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報讀書會線上分享|大宋朝杭州人的幸福感,與深宮的他

2020-12-16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瑾華

你最想生活的朝代是哪一個?可能有很多人選擇唐朝,也有很多人選擇宋朝。

各有各的理由。

喜歡宋朝的人,會認為宋朝版圖雖然不大,但當一個大宋朝人,無論是當官,為商,當小百姓,或者一個小女子,還是有很多的「生」之快樂的。

說到宋代的皇帝,我們最先想到的或許是宋徽宗,這位皇帝才華橫溢,最後卻亡了國,他的歷史評價是「百事皆會,獨不能為君爾」。而與他恰好相反,宋代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被評價為「百事不會,卻會做官家」,因為他治下誕生了無數名流千古的風流人物,創造了古典中國的黃金時代。在這個時代,人們生活最富足,人文主義也最為繁盛,堪稱幸福感最強。可與這樣一個璀璨的時代相比,它的締造者宋仁宗趙禎卻沒什麼存在感,各方面的表現也似乎平庸無奇。這是為何?

6月10日19點,著名歷史作家吳鉤攜其新書《宋仁宗:共治時代》做客單向空間淘寶直播間,聊聊這位平庸之主何以創造一個繁華時代,並將一個你感興趣的宋朝呈現給你。這也是錢報讀書會共同打造的一個線上分享活動。

吳鉤寫宋朝——

《宋仁宗:共治時代》

宋仁宗究竟是平庸之主還是後世帝王效仿的對象?這個問題一直存在較大爭議。本書以時間為線索,詳細講述了宋仁宗的一生,既包含他作為個體所經歷的喜怒哀樂,更著力刻畫他作為皇帝要面臨的重重考驗。

在宋朝重文輕武的開國國策指導之下,宋仁宗以其對皇帝角色的深刻理解、溫和包容的性格,與其治下宰輔大臣逐漸構築出一套相對良性的王朝運作機制。在這一機制之下,皇帝並不獨攬大權,而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他們平定叛亂,開展改革,次第推出選拔人才、改善民生、完善法制等諸多舉措。故而,在仁宗統治中後期,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都獲得長足發展,整個時代呈現出一種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因而被冠名「嘉祐之治」,這段時期的治理方式也被後世士人認為是治國之楷模。從表面看,宋仁宗無論是作為個人還是皇帝,行事時總是處處受宰輔大臣掣肘。然而,也正是他的萬事不自由,正是宰輔大臣的據理力爭,才換來這個時代的空前繁榮。

《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

本書是講述宋朝「風雅」生活的一本趣味圖書。作者從宋畫這一新穎角度入手,結合文獻記載和前人研究成果,揭示了宋朝「風雅」生活的若干側面,將宋人起居飲食、焚香點茶、趕集貿易、賞春遊園、上朝議事的生活圖景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展現了宋朝特有的社會風貌和時代精神。

書稿分為六輯,第一輯講述宋人的日常生活;第二輯講述宋朝文人的雅玩與雅趣;第三輯描述宋朝的社會百態;第四輯介紹宋朝的城市公共設施;第五輯側重於呈現宋朝的商業繁華;第六輯則考證了宋朝政治生活中的禮儀問題。

在史料運用方便,作者通過檢索數百幅宋畫,還原了宋朝人物的生活景象,同時還以少量宋朝壁畫、磚刻、出土文物、文書實物作為補充,以及少數唐畫、明畫、清畫作為參照,以做到相互映證、比對。

《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

儘管從軍事和國土面積來看,宋朝是個虛弱的朝代,但就經濟和社會角度來看,宋朝卻最繁榮昌盛、極具人文精神。那麼,宋朝何以如此輝煌?作者認為,這是因為宋朝擁有一套理性、完備的政治制度。

在本書中,作者通過給女兒講故事的形式,選取了25個極具代表性的歷史典故,溫情講述了宋朝的種種政治制度,包括仁祖之法、虛君共治、臺諫系統、文官制、公議、科舉制、封駁制、迴避制、獨立審判等,完整地呈現了大宋的政治文明成就。通過分析宋朝權力的架構、制衡、運作和得失,作者為「宋朝何以如此繁榮」以及「後來如何走向沒落」提供了一個生動而形象的答案。

《宋:現代的拂曉時辰》

極有說服力的文字版「清明上河圖」:有趣,好讀,充滿奇妙細節,引人入勝!巨量史料,近百幅宋畫,還宋朝文明以本來面目。

人們對宋朝的評價,幾乎可以分成對立的兩派。那麼,到底宋王朝是「積貧積弱」、「皇權專制的高峰」,還是宋朝乃「現代的拂曉時辰」呢?

本書作者通過對海量的各類記述宋朝的文獻和各種各樣的宋畫的解析,從生活、社會、經濟、法政四個層面展示了中國封建歷史上可能最為文明、現代且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時代,駁斥了關於宋王朝「積貧積弱」「皇權專制的高峰」的傳統論斷,還宋朝文明以本來面目。作者非常嚴謹地論述了封建歷史走到宋朝開始走向近代化這一論題,徹底顛覆了一些史學家對宋朝「積貧積弱」「太窩囊」的判斷。

該書既適合專業人士,也適合大眾閱讀,文筆優美,觀點新穎,有趣並充滿見解。 比如宋代開封的城市白領不在家中做飯,而是「叫外賣」;比如《清明上河圖》展示的酒店業「燈箱廣告」;比如南宋杭州出現的「貓糧專賣店」;比如宋代大城市的「證券交易所」;比如誕生於宋代的紙幣;比如宋朝高度發達的契約;比如宋代立法的「民主審議程序」;比如非常縝密的宋代司法程序;比如十分講求分權制衡的權力構造……這些歷史細節組合起來,便展現出一種非常「現代化」的宋朝社會景象,讓生活於現代社會的我們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這不僅是重新認識宋朝,也是重新認識中國歷史的開始。

搶先讀

皇帝的娛樂

慶曆五年下半年至慶曆七年年底(1045—1047),是比較平淡的時段,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也加快了敘事的節奏,只用一卷就講完慶曆五年八月至十二月的事情,又各用兩卷的篇幅敘述慶曆六年與七年。

自範仲淹新政集團離朝,朝堂平靜了許多,只是執政的吳育與賈昌朝還常常爭辯。由於章得象已在慶曆五年四月罷相,仁宗對兩府執政大臣又略作調整 :賈昌朝加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為首相 ;陳執中拜平章事,兼樞密使,為次相( 不久因宋夏議和,戰時狀態結束,朝廷又中止宰相兼樞密使之制 );樞密副使吳育調任參知政事 ;丁度擢為樞密副使。

吳育「在政府,遇事敢言,與宰相賈昌朝數爭議上前,殿中皆失色,育論辯不已」。他又跟仁宗說: 「臣所辨者職也,顧力不勝,願罷臣職。」仁宗不得已,只好將吳育調任樞密副使,將丁度調任參知政事,這樣,吳育與賈昌朝這對冤家不用同處中書,就不會再吵架了吧?本來仁宗是要將吳育與龐籍對調的,但另一位參知政事宋庠說,龐籍是他的親家( 龐籍之女嫁宋庠之子 ),「親嫌不可共事」,這才改任丁度為參知政事。時為慶曆六年(1046)九月。

但僅過了六個月,慶曆七年(1047)三月,賈昌朝與吳育便同時離開兩府,賈昌朝罷相,出判大名府( 今河北大名 ),兼北京留守司、河北安撫使 ;吳育罷樞密副使,歸班,不久出知蔡州( 今河南汝南 )。二人罷政的原因是「昌朝與育數爭論帝前,論者多不直昌朝」,這兩個人在朝堂之上還是一言不合就吵起來,而輿論多認為賈昌朝不佔理。

賈昌朝有學問,早年擔任侍從官時,聲譽很好,等當上執政官,卻因為結交宮人、宦官,敗壞了聲名。朝野傳言賈昌朝曾認仁宗寵妃張美人的養母賈婆婆為姑姑,因而受諫官、御史抨擊,也有人替賈昌朝鳴不平,對仁宗說 :「近日臺諫言事,虛實相半,如賈姑姑事,豈有是哉!」不想仁宗沉默半晌,說了實話 :「賈氏實曾薦昌朝。」

比之賈昌朝,吳育顯得更有操守,潔身自好。所以,當他們發生爭執時,輿論多站在吳育一邊。剛好慶曆七年春天氣反常,發生旱災,賈昌朝既受臺諫抨擊,便援引漢朝「災異冊免

三公」的先例,上表請辭。仁宗問御史中丞高若訥天旱的緣故,高若訥說,「陰陽不和,責在宰相」,因為《洪範》有載,「大臣不肅,則雨不時若」。仁宗便同時解除了賈昌朝與吳育的宰執職務。

接替首相之位的,是次相陳執中 ;三年前差點當上樞密使的夏竦終於時來運轉,被仁宗拜為次相。夏竦當過仁宗的老師,仁宗對老師十分眷顧,只是輿論對夏竦評價很差,這次夏竦拜相,諫官、御史又有話說 :「大臣和則政事起,竦與陳執中論議素不合,不可使共事。」仁宗於是改任夏竦為樞密使 ;接替樞密副使之位的,是剛從益州回京述職的文彥博( 不久,文彥博轉任參知政事,高若訥擢為樞密副使)。

朝堂上的爭吵,會不會讓仁宗感到不耐煩呢?

皇帝並不是一項令人愉快的職業,雖然君主尊榮無比,掌握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但皇帝的生活單調而枯燥,一舉一動都要遵循禮法,日常起居都有起居注官記錄在案。每日按時早朝,總是要面對仿佛永遠都不會停止的爭吵 ;回到內廷,其實也沒有多少娛樂可讓皇帝放鬆身心。偶爾,仁宗會與宮人賭錢玩耍。有一日,仁宗輸了一千文錢,耍賴,非要討回一半,不再賭下去。宮人都取笑他:「官家太窮相,□又惜不肯盡與。」仁宗說:「汝知此錢為誰錢也?此非我錢,乃百姓錢也。我今日已妄用百姓千錢。」你看,仁宗在賭博時都不敢盡興。

皇宮的夜晚更是冷清,相比之下,皇城之外的民間市井,夜生活無疑要熱鬧得多。又有一夜,仁宗在宮中聽見「絲竹歌笑之聲」,問宮人:「此何處作樂?」宮人說:「此民間酒樓作樂處。」北宋皇城緊挨著市井,站在東京最繁華的樊樓頂層,可以俯視宮禁。民間酒樓的宴樂之聲,自然會傳入宮中,讓生活在宮禁內的宮人十分羨慕 :「官家且聽,外間如此快活,都不似我宮中如此冷冷落落也。」仁宗卻說 :「汝知否?我因如此冷落,故得渠如此快活。我若為渠,渠便冷落矣。」

慶曆初,天章閣侍講林瑀「自言於《周易》得聖人秘義,每當人君即位之始,則以日辰支幹配成一卦,以其象繇為人君所行之事」。他給仁宗算了一卦: 「陛下即位,於卦得需,象曰『雲上於天』,是陛下體天而變化也。其下曰『君子以飲食宴樂』,故臣願陛下頻宴遊,務娛樂,窮水陸之奉,極玩好之美,則合卦體,當天心,而天下治矣。」仁宗聞言,很是震驚,翌日,問時任權御史中丞的賈昌朝 :林瑀怎麼提出如此荒誕的建議?賈昌朝說,林瑀「不師聖人之言,專挾邪說罔上聽,不宜在經筵」。仁宗即罷黜林瑀,讓他通判饒州。

從這幾件小事,我們可以看出仁宗對於個人享樂是十分克制的。

並不是所有的君主都有克制的自覺。可供對比的宋朝皇帝是宋徽宗:一日內宴,徽宗方暢飲酣歌,忽聽風送一派樂聲響亮。徽宗微笑說 :「朕深居九重,反不如小民直恁地快活!朕欲出觀市廛景致,恨無其由!」內侍楊戩說 :「陛下若要遊玩市廛,此事甚易。」他出了一個主意:「陛下若擺動鑾輿,則出警入蹕,左右言吏,市井肅清,反不自由。莫若易服,裝扮做個秀才儒生;臣等裝為僕從;自後載門出市私行,可以恣觀市廛風景。」徽宗聞言大喜,即時易了衣服,帶著高俅、楊戩私離禁闕,遊覽東京城的「歌臺、舞榭、酒市、花樓」,領略花花世界的「繁華花錦田地」。

按話本小說《趙伯升茶肆遇仁宗》的講述,宋仁宗也曾微服私訪,與一個姓苗的內侍悄悄出了皇城。「逕往御街並各處巷陌遊行。將及半晌,見座酒樓,好不高峻!乃是有名的樊樓。……上樓飲酒,君臣二人,各分尊卑而坐。……飲酒畢,算還酒錢,下樓出街。行到狀元坊,有座茶肆。仁宗道 :『可吃杯茶去。』二人入茶肆坐下,忽見自壁之上,有詞二隻,句語清佳,字畫精壯,後寫 :『錦裡秀才趙旭作。』」 但這樣的故事顯然出自小說家的虛構,並非來自史實。

事實上,仁宗是宋朝第一位終生未離開京城的君主。他的父親真宗皇帝,儘管也是守成的君主,但到底曾御駕親徵河北,封禪泰山,汾陰祭地,親謁亳州太清宮。至於太祖、太宗,本就是軍旅出身,半輩子南徵北戰,更不待言。但到了仁宗時代,君主已經沒有什麼機會離開京城了,如果不是出於禮儀之需,比如南郊祭天,仁宗甚至連踏出皇城都不容易。從這個角度來看,仁宗的人身自由度還不如他治下的一名臣民。當仁宗皇帝坐在冷清的宮殿內,聽著從外間樊樓傳來的絲竹歌笑之聲,他會不會生出前往紫陌紅塵走一遭的渴望呢?

恰好這個時候,直集賢院李柬之給仁宗提了一個建議:「祖宗校獵之制,所以順時令而訓戎事也。陛下臨御以來,未嘗講修此禮。願詔有司草儀選日,命殿前、馬步軍司互出兵馬以從獵於近郊。」李柬之所提的「校獵」,指天子親率將士於近郊狩獵,是一種象徵性的軍事訓練,主要作用還是供君主弋獵、豫遊。宋朝的太祖、太宗、真宗都曾多次校獵於東京郊外,真宗最後一次校獵,是在景德二年(1005),之後便詔令將皇家飼養的獵鷹、獵犬投放山林,開放京城四面禁圍草地,許百姓耕墾畜牧。校獵之禮遂廢。

仁宗一聽校獵,立刻就來了興致,詔令「樞密院討詳先朝校獵制度以聞」。好獵是男人天性,仁宗也不例外。而且,校獵又是古禮,「周制,天子、諸侯無事,則歲行蒐苗獮狩之禮」,既有先例可循,便名正言順,不是他趙禎一時心血來潮的貪玩。仁宗滿足內心深處那點個人愛好的方式是十分謹慎的,正如他喜愛音樂,卻只能借著改革雅樂的名義投身於音樂創作,並向大臣說明自己「於聲技固未嘗留意,內外宴遊皆勉強耳」。對於出獵,他也需要有先例與禮制來提供合法性。

慶曆五年十月,仁宗率文武百官、將校,駕臨東京順天門外的皇家園苑瓊林苑,「遂縱獵於楊村,燕幄殿,奏教坊樂」,並遣內侍將校獵所得獵物「馳薦太廟」,又召當地父老臨問, 「賜以飲食茶絹」。其時賈昌朝尚未罷相,提議說: 「陛下暫幸近郊,順時畋獵,取鮮殺以登廟俎,所以昭孝德也。即高原以閱軍實,所以講武事也。問耆年而秩飫,所以養老也。勞田夫而賜惠,所以勸農也。乘輿一出,而四美皆具,伏望宣付史館。」仁宗從之,讓史官記下這場盛事。

次年,亦即慶曆六年十一月,仁宗又獵於城南東的韓村,於皇家林苑玉津園「去輦乘馬,分騎士數千為左右翼,節次旗鼓,合圍場徑十餘裡,部隊相應」,仁宗「親挾弓矢,而屢獲禽」,韓村居民將「畜狐兔鳧雉,驅入場中」,以便獵射。仁宗對輔臣說 :「畋獵所以訓武事,非專務獲也。」叫人將狐兔鳧雉全部放走。校獵結束後,仁宗又御帳殿,「召問所過父老子孫供養之數,土地種植所宜,且嘆其衣食粗糲而能享壽,人加慰勞」,並下詔蠲免獵圍內民田租稅一年。

天子出警入蹕,不管是校獵,還是一般性的車駕行幸,都有一套嚴肅、完備的儀仗。今天我們已經很難完整複述出仁宗兩次校獵的儀仗,不過,我們知道仁宗並不是一名很注意儀仗

威嚴的君主,「車駕行幸,非郊廟大禮具陳滷簿外,其常日導從,惟前有駕頭、後擁傘扇而已,殊無前典所載公卿奉引之盛。其侍從及百官屬,下至廝役,皆雜行其道中。步輦之後,但以親事官百餘人執撾以殿,謂之禁衛。諸班勁騎,頗與乘輿相遠,而士庶觀者,率隨扈從之,夾道馳走,喧呼不禁。所過有旗亭市樓,垂簾外蔽,士民憑高下瞰,莫為嚴憚。邏司街使,恬不呵止,威令弛闕,玩習為常」。

針對這一情況,參知政事宋庠曾經在康定元年奏請朝廷,參照「前代儀注及滷簿令」,訂立「乘輿常時出入之儀」,以「具嚴法禁,上以示尊極,下以防未然」。仁宗採納了宋庠的建議, 「詔太常禮院與兩制詳定」禮儀,制訂出來的儀禮禁止民間士庶在皇帝巡行時「乘高下瞰」 「夾道喧呼馳走」,但這套禮儀不久又「浸弛」了。

慶曆六年的校獵,也出現儀仗不整的問題 :「乘輿之出,往返甚勞,一日之間,殆馳百裡,而又兵衛不肅,警蹕不嚴,從官不及侍行,有司不暇供億,逮於暮夜,始入都門,此豈非士不習其事,官不詳其儀而致然歟!」但仁宗應該玩得非常興奮,要不然也不會至暮夜方回城。

當晚仁宗在殿中休息時,卻發生了一件小小的意外 :一隻雉鳥不知何故「殞於殿中」。臺諫官認為這是不祥之兆,紛紛勸諫仁宗停止校獵。仁宗原本還想再出獵一次,但御史何郯堅決反對 :「古者天子具四時之田,所以講威武而勤遠略,不圖事遊戲而玩細娛,載之策書,具有典法。前日伏聞法駕將獵近郊,中外之人,聽者頗惑。良以去歲車駕已嘗出畋,群臣抗言,隨即停罷,忽茲再舉,未諭聖心。伏以陛下繼統以來,動遵法度,不喜弋獵,不數豫遊,恭儉之風足邁前古,而今之舉事,固必有因。豈陛下以宇內有年,方隅無事,故於農隙以講武經,欲為都邑遊觀之盛乎,抑有獻議者,謂田獵之事,具有禮文,行之以時,蓋舉墜典,則向者諫止之言不足顧乎?」言外之意,如果仁宗還要出獵,便是不顧諫言了。

除了個別迎合帝意的人( 比如賈昌朝 ),當時的士大夫都對仁宗的校獵憂心忡忡。他們之所以反對皇帝出獵,安全考慮是一個原因,用何郯的話來說,「西北二隅,變故難測,豈無奸偽雜於稠人廣眾之中。由是而言,益可深慮。」還有一個原因:在宋朝士大夫的觀念中,君主當清靜無為,接受禮法的規訓,不張揚個性,不放任好惡,「不圖事遊戲而玩細娛」。

仁宗只能下詔,「罷出獵」。

下一年,即慶曆七年(1047)冬至,仁宗還有機會駕臨東京郊外,因為慶曆七年又是天子親郊的大禮年。然而,就在冬至祭天當日,一件震動朝野的大事發生了:河北貝州爆發兵變,

宣毅軍小校王則佔據貝州城造反。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線上讀書會 千裡話書緣
    來源:海外網安徽亳州新華書店員工和嘉賓線上聊圖書亳州新華書店供圖讀書會歷來是愛書人交流分享閱讀體悟的樂園。此次疫情期間,儘管不少線下讀書會受疫情影響無法舉辦,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各類線上讀書會卻在各大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直播平臺如火如荼地展開,動輒成千上萬人的參與度,讓各地書友得以跨越時空距離,共話書緣。
  • 錢報讀書會|2020最後一場錢報讀書會,和蔣方舟一起遙望「南十字星」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瑾華2020年收官的一場錢報讀書會,會有些特別。所有錢報讀書會的朋友們,將與青年作家蔣方舟一起,當一回星際漫遊客,遙望宇宙中的那一顆「南十字星」。對著宇宙星辰,你,會想些什麼?
  • 與作家、學者、知名人士相約「雲端」,線上讀書會你喜歡嗎?
    疫情發生以來,閱讀成為許多人宅家的首選,原本讀者作者之間的相互交流隨之搬到了「雲上」,從建投書局、思南讀書會到22日啟動的「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2020特別網聚活動,200餘場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線上閱讀活動,百餘名作家、學者、音樂家、多行業知名人士等陸續匯聚「雲端」,僅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醫生的一場直播就吸引了數百萬人在線觀看,張醫生爆出的金句瞬間傳遍網絡
  • 線上讀書會|馬伯庸:中國文化中的十二星座
    上臺之前:戲劇的隱秘故事時間:4月3日(周五)19:00-21:00地點:思南經典誦讀會線上活動群主講人:黃佳代(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國際交流主管)」第一季第四期將在周五晚上舉行,本期我們很榮幸能邀請到的是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張國剛先生,他將為我們帶來《從發現契丹到發現世界——讀<胡天漢月映西洋:絲路滄桑三千年>》的主題分享。
  • 線上讀書會|中國人為什麼熱衷德國哲學?
    )本次講座將以中國的大遺址展示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價值」和「權力」兩個關鍵詞對隱藏在大遺址展示背後的主體和主體間關係予以了詳細的討論。講座建立在實證案例的基礎上,不僅對大遺址展示直接相關的展示形態、遺址公園等具體問題予以描述,還對以批判遺產研究為代表的西方理論做出了回應,同時將重點落在政府行為、條塊關係、土地財政、考古學家訴求以及在地社區等主體問題之上。藉此,一方面想要以大遺址為例探討一種遺產研究的學術話語體系,另一方面也希望對當下的大遺址實踐有更多的反思和啟發意義。
  • 錢報讀書會|你也曾是文學青年?來!一起搭上路內的霧行者號
    10月25日下午2點,兩屆春風獎得主、70後作家路內在《17歲的輕騎兵》之後攜年度新作《霧行者》再度做客錢報讀書會,在純真年代書吧,和三位嘉賓——評論家夏烈、陳力君和影評人蘇七七一起,與讀者面對面交流,一起搭上路內的霧行者號吧!本次錢報讀書會,由浙江省社會科學聯合會作為指導單位。
  • 線上讀書會|當年,我們拿什麼打敵人?
    雄才大略的彼得一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俄國歷史上被尊稱為「大帝」,在他們的統治下,締造了俄羅斯帝國輝煌的百年神話。俄國是如何在兩位「大帝」的手中登上了歐洲霸主的寶座?又是如何一步步跌落神壇?在此過程中,帝國的權力網絡和知識網絡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大變革又如何拯救了俄羅斯帝國?北京大學出版社特邀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張建華教授做客北大博雅講壇,為您講述。
  • 春風薦書29|錢報讀書會:錦瑟無端,什麼是記得什麼又是值得
    令人矚目的春風悅讀榜評選已經啟動,接下來,在浩如煙海的2019年度好書中,2020春風悅讀榜,將由國內文化大咖、各大權威出版社掌門人、書店和廣大讀者共同打造,產生春風榜「好書60」,並最終產生各大獎項。第8張春風榜在路上。今天,錢報讀書會向春風榜推薦了以下三本書。
  • 線上讀書會|新冠之下的中國與非洲
    6月26日晚,陸家嘴讀書會邀請到上海青年作家、文學博士、復旦大學中文系教師張怡微,分享取經人取經之路的人生風景。疫情敘事下的經濟趨勢與投資機遇——暨《敘事經濟學》線上發布會時間:6月27日(周六)20:00地點:中信讀書會嘉賓:羅伯特·希勒(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朱寧(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
  • 如何看待時代與文學的關係,學者陳眾議的線上分享,刷新了很多人的...
    最近,杭州師範大學敦雅書社請陳眾議研究員作了題為「時代的需要與文學的問題」的線上分享,2020年「普通讀者」系列活動正式拉開序幕。敦雅書社是「浙裡·悅讀」讀書會聯盟(暫名)發起單位成員之一。「浙裡·悅讀」讀書會聯盟的籌備過程很低調,但是各發起單位的讀書活動辦得熱鬧有序,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目前正在進行的讀書活動,基本都採取了線上的分享方式。
  • 線上讀書會|「遊戲致/至死」——遊戲與哲學一日談
    唉,那些比我們老的老頭——領讀黃永玉《比我老的老頭》《不給他音樂聽》時間:11月20日(周五)20:00地點:同光行動線上微信群主講人:周立民(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附:線下活動預告北京|紀念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暨《錢鍾書選唐詩》新書分享會時間:11月21日(周六)10:00地點:朝陽區東三環南路88號首都圖書館A座報告廳
  • 線上讀書會|中國科幻小說、人工智慧和將至未至的未來
    7月31日晚,他將與李敬澤、畢飛宇一起,與讀者們在線分享「晚熟的人」。記憶研究是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兩大主要研究方向之一,8月1日至9日,將舉辦喚起的空間——「事件·口述·記憶」工作坊,邀請多位學者線上開講。
  • 線上讀書會|瘟疫與人——回溯百年前的一戰與西班牙流感
    在懷疑中尋找自我:《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時間:3月13日(周五)19:00-20:30地點:思南經典誦讀會-線上活動群主講人:呂宗蕾(圖書編輯)活動將在歌德學院中國微博上進行直播,觀眾可以在線參與討論。
  • 《我與青海讀書》徵文:我與青海讀書會的故事
    幾天後,我的文章竟然發表到學校官網上,這是我沒有想到的,有點「有心栽花花開了」的意味,伴隨著激動,我對寫作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無意瀏覽青海讀書會公眾號時,我嘗試加了主編劉志強老師QQ號,幾天後劉老師同意了我的好友申請。我在網上跟他闡述了我的情況,他說,沒事的,只要你努力,肯定會做出成果來的。
  • 行知讀書會聚焦畫中的宋人世界
    2020年12月12日,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汪滌做客行知讀書會,聚焦「宋畫與文治時代」,帶大家走進畫中的宋人世界,共同探索宋畫無盡的人文魅力。汪滌介紹,從趙匡胤到趙佶,宋朝的皇帝對文學藝術都非常推崇。
  • 線上讀書會|馬克斯·韋伯逝世100周年:雲上思韋伯
    本期陸家嘴讀書會,我們邀請到教育部長江青年學者,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徐英瑾,為哲學門外漢們帶來哲學入門的路徑。凱魯亞克代表作《在路上》首個完整中文版譯者、大V@老陶在路上也將做客直播間,和大家一起來聊聊這本曾經影響了包括鮑勃·迪倫在內無數年輕人的世紀經典。疫情期間,陶老師也藉助社交媒體結識並幫助了許多生活在湖北的朋友,儘管彼此素未謀面,但他們的許多故事都令他印象深刻。陶老師也將在直播間與大家分享這段難忘的經歷。屏幕上的生活:人類是如何一步步將生活困在屏幕上的?
  • 線上讀書會|「後安倍時代」的日本走向何方?
    雲上沙龍這期請來了白川靜《漢字》的譯者吳昊陽老師來為我們分享這本書。「後安倍時代」的日本走向何方?——以賽亞·伯林的人生與學術時間:10月7日(周三)19:30-20:30地點:傳燈人線上微信群主講人:陶澤慧(圖書編輯、譯者)以賽亞·伯林是20世紀歐美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之一,也是觀念史領域的先驅,他提出的兩種自由概念和多元主義
  • 線上讀書會|劉擎:在高風險的時代重思「信任」
    這顯然有悖於常識意義上的孝親之道。我們追隨船山一起思考如何化解這一難題。在此過程中,我們也將感受到道德的超人倫之維,一個在現代道德中缺失的維度。那麼,亞洲,特別是我們所處身的中國,是如何在本地和歐洲地圖上呈現的呢?我們必須回到「地理大發現」所展開的17到18世紀,看到東西方地理思想和空間表達,是如何相互吸納、借鑑、塑造的。不但要了解亞洲/中國是如何「被呈現」在早期歐洲地圖上的,也要了解在全球化早期,本土作者是如何自我呈現的;不但要關注空間的視覺表達,更要反思這種視覺表達背後的意識形態和權力關係。
  • 線上讀書會|《盜夢空間》與虛擬實在
    9月18日晚,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歷史學分社聯合新京報書評周刊推出鳴沙史學嘉年華線上活動第二場,邀請相關歷史學者探討詞語史、概念史的有關問題。本講座系列將邀請一組理論+實踐者來分享不同的「中介」議題,在此基礎上重新探討當代建築學的核心能力與知識。此為第二講。
  • 品粽香聊詩詞話端午——企業新國學讀書會《端午詞話》活動舉行
    2020年6月21日下午二點半,由企業新國學讀書會主辦,煜美人唐宋詞美學平臺、唯根淨界、巨晴摩雅以及和雨木掌上明珠文化平臺聯合協辦的一場超級有文化的《端午詞話》活動成功舉行。圖為活動現場企業新國學讀書會及各協辦單位來賓大合影沉江以報國,楚辭韻未盡。端午到,艾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