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出「我的曾祖父是魯迅」的美少女:生活在臺灣,無一人從事文學

2020-12-15 河東史子

魯迅是我們周家世代的驕傲,希望我們的後代要積極參與、紀念和傳播魯迅的各項活動,主動的關心魯迅事業的發展。

在我百年之後,請把我送到上海魯迅墓,將骨灰撒到我種的柏樹邊,我希望儘可能有一個小小的標牌,註明這棵樹是我種的,骨灰撒在這裡,我要永遠陪伴他。

這封遺書的內容,是魯迅唯一的兒子周海嬰病逝後,交給家人的身後事。

魯迅之子 年輕時的周海嬰

1906年,魯迅被母親以生病為由騙回家,娶了小腳女人朱安後,他準備好了「做一世的犧牲」,與舊時代抗爭到底,不再考慮生兒育女。

可是他遇到了那個大膽而民主的學生許廣平,他的吶喊從此有人聆聽,他的感情找到了寄託,在生命最後的幾年,因為「意外」,有了兒子周海嬰。

周海嬰的一生都是在父親魯迅的巨大光環下度過的,晚年他最為世人側目的兩件事,一個是因為突然追討回父親的《魯迅全集》的版稅,這個官司打了多年。

另外一件,80年代他的長子周令飛在日本留學時,愛上了同在日本留學的臺灣女孩張純華,後來不顧反對,為了愛情,做了臺灣女婿,在那裡生活。

魯迅長孫周令飛

那時候兩岸關係一度緊張,周令飛此舉令周海嬰操碎了心,周令飛因為是魯迅親孫,又來自內地,一度沒人敢用他。

在嶽父的公司工作沒多久,又倒閉了。

不得已,他和妻子張純華買了一臺爆米花機,在臺北的街頭了賣起了爆米花。

十幾年的時間,周令飛都與父親周海嬰兩岸相隔,而他在臺灣這片土地上不僅紮下了根,也有了一個其樂融融的家庭。

直到1999年,周令飛受到父親感召,因為有人一度侵權,用魯迅的頭像做紀念幣等等瑣事,那時周海嬰力不從心,在2000年,周令飛回到了大陸,在上海魯迅文化發展中心任理事長一職。

他的妻子和孩子還是在臺灣生活。

周海嬰在世時的全家福

沒曾想,周令飛的長女,魯迅的曾孫女——周璟馨,在大二時參加了一檔綜藝節目,這個外表秀美,打扮清新的美少女在節目中說了一句:

「我的曾祖父是魯迅」一下子引起了轟動,她的視頻和截圖在網上熱議開來。

魯迅曾孫女是個美少女,不愛文學愛娛樂圈的消息引起了內陸極大的好奇心,人們也好奇臺灣那邊的青年也如我們一般熱愛魯迅的文學麼?

周璟馨接受採訪時,講述了作為一個在臺灣生活的魯迅後人的故事。

魯迅曾孫女周璟馨

我們這一代,是從小在課本上學習魯迅的文章長大的,《少年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無不滾瓜爛熟。

但是在中國臺灣,中小學課本上並未收錄魯迅的文章,因為一直到80年代先生的著作都是被列為禁書,倒是胡適先生的文章有幾篇被列入了課本中。

要讀魯迅,就只能偷偷的。

少數對魯迅有所耳聞的同學,會問周璟馨,你太爺爺姓魯,為什麼你姓周啊?

這一問令人哭笑不得,也不奇怪,魯迅在臺灣的名氣,就好比李敖在大陸的名聲吧,知之者甚少。

魯迅最時髦的一張照片

就連周璟馨自己,也只讀過自己太爺爺的一兩篇文章,她不明白《藥》裡人血饅頭表達的意思,也看不懂《阿Q正傳》所反映的底層生活的水深火熱。

唯一感受到的,就是很沉重筆力,裡面有著舊中國人民的壓抑感。

儘管如此,周璟馨從小對於太爺爺是魯迅這個認知,有一種很強的驕傲感,因為她知道在大陸,人們對魯迅的尊敬,就如中國臺灣對於「國父」孫中山一樣。

周令飛

說來也蠻唏噓,魯迅的直系後人竟無一人從事文學創作,兒子周海嬰是一名攝影愛好者,理工科專業,一名無線電專家。

長孫周令飛,從事大眾傳播工作;

次孫周亦斐,在私營公司工作;

次孫周令一,在日本廣播學會北京辦事機構擔任攝像;

孫女周寧,遠嫁日本。

曾孫女周璟馨,畢業於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她對文學不是很感興趣,身高160cm,體重只有43公斤的她,因為外表靚麗曾有意進入娛樂圈,像偶像蔡依林一樣。

魯迅曾孫女周璟馨

但最終選擇做了一名不動產公司的顧問。

在教育上,魯迅的後代有一個最大共同點就是,從來沒有門楣之分,永遠尊重對方喜歡的人,讓他們去做喜歡的事,這在許廣平曾經寫的回憶錄中,就牢牢證明了這點:

不會給其過多的打擊,也不會過多幹涉孩子的興趣愛好,只有在極度過分出格的時候才會嚴厲教育。

一向嚴肅冷傲的魯迅,在子女的教育上是如此的寬容。

正因為如此,周令飛從不刻意讓她讀魯迅的文章,更不要求她作為魯迅的後人應該承擔什麼使命。

他想為女兒打造一片不被魯迅先生的光環所籠罩的天空,讓她在一個自然的狀態下成長。

父子照 周海嬰與周令飛

有人對魯迅後人沒有走文學的道路感到惋惜,有人認為身為魯迅後代不讀魯迅文學是為不敬。

但是究竟該如何做好魯迅的後人呢?

周令飛對女兒周璟馨及魯迅後人說:做你自己。

相關焦點

  • 魯迅曾孫女周璟馨:把蔡依林當做自己的偶像,對魯迅的文章不了解
    她平時更是把蔡依林當做自己的偶像,與父親周令飛相比,她的外貌顯得靚麗柔美,沒有一絲的粗獷、豪放,看不出絲毫魯迅先生的痕跡。根據她自己的介紹,很小就知道自己的曾祖父是魯迅,但對魯迅沒有什麼了解,一直吸收臺灣文化的她在課本中沒有了解到有關曾祖父的文章。
  • 魯迅後代子女怎樣了?兒子副部級,曾孫臺灣娛樂紅人,侄孫更牛!
    魯迅有兩個妻子,原配妻子朱安,魯迅26歲時母親包辦的婚姻。朱安寬寬的額頭尖尖的下巴,纏著小腳,識字不多,遵循三從四德,是一位性格溫順的典型的舊社會婦女,魯迅曾提出送她去學堂讀書和把纏腳布扔掉兩個要求,但一向柔弱且完全順從大人的她不敢答應。魯迅和他的原配沒有感情亦沒有夫妻之實,朱安在周家40多年來無子女。
  • 這個家喻戶曉的美女明星,曾祖父追隨孫中山,祖父曾任軍統站長
    1992年中秋前夕,中國臺灣明星王祖賢回鄉祭祖。安徽舒城縣,是王祖賢曾祖父王仁峰的故鄉,她是第一次來。當王祖賢踏上這片陌生的土地時,或許是血脈使然,有一種撲面而來的親切感。面對著曾祖父的墓,重重地磕了三個響頭。關於曾祖父過去的故事,她聽到過無數:曾祖父在清朝末年加入同盟會,為消滅清朝,製造炸藥時炸傷左臂。
  • 從魯迅到丁玲:近代中國的疾病隱喻與文學療治
    在這樣一種歷史語境中,"五四"時代對文學的社會功能、文學家的社會角色等等的界定,自然很方便地從醫學界獲得生動形象的借喻。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常被用來極凝練又極豐富地涵括這一類觀念。"幻燈片事件"似乎戲劇性地改變了一個知識分子的生活道路,卻僅僅是魯迅多年來對"中國國民性的病根何在"的反覆思索的必然結果。
  • 世人高估了魯迅?李敖:他享受不該享受的榮譽,甚至被我甩在身後
    以現在人的眼光看來,魯迅先生或許存在一些極端、偏激的行為,但從客觀的角度來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才是魯迅先生一生最為真實的寫照。 眾所周知,魯迅為人坦坦蕩蕩,但又別具一格,尤其是他在文學上的造詣,更是讓人耳目一新。他是近代時期文學發展的先驅,用自己的行動引領著文學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
  • 日本文學中的「另一個」魯迅:流連洋場,熱衷好萊塢電影
    作者分析,當時「與『信息城市』東京相比,仙臺的信息量還顯得很少,人口數量也僅僅相當於紹興城內的規模」,「或許是因為魯迅一直沒能忘懷信息都市東京所特有的快感和興奮」。至於是哪些興奮,從魯迅著和服、以文學為時尚、傾倒於夏目漱石、創辦《新生》雜誌、編輯出版《域外小說集》可以得知。儘管後者遭到挫敗,但仍舊是魯迅在東京「作者—出版者—寫作者」之成熟體系中浸淫的體現。
  • 狂人李敖:沒有長篇小說,魯迅不算文學家
    」這樣的評論,同樣適用於魯迅。李敖抨擊魯迅的第二條,是將魯迅的小說,又換成了雜文。高曉松說,魯迅先生確實是近現代雜文第一人。雜文創作浸染了魯迅更多的心血,也承載了魯迅更多的思想,魯迅的創造力和鮮明的個性,也更多地呈現出來。但李敖一句話就給否了:「魯迅的雜文寫得不好,為什麼不好?
  • 魯迅在國外影響力有多大?韓國文學評論家的一句話得到大家認可
    韓國文學評論家金良守評價說:「魯迅是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這番話是有現實道理的,也得到許多作家的認可,在中國自然不消是多說了的,魯迅的影響力是以中國為原點向周邊輻射的。而用最優美的文體和深刻思考寫出這樣的隨筆、世界文學中永遠不可能被忘卻的巨匠是魯迅先生。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魯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挨近一點點,這是我文學和人生的最大願望。在日本魯迅相當有影響力,這固然是因為他和日本有著一段求學的淵源,日本桂冠詩人池田大作曾寫了一首長達320行的詩歌讚美魯迅,在詩歌的末尾他寫道獻給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和精神的巨人。
  •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將成為我國文學的新代表,網友:魯迅呢
    畢飛宇、蘇童、臺灣作家龍應臺等等都送來賀電。當然這要歸功於莫言的文學成就和低調的為人處世,文學也是眾學術門類之一,業精於勤荒於嬉,莫言幾十年如一日的創作生涯可謂起起落落都曾嘗遍,在他的文學作品中,處處充滿著人生坎坷的描寫,既是為蒼生代言,也是書寫自我。所以在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臺上,莫言顫顫巍巍地講出了隱在心中的故事。
  • 重讀《魯迅》的感悟,從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
    而在這個過程中,魯迅作為一個少年,他切實地感受到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是什麼樣子,魯迅還因此事曾說過:"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可以看見人生的真面目。"年幼的魯迅早早地接觸了生活的磨難和苦難,其實大多數人也是如此的,只不過魯迅的落差更大而已。似乎從事文學創作並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都曾像魯迅一樣經歷過少小苦不堪言的過往。也正是這樣才能深刻的察覺到現實與真相的蛛絲馬跡。
  • 84年前魯迅猝然離世,留下7條遺囑,要求兒子決不能從事這2個行業
    《死》這篇文章的部分內容如下: 「我只想到過寫遺囑,以為我倘曾貴為宮保,富有千萬,兒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寫好遺囑了,現在卻誰也不提起
  • 樓適夷曾受魯迅扶掖,他的翻譯作品被魯迅稱讚為「沒有翻譯腔」
    在五卅運動中,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參加了共青團、共產黨,一面從事地下革命活動,一面辦刊物,寫下了大量小說、劇本、評論,還從世界語翻譯外國文學作品,成為左翼文學團體「太陽社」的重要成員。由於革命活動暴露身份,招致國民黨特務的追捕。1929年秋,他不得已逃亡日本留學。在那裡他一面學習蘇俄文學,一面學習日語,還寫了許多報告文學在國內發表。
  • 魯迅的二弟周作人,若沒事偽,也會是一代文學大師嗎?
    我是讀魯迅的時候,知道周作人的。他的《苦雨》、《烏篷船》、《初戀》等幾篇小品文,當時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後來了解到他是文化漢奸,便沒有深入閱讀下去。周作人,是魯迅(周樹人)的二弟,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新文化運動的傑出代表。
  • 魯迅《吶喊》:值得細品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之一,細道人生百態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 魯迅小說中「我」的形象是其本人嗎,以《孔乙己》等11部小說為例
    但至少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他與魯迅本人截然的不同——魯迅是中國白話文文學創作的第一人,怎麼會用文縐縐的文言文進行寫作?而小說《孔乙己》中的「我」,是鹹亨酒店的夥計,是一個小孩子,與魯迅本人以及他的童年經歷都掛不上鉤。
  • 魯迅不僅是一位文學巨匠,還是個「段子手」,每個段子都發人深省
    生活中的魯迅,總是不乏幽默風趣,有一次他的小侄女問:「為什麼你的鼻子又矮又扁呀?」魯迅詼諧地說:「因為我經常四處碰壁啊!」亂理髮,亂給錢魯迅曾經在廈門大學任教一段時間,他經常是幾個月才去理一次頭髮。事後,魯迅不慌不忙地掏出一把銅圓,看了看牌價,然後仔細的數了數,一分不少如數支付。理髮師傅臉色黑了下來,魯迅見狀笑著說:「上次你給我亂剪,錢我也就亂付,這次你認真許多,我只得規規矩矩的付錢。」
  • 比肩世界級文豪 西方興起魯迅熱
    同理,魯迅的白話文創作是我國現代文學的巔峰之作,從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奠定了我國現代文學的基礎和走向,影響無人可及。  儘管英語世界魯迅研究專家對於一些具體的文學和文化問題有不同的理解和觀點,但對魯迅的整體評價卻毫無二致,無一人使用否定之語。用《魯迅正傳》的作者卜立德(David Pollard)教授的話說,那是因為人們敬仰「魯迅不僅是位大文豪和卓越的學者,而且還是個天才」。
  • 不朽的魯迅先生
    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8頁)他在論述國民黨的文化「圍剿」遭到失敗時說:「而共產主義者的魯迅,卻正在這一『圍剿』中成了中國文化革命的偉人。」(同上書,第702頁)在文化戰線,甚至在整個革命營壘,獲得毛澤東如此崇高評價的,唯有魯迅一人。
  • 村上春樹如何繼承了魯迅:從阿Q形象譜系說起
    近代歐美思潮席捲全球的背景下,東亞國家應當如何在保持主體的基礎上思考和行動,魯迅文學為之提供了答案;村上春樹的文學將當代日本定位於東亞的時空中,其本人也成為東亞共同的現代文化以及後現代文化的原點。「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魯迅在《故鄉》中所描繪的風景,那個於我留學時期所親近的仿佛一直在安睡的小城風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紹興逐漸趨向上海化,」藤井省三在書中寫道。結束學業後,他歷任東京大學助教、櫻美林大學副教授、東京大學副教授、教授,現為南京大學文學院海外人文資深教授,專攻中國現代文學及魯迅研究等。
  • 魯迅很「剛」的硬核詩,無一生僻字卻令人醍醐灌頂,風靡100多年
    所以本期筆者就和大家分享一首魯迅的硬核詩,讓大家感受一下另一種雞湯的「熬法」。了解魯迅文風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先生說話是很「剛」的。「從來如此,便對嗎」、「小時候不把他當人看,長大後他就做不了人」,這些金句看似潑辣,卻總能令人眼前一亮,這就是很多人喜歡魯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