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紹興日報的報導:
陳丹青曾說:「魯迅是一位最懂繪畫、最有洞察力、最有說服力的議論家,是一位真正前衛的實踐者,同時,是精於選擇的賞鑑家。」
事實上,魯迅的審美品位和設計能力出色,尤其在書籍封面和裝幀等平面設計中,他表現出了驚人的天賦。
設計過60多個書籍封面
「祖父的興趣愛好非常廣泛,包括書籍的裝幀設計、服裝設計以及收藏秦漢瓦當、古代石碑的拓片和西方現代版畫等等,他親自設計的北京大學校徽沿用至今。」魯迅長孫周令飛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曾多次談到魯迅在平面設計方面的才華。
周令飛還曾經主編過一本書,名叫《魯迅的藝術世界》。在這本書裡,就收錄了魯迅的畫作、書法、篆刻、書籍封面、裝幀設計、徽標設計以及收藏的碑帖、版畫、古錢幣、郵品等380餘件,充分展示了魯迅藝術世界的廣博和藝術修養的深厚。其中,就有魯迅設計的60多個書籍封面。
《吶喊》和《引玉集》是魯迅書籍封面設計的兩個經典之作。
《吶喊》的封面上,暗紅的底色如同腐血,包圍著一個扁方的黑色塊,令人想起他在該書序言中所寫的可怕的鐵屋。黑色塊中是書名和作者名的陰文,外加細線框圍住。「吶喊」兩字寫法非常奇特,兩個「口」刻意偏上,還有一個「口」居下,三個「口」加起來非常突出,仿佛在齊聲吶喊。魯迅只是對筆劃作簡單的移位,就把漢字的象形功能轉化成具有強烈視覺衝擊的設計元素。
《引玉集》為精裝本,當時還專門送到日本印刷。蘇聯版畫家們的姓名字母被分為八行橫排,置入中式版刻風格的「烏絲欄」中,與左邊豎寫的「引玉集」三個大字相映成趣。圓形陰文的「全」字將方形構圖打破,紅底黑字的方框頓時便活絡起來。封面最左邊有一黑色邊線,漫過書脊,流向整個封底。紅與黑與封面的白底形成強烈對比,乃中國出版物的經典用色。
「在魯迅的1.3萬冊藏書中,美術類的佔了1000多冊。而且,魯迅的美術思想是世界性的,這些藏書是來自日本、德國、法國、蘇聯等世界各國的。」在魯迅紀念館原館長錢小良看來,魯迅對美術的熱愛是顯而易見的。而他的美術思想落實到實踐中,真正的入口就是書籍的封面設計。
「中國的出版業與世界接軌,其實就是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之前,中國基本上都是線裝書,不需要啥封面設計。」錢小良說,現代書的封面設計,就是從魯迅這個時代開始的。「有過日本留學經歷的魯迅,受日本文化的影響極大。我們可以看到,魯迅設計的很多書籍封面都是日式風格的。」
各種字體玩出新花樣
在沒有電腦軟體輔助設計的時代,魯迅卻把各種字體玩出了新花樣。在這些結合書的特點所設計的字體中,他創造出的各式花樣,令人叫絕。
「這跟他年幼時在私塾裡學習中國傳統的白描繪畫有一定的關係。」紹興文理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沈剛對魯迅頗有研究,在他看來,魯迅對於傳統文化中的典型意象運用自如,尤其是漢代石刻圖案的運用。
比如魯迅設計的北大校徽,從圖案的構成來看,設計靈感來自於中國傳統漢族建築部件——瓦當。瓦當在古代漢族建築中位於屋簷最前面的、筒瓦頂端的下垂部分,尤流行於兩漢時期,起到保護木製飛簷、排水防水、裝飾建築輪廓等作用。構形之寓意傳承於傳統建築,而典雅的篆書輪廓又體現出時尚感。
再比如《藝術論》,書名字體用雙線描處理,嵌入高山仰止的幾何圖案,表達出「攀登藝術理論之巔」的用意,巧妙至極。還有《版畫選集》,古線書裝加上灑金宣紙製成的薄貼,題上敦厚的隸書,古雅韻味自現。
除了封面設計,魯迅對書裡的版式排列也頗有心得,尤其推崇中國繪畫對於留白與空間的處理方式。
「我於書的形式上有一種偏見,就是在書的開頭和每個題目前後,總喜歡留些空白,所以付印的時候,一定明白地註明。但待排出書來,卻大抵一篇一篇擠得很緊,並不依所注的辦。查看別的書,也一樣,多是行行擠得極緊的。較好的中國書和西洋書,每本前後總有一兩張空白的副頁,上下的天地頭也很寬。」魯迅自己也在《華蓋集》中這樣說過。他認為,書籍裝幀中空頁的留置與封面設計的留白,對於讀者的精神自由顯得尤為重要。
魯迅設計的經典之作,還包括一隻貓頭鷹。周令飛主編的《魯迅的藝術世界》,封面用的就是這隻魯迅親手設計的貓頭鷹。只要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這隻活潑靈動的貓頭鷹的雙眼被畫成了一對男女的頭。實際上,這隻貓頭鷹早在魯迅1927年出版的雜文集《墳》的扉頁上就出現過。
「在魯迅的影響下,當時的中國湧現了如陶元慶、錢君匋等一大批在設計和藝術史上留名的大師級人物。」錢小良認為,魯迅的這種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陳丹青則將魯迅與美學家朱光潛、宗白華相比較,說「在過去百年的文藝家中,魯迅是罕見的一個人,從來不相信系統,卻通達歷史,從來不相信術語,卻開口就咬住問題。他以一種偉大的業餘感把握藝術,又像精通法術,卻可愛地誠實地裝糊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