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邊協調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
國家級貧困縣的生態脫貧實踐
屏邊苗族自治縣坐落於大圍山腳下,廣袤的森林植被給這裡帶來了優越的生態環境和良好的氣候條件,也為16萬苗族百姓築起了賴以生存的天然屏障。但多年來屏邊的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這裡的百姓守著「聚寶盆」,過著窮日子,又「貧」又「邊」的屏邊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
近年來,屏邊縣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思路,走出一條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的路子。
仲冬時節,四季定格的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仍是春天般的色彩。踏著清晨微涼的雨霧,49歲的護林員錢樹華從山腳的家中出發,手持自製的登山杖,隨手撥開腳旁蕨類植物漸次登高,看著滿眼綠意的山林,與大圍山相伴大半輩子的他,不由得露出了微笑。
錢樹華家所在的玉屏鎮季伍村距保護區邊緣僅1公裡,父親、兄弟均是護林員。「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裡,守護著這片山林,對於大圍山,我們有著特殊的感情。」錢樹華說,隨著近年來生態保護制度措施的完善以及公眾環保意識的提升,大圍山已經恢復到了兒時印象中的原始模樣,清新的空氣和豐饒的水土就是大自然給予家鄉的最好饋贈。
得益於此,錢樹華栽種的獼猴桃、枇杷因品質優良,備受市場歡迎,年年供不應求。同時,錢樹華一家在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和雲南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屏邊管理分局的扶持下開起了飯店,參與到生態旅遊中。護林員的工資加上飯店收入,錢樹華和妻子兩人每年的毛收入超過了30萬元,曾經貧困的家庭如今成了村裡的「致富之星」。
錢樹華一家的發展只是一個縮影。作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曾是52個國家級貧困縣之一的屏邊,近年來依託生態這一優勢資源,以「生態立縣,綠色經濟強縣」的發展思路,堅持「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有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守住青山綠水」重點工作,逐步探索出一條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生物多樣性有效保護,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從源頭保護上做起,屏邊嚴格執行排汙許可證管理制度,完善生態環境信息公開工作,將耕地保護紅線與生態保護紅線一併劃定,嚴禁「兩高」項目落地,從制度層面著力守護好綠水青山。「這一系列措施,保證了自然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工作的開展,最終構建起了屏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生態環保制度框架。」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生態環境局屏邊分局局長李星樁說。
為充分發揮境內海拔高差較大、立體氣候明顯的優勢,屏邊根據不同海拔帶的自然環境,大力實施以荔枝、獼猴桃、枇杷為主的種植業「十百千」特色農業產業工程,鞏固提升傳統的速生杉木、榿木、林下草果、砂仁等「百萬畝」綠色產業,大力支持以砂仁、黃精為主的林下中藥材種植,實現了高中低海拔地區產業全覆蓋,累計發展水果種植40萬畝,用材林105萬畝,林下中藥材31萬畝。
「圍繞『美麗苗鄉,森林屏邊』的建設目標,我們以特色小鎮、美麗縣城建設為契機,恢復和提升城市綠化系統和面山森林生態系統、田園生態系統,逐步構建了『森林圍城、清水活城、花木映城、苗文化靚城』的縣城風貌。」屏邊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劉成勇介紹,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全縣一批「精緻集鎮」「精美村莊」也不斷顯現雛形,在提升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的同時,也有力地助推了全縣生態旅遊的發展。
如今,66%的森林覆蓋率使得屏邊1906平方公裡舉目皆綠,千年苗寨、萬年火山、億年桫欏也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在相繼榮獲「國家衛生縣城」「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中國天然氧吧」等榮譽後,好消息再度傳來:11月13日,省人民政府發布通知,屏邊縣已達到貧困縣退出標準,符合退出條件,批准退出貧困縣。生態紅利的持續釋放讓屏邊闖出一條國家級貧困縣生態脫貧的成功之路。
2019年,該縣實現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50元,比「十二五」末增長了39.8%;實現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27元,比「十二五」末增長了49.9%。如今屏邊新城的規劃建設正有序推進,「滴水苗城」民族風情小鎮已初具規模,五星級的大圍山錦江度假酒店已經入駐,蒙屏高速也將於年底試通車,屆時屏邊的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優勢將為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記者 方學良 李樹芬 黃翹楚)
責任編輯:孫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