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市場監管局通報16批次不合格食品,其中兩款名為「我還是個寶寶」,標稱「奶嘴式兒童常溫酸奶」的產品,因蛋白質含量低於標準值而被通報,後經查,該款產品的母公司山東初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初飲」)還存在涉嫌打「酸奶」擦邊球,欺詐消費者的行為。
通報顯示,此次不合格的兩款產品:山東初飲生產,北京多樂滋商貿有限責任公司經營的「初飲」原味酸奶飲品(280ml/瓶,2019-12-16)和山東初飲生產、北京御膳天食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經營的「初飲」草莓味酸奶飲品(280ml/瓶,2019-01-12),蛋白質檢出值分別為0.9/100g、0.93g/100g。
而根據國標《發酵乳》(B19302—2010)規定,酸乳是指以生牛(羊)乳或乳粉為原料,經殺菌、接種嗜熱鏈球菌和保加利亞乳桿菌發酵製成的產品,產品中蛋白質含量不得低於2.9g/100g。即便是添加了其他原料的風味酸乳,也應含有80%以上的生牛(羊)乳或乳粉,蛋白質含量不得少於2.3g/100g。
由此可見,「我還是個寶寶」的蛋白質含量嚴重低於國家規定的標準值。
此外,市場監管局早前發文,產品配料表中的成分應按照實際添加量的多少依次排序。
而從「我還是個寶寶」的產品配料表中可以清晰看到,排在第一位的為「水」,而並非「乳」,更是進一步坐實了該產品根本就不是酸奶,而是含乳飲料。
說到這,據《含乳飲料》(GB/T 21732-2008)規定,發酵乳含乳飲料中的蛋白質含量應不低於1.0g/100g,如此看來,初飲甚至連含乳飲料的標準值都沒有達到。
至於蛋白質含量不足的原因,有相關專家猜測:或是廠家為節約成本,故意減少了鮮乳或者乳粉的添加量。
值得注意的是,雖在產品的營養價值上,「我還是個寶寶」沒能達到酸奶的要求,但在價格上可妥妥的佔領了「酸奶」價格的高地。
查詢初飲天貓旗艦店可以發現,其中280ml*5的抖音同款「我還是個寶寶」初飲酸奶售價為62元,合計單瓶價格為12.4元。
對於此番操作,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公開指出:初飲飲料從名稱到定價都在打酸奶擦邊球,利用信息不對稱誤導消費者。
但山東初飲公司似乎並不覺得自己有過錯,不僅對檢測結果提出異議並申請復檢,另公司總經理孫振濤還大言不慚的回應媒體記者稱,標註酸奶飲品是國家允許的。
實際上,這並不是山東初飲第一次出現食品質量問題,早在2019年11月,山東初飲因旗下生產的一批「小茉莉高鈣酸奶飲品」鈣成分不合格,被當地市場監管局依法沒收非法所得180元,罰款5700元;
今年6月,在萊山市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對公司進行現場檢查時,同樣因檢測不合格被沒收非法所得1400元,並處罰款9800元。
隨著人口紅利消失,品牌集中度日漸攀高,乳製品市場競爭愈演愈烈,想要突出重圍絕非易事。
但是,複雜的競爭環境並不能成為任何一個品牌投機取巧的理由,這樣做不僅相當於給自己埋下了一顆雷,也是對無辜消費者的極大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