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折服世界文壇的一篇小說,幾乎全世界的文學家都在讚美它

2020-11-29 解憂文史

魯迅的作品,我們簡直不能再熟悉:《少年閏土》,《狂人日記》,《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記念劉和珍君》,《孔乙己》,《為了忘卻的紀念》……他一生奮筆疾書,用文字敲擊昏睡的靈魂,不僅在國內地位顯著,在國際文壇上亦是聞名遐邇,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魯迅國際威望和國際聲譽的積累,主要得益於一篇小說的流行,它就是《阿Q正傳》。事實上,它也是魯迅作品之中最早被翻譯成外國文字的。連魯迅都意外地說:「這個短篇系一九二一年十二月為一家報紙所寫,其後竟然出乎意料地被列為代表作而譯成各國語言。」殊不知這一譯,將魯迅推向了世界級文學家的行列。

1926年,《阿Q正傳》法譯版被發表於《歐羅巴》的雜誌上,立即引起了法國讀者的重視和稱讚。法國名家羅曼·羅蘭是最早一批閱讀的人,讀後他激動地說:「這是一篇明確的富於諷刺的現實主義藝術傑作……啊Q的可憐的形象將長久地留在人們的記憶裡。」羅曼·羅蘭的大力推薦,更使得《阿Q正傳》的名氣和傳播度不斷擴散,最後竟散播至世界各地,不少外國讀者慕名前往,獲知並閱讀它。

魯迅生前友人,曾幫魯迅將作品翻譯成日文的日本翻譯家增田涉曾說過一段話,很好地解釋了《阿Q正傳》為何能在世界範圍內發揚光大,並開花結果。他說:「魯迅的名字不僅在國內,就是在國外也是為人所知的,這是由於七八年前他的《阿Q正傳》被譯成法文,並刊載在羅曼·羅蘭的《歐羅巴》上而開始的。」

此後,《阿Q正傳》像開了掛一般瘋狂生長,不斷被翻譯成世界各國文字,據不完全統計,至少已有50多個國家用30多種語言文字翻譯了他的作品,包括英、法、德、俄、日等語系,不少國家還特意出版了魯迅的傳記和研究論著。如今,世界上最為重要的幾本百科全書裡,都專門有關於介紹魯迅本人和《阿Q正傳》的條目。

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曾這樣讚美:「魯迅是中國作家和藝術家的一位勇敢的領袖……他在1921年發表的諷刺小說《阿Q正傳》使得他全國聞名……這是當代中國人所寫的被廣泛譯成外國文字的不多的作品之一。」從埃德加的話裡可以看出,外國人眼中的魯迅是憑藉《阿Q正傳》「發家致富」的,可我們知道魯迅的成名作是《狂人日記》,而其他作品的名氣也都響噹噹,正是所有的這些積累才使得魯迅之為魯迅,而不是某一篇小說。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阿Q正傳》在外國讀者心目中的重要性,這部作品幾乎是與「魯迅」這個名字劃等號的。

上世紀50年代,蘇聯作家法捷耶夫不遠千裡前來參加魯迅逝世十三周年紀念活動,他深情地說道:「他是那樣深刻而又淵博,關於他本人可以寫成幾整本的書。在和魯迅一生相吻合的那半個世紀內的中國人民的生活,幾乎沒有一個方面不被魯迅用藝術家和批評家的筆所涉及過。……魯迅是中國文學的驕傲,也是世界文學的著名代表人物。」

埃及作家阿卜德爾·賈番·密加微說:「我讀了偉大作家魯迅的《阿Q正傳》和其他短篇小說以後,簡直無法表示出我對魯迅的敬愛……這位偉大的作家對我的寫作技巧有很大的影響,我有十五篇以上的短篇小說是受了魯迅作品的啟發而寫出來的。」

中美洲瓜地馬拉國的作家米蓋爾·安赫爾·阿斯圖裡亞斯說:「拉丁美洲的作家們,從魯迅的生平和作品裡獲得教益是不計其數的……他的作品的豐富的創造力,不僅照耀著他本國的人民,同時也照耀著全世界。」

此外,阿爾巴尼亞作家斯泰裡奧·斯巴塞,越南文學家鄧泰梅,敘利亞女作家艾爾菲特·艾得裡等多國文學家都曾公開表示過對魯迅的敬意,和對《阿Q正傳》的喜愛。然而,正是這樣一部令世界矚目的小說,在中國卻沒有受到那麼高的重視,甚至還有一些反對的聲音。

在名家那裡:錢鍾書說阿Q顯得太長了,應當加以修剪才好;鄭振鐸批評阿Q結尾寫得不好;徐志摩則表示整部作品都不喜歡。而不少普通讀者也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覺得《阿Q正傳》沒那麼出色,甚至不把它當回事。

對一部作品存在不同的聲音是允許的,但通過長久的實踐來看,魯迅的《阿Q正傳》是偉大的不可撼動的,這是折服了世界文壇的一篇小說,理應受到我們衷心的尊敬。

相關焦點

  • 狂人李敖:沒有長篇小說,魯迅不算文學家
    魯迅20年的創作生涯也就沒有長篇小說。魯迅大概也不會想到,他死後,他算不算一流小說家,是不是文壇大師,能不能稱為世界級文豪,都因他沒有一部長篇小說而爭論不休。魯迅沒有長篇小說成為否定魯迅文壇地位的一把標尺。王朔如此,李敖也是如此。儘管這兩人也起過爭執,這件事卻看法一致。
  • 1924年泰戈爾訪華,魯迅為何在晚宴中途離去,說「一塌糊塗」
    在世界文壇中,泰戈爾絕對是泰鬥級別的人物,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詳。但要說起具體作品可能就比較茫然了,因為他大多出現在中國文學家的偶像排行榜中,比如說冰心就曾經是泰戈爾最忠誠的粉絲,她的文學作品裡面很多都能看見泰戈爾創作的影子。泰戈爾還曾經三次來訪中國,和中國文學家們探討學習。
  • 世界文壇巨匠莎士比亞
    今天讓我們一起了解世界文壇巨匠莎士比亞。 400多年以來,世界各國學者紛紛研究莎士比亞的作品。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各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他的戲劇在全世界演出,他的詩句被廣泛引用流傳至今。
  • 魯迅下葬時有16位抬棺人,身份曝光後,原來都是惹不起的大人物
    當時的整個中國文學界乃至於世界文學界都對他的去世感到非常的痛心,美國作家斯諾與劇作家姚克合寫了輓聯,表達了人們對魯迅去世的哀思: 「譯著尚未成功,驚聞殞星,中國何人領吶喊; 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 那麼魯迅的喪事是誰來做呢?誰來為魯迅抬棺呢?
  •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將成為我國文學的新代表,網友:魯迅呢
    其實很多人認為魯迅先生不過是一個擅長寫雜文的作家而已,小說很少涉及,特別是長篇小說,一篇都沒有寫過,真真說不過去。就連當代文壇最為活躍的作家王朔都說,魯迅沒有寫過長篇小說,連文學家都算不得。再介於魯迅的文風苦澀、陳舊、血淋淋,魯迅一度被當代教育所拋棄-「去魯迅化」就順勢產生。
  • 魯迅無緣諾獎的理由令人振奮
    藝術是不分國界的,世界文壇就像一個大熔爐,煉就了一大批優秀的文學家,也熔煉出了各種類目的優秀文學作品。這些優秀的文學家及文學作品,是盛開在歷史長河中一朵朵經久不衰的清水芙蓉,是人類歷史上上最寶貴的財富,他們為世界文學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同時,也給全世界廣大讀者帶來了閱讀的樂趣。
  • 魯迅的一篇文章,打破了世俗偏見,被中日兩國同時收錄在課本中
    棄醫從文魯迅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早年他卻是一名將要懸壺濟世的醫學生且在日本留學。那時時局緊張,中日兩國的關係用"廝殺"來形容也不為過,在東京求學的魯迅一心想救國人於病苦勞疾中,然而事與願違,在一堂學習細菌學的課上他親眼目睹了一些不忍直視的慘狀,他的目標也有了微妙的變化。
  • 文壇最傳奇的父子,兒子雜文堪比魯迅,老子作品金庸折服
    近的有魯迅、周作人兄弟,葉聖陶、葉至善、葉兆言,祖孫三代等文壇名家。原來在這之前,《救亡日報》頻頻收到署名「秦似」的文章,而文章的筆法則與魯迅的雜人驚人一致,幾乎達到可以亂真的地步。秦似的雜文自然引起了當時《救亡日報》總編輯夏衍的注意,於是夏衍便刊登尋人啟事,尋找這位顯露出過人才華和鋒芒的「秦似」。就這樣,23歲的「秦似」見到了文學大師夏衍。也開啟了他以筆為械,逐漸成長為中國文壇中重要雜文作家的一生。
  • 魯迅先生偉大的文學家,《朝花夕拾》中諷刺性的批判,一針見血
    我想大家對魯迅這個名字一點也不陌生吧,從我們在學生時代,他就出現在課本當中,他是我國第一位白話文小說的作者,原名叫周樹人,他是棄醫從文的偉大人物。我們都知道魯迅生活的年代,並不是和平的,所以總是顛沛流離,改變住所。在《朝花夕拾》收錄的10篇文章裡,我們要根據當時所在的背景拿出一篇來仔細分析。比如在這本文集中的《阿長與山海經》這個故事裡,主要講的就是,魯迅和自己的保姆阿長相處的情景。在幼時,魯迅眼中的長媽媽是樸實善良,而且有一些迷信的人。長媽媽曾經向魯迅求過一副山海經的圖。
  • 世界10大文學名人,魯迅成功上榜,你都認識嗎?
    1、威廉-莎士比亞 英國:威廉-莎士比亞,在國內被人們常尊稱為莎翁,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當時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
  • 魯迅多才多藝,小說、雜文、詩歌、書法、美術樣樣有很高成就!
    人們評價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蜚聲世界文壇,是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我們知道最多的是他的小說、散文和雜文。但他一生中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都做出了重大貢獻。除小說、雜文、散文、詩歌、翻譯外,在書法和美術上也有很高成就!
  • 魯迅出殯時16人為其抬棺,個個都是名人,分別有誰?
    提及魯迅先生,眾人皆知,他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是被世界文壇稱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最大領土的作家」;他更是敢於直言正色的「鬥士」……如此種種名號都可見魯迅在近現代文壇中斐然的地位。
  • 「民國文壇大哥」的女人,嫁妝被揮霍光後遭出軌,魯迅發文力挺
    魯迅曾公開炮轟一個文人:「家裡有闊太太,靠富太太穿綾羅綢緞,吃山珍海味,用陪嫁的錢,做文學的資本,開一家書店,拉幾個作家,僱一些幫閒,出一種小報,就自以為文學家了」。民國時的邵洵美,曾是文壇大哥,著名詩人,當時社會上著名的《時代畫報》《時代漫畫》《時代電影》《文學時代》《萬象》這些月刊和《論語》半月刊、《十日談》旬刊、《人言》周刊,還有《聲色畫報》等報刊,這些刊物都是由他經營的。他創立的上海時代圖書公司,是20世紀30年代上海最大的出版機構之一。
  • 魯迅的一篇雜文,其中兩句話寓意深刻,令人百感交集
    魯迅先生是偉大文學家,也是一位讓反動派膽寒的革命鬥士。他的詩文看似嘻笑怒罵,卻極力嘲諷和鞭撻了社會生活中的醜惡現象,讓那些習慣於醜陋與骯髒、又被黑暗與迷茫蒙住眼睛的人們開始覺醒。但魯迅先生也是一位凡夫俗子,人吃五穀雜糧,都會生災害病。
  • 莫言談魯迅: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前有杜甫贊先賢李白,評其詩句足以流傳萬世,現有中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談前人魯迅,說自己所有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同樣都是對前人的致敬和崇拜之情,杜甫之於李白,宛如莫言之於魯迅,都是文學道路上的指明燈,照耀著彼此行徑的方向。
  • 鄉土小說中魯迅對故鄉的複雜態度:讚美著、批判著、啟蒙著
    而實際上,魯迅的鄉土小說內涵要豐富許多。鄉土小說中充滿了地方性濃鬱民俗色彩。正因為魯迅深愛著故土與那塊土地上的人民,所以他狠狠地鞭撻農民的弱點,喚醒他們起來鬥爭。魯迅的小說創作是深受明清小說影響的。我們該知道:民國時期那批搞新文學搞出名堂的,往往都是對古代文學有相當的把握的,新詩寫得好的對古典詩歌研究很深,如聞一多、戴望舒,新小說寫得好的同樣是汲取了古典小說的營養,如魯迅、張愛玲。魯迅小說創作受古典小說尤其是明清小說影響很大。其中的諷刺性、批判性就有明清小說影子。
  • 「文壇巨匠」魯迅54歲因病離世,只留下一個兒子,如今近況怎樣?
    提起魯迅,那個短髮清瘦,表情嚴肅,目光炯炯形象就就像畫一樣展示在人眼前,魯迅的形象深入人心,他的名氣是響噹噹的。被冠以「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之稱的魯迅不僅為中國文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對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甚至在日本韓國的思想文化領域上他都佔有一席之地,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 印度文豪泰戈爾訪華 徐志摩林徽因等名流迎接 魯迅迴避是嫉妒嗎?
    仔細觀察一下這個名單,你會發現,基本都是歐洲人,而非歐人士只有兩位,即中國的魯迅和印度的泰戈爾,這兩位都是亞洲人。也就是說,放眼整個亞洲,數千年來,文壇上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兩人就是魯迅和泰戈爾。於是,就有不少好事者對這兩人進行評價和爭論,魯迅和泰戈爾誰更偉大呢?
  • 「最被低估的作家」阿城:4天完成小說引爆文壇,莫言都視他為偶像
    人生中的事,是好是壞,都是我們人生的經歷,面對人生要無所畏懼,才能活得瀟灑自在。 「最被低估的作家」阿城,只用了四天就完成小說《棋王》。這部小說一經出版就引爆全國。一切的源頭都在於他寫的第一部小說《棋王》,至此阿成也被稱為「最被低估的作家」。
  • 鴛夢蝶影|民國文壇「鴛鴦蝴蝶派」小說的是是與非非
    這部小說從表現手法上來看承接著晚清才子佳人小說的套路,紅塵男女相愛而不能成為這類小說的主要敘事架構,比如蘇曼殊的《斷鴻零雁記》等早期的鴛鴦蝴蝶派小說基本上都有著相同的故事脈絡,這些小說在文壇上的流行與當時的社會狀況有著一定的關係。而隨著鴛鴦蝴蝶派小說的盛極一時,這類小說固有的弊端日益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