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在西漢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出現穩定住了行將崩潰的西漢,以一己之力將西漢推入到了昭宣中興的盛世,身為一個大臣能夠做到這一點,其能力之強令人嘆服。
可是,對於漢宣帝劉詢來說,與霍光相處的日子就不是那麼愉快了。自19歲的劉詢在始元元年(公元前74年)繼漢昭帝劉弗陵,漢廢帝劉賀之後,被霍光迎立為帝,直到地節二年霍光離世(公元前68年),長達七年的時間裡,時刻要從內到外的接受霍光的強勢。換句話說,政不由己出。就連與他共過患難的結髮妻子許廣君許後,也因涉及到霍氏家族的利益而死於非命。
可儘管如此,漢宣帝依然將霍光定為麒麟閣之首,更以不記錄其名,作為一種特殊的尊崇而傳為佳話。
然而,在霍光死後短短三年後,整個霍氏家族被漢宣帝以迅猛之勢連根拔起,包括曾經稱雄匈奴,揚威西域諸國的冠軍侯霍去病的子孫。
那麼為何出現如此一波三折的矛盾局面?
一、霍光輔政前因
霍光跟隨在漢武帝身邊二十餘年,往前推的話大致在漢武帝元狩至元封年間霍光初到漢武帝左右,此時正是漢武帝威震天下的時刻,是漢武帝發動河西、漠南和漠北三大戰役強力壓制匈奴的輝煌時刻。也是衛氏家族最為鼎盛的時期。
霍光受同父異母兄長霍去病得到了官職,因年幼以及衛氏家族為首的衛青和霍去病影響的雙重原因,霍光行事也是較為低調和謹慎,做事滴水不漏,這讓漢武帝生出不少好感。
霍去病死後,出於愛屋及烏的心理,漢武帝允許了霍去病的子嗣霍嬗繼承霍去病的侯爵,是為冠軍侯。霍光雖然沒有獲得侯爵,但是基於之前的勤勉,霍光得到了提升,成為奉車都尉,為漢武帝掌管出行所需的儀仗車駕等,常常伴隨漢武帝身邊,與漢武帝的關係更加親近起來。
這一晃20多年過去,霍光的職務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動。不過,經過這麼多年的磨鍊,霍光越發穩妥起來,行事更為嚴謹,幾乎沒有發生什麼可以影響他在漢武帝心目中的印象的事情,外加在漢武帝身邊多年的歷練,這為他日後得到漢武帝的重用,打下了一個基礎。
在這之外,霍光真正獲得重用,是因為霍光展現了他的其他才能,而這些才能又將成為晚年漢武帝的選拔其他輔政大臣的一個重要指標。
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爆發了波及全國的「巫蠱之禍」。其根源起源自是漢武帝的一個疑心。一個快意恩仇,浪蕩江湖的豪俠朱安世,卻在皇宮大內肆意進出。
由此對皇宮的安防產生了疑慮,遂下令追查根由並追捕豪俠朱安世。時任丞相的公孫賀生出了私心,以逮捕大俠來換取獲罪入監的兒子公孫敬聲,豪俠出於報復心理,舉報了公孫敬聲與陽石公主的苟且之事,追查之中挖掘出有行巫蠱詛咒漢武帝的案情,引發了江充等人趁機誣陷太子劉據,最終引爆了「巫蠱之禍」。
事後,漢武帝加強了皇宮內部的安防和管理。
但是,仍然有人想要火中取慄,刺殺漢武帝。馬何羅刺殺謀反事件就在此時發生,還在病中的金日磾發現並當場制止。
漢武帝再次下令窮查,由此迫使馬何羅之弟馬通為自保聚兵謀反。馬通是一員抗擊匈奴的將領甚至於是繼衛青霍去病之後嶄露頭角的一方統帥,曾與李廣利互為呼應遠深入匈奴腹地徵匈奴,漢武帝為了一舉剿滅此巨孽,令霍光、上官桀和金日磾等人聯手領兵徵討。
上官桀能夠與霍光金日磾一同出戰,皆是因為其時時刻刻將漢武帝掛在嘴上記在心裡,使得漢武帝對其有了關注。
在當時並不引人注目的這支隊伍,日後看來陣容卻相當豪華,囊括了善於理財的桑弘羊之外的三個輔政大臣為將,霍光、金日磾和上官桀。桑弘羊也並非處身事外,時任大農令的桑弘羊總理全國財賦。隊伍的軍需糧草也在其調配管理範圍之內。此戰更像是漢武帝對四人武功文治以及協調內部關係等能力的一次會考。四人也似乎有些了解,盡十分之力,馬通即刻被平定。此時是後元元年六月(公元前88年)。
此次不算大的出徵,這在一定程度上協調了四人之間的關係,也讓四人之間的關係地位甚至從屬位置在這次出徵時確立下來。
漢武帝任命這次出徵的四人,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比較忠誠,至少在漢武帝的眼中如此,這成了四人能夠被選定為輔政的重要依據。
除霍光、桑弘羊之外,上官桀和金日磾都有長期的軍旅生涯。尤其是金日磾出身匈奴右部,是渾邪王王太子。匈奴右部與西域接壤,並長期替代匈奴單于掌控西域諸國。金日磾自幼隨父親徵戰,雖因局勢後歸降漢朝,但他對軍事的了解的程度和西域諸國風俗及勢力分布有一定了解。這一點與曾經受命跟隨李廣利西徵大宛的上官桀,有共同之處。
上官桀還有一個身份,他是霍光的兒女親家。上官桀的兒子上官安娶了霍光的女兒,婚後生下一名女兒,又與漢昭帝劉弗陵結成姻緣。
也就是說,上官桀身具軍事才能與霍光為親家。金日磾為武將且忠心耿耿,桑弘羊為後勤保障。這樣的安排與漢武帝在徵和四年(公元前89年)發布的輪臺詔是一以貫之。
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
而上官桀最大的作用就是協調和幫助長期從事文官職業又具有武將家世背景的霍光與眾位輔政之間的關係。事實上,上官桀在最初之時,也一直處於這種位置上。
霍光與上官桀相親善。光每休沐出,桀常代光入決事。
這就為以霍光為首的眾輔政初期同心協力掌控各方面,奠定了穩定的內部關係的基礎,也為霍光在輔政之初得以一展拳腳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後元二年,漢武帝駕崩,8歲的劉弗陵繼位。霍光上官桀等人也一一進入到了輔政的角色當中。
正如上文所說的,初期四位輔政外加以一言之功獲得超遷的丞相、富民侯田千秋,在最短時間內就將皇權穩固下來,擊潰了來自於各方的質疑。尤其是因緣際會成為漢武帝長子的燕王劉旦的責問。
得到了眾臣及各地藩王的承認,認可了這種官吏主掌朝政的局面。
二、輔政後的霍光功績
在漢武帝病床託孤前不久,漢武帝贈與了霍光一幅圖,名為《周公負成王朝諸侯圖》。
後元二年,漢武帝病重。霍光提出子嗣的問題,漢武帝將他賜圖的原意講了出來,霍光行周公旦之責,加封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輔佐幼主劉弗陵,其他四人從旁相助,尊次名份自此定下。
事實上,一年多之後,車騎將軍金日磾病死。丞相田千秋(因年老漢宣帝特許其坐車上朝,世稱車千秋車丞相)由一介守陵小官超遷至丞相,本身無多少才能加上年紀偏大,在諸多政事上秉持得過且過的態度,根本不管事。
操刀的也就是霍光、上官桀和桑弘羊(漢武帝臨終加封其為御史大夫,主管全國風紀)。
然而,事實是霍光與上官桀有姻親的聯繫,只是精通財賦的桑弘羊,更多的時候只能是附和。
漢昭帝繼位之初,基本上政事一決於光。
關於君臣追求治世,乃至於達至盛世,大概有兩條一成不變的措施。
一、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二、廣納人才,選用廉吏。
而在霍光輔政期間,所做的相差不大。值得一說的是,霍光積極採納各方的意見,選取了因「推恩令」造成劉氏宗室生活無依且有才能到人員入朝為官,緩和了皇室之間的矛盾。另外還需要謹慎處理漢武帝在世期間長期發動對外戰爭外加災害引發的數百萬流民,霍光請求漢昭帝多次下詔,開倉賑貸。整體效果還是不錯的,史載昭帝時,流民稍還,田野益闢,頗有蓄積。
但這些還是不能解決一個困擾漢朝的痼疾,匈奴的襲擾。
當時的漢朝是「海內虛耗」,若再施行漢武帝那種不計代價的大規模徵討,根本無法負擔。雖然霍光進行了折中,推行了是剿撫並行的策略,但是依然要耗費大量錢財。當然了,安置流民等各種開支都需要錢財。
所以,在不加賦稅的情況下,霍光不得不依仗桑弘羊原先定下的諸多策略,如鹽鐵官賣,平準均輸等。為此霍光繼桑弘羊之後,將大將軍府中的張敞火速提拔為大司農。
然而,由於鹽鐵官賣等政策致使國家衰耗,城郭空虛,反而使一大批商人官僚威重於六卿,富累於陶、衛,輿服僭於王公。
為此,霍光召開了史上有名的「鹽鐵會議」。
最終,漢昭帝下詔,罷停了榷酤官。這樣一來,嚴重的打擊了桑弘羊。
在此期間,霍光與親家上官桀鬧崩了。
只因上官桀之子上官安即霍光女婿,打定主意想將自家女兒上官氏敬獻入宮,作為漢昭帝劉弗陵的皇后。霍光以年幼阻止了這一圖謀,上官安遂找到了鄂邑蓋長公主(劉弗陵的姐姐)的情夫丁外人,允諾事成之後為丁外人請封為侯,丁外人趕忙答應。隨後說服長公主,將上官氏納入宮中,數月後便升任為皇后。
但是,丁外人封侯的事卻沒達成,並遭到霍光的一再阻撓。儘管上官桀父子出面為丁外人說項,霍光也嚴詞拒絕。
致使上官桀父子與長公主丁外人,與桑弘羊結成了同盟,在設下一場鴻門宴邀請霍光沒得手後,上官桀等人又與漢武帝在世長子燕王劉旦勾結在一起,最終形成內外勾連的謀反集團。
元鳳元年(公元前80年),鹽鐵會議剛過不久,霍光接到舉報,發覺了上官桀等人的密謀,遂痛下殺手,將上官桀桑弘羊滅族,逼迫長公主和劉旦自殺。
自此,霍光獨自一人輔政,掌控整個漢朝,成為一代權臣。
六年後即元平元年四月,漢昭帝劉弗陵病逝。
國不可一日無君,霍光與眾臣在一番仔細商議之後,於六月尊昌邑王劉賀為帝。
然而,短短27天後,昌邑王劉賀因做下一千餘件惡事,被霍光稟呈上官太后,將其廢除。緊接著迎立了西漢明君漢宣帝劉詢。
漢宣帝在位26年(公元前74年——公元前49年),親政時間為20年(前68年——前49年)。
由於劉詢19歲之前,一直生活在民間,對民間的疾苦知之甚詳。親政之後對漢朝進行多項的改革,如制止土地兼併,設置常平倉平抑谷價,施惠百姓。還建立了封事制度,鼓勵官員和百姓上書陳事。最為重要的是抓住機會降服了匈奴,解決了危害漢朝百餘年的痼疾。
因此,史上稱之為昭宣中興。
儘管漢宣帝劉詢及許後相繼受到霍氏家族打壓,甚至致死,漢宣帝還是將霍氏列入麒麟閣。主要的原因有二。
第一,安社稷
儘管霍光由一位謹慎的近臣成長為說一不二的權臣,但是他所做的決策,大體上還是能夠符合漢朝當前的利益。最為重要的是,他廢一帝雖伴有懼怕權力被奪的小算計,但是劉賀所做所為的確是不適合作為皇帝,霍光重新迎立的皇帝,即匡正了漢武帝所犯下的巫蠱之禍的大禍,也為漢朝覓得了一位明君,避免了漢朝亡國的命運,功莫大焉。
第二,穩國家
霍光輔政長達20年(前87年——前68年),幾乎憑藉一己之力,改變了漢武帝長達半個世紀統治帶來的種種問題,天下為之康寧。同時以他設立的種種措施奠定了漢宣帝開創昭宣中興的基礎。漢宣帝因此稱霍光為,功如蕭相國。
所以,漢宣帝圖畫十一功臣,以霍光為首,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