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學中的「另一個」魯迅:流連洋場,熱衷好萊塢電影

2020-12-12 北晚新視覺網

日本向來是魯迅研究重鎮,即使國內的研究著作已汗牛充棟,日本的魯迅研究仍舊是不可忽視的存在,獨特的解讀視角、細緻的史料爬梳,日本學者們不斷給學界帶來新的靈感。藤井省三的《魯迅的都市漫遊》便是其中之一。作者以文化紀行的方式深入淺出,敏銳地捕捉到了魯迅身上的都市性,並對魯迅的東亞閱讀及接受進行了梳理,給我們還原了「另一個魯迅」:魯迅不再是故意不好好寫文章的「怪老頭」,而是流連於十裡洋場,沉迷於好萊塢電影,用出版《兩地書》來賺取稿費的職業寫作者。

作者: 白華昭

《魯迅的都市漫遊》

(日)藤井省三

新星出版社

早期的魯迅研究更多強調魯迅的鄉土性和「鄉土情結」,近十幾年來,隨著對魯迅美學意識的挖掘,人們漸漸對他身上的都市性也關注起來,比如魯迅與外國美術及電影的研究等等。但像這本書這樣以「都市」為關鍵詞和線索來解讀魯迅的一生及其創作,在學界還是頭一回。作者梳理了魯迅從紹興到南京、東京、仙臺、北京、上海的輾轉軌跡,敏銳地捕捉到了魯迅對大都市的偏愛,進而解讀他以至現代作家群體身上的現代性。

為什麼魯迅在仙臺讀書卻每逢假期都要不惜坐12小時火車前往東京度假,且一年半中竟然去了三次?為什麼從日回國之後,魯迅首先選擇了去北京而不是最後的上海?作者分析,當時「與『信息城市』東京相比,仙臺的信息量還顯得很少,人口數量也僅僅相當於紹興城內的規模」,「或許是因為魯迅一直沒能忘懷信息都市東京所特有的快感和興奮」。至於是哪些興奮,從魯迅著和服、以文學為時尚、傾倒於夏目漱石、創辦《新生》雜誌、編輯出版《域外小說集》可以得知。儘管後者遭到挫敗,但仍舊是魯迅在東京「作者—出版者—寫作者」之成熟體系中浸淫的體現。魯迅回國先去北京,也是因為上世紀20年代的北京文化名人云集,而上海的文化氛圍一直到30年代後才漸漸凸顯。

都市空間的視角在全書前半段的「作家小傳」中貫穿始終。作者一方面解讀魯迅本身,另一方面,則分析和考察魯迅外圍的城市。所以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書中有大段大段「脫離」魯迅,單純分析城市的人口、經濟、文化和媒體形態的內容,甚至有些「跑題」。但如果再折回來讀就會發現,作者的「就都市論都市」只是一種障眼法,魯迅的文學活動和前面的都市論述在這種對照中巧妙地合在了一起,最終形成完整的「都市中的魯迅」形象。

其中,熱衷好萊塢電影這點尤為有趣。魯迅在日記裡記錄最多的,除了買書,恐怕就是看了哪些電影了。魯迅的閱片量相當大,據悉總共有160多部,尤其去到上海之後的九年時間裡,看過的就有124部。而在這些影片中,魯迅只對一部國產電影《春蠶》讚賞有加,其餘喜歡的都是外國電影,尤以「泰山系列」電影為最。想像一下「如同衝向敵人一般」坐汽車奔向電影院的魯迅,實在可愛。在此藤井指出,那些認為魯迅最讚賞蘇聯早期革命電影的學者的看法「不免牽強」,因為與好萊塢電影比起來,魯迅看過的蘇聯電影數量僅僅是前者的1/20。

魯迅出現在日本視野中的時間相當早,甚至可以說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最早,這便是《日本及日本人》雜誌1909年5月號上《文藝雜事》報導中提到的,「現有居住於本鄉、年紀二十五六歲之周姓中國兄弟,飽讀英德兩語的泰西作品,並在東京刊行了定價僅為三十錢的《域外小說集》」。而直到兩年後,魯迅才以文言小說《懷舊》登上國內文壇,參加《新青年》改組、發表《狂人日記》則更是在九年之後的1918年。

從青木正兒到清水安三,北京的日本人共同體在日本魯迅接受史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從時間上看,日本早期的魯迅介紹與魯迅回國後的創作近乎同時;從內容上看,周氏兄弟的日本作家介紹和日本的魯迅介紹之互動也是一個特點,從中可見現代時期中日文化交流之一斑。奠定日本研究基礎的增田涉、內山完造、佐藤春夫、田中慶太郎甚至與魯迅有過直接交往,增田涉的《魯迅傳》更是得到魯迅的親筆改閱。太宰治甚至寫出了以魯迅為原型的青春小說《惜別》。

日本魯迅研究者有「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說法,竹內好是「第一代」的代表人物,但藤井省三對他卻頗有微詞。他認為就像對太宰治《惜別》的批評一樣,竹內好的魯迅闡釋帶有極強的個人主觀色彩,是「被神化了的」,「苦惱於政治與文學之對立」的「竹內魯迅」驅逐了「富有個性、人情味兒十足、笑容滿面」的「太宰魯迅」。竹內好的魯迅翻譯也不甚理想,他用明快整飭的短句代替了長句,失掉了原文呈現的「錯綜複雜的思緒」,將「迅哥兒」譯為「迅哥」的意譯則失去了作者對「主人公尚未成熟的青澀」的暗示,從而迷失了魯迅文學的原點。

其後有丸山昇、丸尾常喜、北岡正子、中島長文……日本的魯迅研究長盛不衰,藤井認為,魯迅甚至成了日本的「國民作家」,以至影響了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樹等作家的寫作。擴展至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作者通過不同國家魯迅闡釋的對比,對東亞的共性和個性進行了深度闡述。這便是「由魯迅進入現代東亞」吧。

此外,作者的實地見聞貫穿全書,這本研究著作由於增加了個人色彩而格外具有共情的力量。特別是作者的《故鄉》之旅:

紹興河溪縱橫交錯,是一座靜謐的水鄉小城。那裡春天油菜花盛開,而夏天路邊會擺滿賣甘蔗的小攤兒,甘蔗切成30釐米一截,市中心解放路上熙熙攘攘的行人用它來潤喉止渴。到了收穫的秋天,人們忙著晾曬稻穀,火車站前、馬路上、小橋上,整個城市到處都鋪滿金燦燦的稻子……

仿佛回到了魯迅出生、長大的那個紹興小鎮。回到作家生活的歷史現場,這便是藤井省三文學研究的魅力吧。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4

相關焦點

  •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將成為我國文學的新代表,網友:魯迅呢
    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很多文化界的人士表示了歡迎和恭喜,首先作為另一個當代大牌作家的餘華,幾乎也是第一時間發簡訊恭賀了莫言。暮年的陳忠實老先生也頗為讚嘆,他認為莫言是傑出的作家,獲獎是名至實歸。畢飛宇、蘇童、臺灣作家龍應臺等等都送來賀電。
  • 周作人:魯迅之外的另一個異端
    1906年隨魯迅赴日本留學,與魯迅一起編譯《域外小說集》,後入東京政法大學、立教大學文科學習。周作人從紹興離開後,就一直在魯迅的庇護下成長,在日本留學期間,兄弟倆都沒按部就班地拘泥於本專業學習,其間,魯迅總是督促周作人翻譯,周作人偷懶時,魯迅往往以兄長名義斥責他,魯迅的這種習慣甚至在周作人已顯赫成名時,仍未更改。
  • 魯迅怎麼就成了日本的國民作家?
    本文轉自【北京青年報】;提到魯迅,必然會提到革命文學。在魯迅看來,革命與文學是一回事。在《革命文學》中,他曾寫道:「我以為根本問題是在作者可是一個『革命人』,倘是的,則無論寫的是什麼事件,用的是什麼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學』。從噴泉裡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裡出來的都是血。『賦得革命,五言八韻』,是只能騙騙盲試官的。」
  • 餘華:這就是我為什麼熱愛魯迅的理由
    一個是文學裡令人戰慄的白晝,另一個是文學裡使人不安的夜晚;前者是戰士,後者是夢想家。這裡選擇的《孔乙己》和《南方》,都是敘述上惜墨如金的典範,都是文學中精瘦如骨的形象。在《孔乙己》裡,魯迅省略了孔乙己最初幾次來到酒店的描述,當孔乙己的腿被打斷後,魯迅才開始寫他是如何走來的。
  • 喊出「我的曾祖父是魯迅」的美少女:生活在臺灣,無一人從事文學
    周海嬰的一生都是在父親魯迅的巨大光環下度過的,晚年他最為世人側目的兩件事,一個是因為突然追討回父親的《魯迅全集》的版稅,這個官司打了多年。另外一件,80年代他的長子周令飛在日本留學時,愛上了同在日本留學的臺灣女孩張純華,後來不顧反對,為了愛情,做了臺灣女婿,在那裡生活。
  • 他喜愛魯迅,是中國最好的日本朋友,大江健三郎的名句太有魅力!
    大江健三郎對我國非常友好,曾經多次訪問中國,他是魯迅先生的鐵粉,莫言曾經稱他在某種意義上很類似於魯迅。1935年1月31日,大江健三郎出生於日本,他的寫作生涯囊括諸多大獎,1994年更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魯迅在國外影響力有多大?韓國文學評論家的一句話得到大家認可
    韓國文學評論家金良守評價說:「魯迅是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這番話是有現實道理的,也得到許多作家的認可,在中國自然不消是多說了的,魯迅的影響力是以中國為原點向周邊輻射的。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被日本文學界評論為三島由紀夫後最有希望的青年作家,而他也是受到魯迅的一部分影響的,他在自己的《自選隨筆集·自序》中寫到了自己對魯迅的敬仰和影響說:我現在寫作隨筆的最根本的動機,也是為了拯救日本、亞洲乃至世界的明天。
  • 魯迅過世80多年,子孫都在幹什麼?兒子是高官,侄孫成大明星
    魯迅原來是日本東北大學的醫學生,民族遭災後,他發現醫術只能救人,但不能救國,所以為了我們的民族,魯迅先生拋棄了醫學從文,他要用文學改變國民的「國民劣等性」。魯迅後來寫了《狂人日記》、《阿Q正傳》、《祝福》、《孔乙己》、等多部優秀作品,躋身我國近代社會最佳作家之列。
  • 資深影迷魯迅的觀影指南:人生最後十年,看了140部影片
    18 min魯迅的文學造詣人盡皆知,他的許多小說都被搬上銀幕。但不為人知的是,魯迅還是一名資深影迷。1939年10月,許廣平在紀念魯迅逝世三周年時就曾說過:「魯迅一生中最奢華的生活就是坐汽車與看電影了。」
  • 魯迅的作品竟然大多是翻譯?原來我們都被騙了,他不只是一個作家
    1936年10月19日,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魯迅與世長辭,可幾十年來,「魯迅」這個名字,幾乎從未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過。在魯迅孤獨、苦澀的人生之外,還有一面鮮為人知:他喜歡吃糖、喜歡看好萊塢電影、喜歡種花、喜歡看戲、喜歡繪畫,同時魯迅對書法、木刻等都頗有研究,還被中國版畫界尊為「新興木刻之父」……
  • 魯迅的後人如今怎樣?兒子是高官,孫子成了大明星,名字很耳熟
    每一年,我們都會看到大量的文學作品,但這些作品,大多像流星一樣,轉瞬即逝,在歷史的長河中蕩漾不盡的漣漪,而有的卻因其深邃、寓意、內涵,以及文學性,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成為永恆的經典。比如魯迅筆下的阿 Q、閏土、祥林嫂、孔乙己,就是文學史上的經典人物,而魯迅筆下的人血饅頭、看客等,雖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卻並未過時,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因而魯迅的作品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作為民國時期的文學大師,魯迅是我國重要的文學家、思想家、民主人士,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 從魯迅到丁玲:近代中國的疾病隱喻與文學療治
    在這樣一種歷史語境中,"五四"時代對文學的社會功能、文學家的社會角色等等的界定,自然很方便地從醫學界獲得生動形象的借喻。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常被用來極凝練又極豐富地涵括這一類觀念。"幻燈片事件"似乎戲劇性地改變了一個知識分子的生活道路,卻僅僅是魯迅多年來對"中國國民性的病根何在"的反覆思索的必然結果。
  • 魯迅的二弟周作人,若沒事偽,也會是一代文學大師嗎?
    我是讀魯迅的時候,知道周作人的。他的《苦雨》、《烏篷船》、《初戀》等幾篇小品文,當時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後來了解到他是文化漢奸,便沒有深入閱讀下去。周作人,是魯迅(周樹人)的二弟,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新文化運動的傑出代表。
  • 魯迅《吶喊》:值得細品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之一,細道人生百態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 日本「魯迅」:因不滿醫院誤診,棄醫從文,成為情愛文學大師
    上世紀九十年代,一部叫做《失樂園》的小說在日本引起了巨大反響,之後拍出的電視劇和電影也讓人十分震撼。小說將婚外情這個世人不願提及的題材剖析得十分透徹,而裡面大量的情愛描寫,以及兩人最後在歡好的過程中相擁赴死都十足地抓人眼球。
  • 日本文學如果只知道村上春樹,那就可能錯過這些經典了
    日本的一些作家,就算你沒有讀過,也一定聽過他們的名字和作品。比如村上春樹和東野圭吾是當代最紅的日本作家銷量王,《挪威的森林》《白夜行》這些作品長居各大文學榜單之上;以及渡邊淳一的《失樂園》對情愛極盡放縱地潑墨;還有作家巖井俊二的長篇小說《情書》被改編成電影,上映二十年還是人們心底追憶單純愛戀的永恆經典。
  • 鐘樓裡的「斜槓青年」魯迅,電影迷、木刻師、作家…
    「魯迅一來就把青年們吸引住了,他的一舉一動,他的容貌、聲音、外表,他的理髮問題、抽菸、服裝以及他著作的介紹,都成了青年人談話的中心......」著名作家歐陽山曾在文章《光明的探索》中如此紀錄。「四·一五」清黨事件後,魯迅辭去了在中山大學的一切職務,搬去白雲樓潛心寫作。在廣州的8個月間,他發表的作品超過50篇,如《朝花夕拾》《鑄劍》《人生的轉向》《略論中國人的臉》等。
  • 日本文學鬼才:芥川龍之介
    日本人一直很尊敬徐福,包括現在,依舊有很多人,每年去徐福的塑像前去拜訪。日本的文化有大部分是來源於我國的,然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個人認為,日本的文學水平已經到了很高的一個位置。江戶川亂部、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太宰治、芥川龍之介等等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著名作家皆是來自於日本,前幾年的諾獎得主石黑一雄,很早以前也是個日本人。
  • 回憶日本留學往事,魯迅與恩師藤野說法很不一致,到底誰在撒謊?
    在影片裡中國人的形象,使魯迅深受刺激。在該電影中,日本人大勝俄國人,中國人總是一副"長辮子和尚形象",去當俄國人的間諜被日本人抓住然後處死。雖然這種形象已經很難看了,更難堪的是周圍觀看行刑的中國人居然面無表情,一臉麻木。學醫真的能救人嗎?魯迅開始問自己。就算把一個人的身體維護的再健康再強壯又如何?
  • 鄭愷加盟《正義聯盟》:為啥國產明星總是熱衷「進軍」好萊塢?
    導演扎克·施奈德透露,電影中鄭愷是星辰實驗室納米技術的負責人,劇照顯示他與「鋼骨」的父親Silas Stone博士一起研究過母盒。不知道大家怎麼看,我對國產明星去好萊塢大片當個配角什麼的,一向無感。比如《極限特工3》裡的吳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