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曾經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不過他自己拒絕了那個獎項。他出生於1881年,那時候距離中英鴉片戰爭已經有40多年了,中國在殖民者和封建統治的聯合壓迫下,走入了一個歷史的最低谷,這也讓魯迅從小就受到了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的刺激。
為了拯救國家於危難之中,魯迅學習非常認真,並且考取了留學的機會,他前往日本學習醫學。但是在日本求學期間,一部紀實電影讓他決定棄醫從文,改變中國人的思想面貌。那個電影是日俄戰爭當中的事情,日俄打仗,把中國人抓去槍斃,當時還有許多中國人在一旁圍觀——那種麻木讓魯迅深感痛心。
從此魯迅開始了他一生以筆為槍,戰鬥在思想文化界的生活。他先後發表了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又發表了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像匕首一樣鋒利,喚醒了中國人的自強之心,如今語文課本當中仍然有他的文章數十篇。
然而這位才華橫溢的文學家卻僅僅只活了55歲,1936年的時候,他就去世了。當時的整個中國文學界乃至於世界文學界都對他的去世感到非常的痛心,美國作家斯諾與劇作家姚克合寫了輓聯,表達了人們對魯迅去世的哀思:
「譯著尚未成功,驚聞殞星,中國何人領吶喊;
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
那麼魯迅的喪事是誰來做呢?誰來為魯迅抬棺呢?據記載,當時一共有16人為魯迅抬棺,都是名氣一個比一個大的名人,你知道他們是誰嗎?魯迅死後,幾乎當時全國的文學家都來為魯迅弔唁,為此當時還專門組建了規模的「治喪委員會」,他們分別是:
原清華大學校長、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中日友好人士內山完造,印第安人社會活動家、記者、作家史沫特萊,原同盟會成員、原國會議員、原廣東軍政府總檢察廳檢察長、上海法科大學教務長沈鈞儒;著名文學家矛盾,中國著名教育家,大學、復旦大學、復旦中學、向明中學創始人兼首任校長馬相伯。
治喪委員會幾乎個個都是當時的社會各界精英領袖,而給魯迅抬棺的16個人當然也不能太掉分了,他們都是當時文明遐邇的文學家,他們分別是:胡風、黎烈文、孟十還、靳以、張天翼、巴金、黃源、鹿地亙、吳朗西、陳白塵、周文、曹白、蕭軍、肖乾、聶紺弩、歐陽山。那麼這16人都是些什麼人呢?下面一一道來。
胡風是中國早期共青團員之一,他1927年就加入了共青團。1929年留學日本期間,他曾經加入日本共產黨。他後來曾經擔任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宣傳部長、書記,中華全國文藝抗敵協會常委,是當時比較著名的青年作家。黎烈文是巴黎大學文學碩士,曾任職當時中國最為著名的報紙《申報》主編,積極發表魯迅的文章,是魯迅摯友之一。
孟十還是當時著名的人翻譯家,曾留學蘇聯,與魯迅交往甚密。靳以是復旦大學教授,《 國民公報》副刊《文群》編輯,也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張天翼主要作品是範圍小說和兒童文學,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當中的重要成員。巴金大家都很清楚了,他的文學作品在現代廣為流傳,曾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
黃源、周文都是翻譯家,曾經得到過魯迅的指點,與魯迅的關係亦師亦友。鹿地亙是日本無產階級作家聯盟負責人之一,原名瀨口貢,曾受到日本軍國主義迫害,流亡上海,從事反對日本侵華的活動,是魯迅的摯友。吳朗西主要從事編輯工作,是魯迅的老朋友。陳白塵被譽為中國的果戈理,是著名的戲劇家,抗日戰爭中他的戲劇走遍了大江南北,為抗戰提供精神力量。
曹白是著名藝術家。蕭軍原名劉鴻霖,代表作《八月的鄉村》將東北人民與日本人的鬥爭寫的淋漓盡致,奠定了他在文學領域不可磨滅的地位。肖乾是《大公報》記者和編輯,也是著名文學家。聶紺弩是近代詩人和散文家,1935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說《邂逅》,引起轟動。歐陽山原名楊鳳岐,16歲的一篇處女作《那一夜》開啟了他的文學創作之路,曾任中國作協廣東分會主席、廣東省文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等職。
可見,抬棺的人絕大多數都是當時的左翼作家,他們很多人是魯迅的朋友、學生,也可以說他們是與魯迅一樣戰鬥在文學領域的戰士。魯迅並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