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貧困縣的生態脫貧實踐

2020-12-22 雲南日報網

屏邊協調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

國家級貧困縣的生態脫貧實踐

屏邊苗族自治縣坐落於大圍山腳下,廣袤的森林植被給這裡帶來了優越的生態環境和良好的氣候條件,也為16萬苗族百姓築起了賴以生存的天然屏障。但多年來屏邊的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這裡的百姓守著「聚寶盆」,過著窮日子,又「貧」又「邊」的屏邊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

近年來,屏邊縣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思路,走出一條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的路子。

仲冬時節,四季定格的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仍是春天般的色彩。踏著清晨微涼的雨霧,49歲的護林員錢樹華從山腳的家中出發,手持自製的登山杖,隨手撥開腳旁蕨類植物漸次登高,看著滿眼綠意的山林,與大圍山相伴大半輩子的他,不由得露出了微笑。

錢樹華家所在的玉屏鎮季伍村距保護區邊緣僅1公裡,父親、兄弟均是護林員。「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裡,守護著這片山林,對於大圍山,我們有著特殊的感情。」錢樹華說,隨著近年來生態保護制度措施的完善以及公眾環保意識的提升,大圍山已經恢復到了兒時印象中的原始模樣,清新的空氣和豐饒的水土就是大自然給予家鄉的最好饋贈。

得益於此,錢樹華栽種的獼猴桃、枇杷因品質優良,備受市場歡迎,年年供不應求。同時,錢樹華一家在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和雲南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屏邊管理分局的扶持下開起了飯店,參與到生態旅遊中。護林員的工資加上飯店收入,錢樹華和妻子兩人每年的毛收入超過了30萬元,曾經貧困的家庭如今成了村裡的「致富之星」。

錢樹華一家的發展只是一個縮影。作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曾是52個國家級貧困縣之一的屏邊,近年來依託生態這一優勢資源,以「生態立縣,綠色經濟強縣」的發展思路,堅持「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有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守住青山綠水」重點工作,逐步探索出一條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生物多樣性有效保護,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從源頭保護上做起,屏邊嚴格執行排汙許可證管理制度,完善生態環境信息公開工作,將耕地保護紅線與生態保護紅線一併劃定,嚴禁「兩高」項目落地,從制度層面著力守護好綠水青山。「這一系列措施,保證了自然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工作的開展,最終構建起了屏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生態環保制度框架。」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生態環境局屏邊分局局長李星樁說。

為充分發揮境內海拔高差較大、立體氣候明顯的優勢,屏邊根據不同海拔帶的自然環境,大力實施以荔枝、獼猴桃、枇杷為主的種植業「十百千」特色農業產業工程,鞏固提升傳統的速生杉木、榿木、林下草果、砂仁等「百萬畝」綠色產業,大力支持以砂仁、黃精為主的林下中藥材種植,實現了高中低海拔地區產業全覆蓋,累計發展水果種植40萬畝,用材林105萬畝,林下中藥材31萬畝。

「圍繞『美麗苗鄉,森林屏邊』的建設目標,我們以特色小鎮、美麗縣城建設為契機,恢復和提升城市綠化系統和面山森林生態系統、田園生態系統,逐步構建了『森林圍城、清水活城、花木映城、苗文化靚城』的縣城風貌。」屏邊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劉成勇介紹,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全縣一批「精緻集鎮」「精美村莊」也不斷顯現雛形,在提升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的同時,也有力地助推了全縣生態旅遊的發展。

如今,66%的森林覆蓋率使得屏邊1906平方公裡舉目皆綠,千年苗寨、萬年火山、億年桫欏也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在相繼榮獲「國家衛生縣城」「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中國天然氧吧」等榮譽後,好消息再度傳來:11月13日,省人民政府發布通知,屏邊縣已達到貧困縣退出標準,符合退出條件,批准退出貧困縣。生態紅利的持續釋放讓屏邊闖出一條國家級貧困縣生態脫貧的成功之路。

2019年,該縣實現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50元,比「十二五」末增長了39.8%;實現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27元,比「十二五」末增長了49.9%。如今屏邊新城的規劃建設正有序推進,「滴水苗城」民族風情小鎮已初具規模,五星級的大圍山錦江度假酒店已經入駐,蒙屏高速也將於年底試通車,屆時屏邊的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優勢將為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記者 方學良 李樹芬 黃翹楚)

責任編輯:孫重遠

相關焦點

  • 國家級貧困縣「清零」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艱巨
    11月23日,蔡紅所在的沿河縣和其餘8個縣被貴州省宣布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國務院扶貧辦在2014年確定的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聽取脫貧攻堅總結評估匯報。
  • 「國家級貧困縣」
    在11月22日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五次峰會第二階段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向世界重申了中國脫貧攻堅的這一重大成果。11月23日,隨著貴州省宣布紫雲縣等9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貴州全省66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至此,我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這意味著,我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完成。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成就,來之不易,令人振奮! 國之大事,民生為本。
  • 國家級貧困縣政策的收入分配效應
    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是我國「第一個百年目標」,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摘帽和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為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中國政府正集中力量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精準扶貧,加大財政對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的支持力度,完善扶貧瞄準精準性。在精準扶貧政策實施之前,中國已經走過30年扶貧路。
  • 貴州最後9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中國日報版面截圖11月23日,貴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宣布紫雲、納雍、威寧、沿河等最後9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標誌著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全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完成。2014年,全國832個貧困縣名單公布,涉及22個省區市。截至2019年底,還剩7個省市區(包括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甘肅、寧夏、新疆)52個國家級貧困縣未摘帽。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高剛表示,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表明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了解決,這也意味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 崔雪琴:贊皇縣摘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
    「慄戰書委員長十分關心合作社社員的生產生活情況,特別是貧困戶的脫貧情況,勉勵我們要把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越辦越好。」2020年11月12日,崔雪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要向委員長匯報一個喜訊,去年贊皇縣摘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合作社有社員1300多人,公司有職工218人,主要分布在山區3個鄉16個村。
  • 國家級貧困縣,甘孜理塘脫貧沒有靠丁真,科技助農才是脫貧硬道理
    然而大多數人只關注到理塘的雪山,草原,冰川,寺廟,白塔,小哥哥的甜野笑容,卻沒有看到,理塘今年2月份才剛剛脫貧。曾經的理塘有多窮?這是一個很小的小縣城,人口不足10萬人,也是國家級貧困縣,屬於十四個國家級集中連片貧困區之一的川甘滇青四省藏區。
  • 貴州最後9個貧困縣摘帽 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昨天,貴州省宣布最後9個貧困縣摘帽,省內所有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至此,全國所有貧困縣全部摘帽。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晴隆、望謨、威寧、赫章、納雍、榕江、從江、紫雲、沿河9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省內所有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貴州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全省有188萬人從大山深處搬遷到城鎮,搬遷規模佔全國近五分之一,是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最多的省份。
  • 文旅部:已在國家級貧困縣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
    其中,支持各地建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增強貧困地區的傳承發展能力,目前,在國家級貧困縣共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這些工坊為當地的脫貧攻堅貢獻了力量。資料圖:甘肅山丹縣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楊豔敏 攝國新辦23日召開新聞發布會,請文化和旅遊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文化和旅遊助力脫貧攻堅情況,並答記者問。
  • 貴州最後9個貧困縣脫貧摘帽
    截至目前,中國今年剩餘52個貧困縣集中的新疆、雲南、四川、寧夏、廣西、甘肅、貴州7省(區)已先後宣布貧困縣清零。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此後,貴州以每年減貧100萬人以上的速度推進脫貧攻堅。產業扶貧、生態扶貧、東西協作……一系列脫貧攻堅舉措在貴州推進。僅易地扶貧搬遷,貴州就創造了搬遷188萬人的全國紀錄。貴州省政府副秘書長袁家榆在發布會上宣讀了省政府關於同意9縣退出貧困縣的批覆。
  • 山西最後17個貧困縣這樣實現脫貧摘帽 脫貧各有特色
    2019年是山西省脫貧攻堅任務最為艱巨、決戰決勝的一年,有17個貧困縣計劃摘帽退出,其中國定縣16個,分別是廣靈、天鎮、渾源、寧武、靜樂、偏關、代縣、五臺、興縣、石樓、臨縣、壺關、平順、永和、大寧、汾西,其中包括10個深度貧困縣;省定縣1個,即榆社縣。2月27日,省政府批准以上縣摘帽退出。至此,山西最後17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這17個貧困縣是怎樣脫貧摘帽的?
  • 大哥幫二哥 浙江對口幫扶4省80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郭其鈺 攝對口幫扶貴州 這個努力堅持了24年截至2020年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最後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省內所有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至此,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目前,貴州貧困人口已由2015年的493萬減少到30.8萬,貧困發生率從14.0%下降至0.85%,由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轉變為減貧人數最多的省份。
  • 敢教日月換新天 贛州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敢教日月換新天  ——寫在贛州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之際贛州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脫貧後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4月26日,從江西省貧困縣脫貧退出新聞發布會上傳來消息,贛州市于都縣、寧都縣、興國縣、贛縣區4個縣(區)符合國家貧困縣退出標準,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標誌著贛南革命老區11個貧困縣自此全部脫貧摘帽,歷史性實現整體脫貧。
  • 文化和旅遊部:已在國家級貧困縣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
    12月23日,國新辦舉行文化和旅遊助力脫貧攻堅新聞發布會。目前,在國家級貧困縣共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這些工坊為當地的脫貧攻堅貢獻了力量。第二,培養非遺扶貧的帶頭人,激發貧困群眾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文旅部在工作當中,將培育非遺扶貧帶頭人作為工作的重點,加大培訓,明確任務,持續推進,大力宣傳,以點帶面,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湧現出了一批帶貧成效明顯的非遺扶貧帶頭人,呈現出「培訓一個、帶動一片」的良好局面。
  • 文化和旅遊部:已在國家級貧困縣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
    本文轉自【央視網】;央視網消息:12月23日,國新辦舉行文化和旅遊助力脫貧攻堅新聞發布會。目前,在國家級貧困縣共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這些工坊為當地的脫貧攻堅貢獻了力量。第二,培養非遺扶貧的帶頭人,激發貧困群眾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文旅部在工作當中,將培育非遺扶貧帶頭人作為工作的重點,加大培訓,明確任務,持續推進,大力宣傳,以點帶面,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 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之後,總書記念茲在茲的是這件事
    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最後9個貧困縣摘帽,這標誌著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實現「清零」。「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這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如今,這一承諾已如期實現。這是人類反貧困歷史的新篇章,更是對全球減貧事業的最大貢獻。
  • 河北赤城縣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科技力量讓貧困縣變了樣
    曾是國定貧困縣的河北赤城縣,正是堅持行政推動與市場驅動相結合原則,將科技扶貧產業體系建設在脫貧攻堅戰場上,以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為核心,以培育發展富民產業為主攻方向,推進多項科技產業項目落地,並通過技術援助、培育致富帶頭人等多種方式,激發貧困群眾發展內生動力。
  • ...投入引導資金逾1000萬元 覆蓋17個中西部省份的43個國家級貧困縣
    通過「專利信息對接精準扶貧」等項目,在山西、寧夏等地圍繞農產品種植加工、生態環境等領域,提供專利信息服務,解決了他們的難點問題,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二是發揮制度優勢,推進商標品牌富農、地理標誌興農。目前已累計直接投入引導資金逾1000萬元,覆蓋17個中西部省份的43個國家級貧困縣,涉及大同黃花等32件地理標誌。當地政府已配套投入逾1.2億元,涉及地理標誌產業產值逾210億元,相關產品加工、商業物流、旅遊業等產值40億元,有效激發了貧困戶內生發展動力,帶動從業貧困人口超過60萬人。三是發揮產業優勢,助力定點幫扶區縣脫貧摘帽。
  • 告別貧困:甘肅75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攝影:魏家美  11月21日上午,記者從甘肅省政府新聞辦發布會獲悉,隴南市宕昌縣、定西市通渭縣等8個深度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甘肅全省75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到2019年底,甘肅67個縣陸續摘帽退出貧困縣序列,剩餘8個縣未退出,分別為:臨夏州的東鄉縣、臨夏縣,隴南市的宕昌縣、西和縣、禮縣,定西市的通渭縣、岷縣,慶陽市的鎮原縣,全部是深度貧困縣。  今年以來,甘肅省委、省政府從攻堅、鞏固、提升、兜底、整改5個方面入手,推進最後8個縣脫貧摘帽。
  • 國家級的貧困縣7年脫貧 一種水果幫了大忙
    中國是獼猴桃的原產地,20世紀早期它被引入紐西蘭。2018年,六枝特區更是獲得了國家級電商示範縣稱號。從種植一直到銷售,各個環節的有條不紊,六枝特區也在這樣的幫扶下終於脫貧摘帽。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農戶們的獼猴桃不僅「種出來」,還能「賣得掉」、「賣得好」、「賣得久」。 想了解更多科技助力脫貧故事,請關注《透視新科技》近期播出的《因地制宜 科技助富》系列節目。官方央視頻帳號《一起來嘮科》同步直播。
  • 100多個國家級貧困縣「告別」不通鐵路的歷史
    這些新投產的鐵路覆蓋了274個國家級貧困縣,其中100多個國家級貧困縣結束了不通鐵路的歷史。目前,鐵路網與全路154個無軌站覆蓋約600個國家級貧困縣,佔全國832個貧困縣的73%。在發布會上,五位鐵路扶貧典型的代表講述了他們助力鐵路沿線群眾脫貧致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