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李敖:沒有長篇小說,魯迅不算文學家

2020-12-19 詩詞桃花源

魯迅20年的創作生涯也就沒有長篇小說。魯迅大概也不會想到,他死後,他算不算一流小說家,是不是文壇大師,能不能稱為世界級文豪,都因他沒有一部長篇小說而爭論不休。

魯迅沒有長篇小說成為否定魯迅文壇地位的一把標尺。王朔如此,李敖也是如此。儘管這兩人也起過爭執,這件事卻看法一致。

魯迅沒有長篇小說,就不是大師?

李敖抨擊魯迅,有三條:第一條就是魯迅沒有長篇小說,不能稱為文學家。李敖在《魯豫有約》一期節目表示,自已是有幾個長篇小說的,能拿出來,讓人知道這是長的,這是好的。言下之意,自己怎麼也比魯迅強。

有沒有長篇,當然不能成為是不是文學家必要條件。但李敖這話,也不是完全無理。魯迅所處的時代,世界文學主流已經講求鴻篇巨製,凡大作家,都有一二代表長篇。卡夫卡、普魯斯特、馬爾克斯莫不如是。就連被稱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歐·亨利、莫泊桑也有長篇。時代趨勢已是如此。莫言也說,長篇小說的容量和恢弘氣勢是短篇沒有的。

儘管如此,依然有以短篇小說聞名世界成大師的,如俄國契科夫,西班牙博爾赫斯,都是。安德烈·莫洛亞評價博爾赫斯:「是一位只寫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氣候,在於其智慧的光芒、設想的豐富和文筆的簡潔——像數學一樣簡潔的文筆。」這樣的評論,同樣適用於魯迅。

李敖抨擊魯迅的第二條,是將魯迅的小說,又換成了雜文。高曉松說,魯迅先生確實是近現代雜文第一人。雜文創作浸染了魯迅更多的心血,也承載了魯迅更多的思想,魯迅的創造力和鮮明的個性,也更多地呈現出來。

但李敖一句話就給否了:「魯迅的雜文寫得不好,為什麼不好?他的雜文裡面沒有料,你把他那種感情的語言,煽動的語言,悲憤的語言,橫眉冷對千夫指的語言,都把它像篩子一樣把它篩掉,剩下什麼?剩下什麼都沒有了。」

這是說魯迅雜文只有情緒,沒有沉思,缺乏深度?《燈下漫筆》、《紀念劉和珍君》、《拿來主義》、《為了忘卻的紀念》這些中學時代語文課本上的雜文,至今都有印象,怎麼就「什麼都沒有了」?國人一句普通的日常用語「他媽的」,也能寫成一篇《論「他媽的」》,由現象到本質,盤點細扒,精心考據,由表及裡,活畫出國人心理層面的同時,諷喻社會,怎麼就「雜文裡面沒有料」?

感覺李敖大師出言有點草率。再說了,他自己的文章,情緒化的東西又有多少?對龍應臺、對柏楊一寫幾十萬字針鋒相對,林青霞就表示不喜歡。大師為何不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把有限的精力用在了無謂的事情上?

最後,李敖大師說,魯迅的文章半文半白,又受日語語法影響,是不成熟的文字。也就是說,魯迅白話文不是成熟白話文,李敖大師又是如何評價自己的白話文呢?「五十年來和五百年內,中國寫白話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

為了這個前三,第一個就要扳倒魯迅,旗幟倒了才好再豎新旗。但問題是,推倒了魯迅,李敖就是白話第一人了嗎?要知道,五四那批人裡,白話文寫得好的並不少,朱自清、周作人、林語堂哪個不是獨具一格?就是臺灣,也還有白先勇、林清玄、余光中等人。

除了以上三點,李敖先生還曾表示,「魯迅寫了700萬字,我現在80歲,寫了2100萬字,我現在的著作是魯迅的3倍」。這就有點無語了,大師難道連文章字數都要自嗨?不知大師是否了解,2100萬字,在網絡文學世界,也就夠兩個網文而已。

為什麼魯迅先生沒有長篇小說?

一,忙於針砭時弊,精力大都消耗在了與對手的短兵相接上。從他開始創作起,各種論戰幾乎沒有停過。特別是生命最後十年,也是戰鬥色彩最濃的十年,已經幾乎不寫小說,雜文為絕對主要文體。魯迅一生,雜文創作佔到他文字創作的80%。

二,長篇小說創作,是對精力的極大消耗,很多人創作長篇,都是閉門謝客,杜絕外界幹擾。

陳忠實寫《白鹿原》,就給自己定了三條:不再接受採訪,不再關注外界評論,不參加應酬性的聚會。饒是如此,從準備到完稿,前後也有5年。路遙《平凡的世界》,蝸居窯洞為時六載,寫完甚至身體也被拉垮。

這些都足見寫長篇小說是嘔心瀝血的事。大作家歌德也說,「如果你腦子裡老在想著寫一部大部頭的作品,那麼一切都得推開,費大力之餘還要有安靜的生活環境。」

魯迅有沒有這樣能令他安靜的環境呢?彼時的中國,自然是沒有!

三,魯迅的心腸是極熱的,他的文學創作目標,一開始就站在了所有人之上:喚醒鐵屋子裡熟睡的人們!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就為了單純的創作,對世界不聞不問,何況是那樣動亂的時代。

事實上,當時胡適等人就要關在屋子裡整理故國,魯迅就對此有過尖銳的批判。他不能做到對眼前的現狀熟視無睹。

魯迅先生有過至少3個長篇小說的創作計劃,都流產了

魯迅生命最後10年,為何全副精力都撲在雜文上?除了這種文體針砭時事,易於生發,極適合戰鬥的需要外,「在風沙撲面,狼虎成群的時候,誰還有這許多閒工夫,米賞玩琥珀扇墜,翡翠戒指呢。」(《南腔北調集·小品文的危機》)

也就是說,對於中國存亡之危局,實在無法坐視,如夏承濤評價辛棄疾「肝腸似火」。這與創作長篇所需的安穩氛圍和平和心氣顯然不搭。也就是無此環境。

但即便如此,魯迅也還是有過長篇小說創作計劃,而且至少是三個長篇的計劃,但都限於時局、精力或經歷不到,未能完成。

就在魯迅病逝的當年,據馮雪峰迴憶,魯迅就有打算,想寫一部反映中國四代知識分子生活、命運的長篇小說。但幾個月後他就病逝了。

之前,1932年,魯迅從陳賡那裡聽了很多紅四方面軍反「圍剿」的革命事跡,就決定寫一部《飄落的紅雲》,資料都收集好了,終因缺乏前線經歷作罷。

更早一些,1924年,魯迅就有過寫成長篇歷史小說《楊貴妃》的計劃,卻在西安考察一番後,發現西安已不是心中的西安,靈感全被破壞了,《楊貴妃》寫作計劃也就擱置了。

魯迅沒有長篇小說,這是現代文學的遺憾,卻不能成為其是否為大師的判斷標誌。契科夫、博爾赫斯照樣是世界文壇大家。我們應該看到,魯迅沒有敷衍一部毫無價值的長篇小說,為了長篇而長篇,這反而是對長篇文學的尊重。

這些年一窩蜂地寫長篇出長篇,乃至於文學形成了長篇的壟斷,所謂「揚長避短」,事實上好長篇又有多少呢?遲子建說大都是泡沫。

套用郭敬明一句話,沒有長篇小說,可以是文學家,也可以是大師,王朔、李敖可以不同意,但也請允許它存在。

相關焦點

  • 世人高估了魯迅?李敖:他享受不該享受的榮譽,甚至被我甩在身後
    一、時代先驅,胸懷大志 少年時期的魯迅,已經體現出一種反抗舊社會各種不公平的心思,他出生於一個相對富裕的家庭之中,通過與長工兒子閏土的相處,足以看出魯迅心裡並沒有身份不同而產生芥蒂。可以說,魯迅是當時他所處那個時代的「另類」,並且他用自己的行動向世人詮釋著什麼是鬥爭精神。
  • 李敖作品和魯迅作品的差距在哪裡呢?有一種這樣的說法
    李敖大師剛走,本來不應該說他不如人的地方,但既然要拿他和魯迅相比,我只好遵照我內心最真實的的評價,狠著心說出那兩個字:不能。老實說,李敖大師也是很牛叉的了。李敖曾信心滿滿地認為,憑藉《北京法源寺》,自己應該獲諾貝爾文學獎。結果,事與願違。為此,他憤憤不平地說:「在歷史上,諾貝爾獎的頒發經常不公正,託爾斯泰沒有當選是遺憾,毫無資格的賽珍珠當選是錯選。
  • 魯迅折服世界文壇的一篇小說,幾乎全世界的文學家都在讚美它
    魯迅的作品,我們簡直不能再熟悉:《少年閏土》,《狂人日記》,《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記念劉和珍君》,《孔乙己》,《為了忘卻的紀念》……他一生奮筆疾書,用文字敲擊昏睡的靈魂,不僅在國內地位顯著,在國際文壇上亦是聞名遐邇,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 範曾:為何被「狂人」李敖大罵人品差?楊振寧:沒誰像他這樣偉大
    文丨曹鏡明題丨範曾:為何被「狂人」李敖罵人品差?楊振寧:沒有誰像他這樣偉大歡迎大家留評交流,對於範曾的看法!誰是範曾在寫這篇文章之前,先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範曾是誰,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什麼?狂人李敖尊前作劇莫相笑,我死諸君思我狂。現今這個文藝市場環境,真的是太過「祥和」,沒什麼真意思。無論是金字塔尖上的行業領袖,還是金字塔下面絕大多數的普通從業者,各有各的交際圈,沉浸在各種商業互吹中,連句實話都沒有。李敖先生的去世,可以說是意味著最後一位時評家的隕落。
  • 魯迅當年怒罵當局者,為何能安然無事?李敖:他還有一個特殊身份
    對此,學者李敖給出了他的一些觀點。1. 魯迅的隱藏背景對魯迅稍微有點了解的朋友都會知道,魯迅的出身可不簡單,魯迅生活的地方,乃周氏祖輩世代所居,是士大夫的住宅,由此可見,魯迅的祖上很不一般,當然了,隨後魯迅一家落敗,這個身份也幫不了他什麼。
  • 魯迅《狂人日記》的另類解讀,你對書中隱喻了解多少?你怎麼看?
    狂人日記插圖第二:救救孩子救救孩子這句話並不需要過分的解讀,這就是僅僅代表魯迅本人,對中國剛剛孕育的還沒有收到封建禮教毒害的這批人的希望,在《狂人日記》中,同狂人昆仲沒有任何冤讎的孩子們也對他漏出獠牙,這是因為老媽子教育他們的
  • 102年前的今天,魯迅的《狂人日記》發表,從此揭開創作的總序言
    餘華坦誠地說過,曾經讀書時候最「討厭」魯迅的文章,工作以後突然重讀魯迅倍感稀奇。在餘華看來他讀到魯迅第一句「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時,開始覺得這個魯迅有點厲害,他只用了一句話就讓一個人精神失常了,而有的不太出名的作家愕然寫下幾萬字,他們筆下的人物依然正常。
  • 魯迅真的說過:「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嗎?
    鐵骨錚錚的文人4、魯迅與狂人日記1918年魯迅發表了《狂人日記》,當時所用的筆名就是魯迅。《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可謂是開創了新文學的先河。《狂人日記》寫於1918年4月,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 王朔評魯迅:光靠一堆雜文短篇是立不住的,沒有哪個世界文豪這樣
    文丨曹鏡明題丨王朔評魯迅:光靠一堆短篇雜文是立不住的,沒有哪個世界文豪這樣王朔評魯迅:太多人和事上看不開,格局和作品相呼應,算不得先進近現代作家中,嬉笑怒罵結成文章者,有魯迅,有李敖,也有王朔在三者中,無疑魯迅最為前輩,是我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而李敖和王朔都是後來者。故而,在這點上魯迅很吃虧,因為只有他被評價的份兒,這對於一位「戰士」而言,無疑是最為不甘的。
  • 魯迅先生偉大的文學家,《朝花夕拾》中諷刺性的批判,一針見血
    我想大家對魯迅這個名字一點也不陌生吧,從我們在學生時代,他就出現在課本當中,他是我國第一位白話文小說的作者,原名叫周樹人,他是棄醫從文的偉大人物。我們都知道魯迅生活的年代,並不是和平的,所以總是顛沛流離,改變住所。在《朝花夕拾》收錄的10篇文章裡,我們要根據當時所在的背景拿出一篇來仔細分析。比如在這本文集中的《阿長與山海經》這個故事裡,主要講的就是,魯迅和自己的保姆阿長相處的情景。在幼時,魯迅眼中的長媽媽是樸實善良,而且有一些迷信的人。長媽媽曾經向魯迅求過一副山海經的圖。
  • 李敖評論三毛、金庸、王菲,一針見血,無可辯駁,畫骨
    ‍李敖,是我國著名的評論家、文學家和批評家,也是在人們眼中一位有風骨的文人。然而,就是這樣才高八鬥的文學家,也曾經難逃李敖的批判和抨擊。 有一次,金庸專程抵達臺灣,來到李敖家中做客,他談到自己的武俠小說時,李敖說他和胡適一樣,對這種小說抱有極大的質疑,因為在他眼裡,這種小說構造的是一個並不存在過的、虛無縹緲的世界,人們雖然為此著迷並深陷其中,卻無法對現實形成任何意義。所以在李敖認為理智文學才是有意義的,而武俠小說是「無用的文學」。
  • 三毛當紅時,李敖評價:不夠美、「白虎星式的克夫」,真夠「君子」
    真不愧是人紅是非多,但是連李敖這樣的人物都來踩一腳,實在是有失長者和名人的風範,太不雅觀了。 君子和而不同,縱然二人在藝術領域無法產生共鳴,也不應無端對別人的容貌進行犀利的批評。畢竟,樣貌是父母給的,長成什麼樣實在也和你沒什麼關係。
  • 李敖為何說此人「三十一歲做學閥,八十四歲在武俠小說中死去」?
    我們都知道,李敖大師是以罵人著名的。有人統計過,在李敖大師的著作中,被他指名道姓進行鞭撻和痛罵的各色各類名人超過3000個,其中既有孫中山、蔣介石這樣的政治人物,更多是魯迅、金庸、余光中這類的文化名人。政治上的東西,這裡就不展開評述了。
  • 閏土和孔乙己,《彷徨》與《吶喊》,你還記得多少魯迅的文字?
    論起我國近代的文學革命家,最先想到的當是魯迅先生。從《狂人日記》開始,筆名「魯迅」便被國人記得,有那麼一位先生,他的文字深深刻著對社會現狀的諷刺,還有一種對人類未來的憂憤。於魯迅先生的身世,想必無需多說了,但作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其文學上的成就是繞不開的前言。《狂人日記》《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記念劉和珍君》《孔乙己》以及《故鄉》中在皎潔月光下高舉叉子的閏土都是讀書時難以遺忘的記憶。「『竊書不能算偷……竊書!
  • 王朔:為啥說魯迅不是大文豪?沒有長篇,就連「思想主張」都沒有
    文丨曹鏡明 題丨王朔:為啥說魯迅不是大文豪?沒有長篇,就連「思想主張」都沒有 歡迎大家留評交流,對於王朔和魯迅的看法!
  • 李敖:唐朝時妓女才被稱作內人
    中國臺灣著名的學者李敖先生在他1979年所寫的《且從青史看青樓》一文中,曾戲謔講道:「現在人稱自己太太做『內人』,如果這位太太是『從良』了的,倒真名符其實。原來唐朝稱妓女叫『內人』。……現代人向人介紹自己老婆是『內人』的時候,無異同時告訴人自己是『龜公』,是『大茶壺』。
  • 「 四川鬼才」魏明倫遇見「臺灣 怪才」李敖,妙語連珠火花四濺
    萬一怪人李敖給我來個「老子姓李」之類的見面禮,我就只好不卑不亢地將「魏」字拆開一半說「小弟是鬼」了。車到藝術中心,許博允已在展廳等候。這裡正在舉辦李敖珍藏書畫拍賣展,四壁懸掛名人手跡精品:文徵明、唐伯虎、冒闢疆、董小宛、翁同和、何紹基、康有為、梁啓超、孫中山、于右任、齊白石、張大千……古色古香之外,還有一時髦女郞畫像。畫中美人是李敖前妻、電影明星胡茵夢。
  • 魯迅的後人如今情況如何?兒子是高官,孫子是大明星,名字很耳熟
    不過雖然說這些文學家們的藝術成就都很大,但是要說起文學作品的深度還有對社會陰暗弊端方面的揭露這一塊,他們都比不上魯迅。每一年,我國都會湧現出無數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但是這些作品大都如同流星一般轉瞬即逝,在文學的浩瀚海洋裡翻騰起一小片浪花。但是魯迅先生的作品不一樣,他的作品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他的作品當中蘊涵的深刻道理還有內涵是可以不斷影響一代又一代人的。
  • 重讀《魯迅》的感悟,從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
    看魯迅的早年作品,我覺得其實是已經初現功底了,比如《阿Q正傳》中的,一句「你也配姓趙」讓阿Q陷入了最大的問題——「姓趙與不姓趙」的糾結。再比如《狂人日記》這般舞文弄墨,咬文嚼字,全文都好像要把舊禮教和社會的現狀挖苦諷刺一番,看似是逞一己之快,其實是深刻地剖析了國人的精神危機與國民性格。
  • 魯迅先生的故鄉你去過嗎
    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十七歲之前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魯迅先生有個二弟叫周作人,三弟叫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魯迅先生這一生以他的文章為名寫出當時處在封建社會和強權政治的統治下的階級力量要下寫的在的,在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上萬名民眾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