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前的今天, 一位即將舉行婚禮的亞裔青年死在白人的棒球棍下……
中國僑網6月23日電 題:38年前的今天, 一位即將舉行婚禮的亞裔青年死在白人的棒球棍下……
38年前的今天,1982年6月23日。一位27歲的年輕人在美國底特律去世,他叫陳果仁。
4天前,他和朋友相約在一家酒吧舉辦結婚前的單身派對。在那裡,陳果仁的亞洲面孔遭到兩名白人男子的挑釁,白人男子稱「就是因為你們才讓我們丟了工作」,雙方發生爭執。隨後,兩名白人男子拿出棒球棍,重擊陳果仁後腦勺。
陳果仁。圖片來源:紀錄片《誰殺了陳果仁》
因傷勢過重,陳果仁不治身亡。6月28日,原定的婚禮變成葬禮,許多朋友還未獲悉噩耗,依然盛裝前來。
案件很快宣判,兩位兇手被定輕罪並被很快釋放。在亞裔的抗議下,該案此後多次審理。1987年,辛辛那提邦法院經10名白人和兩名黑人組成的陪審團最終裁定,兩位白人無罪。
自始至終,兩位殺人者未坐過一天監牢,未賠償一分錢,甚至未有過絲毫的懺悔。
「沒有人有勇氣告訴我審判結果」
陳果仁,英文名Vincent Chin,1955年出生於中國廣東,是一名孤兒。幼年時被華裔夫婦領養來到底特律生活。他很快適應了美國生活,並成為了一名計算機圖形學工程師。
少年陳果仁與養母。圖片來源:紀錄片《誰殺了陳果仁》
與陳果仁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形容他:
「他並不因為是華人而自卑,他很活躍,交了很多朋友,經常是交際場合的中心。」
圖片來源:紀錄片《誰殺了陳果仁》
1982年夏天,陳果仁27歲。他意氣風發,馬上就要迎娶未婚妻。6月19日,他比平時早些下班,告訴媽媽自己要去酒吧。他的養母陳餘瓊芳叮囑兒子:「你都快結婚了,不要太晚回家,不應再去酒吧。」
他答:「今天最後一次」。陳餘瓊芳說:「我不喜歡你這樣說。」
圖片來源:紀錄片《誰殺了陳果仁》
一語成讖。當晚,43歲的克萊斯勒工頭羅納德·埃本斯(Ronald Ebens)和他剛剛失去工作的22歲繼子麥可·尼茲(Michael Nitz)也與陳果仁在同一個酒吧。埃本斯以為陳果仁是日本人,衝著陳果仁飆起髒話,謾罵陳讓他們丟了工作。
這裡有一個背景不得不提。當時被稱為美國汽車製造業之都的底特律正走向衰落。大量日本汽車佔領美國市場,導致本地工人失業率增高。許多美國汽車工人將失業歸咎於日本汽車製造商。
美國人砸日本汽車。圖片來源:紀錄片《誰殺了陳果仁》
雙方發生爭執,轉移到酒吧外後,埃本斯從車上抓起棒球棍,開始追趕陳果仁。隨後,尼茲抓住陳果仁,埃本斯則用棒球棒猛擊陳果仁頭部。聞訊趕來的救護人員見到了慘烈的一幕:
陳果仁「頭骨破裂,腦漿灑在地上。」
圖片來源:紀錄片《誰殺了陳果仁》
送醫不久,醫生就宣布陳果仁腦死亡,只能靠醫療器械維持生命體徵。4天後,陳果仁去世。
兩位殺人兇手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但堅稱這是一起普通的酒吧鬥毆事件。法庭認為,該案適用控辯交易原則,即嫌疑人承認較輕罪行,檢察機關即放棄對其較重罪行的指控。
在檢察官、案件證人和受害人家屬均不在場的情況下,兩位行兇白人被宣判過失殺人,緩期三年,罰款3780美元,當庭釋放。
殺人兇手。圖片來源:紀錄片《誰殺了陳果仁》
當媒體記者提問審判依據時,主審法官考夫曼答:他們沒有犯罪前科,工作穩定,被害人拖了4天死亡,根據種種情況,被告的原意是整治人,但是出手太重。
記者又問:宣判之前,你難道沒有責任去調查另一方的證據?
對方答:「我每星期要宣判大約50個案件,每月大約兩百多個,每年就是兩千多個案件。」
圖片來源:紀錄片《誰殺了陳果仁》
案件宣判當天,身心受到重創的陳餘瓊芳焦急的等待結果,但她的電話一直沒有響過,因為「沒有人有勇氣告訴我這個審判結果。」
「記住陳果仁」
這樣的判決讓陳母心寒,也讓整個亞裔族群感到憤怒。這起惡意謀殺以及不公判決掀起了亞裔美國人前所未有的抗議聲浪。
不久,底特律市的華裔、日裔、菲裔、越南裔等成立美國公民伸張正義聯合會,為陳果仁的冤屈奔走呼籲。全美各地的亞裔組織也紛紛聲援。亞裔此舉也得到美國各界人士的同情與支持。「記住陳果仁」成為一句集會口號。抗議活動也引發了媒體廣泛關注和跟蹤報導。
圖片來源:紀錄片《誰殺了陳果仁》
儘管遭受喪子之痛,陳餘瓊芳強忍著悲傷,到全美各地巡遊演講,一次次講述兒子遭遇的痛苦,「我要告訴美國人民,這是錯的」。她的尊嚴、堅強和勇敢感動和鼓舞了人們,許多人因為她投身於亞裔民權鬥爭中。
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美國司法部命令聯邦調查局調查此案。
調查結果證實存在侵犯陳果仁民權的事實後,1983年9月,司法部召集了一個聯邦大陪審團,以違反兩項民權罪起訴埃本斯和尼茲。1984年6月,底特律聯邦地方法院重新審理此案,陪審團裁定埃本斯種族仇恨殺人罪成立,判處其25年徒刑,不過他在交付兩萬美元保證金後便被釋放了,尼茲則被宣判無罪。埃本斯通過律師提出上訴,1986年9月,聯邦上訴法庭推翻陪審團對埃本斯的民權定罪。
圖片來源:紀錄片《誰殺了陳果仁》
在亞裔團體的新一輪抗議之下,美國司法部再度重審埃本斯,1987年5月,辛辛那提聯邦地方法院宣布兩位殺人兇手無罪。
案件宣判後,陳母傷心欲絕。她請求:「請大家要求政府不要放棄此案。」
圖片來源:紀錄片《誰殺了陳果仁》
此後,陳母提出民事訴訟,兇手被判向陳母支付總計為150萬美元的賠償款,但埃本斯在判決後就賣掉自己的家產,搬出了底特律,陳母並未拿到應得的賠償。
心灰意冷的陳母后來回到中國。2002年6月9日,在兒子被害20周年紀念日前10天,這位堅強的母親離開了人世。
38年後,亞裔呼籲的平權實現了嗎?
亞裔團體的抗議和聲援雖然並沒能為陳果仁爭取到正義,但在這次事件中,亞裔群體第一次讓全美民眾和政府聽到了自己的吶喊,掀起了亞裔民權運動的篇章。
今天,離這位亞裔年輕人離開人世已經整整38年。當下,另一位非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又將美國社會的種族矛盾推向風口浪尖。38年過去,美國少數族裔的境遇是否有過真正的改觀?亞裔群體爭取到平權和融入了嗎?
當地時間6月13日,美國舊金山市政廳附近的街面上,出現用黃油漆塗寫的巨幅「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字樣。
中新社記者 劉關關 攝
時過境遷,亞裔族群已經從從前的底層族裔變成公認的「模範族裔」。亞裔族群的社會活動參與度逐步提高,他們積極投身政治,並不斷獲得重要職位。在學界、商界、演藝界等,亞裔也有優異表現。但即便如此,亞裔族群離真正的融入和平權還有不短的距離。
在當年的陳果仁案中,年輕的華裔記者謝漢蘭追蹤報導案件,並參與電視辯論,積極發聲為陳果仁討還公道。數十年來,她一直用手中的筆為少數族裔、為華人發聲。
謝漢蘭。圖片來源:紀錄片《誰殺了陳果仁》
不久前,已年近七旬的她對中新社記者說,亞裔群體比三十多年前龐大了許多,但「模範少數族裔」的概念表明,亞裔仍處在「被定義」的地位,與此同時,整個社會卻更加碎片化,「跨越誤解的難度增加了。」
她也表示,但隨著美國有色人種數量不斷增加,打破族裔隔閡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必須」做到。
那麼如何做到?
——這個答案需要每一個亞裔用行動來書寫。
(素材來源:紀錄片《誰殺了陳果仁》導演:崔明慧 / 芮妮·塔吉瑪-佩納,《陳果仁案與亞裔民權運動》作者:李愛慧 等)
作者:冉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