,眼睛炯炯有神,目光如電,望進人們的心間。在上海魯迅紀念館,就保留著他的一座石膏雕像,但這座石膏雕像,卻是國家一級文物,因為石膏像裡封存了魯迅先生的兩根眉毛以及20根鬍鬚,直接將他的文化價值拉到了最高水準。令人敬仰魯迅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人,被毛澤東評價為「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車影行蹤:隨公交21路探尋魯迅在上海的足跡
    由大陸銀行上海信託部投資建於1931—1932年,共有三層磚木結構新式裡弄房屋6排、60幢。建築所用磚瓦、水泥等建材系歐美進口,輔助設備如煤氣灶、浴缸等也較精良。大陸新邨9號(今山陰路132弄9號)系由內山完造用內山書店職員的名義所租。1933年4月11日,魯迅從拉摩斯公寓遷此,一直住到逝世。
  • 魯迅去世後,製作石膏像時意外粘上22根毛髮,如今已成國寶級文物
    ——《有的人 紀念魯迅有感》臧克家 當魯迅去世的消息傳出後,全國陷入一片陰霾,上海的民眾們自發來到魯迅先生寓所門口,外地的人們更是連夜坐火車來到上海,他們想要送魯迅先生最後一程,其中便包括魯迅的日本老友奧田杏花。
  • ...我們如何講魯迅?全國魯迅研究者、「魯迷」相聚雲端從「孔乙己...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最近一些年來,關於魯迅在中學語文中的價值問題,關於基礎教育中魯迅作品篇目的數量和具體選擇問題,反覆出現了許多的爭議,多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那麼,到底魯迅作品在過去幾十年來,它在教科書中亮相的頻率增幅到底是如何?
  • 1936年魯迅深夜去世,做石膏遺容時粘下20根鬍鬚,如今成一級文物
    每個人都有的一根胸毛可以拍賣到一萬塊錢,你的一分不值,這就是名人效應,但是費翔的胸毛比魯迅的還要差,魯迅的20根鬍鬚已經成為國家一級文物,它的價值已經不再是金錢上的衡量。魯迅生於浙江紹興官宦之家,祖父為清進士、內閣中書周介孚,家中有房有地,是帶金鑰匙長大的富家三代。
  • 魯迅研究「三國殺」:曾有「東魯」和「西魯」之爭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魯迅研究的「三國殺」  1970年代末,對魯迅的研究進入了一個眾聲喧譁的時代。對魯迅的研究,進入了一個眾聲喧譁的時代。而開幕戲,則是對「兩個口號」的評價之爭。  三足鼎立  所謂的「兩個口號」,是指上世紀30年代中國左翼文藝運動中提出的「國防文學」和「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前一個口號是周揚提出來的,後一個口號是馮雪峰與胡風商量後,徵得魯迅的同意,以魯迅的名義提出來的。
  • 封面設計,始於魯迅
    《吶喊》和《引玉集》是魯迅書籍封面設計的兩個經典之作。《吶喊》的封面上,暗紅的底色如同腐血,包圍著一個扁方的黑色塊,令人想起他在該書序言中所寫的可怕的鐵屋。黑色塊中是書名和作者名的陰文,外加細線框圍住。「吶喊」兩字寫法非常奇特,兩個「口」刻意偏上,還有一個「口」居下,三個「口」加起來非常突出,仿佛在齊聲吶喊。
  • 閻晶明:從《野草》走進魯迅的世界
    在近兩個小時的分享會中,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評論家潘凱雄,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學者孫鬱,北京魯迅博物館常務副館長、學者黃喬生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詩人楊慶祥,共同做了一場有關魯迅與《野草》的深度對談。
  • 「魯迅·徐志摩——吶喊和歌唱的人生」在浙圖開展 大量珍貴史料亮相
    魯迅和徐志摩,他們是江南剛毅和浪漫的化身,在各自的領域開闢了一片新的天地,極好地闡釋了江南的剛柔並濟。展覽現場(杭州網 沈雁容攝)5月22日,由浙江圖書館、廣州魯迅紀念館、杭州徐志摩紀念館聯合主辦的「魯迅·徐志摩——吶喊和歌唱的人生」展覽在浙江圖書館展出,展覽分為「故園一江南和北求學不問西與東」「露鋒芒狂人望月起恩怨動如參商」「肩閘門同行有期覓佳侶良人何處」「長歌九天留詩意吶喊終鑄民族魂」四個篇章,通過近200張圖片以及
  • 魯迅的少年玩伴「閏土」:晚年生活悽涼,其子女卻完成了華麗轉變
    閏土的父親名叫章福順,魯迅父親在時便是魯迅家裡面的長工。而閏土的母親便是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長媽媽。所以魯迅自小與閏土交好也是自在情理之中的事情。閏土的父親章福順很早便因為過度勞累離開了長媽媽和閏土。在父親逝世以後,閏土便幫助母親分擔起生活的重擔。年長一點的時候便要依靠自己的勞動求取生活。
  • 魯迅三兄弟,個個都是名人,三弟是生物學家
    周樹人(魯迅先生,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是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一生中,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主要著作有《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華蓋集》《中國小說史略》等。
  • 《吶喊》95周年:我們討厭和喜歡過的魯迅
    根據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周國偉先生計算,截至1930年,即第14版「北新版」《吶喊》印數已經到了48500冊;1939年該書第24次印刷,是為「北新版」《吶喊》之最後一版。保守估算,到了第24版印數很可能超過10萬冊,這種影響力在出版界是極大的。  其實,《吶喊》的首印數並不多,僅有1000本。近幾年學術界的研究資料顯示,魯迅將書稿交給孫伏園去印時,再三叮嚀,「印五百份好了」。
  • 周作人:魯迅之外的另一個異端
    今年5月6日是周作人逝世40周年紀念日,懷著對這位特殊的歷史名人的好奇,記者對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孫鬱進行了專訪。周作人一生兩個最重要的關鍵詞,一是苦雨齋,二是魯迅。在那個「南魯迅,北知堂(周作人)」的時代,他的學識甚至一度被認為超過魯迅,但就是這樣一個被認為思想超前的人,竟一朝失節,而將後人丟在了對其絕美文筆的留戀與對其民族氣節缺失的鞭撻的矛盾中。
  • 這裡保留著醫學生魯迅的聽課座位:在仙臺尋蹤魯迅和藤野先生
    位於仙臺的魯迅故居魯迅故居的西鄰是碧水潺潺的廣瀨川,時能聽到海鷗的鳴叫聲。由於年代久遠,這間小樓已呈黑色,與旁邊一家裝修豪華的咖啡館相比,顯得頗為寒磣。即使這樣,當地政府也不加修飾,體現了「維持原貌就是最好的管理」的文物保護理念。
  • 魯迅後代子女怎樣了?兒子副部級,曾孫臺灣娛樂紅人,侄孫更牛!
    魯迅先生,光緒七年(1881年)出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新臺門周家,書香門第。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他的字由豫山改為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家喻戶曉,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巨匠。那麼他的後代都怎樣了呢?
  • 上海這幢小洋房,百年歷史,是孫中山永久紀念地,有文物三百多件
    還有一個,就是上海香山路7號的這座,它是一幢歐洲鄉村式小洋房,1918年孫中山夫婦開始住在這裡,1925年孫中山去世,宋慶齡一直住到1937年才去了香港。圖中是孫中山故居外觀。孫中山,生於1866年,1925年去世,他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是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先舉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旗幟。孫中山和魯迅一樣,開始都是學醫的,魯迅棄醫從文,孫中山拋棄醫人生涯,進行醫國事業。
  • 日本文學中的「另一個」魯迅:流連洋場,熱衷好萊塢電影
    作者以文化紀行的方式深入淺出,敏銳地捕捉到了魯迅身上的都市性,並對魯迅的東亞閱讀及接受進行了梳理,給我們還原了「另一個魯迅」:魯迅不再是故意不好好寫文章的「怪老頭」,而是流連於十裡洋場,沉迷於好萊塢電影,用出版《兩地書》來賺取稿費的職業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