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我們周家世代的驕傲,希望我們的後代要積極參與、紀念和傳播魯迅的各項活動,主動的關心魯迅事業的發展。
在我百年之後,請把我送到上海魯迅墓,將骨灰撒到我種的柏樹邊,我希望儘可能有一個小小的標牌,註明這棵樹是我種的,骨灰撒在這裡,我要永遠陪伴他。
這封遺書的內容,是魯迅唯一的兒子周海嬰病逝後,交給家人的身後事。
1906年,魯迅被母親以生病為由騙回家,娶了小腳女人朱安後,他準備好了「做一世的犧牲」,與舊時代抗爭到底,不再考慮生兒育女。
可是他遇到了那個大膽而民主的學生許廣平,他的吶喊從此有人聆聽,他的感情找到了寄託,在生命最後的幾年,因為「意外」,有了兒子周海嬰。
周海嬰的一生都是在父親魯迅的巨大光環下度過的,晚年他最為世人側目的兩件事,一個是因為突然追討回父親的《魯迅全集》的版稅,這個官司打了多年。
另外一件,80年代他的長子周令飛在日本留學時,愛上了同在日本留學的臺灣女孩張純華,後來不顧反對,為了愛情,做了臺灣女婿,在那裡生活。
那時候兩岸關係一度緊張,周令飛此舉令周海嬰操碎了心,周令飛因為是魯迅親孫,又來自內地,一度沒人敢用他。
在嶽父的公司工作沒多久,又倒閉了。
不得已,他和妻子張純華買了一臺爆米花機,在臺北的街頭了賣起了爆米花。
十幾年的時間,周令飛都與父親周海嬰兩岸相隔,而他在臺灣這片土地上不僅紮下了根,也有了一個其樂融融的家庭。
直到1999年,周令飛受到父親感召,因為有人一度侵權,用魯迅的頭像做紀念幣等等瑣事,那時周海嬰力不從心,在2000年,周令飛回到了大陸,在上海魯迅文化發展中心任理事長一職。
他的妻子和孩子還是在臺灣生活。
沒曾想,周令飛的長女,魯迅的曾孫女——周璟馨,在大二時參加了一檔綜藝節目,這個外表秀美,打扮清新的美少女在節目中說了一句:
「我的曾祖父是魯迅」一下子引起了轟動,她的視頻和截圖在網上熱議開來。
魯迅曾孫女是個美少女,不愛文學愛娛樂圈的消息引起了內陸極大的好奇心,人們也好奇臺灣那邊的青年也如我們一般熱愛魯迅的文學麼?
周璟馨接受採訪時,講述了作為一個在臺灣生活的魯迅後人的故事。
我們這一代,是從小在課本上學習魯迅的文章長大的,《少年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無不滾瓜爛熟。
但是在中國臺灣,中小學課本上並未收錄魯迅的文章,因為一直到80年代先生的著作都是被列為禁書,倒是胡適先生的文章有幾篇被列入了課本中。
要讀魯迅,就只能偷偷的。
少數對魯迅有所耳聞的同學,會問周璟馨,你太爺爺姓魯,為什麼你姓周啊?
這一問令人哭笑不得,也不奇怪,魯迅在臺灣的名氣,就好比李敖在大陸的名聲吧,知之者甚少。
就連周璟馨自己,也只讀過自己太爺爺的一兩篇文章,她不明白《藥》裡人血饅頭表達的意思,也看不懂《阿Q正傳》所反映的底層生活的水深火熱。
唯一感受到的,就是很沉重筆力,裡面有著舊中國人民的壓抑感。
儘管如此,周璟馨從小對於太爺爺是魯迅這個認知,有一種很強的驕傲感,因為她知道在大陸,人們對魯迅的尊敬,就如中國臺灣對於「國父」孫中山一樣。
說來也蠻唏噓,魯迅的直系後人竟無一人從事文學創作,兒子周海嬰是一名攝影愛好者,理工科專業,一名無線電專家。
長孫周令飛,從事大眾傳播工作;
次孫周亦斐,在私營公司工作;
次孫周令一,在日本廣播學會北京辦事機構擔任攝像;
孫女周寧,遠嫁日本。
曾孫女周璟馨,畢業於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她對文學不是很感興趣,身高160cm,體重只有43公斤的她,因為外表靚麗曾有意進入娛樂圈,像偶像蔡依林一樣。
但最終選擇做了一名不動產公司的顧問。
在教育上,魯迅的後代有一個最大共同點就是,從來沒有門楣之分,永遠尊重對方喜歡的人,讓他們去做喜歡的事,這在許廣平曾經寫的回憶錄中,就牢牢證明了這點:
不會給其過多的打擊,也不會過多幹涉孩子的興趣愛好,只有在極度過分出格的時候才會嚴厲教育。
一向嚴肅冷傲的魯迅,在子女的教育上是如此的寬容。
正因為如此,周令飛從不刻意讓她讀魯迅的文章,更不要求她作為魯迅的後人應該承擔什麼使命。
他想為女兒打造一片不被魯迅先生的光環所籠罩的天空,讓她在一個自然的狀態下成長。
有人對魯迅後人沒有走文學的道路感到惋惜,有人認為身為魯迅後代不讀魯迅文學是為不敬。
但是究竟該如何做好魯迅的後人呢?
周令飛對女兒周璟馨及魯迅後人說:做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