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上,決策層強調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此後,與「新基建」相關政策也仿佛開了外掛,一再出新,話題不斷。
業內普遍認為,「新基建」的火熱讓「疫」後的經濟重建迎來了相當重大的發展機遇。34萬億的新基建背後蘊藏著的機會與能量,當下的我們可能還無法想像。
與高鐵高速、橋梁水利等傳統基建項目不一樣的是,「新基建」基因裡自帶高科技因素,並且不必從零開始。
在「新基建」概念火熱之前,以BATH為首的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就已經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領域有了深厚的技術積累。「新基建」不過是將其納入了更大的競技場。
那麼,作為國內網際網路科技企業的領軍玩家,BATH們在「新基建」棋盤下,會有什麼樣的布局與交鋒?
4月20日,國家中央領導層對「新基建」的範圍進行的具化定義,讓「新基建」的落地變得更加有跡可循。
從官方給出的範圍來看,「新基建」主要包括3個方面內容: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而這些,大多是網際網路科技企業們已經或正在活躍的領域。「新基建」的風口,撞到了網際網路科技企業們身上。
如果說,傳統基建是網際網路科技企業們無緣趕上的「前浪」,那麼「新基建」這股「後浪」,則是以BATH為首的網際網路科技企業不會錯過的際遇。
事實上,在「新基建」火爆產業界之前,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這些信息技術,就已經成為百度近年來發展的關鍵詞。
以大數據為例,當下數據也被列為生產要素之一,可見其對數據經濟而言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基礎設施。
百度的雲計算數據中心遍布全國,覆蓋華北、華東、華南、西北等各區域。光是去年11月,百度就接連開工了三個超大型雲計算數據中心 。
與此同時,作為人工智慧平臺型企業,百度很早就全面開源了開放平臺和AI能力,助力開發者和企業便捷使用AI能力;另一方面,百度的AI 技術與平臺能力,通過雲輸送到各大行業,促進各行各業智能化升級。
智能交通領域的項目落地,就是百度近年來最為亮眼的成績之一。
今年4月,百度發布《Apollo智能交通白皮書》,完整闡述了全球首個車路行融合的全棧式智能交通解決方案「ACE交通引擎」,系統地呈現了百度「一大數字底座、兩大智能引擎、N大應用生態」的業務規劃。
「一大數字底座」是指車、路、雲、圖等數字交通基礎設施,包括小度車載OS、飛槳、百度智能雲、百度地圖。「兩大智能引擎」則是集成了Apollo自動駕駛引擎和車路協同引擎。N則是指在兩大引擎之下能夠實現的包羅萬象的N多應用生態。
6月3日,在百度 Apollo 媒體溝通會上,百度集團副總裁、智能駕駛事業群組總經理李震宇向在場媒體表示:智能交通是打造新基建的首要抓手。在新基建和交通強國的國家政策背景下,智能交通會迎來爆發型增長,這也給百度Apollo帶來了新的商業化賽道。
憑藉著「ACE交通引擎」,百度Apollo的智能交通項目在近段時間迎來了集中爆發,與國內10餘個省市開展來智能交通的落地合作。
其中就包括了令人期待的大灣區項目。
5月8日,百度Apollo與廣州開發區籤訂戰略合作協議。未來雙方將共同打造粵港澳智能網聯先導區,將在自動駕駛、智能交通等領域開展全面合作。這是百度Apollo 2020年來第五個新基建項目。
4 月 21 日,百度是與南京市、秦淮區兩級政府以及亞信集團籤訂了三方戰略合作協議。
3月24日,百度Apollo中標山西省交通強國建設試點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示範區(城市路段)項目。
3月23日,百度Apollo中標合肥市智能網聯汽車塘西河公園5G示範運行線設計採購施工一體化項目,將建設中國首個大型5G車路協同示範線。
3月17日,百度Apollo中標重慶永川區「西部自動駕駛開放測試基地」建設項目,項目金額為5280萬元。
「未來十年,智能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新標籤。而新基建則是讓智能經濟火箭加速升空的燃料艙。」此前百度CEO李彥宏強調:「百度在人工智慧、大數據的技術研發和應用方面已經有超過十年的探索和積累。百度會在國家的『新基建』戰略中繼續扮演好平臺型公司角色,發揮技術創新優勢、積極賦能產業轉型,推動智能經濟早日到來。」
顯然,在「新基建」棋局上,百度憑藉著在智能交通落地的先發優勢,已經有了難以撼動的一席之地。
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如果說智能交通是中國交通發展的一個想像,那麼百度Apollo提供的「ACE交通引擎」則是為這種想像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發動機。
當然,智能交通作為一個龐大的生態體系,除了集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於一身,智能網聯汽車也是其中的核心元素。
這對於助力車企數位化轉型的騰訊來說,也是一個不可缺席的競技場。
此前,騰訊副總裁鍾翔平在一個線上沙龍上介紹,騰訊已經在5G網絡、自動駕駛仿真測試、助力車企數位化轉型等智能交通方面展開合作。
自動駕駛方面,騰訊自動駕駛仿真技術團隊與國家智能網聯汽車(長沙)測試區等多地智能網聯測試場展開合作,推行虛擬仿真測試與實際道路測試結合發展的模式。
車路協同方面,騰訊未來網絡實驗室也在推進基於5G通信的V2X應用,通過路側感知到的信息,生成V2X消息通告給智能網聯車輛。
汽車數位化方面,目前騰訊已經與東風、長城、寶馬、本田等29家國內和國際車企達成戰略合作,落地7大平臺、59款量產車型。
但騰訊在「新基建」上的加碼遠不止於此。
近日,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騰訊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總裁湯道生在接受《光明日報》專訪時還透露,騰訊對新基建的進一步布局,體現在未來五年,計劃投入5000 億發力新基建。
雷鋒網獲悉,騰訊在「新基建」的布局如下:
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伺服器、大型數據中心、超算中心、物聯網作業系統、5G 網絡、音視頻通訊、網絡安全、量子計算等都將是騰訊重點投入領域。其中,在數據中心方面,騰訊將陸續在全國新建多個百萬級伺服器規模的大型數據中心。
同時,騰訊還將結合產業技術創新需要,重點投入雲啟產業基地、工業網際網路基地、創新中心、產業園區等方面的建設。
騰訊將充分調動內部頂級科研專家和實驗室資源,並將積極與國內外頂尖高校合作,搭建科研平臺,加強產業研究和人才培養,投入重大科技攻關,積極參與制定行業標準。
可見,騰訊重點布局數據中心和雲計算的發展,同時也注重用雲計算賦能工業網際網路等其他領域。至於在已經有所落地的智能交通領域,騰訊並沒有與百度構成正面交鋒。
在騰訊甩出5年5000億的大票之前,阿里也早已經亮出了在「新基建」上的經費數字。
4月20日,阿里表示,未來3年再投2000億,用於雲作業系統、伺服器、晶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
據了解,阿里雲的雲基礎設施將重點布局在中西部、粵港澳、長三角、京津冀等數字經濟發達地區。據公開信息顯示,阿里雲在全球21個區域部署了上百個雲數據中心,並廣泛採用液冷、水冷、風能等節能技術降低能耗。
未來十年,阿里雲計劃將達摩院XG實驗室、平頭哥等最新研究成果將率先應用在阿里雲下一代數據中心。飛天雲作業系統、含光800晶片、神龍伺服器、自研雲交換機、高性能低延時網絡、大計算系統集群等核心自研技術,將在阿里雲數據中心大規模部署。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們決定在未來三年投資2000億。一部分是未來雲的全球數據中心的建設,因為雲數據中心已經變成了新基建的技術底座。另外一個就是數據中心裏面的關鍵技術的研發,包括伺服器、晶片、網絡,我們認為在未來三年,整個阿里雲的伺服器規模會變成現在的三倍。」
除了雲計算之外,阿里還宣布進軍5G領域。
而在一線衝鋒的,正是阿里達摩院於3月10日宣布成立的XG實驗室。該實驗室將致力於推動下一代網絡通信技術的研究,現階段主要聚焦5G技術和應用的協同研發。
達摩院認為,相比5G基礎技術,5G應用層的技術和生態發展相對滯後。所以新成立的XG實驗室將依託阿里的豐富應用生態,專注5G基礎設施技術和應用的協同創新。
未來,XG實驗室將為超高清視頻、在線辦公、AR/VR、工業網際網路、智能物流、自動駕駛等六大場景研究符合5G時代的視頻編解碼技術、網絡傳輸協議等,並制定相關標準。
但作為「新基建」中較快落地的領域之一,5G基建已經有了華為、高通等玩家。阿里的入局,無疑會讓這個賽場的競爭更加激烈。
那華為在新基建的布局是什麼?
不妨從華為公司副總裁、華為雲與計算中國區總裁史耀宏的話語中一窺究竟。
他表示,新經濟呼喚新基建,新基建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新基建的根本在「基」,而「基」的核心是聯接與計算。
華為雲與計算BG總裁侯金龍在做客人民日報客戶端《問道》時也表示:華為雲與計算業務會聚焦在計算、雲、AI和數據基礎設施四個領域。
首先,算力是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引擎,計算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科技基礎。算力的核心是晶片,華為在晶片領域的積累已經超過十年,致力於把鯤鵬和昇騰打造成新基建的算力底座。
其次,華為聚焦打造最適合政企客戶的混合雲,可以說,華為雲是政企上雲的最佳路徑。
再次,AI在企業智能化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華為聚焦普惠AI,讓更多人和企業能夠享受AI帶來的好處。
最後,華為的新型數據基礎設施可以幫助各行業實現數據存儲智能化、管理簡單化和價值最大化,推動各行業擁抱數字經濟。
目前,華為已與廣大企業、科技公司展開合作,將鯤鵬、昇騰、雲和AI與各地應用和場景結合起來。例如,華為已經與北京、上海、廣東、重慶、江蘇、湖南等地區的合作夥伴籤署協議,成立鯤鵬生態創新中心,開展鯤鵬計算產業生態的合作;通過硬體開放,軟體開源,使能合作夥伴;推出了5年15億美金的「沃土計劃2.0」,支持產業發展、生態建設和高校人才培養等。
除了雲計算之外,雷鋒網也觀察到了華為在5G與工業網際網路領域的發力。
總結
從以上四家布局來看,可以發現:
儘管網際網路企業們的新基建之戰正處於鏖戰前夕,但不可否認的是,因為這些「頭號玩家」們的積極響應,「新基建」這波熱潮才能被推動,成為未來觸達千家萬戶的時代洪流。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