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設計不合理之處:改變你的成見,可能只比登天簡單一點

2021-01-08 撒野去玩

我們都在成見的泥潭中打滾。

哪吒原本是魔丸轉世,註定要當破壞大王的,但他卻心有不甘,執意尋求群眾的認可。他在父母之愛中感到沉重,又在鄰裏白眼中超脫。這顯然是個美好的成長故事,然而我卻覺得這故事太過美好,以至觀眾都忽略了電影人物塑造的不足。沒錯,並非哪吒本人角色設定有問題,而是白眼哪吒的群眾有問題。

他們未免太單一,態度轉變太快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根本見不到這種群眾。現實的群眾是多樣的。他們會在口誅筆伐時感到疲憊,也會在英雄出現時報以懷疑。雖然我明白這個多樣性對殷商時期的群眾要求過高,但總體而言它還算得上是群眾的基本屬性。要知道,單獨一人是可愛的,無數眾人是昏庸的。群眾並非沒有智商,他們只是在輿論環境下,自願放棄了智商。

簡單來說,群眾停止理性思考後的成見很難改變。因此當哪吒拯救他們時,他們極有可能不會立刻感激,而要經歷一個考察過程,最終再判定哪吒的人品。我認為,導演之所以安排群眾態度急轉,是因為劇情緊湊的需要。就像《戰國策》裡講蘇秦嫂子「蛇行匍伏」一樣,乃為戲劇化情節服務的誇張描寫手法。

事實上,成見可怕不僅在於其「難以改變」,更在於其幾乎「與生俱來」。Langlois、Roggman等作者發表Infant Preferences for Attractive Faces: Rudiments of a Stereotype?一文,佐證「以貌取人」從幼兒時期就出現端倪。根據實驗:幼兒會更長時間注視那些長相有魅力的人,What?長得醜的人難道註定處於劣勢之中嗎?恐怕是的。成見已經成了基因,我們會對某些事物、人物抱有成見,甚至也會對自己抱有成見。成見像空氣一般存在,像太乙真人一般頑皮。

一,對事物的成見

在一本年代久遠的古代中國百科全書上寫著動物分為:(1)屬於皇帝的動物,(2)陪葬品,(3)受訓過的動物,(4)乳豬,(5)美人魚,(6)神話中的動物,(7)流浪狗,(8)沒有包括在上述分類的動物(9)數量極多的動物,(10)以神來之筆而畫的動物,(11)其他動物,(12)將花瓶打翻的動物,(13)遠看像蒼蠅的動物。——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Luis-Borges)

不知你看到以上動物分類是什麼感覺,反正我是覺得這種分類方法「滑天下之大稽」。但實際上這種分類卻非常常見,譬如德伯爾語(Dyirbal)中,「balan」表示女人、火和危險食物所在的類別,相當有文藝範。顯然處於該語言中的澳大利亞土著並沒有按照文明世界的標準來思考問題,我們認為他們的分類是成見,同樣,他們也覺得我們的分類怪之又怪。

分類向來是一個不好辦的事情,因為事物的屬性通常是多樣的。物理學家說水是液體,化學家也能說水是H2O。這有點印證了黑格爾《精神現象學》裡的老話,在知識改變的過程中,對象也要相應發生改變。好比物理學家的液體和化學家的H2O,前者依據物理知識可以變為蒸汽或冰,後者則可以通過化學反應變為過氧化氫,我們理解它的方式不一樣,它就有不一樣的功用。那水究竟是個什麼東西?還真不好說。

人類看待事物總是會有懶惰病,不能認知全面,乾脆就打包壓扁,理解個概要。成見的產生起源於縮略,發展於片面。傳播學家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精闢地總結道:「多數情況下我們並不是先理解後定義,而是先定義後理解。置身於龐雜喧鬧的外部世界,我們一眼就能認出早已為我們定義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們也傾向於按照我們的文化所給定的、我們熟悉的方式去理解。」

這句話還有更加古典的說法,即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新工具》裡的「洞穴假說」。他認為一個人的天性和受教育程度將其困在狹小的洞穴中,不知不覺地坐井觀天。或許洞穴人也曾無數次標榜自己客觀中立,不得而知。可以知道的是他們最終還是逃不脫自己的「階級局限性」,像博爾赫斯謄抄的中國文獻——認知混亂,分類混亂,立場更混亂。

需要指出,即便現代人都還有無法廓清的認知障礙,遑論可憐的殷商群眾。他們所處的年代還蔓延著巫術和宗教的氣息,絕不會那麼容易就相信一個被定義為「魔丸」的孩子會拯救大夥。影片結尾如果更暗黑一些的話,理應是群眾中生出「陰謀論」,懷疑哪吒又搞什麼么蛾子,這才符合現實。畢竟,你何曾看到一個英雄不被誤解,順利渡過一生的?《哪吒》對結尾的處理還較為低齡化。

二,對他人的成見

看不慣他人首先就是從看不慣事物開始的,這一點無需避諱。前文我們已經說了對事物貿然分類的危險性,現在我們再看對人物分類的危險。也許,你在分類事物的時候還會考慮到許多不同的維度,但你分類人物的時候很容易就會回到「二分法」的本能。什麼意思呢?

你定會先天地認為,「我是男人,她是女人」,「我是好人,她是壞人」,「我是英雄,他是懦夫」,「我是正義,他是邪惡」等。這也是老生常談的認知誤區:「圍棋式分類」,看待所有人非要分出個黑白、敵我不可。不僅擾亂了社會和諧,也迅速拉低了自己的智商。這種「圍棋式分類」唯一好處僅在於其傳播效果極強。

比如Apple官方鼓吹賈伯斯是「完美主義者」,就是蘋果公司打造的、可以極速傳播的成見。人們一看到Apple,就和「敷衍了事」這個詞語分離開,以至於人們忽略了賈伯斯和蘋果本身的「不完美」。絕對的二分法給受眾帶來鮮明的印象,因此Apple品牌也相應擁有很高的辨識度。可以說,蘋果是塑造成見的「品牌商」。利用成見積極發展品牌,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當然,世界上也有成見的「投機商」。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最廣為人知的,當屬前自媒體大V咪蒙。不難發現,咪蒙總是站在一個群體的立場上去攻擊另一個群體:或站在女權主義的角度大罵渣男、或以專斷老闆的形象告訴你「職場不相信眼淚,要哭回家哭」。這些帶有情緒性的話題當然傳播效果極好,縱使她得罪了被攻擊的一方,也能快速獲得「我軍陣營」的好感。總之,她利用「成見投機」賺得盆滿缽滿,帶偏了很大一群人,收了一波又一波智商稅。不過所幸,她並沒有傷害某個具體人物的身心健康。

相比而言,二分法造成的網絡暴力更令人重視。

我不禁想起去年年末的「六學」狂潮。

那時我刷知乎貼,完全看不到為章金萊老先生說好話的文章——請注意我的用詞是「完全」。全屏的黑話讓我打滾大笑了好幾小時,但越刷卻越感到脊背發涼。章金萊老先生即便「作惡多端」、「品行低劣」,也不至於這麼對待他吧?更何況老先生本來就沒有什麼網絡生存經驗,一切都聽憑網友的論證和戲謔,未免太過分。

我們不妨想想,我們對待家人和朋友會以這種態度嗎?我們的家人、朋友即使犯了錯誤,我們也會積極發掘他們優秀的一面。因為,我們知道家人、朋友就在身邊,我們可以用完整、立體的視角看待他們的優缺點,理解他們,諒解他們;而至於章金萊老先生。他不過是網線末端的一個虛幻的信號、一個「靈堂賣片」的惡賊,罵罵他,求個開心,有何不可。

肯定不少朋友都參與了對章金萊老先生的聲討,他們當中很多都飽讀詩書,且熟讀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烏合之眾》。這些朋友在批判群氓時聲嘶力竭,盡心盡力,唯獨沒有考慮到自己恐怕也是群氓中的一員猛將。不相信的話,請看我寫文章的時候是否也嚴格區分了「他們」和「我」?我們計算「充滿成見」的庸眾時,總是忘了算上自己一個。

三,對自己的成見

在《哪吒》劇本的設計方面,主創團隊顯然花了大量時間打磨,因此絕大部分主要人物的形象都比較豐滿、無可挑剔。只是哪吒本人有句臺詞稍顯不合拍,這句臺詞就是現在廣為流傳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我認為這句話出現的有些尷尬,儘管它確實反映了哪吒的轉變。畢竟,哪吒以「我命由我不由天」勸說三太子敖丙,有點像剛做出成績的學渣去給稍微落後的學霸加油打氣,十分稚嫩可愛。

這裡我們簡要考據「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來源,如此你便知道這話為何尷尬了。悟真紫陽真人張伯瑞《悟真·絕句六十四首》:「藥逢氣類方成象,道在虛無合自然,一粒靈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葛洪《抱樸子內篇》卷十六《黃白》:「龜甲文曰: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什麼意思?要「長生不老」!毫無疑問,《哪吒》臺詞參考兩個嗑藥飄了的神棍。他們吃了煉好的仙丹,覺得自己要長生不死了。於是寫個小詩放飛自我,未存什麼偉大志向。

主創團隊引用這話實在扎心,不過儘管這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不著調,但還是有一定功用的,起碼它能夠充當電影的分界點。在這句臺詞脫口之前,哪吒對自己的成見是「我永遠不可能如何」,而臺詞脫口之後,便是「我可以如何」了。這一前一後兩種觀點剛好對應人類思維模式中的「fixed mindset」和「growth mindset」,按心理學學者劉建鴻的翻譯,它們分別是:「僵固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其中「僵固型思維模式」即自己對自己的成見,「成長型思維模式」則是對自我發展可能性的樂觀態度。

人們往往認為只有愚鈍之人的思想才會「僵固」,可事實證明也有一些神童和天才會陷入「僵固」的漩渦。我思忖這是外界給他們的反饋機制有問題,神童、天才們太相信自己的智商可以解決一切,因此碰到哪怕一點挫折,都會產生嚴重的自我懷疑。事實上,Sperling 的Fixing Students' Fixed Mindsets: Paving the Way for Meaningful Assessment一文,已從法律教育領域說明了漸進式反饋機制的重要性,沒有良好的反饋機制,學生必定產生對自己的成見。

其實,「反饋機制理論」放之四海而皆準,不止局限於學習。像哪吒這樣對自己人際關係的成見,也需要反饋機制來背鍋。卡羅爾·德韋克(Carol S.Dweck)說:「我見過許多人,他們無論在課堂、職業生涯還是人際關係中都有給自己定位的慣性,每種情形都要求確認他們的智力、性格或個人品質。我會成功還是失敗?我看起來聰明還是愚鈍?我會被接受嗎,還是被拒絕?是贏家還是輸家?」

哪吒便是那個根據群眾反饋判斷自己「會不會被接受」的孩子,他也許對自己的其他能力感到自信,但對於人際交往,他是長期自卑的。尤其知道自己「魔丸」的身份後,他當即確定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不可能改變了。哪吒陷入自我成見的泥潭,直到最後被父愛、母愛所感動,才從「僵固」轉為「成長」。如若不是父母堅持不懈地承認哪吒,幫助哪吒,恐怕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也說不出口吧。

現實中很多可憐的孩子因為得不到幫助,也受不到啟示,最終破罐破摔。這就有點「上天不照顧」的意思了。我認為哪吒應當一部分感謝自己的努力,另一部分感謝上天給的機會,「強行勵志不可取,客觀思考是正道」。我從這部國漫中學到最多的就是哪吒轉變後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當環境否定你,不要輕易認定自己難以改變。堅持積極對待,也許就能扛過艱難時刻。

四,小結

總之,無論是對事情、他人的成見、還是對自己的成見,我們都要謹慎看待。否則一不小心陷入成見的泥潭,再起身就很難了。關於克服成見這點,我們可以模仿梁文道的騎牆態度,凡事不下定論、不下判斷,留有周旋餘地。下面提供一份道長之觀點模版,供大家參考學習:「對於這件事,不少朋友這麼看……;不過你有沒有考慮到……;這件事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不過話說回來……;還有待後人去解決……」

相關焦點

  • 《哪吒之魔童降世》:放下成見,你才能更好的看清這個世界
    《哪吒魔童降世》這部電影簡單的說是在因緣巧合之下,本該被毀滅的魔丸被調換,進入到哪吒的體內,從此哪吒便成為了魔丸的象徵,哪吒也因為魔丸的影響,性格極其的頑劣,也被所有身邊的人所厭惡,面對人們心中的成見以及既定的命運,哪吒終於在父母的教育下選擇奮力一搏,打破這一切。
  • 哪吒之魔童降世:成見多可怕?申公豹敖丙師徒是妖族出身,太難了
    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裡,妖怪被看作是邪惡的,所以人人都很痛恨和排斥妖怪。哪吒,不是妖怪,卻由於有強大的火本領而被陳塘關的村民看作妖怪,所以大家都願意不與哪吒親近。元始天尊重用太乙真人讓申公豹感到不公,申公豹已經出現嫉妒太乙真人的心理了,因為申公豹是妖族出身,所以無論他如何努力,都擺脫不了自己作為妖族的事實,更擺脫不了人們對自己的成見。正如申公豹所言:人們的成見是一座大山。這座大山壓力之大讓申公豹喘不過氣。申公豹為了推翻成見這座大山,證明自己是十二金仙的最佳人選,私下與龍族勾結,奪走了靈珠,讓靈珠轉世為了敖丙。
  • 《哪吒之魔童降世》拋棄成見,以己度人
    可後來我們知道了,人們對於哪吒的害怕更多是出於一種成見,是的,成見。因為他是魔丸轉世,於是就順理成章覺得他是妖怪,順理成章認為他會禍害四方,順理成章覺得應該人人得而誅之……哪怕他去捉妖了,也會被人們認為是他在撒謊,他在禍害。那,一個孩子面對這樣的成見能怎麼辦呢?就是用自己所能的最原始的方法反抗,對每一個喊他「妖怪」的人飽以老拳。於是,更多的人喊他妖怪了……惡性循環。
  • 《哪吒之魔童降世》:你改變不了成見,但可以選擇做自己
    今天我二刷了《哪吒之魔童降世》,再一次地領會了國漫的精彩之處。在我的認知裡,哪吒是一個可愛的小童形象。他的頭上扎著兩個小揪揪,身穿紅肚兜,腳踏風火輪,身披混天綾,手持火焰槍,背負乾坤圈。在古典神話中,哪吒就是一個典型的叛逆兒童。從前,哪吒的故事是成為英雄的故事。而如今,哪吒的故事是「小人物」蛻變成長的故事。
  • 豆瓣8.5《哪吒之魔童降世》:漫談「中國式看客」背後的成見弊端
    哪吒想扭轉大家對他的成見,敖丙想要扭轉妖族的成見,可惜他們都沒有成功,成見是一座大山,怎能輕易移除。他們對你有成見時,你做什麼都是錯的,玩耍是錯,救人是錯,就連呼吸都是錯的,他們只希望你從未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過。當一個人或一個群體背負著刻板印象和成見,大眾不會因為你做了什麼事而改變他們的想法。
  • 《哪吒之魔童降世》:打破一成不變,或許可以跨越成見的大山
    ,他們甚至不願意花時間,真正的了解一下哪吒,就蓋棺定論的認為哪吒是不祥之兆。但最終,不管是戲中還是戲外,哪吒都憑藉自己的獨特改變了命運,打破了偏見。,跨越成見的大山。哪吒敢於命運抗衡,敖丙能夠放下肩上重擔,影片始終在向我們傳達按照自己心意而活的主題。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難以避免&34;,但希望我們都能夠始終心懷善意,不惡意揣測別人,更不妄加評論。願我們身處困境時,能夠如哪吒一般不服輸,能夠有堅持正義的勇氣。
  • 《哪吒》熱映:總有一點觸動你
    寒假裡,忙裡偷閒,帶兩個小侄子一起觀看了最近熱播的國產動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對於國產動漫一直不怎麼感冒,看這部動漫片更多是為了迎合小侄子的愛好。如若孩子沒能達到所預定的目標,有可能這種愛會變成責罵或者怨恨。結果靈珠也會做出傷人之舉。作為一名教師,一名家長,對比這兩種教育方式,我相對更喜歡前者。我覺得孩子有他自己的自由意志,有他自己的興趣愛好,我們長輩只需正確的引導和培養,無需過多強加自己的意願給孩子,給孩子太多的心裡壓力和負擔。
  • 《哪吒之魔童降世》:破開成見,我們看到的是不一樣的親情和友情
    中國動畫影史最高票房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經上映就大受好評,人氣高到甚至加映了好幾個月,像哪吒這種被翻拍了太多系列的題材,究竟是改成什麼樣才能這樣大受好評呢?本該是靈珠轉世的哪吒在申公豹的搗亂之下錯生成了魔丸轉世,從此他便遭到了百姓的唾棄。哪吒想要成為成為行俠仗義的英雄,但因為魔丸這個身份和人們的成見打破了他這個夢想;龍族和申公豹在神仙眼裡就是妖怪,怎麼樣都不會讓他們位列仙班。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打破成見。
  • 《哪吒之魔童降世》:面對成見,三個妖怪的悲壯抗擊
    去年最火熱的動畫電影當屬口碑炸裂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下稱《哪吒》)。自點映起,影片一直備受關注,觀眾紛紛讚嘆是「國漫之光」。毫無疑問,批判「成見」是這部劇的核心,電影通過哪吒、敖丙、申公豹三個「妖怪」反抗世俗的成見來表達成見要不得的主題。下面我們就分別淺析下。渴望認同的混世「魔丸」由於申公豹的從中作梗,本該投胎哪吒的靈珠,變成了魔丸。不巧的是這一幕還被陳塘關的老百姓看見了。
  • 對話爆款《哪吒》導演楊宇:希望打破人們對國產動畫的成見
    他的第一反應就是做哪吒,而且是定位青年群體、成人化的新形象。楊宇(餃子):每一個時代的故事,都符合那個時代的思想觀、價值觀。現在社會整個思想理念,世界觀、價值觀已經又更新過了,當代觀眾所想所感都不一樣了,我們就真正為他們做一個好的電影。不認命,打破成見,就是楊宇對《哪吒》的定位。他設計了100多個或可愛、或搞怪的哪吒形象,到頭來選了最醜的那一個。
  • 《哪吒之魔童降世》|「人的成見是一座大山」
    這幾句話,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耳熟能詳,這句話正是出自電影的主角哪吒之口。在電影裡,哪吒是一個脾氣火爆並且自尊心極強的一個小孩,元始天尊將混元珠提煉成靈珠和魔丸,本來為了獎勵李靖,授命太乙真人將靈珠放在李靖夫人身上,不料,被申公豹搶走,哪吒變成了魔丸轉世,而敖丙成了靈珠轉世。
  • 《姜子牙》相比《哪吒之魔童降世》只有一點優勢,卻有兩點不足!
    相比於《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只有一點優勢,但是不足之處卻有兩點,而且這兩點不足都是致命弱點。《姜子牙》這部影片目前的票房已經突破十億了,這個成績很不錯,但是卻與影片質量不匹配。看過影片之後,你會發現根本就不應該有這樣的票房數據,很多影迷都是抱著對《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觀影效果去看《姜子牙》這部影片的,然而看完之後都是失望而歸,兩部影片的差距太大了!
  • 《哪吒之魔童降世》國漫崛起的標杆,裡程碑式的優秀作品
    太乙擔心魔性大發的哪吒大開殺戒,決定取他性命,千鈞一髮之際哪吒母親一把護住哪吒,就算他是魔丸,李靖夫婦也願意養他護他,如果太乙無法解除三年後的天劫咒,那李靖自己去求元始天尊。申公豹帶著靈珠找到了龍王,他要把靈珠投胎到龍王的兒子敖丙身上,讓敖丙以後封神登天,讓他不要再像老龍王一樣,一生一世只能守在這海底煉獄。
  • 「你是誰,由你自己說了算。」之《哪吒之魔童轉世》
    「你是誰,由你自己說了算。」之《哪吒之魔童轉世》。是他,是他,是他,就是他.我們的朋友小哪吒。當看到這時,你是否會想起那個小英雄哪吒,與惡勢力鬥爭到底,是否還會想起一個三歲的孩子「割肉還母,剔骨還父」,走到蓮花重生,成為一個三頭六臂,擁有混天綾和風火輪的不滅之身。
  • 《哪吒之魔童降世》一部適合大人與孩子觀看的國漫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休想搬動「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休想搬動",這句話出自申公豹之口。如果我們有能力的話,盡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發一份光,去打破這種成見。我命由我不由天,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哪吒本該是靈珠轉世,卻因意外化為魔丸。哪吒成長之路最大的傷害來自於陳唐關的百姓。
  • 哪吒之魔童降世,到底憑什麼獲得了成功?
    大熱國產動漫——哪吒之魔童降世,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吸引了國人的注意,被給予了一個很高的評價。這部電影爆火的最主要的原因呢,不僅在於其動畫製作方面上很好,給人優秀的視覺效果,同時在於其情節也十分豐富,足以抓住人們的眼球,更主要的原因是其所宣揚的精神態度。大部分看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人,都對這個電影感觸非常的深,看完總覺得熱血沸騰。這其實是引起了某種共鳴。什麼樣的共鳴呢?
  • 《哪吒之魔童降世》:原生家庭可以影響孩子一生
    這部動漫主要是講「成見」與「反抗」的,我卻在其中看到了,哪吒和敖丙所處的不同家庭環境,造就了他們在陳塘關不同的行為和處事方式。哪吒父母是在用全部的心和全部的愛來澆灌哪吒的成長,即便是被世人不理解,被人勸著放棄,可他們從未放棄過。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哪吒能過活下去和快樂。哪吒的父母陪他玩,想要通過修身養性的方式改變哪吒的性格,從而改變哪吒的結局。甚至他們想要用以命換命的方式,換哪吒活下來。
  • 《哪吒傳奇之魔童降世》國漫之光
    來論證你的觀點但這裡想說的是不要用個別概括整體也不要用整體代替全部這兩種教育方式並沒有對錯之分也沒有好壞之分只是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同>這部作品中會發現最大的敵人不是神力而是人們心中的成見人們的成見不是洪水猛獸卻勝過洪水猛獸
  • 有幸一起翻越「成見」大山 《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破3億
    有幸一起翻越「成見」大山 《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破3億 時間:2019-07-27 17:08:35
  •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如何一鳴驚人,俘獲人心的?
    一、銀幕畫面語言豐富,角色辨識度高,製作精良(一)重視設計,人物角色造型和每一處場景、每一個道具都經過精心設計。電影中的角色哪吒、敖丙、哪吒父母、太乙真人、申公豹、龍王,包括結界獸,都提前建立了形象概念,在概念探索階段就不斷尋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