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個名稱的含義經常因為時代不同而有所變化,但是,中央之國的含義是始終存在的。但在十九世紀中期以前,古代中國人並不常用這個名字,特指中國,外國自然更不會這麼說了。那古代的老外們都怎麼稱呼中國呢?
目前已知最早老外對中國的稱呼是古梵文中的「支那」,至少在公元前四世紀的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中就已經出現。學界主流認為這應該是秦的音譯。玄奘到古印度面見國王,也曾說過「支那著錢王之國號大唐者,我軍之國稱。」古代印度人還常給這個名字加上前綴,變成「摩訶支那」,有時還會加上後綴變成「震旦」,兩者都可理解為「偉大的支那」。
一九二四年,印度詩人泰戈爾來到中國時,就取了個漢名「竺震旦」。據《中西交通史料彙編》說,在公元前中亞的杜特文中就有「秦」。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成書於公元一世紀的厄利垂亞航海記中,也稱中國為「秦」。而到了公元二世紀,託勒密的地理志中則變為「賽裡斯」。這大概與絲綢之路的開闢相關,可以意譯為「絲國或者次來的地方」。直到唐朝以敘利亞文寫成,立於長安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中,依然稱中國為「秦納斯塔」。
可以看到那是中國在世界史中最活躍的名字,其實是那個滅亡了幾百年的「秦」這一大堆名字,乃至英語、法語、義大利語等語言中的中國,都是從古梵語多次轉譯而來。但無論是哪個語種,中國名字的另一層含義都是「蠶絲」,而不是「瓷器」。至於China帶著瓷器這個說法則完全是同詞不同源,也許是見到中國瓷器後進行了簡稱。至於有說China來源於景德鎮,就稱昌南的音譯,則是完全錯誤的說法啦。到公元十世紀,信息滯後的拜佔庭稱中國為「唐科斯」,伊斯蘭文獻稱中國為「唐格瑪」。
一種說法認為:這個名字來源唐朝,另一種說法認為,這些詞語源應該是公元四世紀到六世紀,中國北方政權、鮮卑政權拓跋的音譯,隨著突厥西遷傳播到中亞和歐洲。而道士邱處機西行的長春真人西遊記中,又把這個名字譯回中文,變成了「桃花石置於契丹」,這個名字則是受到遼國影響,導致古代突厥人和斯拉夫人以為契丹就是中國。至今東歐和中西亞的許多地區依然稱中國為「契丹」,比如俄語中的中國讀作其他以就是「契丹」的意思。
當然把中國按照含義稱為中央之國的國家倒也不是沒有,比如日文中的漢字就原原本本使用「中國」,而古代長期作為中國藩屬國的越南也是稱中國為「中國」,而韓語中的中國則帶有「掌柜」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