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片《聰明的一休》
80後的童年裡,少不了一休。
無論是那首洗腦的片頭曲還是那個打坐思考的姿勢,都深入人心,即便是幾十年以後的現在,只要聽到這個名字,那首歌和那個畫面便會馬上出現在腦海裡。
在我們的印象中,他是一個天真,活潑,充滿智慧的孩子,但遺憾的是,這大部分都是杜撰出來的。
真實的一休,在世俗眼光看來,是一個瘋子。
不知多少人還記得《聰明的一休》片尾曲,名字叫做《給母親大人的一封信》,歌詞中滿含著一休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之所以有這樣的情節,與他的身世有關。
酬恩庵內的少年一休像
一休通稱一休宗純(一休是法號,宗純是法名),幼名千菊丸,是後小松天皇的兒子。日本的天皇長期被架空,實權掌握在幕府手裡,一休的母親因為出身於敵對勢力家族而遭到幕府將軍放逐,一休也因此被安排到寺院出家,其目的就是防止他留下後代。
日本僧人可以娶妻吃肉是明治維新之後的事,而且僅限於那些父子世襲的私人寺院(子孫院)。
一休是個文學天才,13歲便寫出漢詩《長門春草》,因而名滿京都:
秋荒長信美人吟,
徑路無媒上苑陰。
榮辱悲歡目前事,
君恩淺處草方深。
他在詩中借美人比喻母親,表達了對母親遭遇的慨嘆。
十七歲時,他又寫出了充滿青春氣息的《春衣宿花》:
吟行客袖幾時情,
開落百花天地清。
枕上香風寐耶寤,
一場春夢不分明
可以看出此時的一休並未開悟,雖然他早已出家入寺,但內心卻沉湎於兒女情長之中。
一休21歲那年,曾授予他「宗純」這一法名的師父謙翁宗為去世。師父的去世給了一休極大的打擊,曾經試圖自殺但被人救下,後來又投入到大德寺高僧華叟宗雲門下拜其為師。
在華叟門下,一休參透了禪宗的著名公案「洞山三頓棒」其中的道理。
這個故事發生在宋代,一位名為洞山守初的禪師拜訪另一位禪師雲門文偃。
雲門問他:「從哪來?」
答曰:「查渡」
又問:「在哪裡結夏(佛教的一種儀式)?」
答曰:「湖南報慈。」
再問:「何時離開?」
答曰:「八月二十五日。」
雲門這時候說:「我應該打你三頓棒(按日本人對此公案的記述,一頓為二十棒,三頓共計六十棒),今天暫且饒了你!」
洞山思索一夜,第二天又來請教,雲門說:「飯桶!江西和湖南就這麼白去了嗎!」
收藏於奈良國力博物館的一休畫像(54歲)
洞山因此覺悟,一休卻參不透其中道理。
直到一天,他聽到了一個盲人平家琵琶師(相當於中國的說唱藝人)彈唱了《衹王失寵》的故事。
被平清盛驅逐出家門的衹王與自己的母親是那樣的相似,悲涼樂曲讓他忍不住奪門而出,來到琵琶湖畔痛哭,直到眼淚哭幹,直到天色漸明。
一休突然悟到了。
多年來,他一直糾結於自己的身世。
父親是天皇,母親卻是叛黨。
自己究竟是皇族血脈,還是叛黨餘孽?
今天他終於明白,自己所糾結的,正是洞山所執迷的。
洞山遊歷四方是為了領悟禪意,而不是為了記住所去過的地方。
自己活在世上是為了經歷人生,而不是為了糾結曾經的過往。
於是第二天,一休寫下了這樣的話:
有漏路(うろぢ)より無漏路(むろぢ)へ帰る 一休み 雨ふらば降れ 風ふかば吹け
這句話的直白翻譯是:從有漏路前往無漏路過程中稍作休息,若要下雨任它下,若要颳風任它刮。
「漏」在佛教中的意思大致相當於煩惱,佛教修行的目標便是去除煩惱,而眾生終有一死,死後也沒有了生前的煩惱。
因此他的意思是,人生只不過是人由生到死之間的一段小小的休息時間,即便是狂風暴雨,也要去體會,去享受。
重要的是過程,而不是起點和終點。
這句話中的「一休み(稍作休息)」便是一休這一法號的由來。
此時的一休參透了洞山三頓棒的道理,卻仍舊沒有悟道。
所謂的享受與體會,仍舊是一種執著。
二十七歲那年,一休終於覺悟。
那天夜裡他獨自乘船來到琵琶湖中坐禪,在破曉時分突然聽見了烏鴉的叫聲,這讓他想起一句和歌:
闇の夜に 鳴かぬ烏の 聲きけば 生まれぬ先の 父ぞ戀しき
在漆黑的夜裡聽見不會鳴叫的烏鴉之啼的話,就會思念起尚未出生前的父親。
於是一休頓悟。
漆黑的夜裡烏鴉不會鳴叫,尚未出生的自己也無法思念父母。
叫聲不存在但烏鴉存在,自己不存在但父母存在。
我查閱了很多中文和日文的網站,看了很多中國人和日本人對這句話進行的解讀,卻始終不得要領。
到最後,我突然明白了,不曾覺悟的自己,根本無法知曉悟道者的心境。
就像人無法描述紅外線和紫外線的色彩,無法形容超聲波和次聲波的旋律。
我只能將這句話的基本意義展示出來,至於能不能理解,只能看各位的境界了。
第二天,一休將自己的心境告訴了師父華叟,華叟承認了他的悟道,準備授予他印可——即開悟的證書,但一休連看都不看一樣,揚長而去,華叟看著他離去的背影哈哈大笑。
對於一個真正的悟道者來說,所謂的證書與廢紙沒有區別。這時起,一休的癲狂開始顯現出來。
過了兩年,寺中舉行了盛大的法會,參會眾僧皆正裝華服,端莊嚴肅,唯有一休穿著布衣草履前來。華叟見狀責問他:「為何毫無威儀?」一休回答:「餘獨潤色一眾。」
任憑你們衣裝嚴整,內心卻一片灰暗,只有我才能給你們增添色彩。
紙本淡彩一休和尚像(日文重要文化財)
後來有人問起華叟將來誰可以繼承衣缽,華叟說:「一休雖狂,但乃赤子。」
三十四歲那年,華叟圓寂。這次一休不再悲傷,早已看穿一切的他離開寺院,開始在民間雲遊。
一休的後半生是瘋狂的。
他曾身穿法衣,腰間插著一把朱紅色刀鞘的長刀在鬧市中昂首闊步。攜帶刀具的僧人讓眾人十分驚奇,於是有人上前詢問,一休回答:「這只是一把無法殺人的木刀,就像那些橫行在世上的和尚們一樣,看似威嚴,實際上卻毫無用處。」
收藏於酬恩庵內的一休畫像
正月時節,本是生意人買賣興隆之時,可京都城的眾商戶卻都不敢開門,因為一休將骷髏頂在法杖之上沿街行走,挨家挨戶大叫:「小心!小心!」
一休是禪宗僧人,但與淨土真宗的法主(類似首領)蓮如和尚是好友。某天蓮如外出歸來,見到一休竟然枕著淨土宗的最高信仰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的佛像睡覺。但蓮如並未生氣,而是對一休說:「你在拿我賺錢的傢伙做些什麼?」接著二人相視大笑。
如果這些只是行為有些乖謬,那麼接下來的舉動就足以讓人瞠目結舌。
早年嚴守佛家戒律的一休,後期開始喝酒吃肉,並流連於風月場中。
而在77歲高齡之時,他愛上了一個名為森的,時年35歲的失明琵琶藝人,與其相守餘生並為之寫下許多風流詩句。這些詩記載在他詩集《狂雲集》中,其內容之露骨,已經到了如果將之摘抄下來足以讓這篇文章無法過審的程度。
甚至一些日本野史記載,他與森生下了一個兒子,就是後來一休的大弟子岐翁紹禎。
然而這並不是最勁爆的。中文的維基百科將他列入了「日本男雙性戀者」這一分類之中,日語維基更是直言他沾染「男色」。
這些普通人都未必做得出的事情,卻發生在一個高僧身上,實在是匪夷所思。
難道高僧就可以肆意的花天酒地,這與凡人有有何區別?
淨空法師曾講述過《高僧傳》當中的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位禪師,自己喝酒吃肉,卻教徒弟們嚴守戒律,徒弟們很不服氣,向師父提出抗議。
師父說:「好啊,明日你們準備好鐵鍬和鎬頭等工具,我帶你們吃肉。」
第二天師父將徒弟們帶到一處亂葬崗中,挖出一具屍體,然後用火烤了讓徒弟們吃。
徒弟們誰都無法下口,禪師卻泰然自若地吃著,並對他們說:
「如果你們能像我一樣,那麼酒肉任你享用;如若不然,就老老實實地遵守那些戒規!」
大智慧,如同瘋癲。
一休所處的時代,佛法受到世俗推崇,百姓們虔誠地供奉香火,卻滋養出一群趁機斂財滿足私慾的偽僧。更有一些禪宗僧人,因官宦人家喜好附庸風雅,進而趨炎附勢,以為其作詩附會為生,宛如臺上的歌女。
而那些證明所謂悟道的印可,也成為了無恥之徒發財的敲門磚。
正是因為這樣,一休才丟棄了那張印可,而他種種癲狂的行徑,正是向那些虛偽戒律所發起的挑戰。
那些虛偽之人,靠清規戒律維持外表的莊嚴,私下裡卻奸淫擄掠無惡不作。
而一休雖然外表放浪形骸,內心卻無比純潔高尚。
後世大多數人只看到他花天酒地,卻看不到他深入百姓之中體恤疾苦;看不到他為救濟貧困之人,隻身與權貴周旋;看不到他怒罵當權者的無恥,對戰亂的悲憤。
正因如此,他才會受到民眾的景仰,被後世所讚揚。
收藏於酬恩庵內的一休禪師木像
生命的最後幾年,一休回到寺院之中,將精力放在修復那些飽受戰爭摧殘的佛剎上。
雖然因為厭惡寺中的惡俗之風而出走,他的心卻始終與之相連。
最終,一休因罹患瘧疾而離世,享年八十八歲。遺骨被放置在京都酬恩庵的慈揚塔中,酬恩庵從此被人們稱為「一休寺」。
一休是日本臨濟宗的正宗傳人,雖然其弟子眾多,但在他生前卻沒有為任何一個人發放的「印可」,也沒有指定任何繼承者。
但他的佛法並沒有因此斷絕,在他圓寂之後,他的弟子們每年都會來到存放其遺骨的祖師塔,通過這種「集結」的方式,將他的思想傳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