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字是關於《聰明的一休》最後一集大結局的,也算是目前情況下我關於這一系列的收官文。我個人非常讚賞一休的人生追求,之前也在多篇文章中反覆的探討過相關問題(《聰明的一休》中的終極目標與這屆諾貝爾經濟學獎、《聰明的一休》中一休的人生追求)。然而在動畫的大結局中,新佑衛門沒有娶上末姬公主、小葉子沒能嫁給一休、桔梗店老闆沒改變貪婪的秉性、將軍沒放棄鬥智贏過一休的愛好……一休自己也仍沒有找到自己的人生追求的答案。於是他告別師友,踏上漫漫的未知路去尋求自己的答案了。
我極讚賞一休的人生追求,但我對他追求自己的答案的方式是持否定意見的。急智可以鍛鍊頭腦反應、雲遊可以擴充經驗閱歷、拜會各地的名僧達人可以領略不尋常的見識——這些當然可以讓人變得更好,有所成長,但這些並不足以讓人脫胎換骨求得正解,能讓人脫胎換骨的只有系統完整自洽的學問。
你聽了幾個情感分析,他聽了幾個戰爭分析,她聽了幾幅名畫分析,小明聽了幾個化學題解答,老趙聽了幾個xxx不知道的歷史——這種事每天都在發生,而大家到底都收穫了多少?你可能覺得自己很懂感情了,他可能覺得自己很懂戰爭了,她可能覺得自己懂美學了,老趙可能覺得自己懂歷史了——但他們、你們應該都不會認為小明聽過幾個化學題解答就能成為化學達人了。小明和化學達人之間的差距並不是用多少道題來衡量的,而是在於他掌握的學科知識體系完整度。能閉合自洽,才能經得起考驗,真金不怕火煉。成體系的學說才是有價值的學說。碎片化的案例分析幾乎無用——有人賣房經商大賺,有人賣房經商大虧——每一個碎片看起來都有道理,媒體人們都可以販賣出共鳴來——而把這些碎片放在一起,它們一下就彼此矛盾漏洞百出了。在體系的建立過程中,大量的各樣的碎片經過反覆的解析核對,那些虛假的信息及隱藏起來的信息被逐步揭示,在完整的邏輯關係顯露出來後,以此才能得出那些紛紜問題的真正答案。
當然這並不是一休的錯,在他那個時代本身就缺少系統完整自洽的學說可學習。世說新語裡有位老先生把日讀黃老兩三篇當作人生之至,為什麼?因為他在那個時代並沒有什麼更好的書再可讀了,在他們那個時代做學問最高端也無非是去鑽研黃老,就如牛頓會去鑽研他之前千年來的人類所留下的浩瀚的神學著作一樣,時代局限性使他們沒有更多更好的選擇。現代人有更多更好的選擇,不需要再去走過去人那種不得不走的繞遠之路。如果作為成年人要給正在成長的少年一條建議,那麼要選系統化的知識,不要沉迷於碎片化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