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娟子已經離婚好幾年了,她獨自帶著兒子,從身無分文,居無定所,到如今有房有車,有存款,有事業,她的奮鬥成長史,都能拍成一部催淚勵志電影。作為朋友,我看到她現在能開懷大笑,能平淡從容生活,打心眼裡替她開心。可是,娟子的父母可不這樣想,看著女兒還沒有再婚的意思,老人家們不止一次讓我當說客,勸娟子趕緊再找個人嫁了,好有個依靠。
再嫁,真是離婚女人最佳的選擇嗎?
《親密關係》一書中提到,人們戀愛,開始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是內心的需求,這種需求,在一個人的童年時期就有,如果這個人在童年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這種情感滿足,那麼他可能一生都會去尋求一個人,以滿足那種需求,悲慘的是,他可能一生都尋求不到。
所以,在生活裡我們會看到,有人不斷戀愛,不斷分手,有人離婚又再婚,再婚又離婚,有人不斷出軌。他們很容易愛上一個人,很容易在那段關係裡受傷,轉而開始下一段感情,卻總是很難獲得真正的幸福。
有一個朋友,父母離異,她從小和母親在一起生活,雖然母親給她無微不至的照顧,也有足夠的能力給她衣食無憂的生活環境,但因為父親的缺席,對她很少關心,很少過問,成年後的她,進入了一個怪圈,和一個人戀愛,然後劈腿另一個人,和劈腿對象在一起沒多久,又換戀愛對象,和新的戀愛對象沒多久,她已經開始計劃下一場新的戀愛。她說她很清楚這樣做不對,但是她還是沒辦法控制自己,任何一個交往的對象都不能讓她心安下來,只有在不斷的變化中她才能獲得短暫的幸福感。
她不知道,她的問題可能來自父親,她口中的父親,在拋棄了她和母親之後,不斷地換對象,她恨父親,卻很無奈地也成了父親那樣的人。
看來真是這樣,她的內心有一個洞,一個她認為可以靠某個人填補,卻無人能填補的洞。
普通人這樣,名人亦如此,背列「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女作家蕭紅,在文學上雖然天賦異稟,年少成名,但是情路卻一路坎坷,回顧她的生平經歷,在童年時期,父女關係生疏且冷漠,內心對父愛的那種需求未得到滿足,這造成了她一生都在尋求愛和依戀的路上。
最終,她成了兩次懷著身孕改嫁,遭拋棄,多段婚姻無善果,最後英年早逝的悲情女子。
有位情感導師說:當你想通過某個人,某段關係,來彌補人生的不幸時,那不管你談多少次戀愛,結多少次婚,最終也幸福不了。
奶茶劉若英,結婚八年,卻一直和先生保持各自獨立的書房、臥室。書房安排在客廳的對角,這樣兩人可以分開辦公,互不打擾,想念彼此的時候稍微側一下身子就能看到了。他們會一起出門但會去不同的影院看不同的電影一起待在家裡,但可以不對話,各自做喜歡的事情。這就是兩個完整的人,擁有的最好的愛情生活模式,相互依賴又保持獨立。沒有你,我一個人,喝咖啡,寫書法,泡書吧,陪孩子悠然自得。有你,我的人生便錦上添花。
樊登說過,真正的親密關係是:孩子睡著了,老人上床了,你們兩坐著,互相看著,無所求。
無所求,是一個完整圓滿的人才能有的狀態。我自風情萬種,光芒萬丈,你自風情萬種,光芒萬丈。
林青霞談自己結婚的原因:每天工作,回家,工作,回家,然後感到孤獨,寂寞,她想有個港口,有個家,當遇見一個人,給她安全感,就嫁了。工作,金錢,名譽,這些東西都很難彌補我們內心的情感需求。
我們把喜歡把戀愛結婚的人叫做自己人生的另一半,有了另外的那一半,我們的人生才能畫上完美的句號。但是,有幾個人和另一半的婚姻不是那一襲華麗的袍子,裡面究竟有多少蝨子,只有自己知道。所以,錢鍾書的《圍城》就像一句直抵人的大白話一樣,被很多人傳頌。
林青霞又被爆63歲離婚,去看如今的她,活得像個孩子,她在微博裡描述了這樣動人的場景:那天在農場,眼見四下無人,只有一頭牛,我一時興起,對著它們高歌狂舞,它們一個個走到我面前,靜靜地欣賞。她在六十歲時感慨:原來到了花甲的感覺這麼好。
有人說,風雨裡,活的像個大人,晴朗裡,活的像個孩子。離不離婚,都不再是問題,因為她的內心陽光燦爛。
人生海海,我們都夢想自己的人生幸福,圓滿,有人說女人嫁人了才算完美,有人說,女人生孩子了才算完美,我們信了,我們照做了,但似乎,我們沒有那麼幸福,甚至已經傷痕累累,我們好不容易逃離出來,卻又被催促,趕緊再嫁。
女人們,如果離婚,請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治癒自己,去讓自己成長,再去遇見一位先生,一個內心沒有洞的人。
請給七大姑八大姨們相信,一個女人應該有足夠的能力讓自己幸福。
就連洛克菲勒也說:你與你的關係是所有關係的開始,當你相信自己,並與自己和諧一致,你就是自己最忠實的伴侶。也只有如此,你才能寵辱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