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和朋友聊天,聊起她剛入職時曾經遇到的一個老闆。因為是剛入職,很多工作做起來沒那麼順利,就經常被老闆罵,幾次下來自信心被消磨殆盡。但也許是老闆覺得責備多了也不合適,於是每次說完會找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來表揚她,比如你很堅強啊,都沒有哭之類的,看似是在誇獎,其實這讓她更加難受。
明明是表揚為什麼會更讓人難以接受呢?
其實我們也常常會遇到類似的事情,比如在和朋友溝通時直接指出對方的問題之後,會為了想要場面不那麼難看,對方更容易接受,會挑一些其他內容進行誇獎;教育孩子的時候,怕嚴厲的責罵會讓孩子喪失動力,通常會在另一方面找個藉口誇獎……
有的時候,接在責備後面的「表揚」會讓我們更加樂意的接受他人的意見,而有的時候,這種讚揚會讓我們更加難受,覺得再一次的受到傷害。造成這類事情不同結果的關鍵在於,接在「責備」後面的「表揚」是否真誠,而不是為了表揚隨便找個藉口。
這兩天我在家閱讀了一本叫做《讚揚與責備》的書籍。作者特麗·阿普特是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的資深導師、心理學家、作家。這本書是她30年研究成果的心血之作。旨在幫助我們更好的去認識和理解,「讚揚與責備」是如何在人際交往的各種關係中對我們產生影響,從而引導我們更好的共情,讓我們的誇獎更有力量,讓批評更容易被他人所接受。
有意思的是,在我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覺得「讚揚」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是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好事情。可事實上,不正確的讚揚,可能會將事情朝相反的方向進行。
一、誇獎孩子聰明,只會讓他離聰明越來越遠
就像我們誇獎一個孩子你很聰明。
作為老師,我聽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家小孩很聰明,就是不努力,只要他認真一點,他學的可快了。
這句話我已經聽過無數次了,聽到已經不想再聽了。可是我們在評判孩子的時候還是只能看到他的「聰明」,而看不到「他其實根本沒有努力,」這一切都源於平時錯誤的評價語。
《讚揚與責備》一書裡提到了一個案例,心理學家卡羅爾·德偉克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選擇兩組對學習不感興趣,成績不太好的孩子,交給他們完成作業。開始的時候實驗採用非常簡單的內容,然後逐漸增加作業的難度。當孩子們做對了,誇獎第一組孩子聰明,誇獎第二組孩子很努力,幫助他們建立成績和努力的聯繫。
事實證明,當功課比較簡單的時候,無論是第一組還是第二組孩子都非常有動力,也很積極的去完成。可當功課難度逐漸增加,第一組孩子很快就放棄了,而第二組孩子反而越發積極。
誇獎一個孩子聰明,無形中給孩子建立的概念是「我聰明,所以會做題。」那如果不聰明呢?當作業的難度提升,孩子的內心深處就會意識到原來我沒那麼聰明,那就算了吧,放棄就變成了很容易的事情。
相反,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孩子,收穫成績時會認為是自己的努力、堅持所換來的,也就是只要肯努力,就可以獲得好成績,而努力是我自己可以決定的。因此,在這些孩子心理,建立的是努力可以解決難題的意識,這樣一來,即使再困難的功課,他們也都會儘自己的能力去勇敢嘗試,正是這些堅持,幫助他們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題。
你一定是知道的,這世界上極聰明的人是有的,但他們只佔人群的非常小的比例,即便如此,如果你說他的成績是靠聰明得來的,他也一定會非常生氣,誰的成績也不是掉餡餅被砸中的,只是在別人不知道的角落裡默默耕耘而已。
因此,對孩子來說,將讚揚集中在「聰明」上,並不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反而給了他放棄的藉口。
你看,找到讚揚的角度,是不是非常重要?
二、獨裁主義式讚揚,會讓人困在某個角色裡
誇獎他人聰明雖然可能並不會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本意是好的,不過這種獨裁式的讚揚方式可能就會讓人覺得本意就是帶有一定的目的了。
獨裁式讚揚方式類似用讚揚的方式來「綁架」你,就像書中說的,它會讓你「困在某個身份裡」,做很多你可能並不情願的事情。
看這個案例:你是姐姐,弟弟妹妹想要玩你的玩具,但是這個玩具是你十分心愛的,你怕弟弟妹妹弄壞,不想給,這時候家長就會過來,非常和藹可親的告訴你:「你是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我們都很喜歡你,懂事的人要懂得分享,你把玩具給弟弟妹妹好不好?」
好還是不好?
這種被誇獎「懂事」其實就是一種類似獨裁主義式的誇獎。這種誇獎就要求我不得不把文具分享出去,我被迫成為一個「懂事「的人,如果不分享,我就成了一個」不懂事「的壞孩子,儘管我十分捨不得,儘管對於弟弟妹妹來說只是玩具,對我來說卻是十分心愛之物,我也仍然要分享。
我被迫成為了「懂事」的人,我被困在了「懂事」的角色裡。
生活中這種讚揚太常見了。
「老婆,你做飯實在太好吃了,怎麼會手藝這麼好,簡直比大廚還好吃。」
「你真是一個好孩子,表現太好了。成績又好又聽話,真懂事。」
……
當然有的時候我們很樂意聽到這些誇獎,原因在於我們本身就很喜歡我們當下做的事情,但如果我們不喜歡,偶爾被迫做了一次,緊接著又聽到了這些誇獎,那簡直就是災難。
不想做飯的人,某次很不情願的做了一次,然後周圍人使勁誇獎他,對他來說,這種誇獎意味著他要被困在「做飯」這件事情上,那對他來說恐怕只有壓力,沒有高興了……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好孩子」在步入大學字後,很樂意做一個「壞孩子」,因為「壞孩子」太自由了,他們被困在「好孩子」的角色中太久了……
獨裁式讚揚很容易造成對方的反感,想要以控制他人為目的的讚揚最終只會走向失敗。
拋開目的,真誠的讚揚,對方是能夠感覺到的。
三、假意的誇獎更讓人崩潰
任何情況下,假意的誇獎,對於誇獎的接收方來說,都不是一件很好受的事情。
就像開始我說的朋友的故事,明明只是工作上的問題,老闆在進行批評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周全,用批評進行全面打壓,再用一些和工作無關或者當下與問題無關的內容進行讚揚,這種讚揚只能讓人覺得太刻意。
那在職場上如果想要進行負面評價應該如何進行呢?
《讚揚與責備》裡面提到了一種負面評價的哲學,叫做:「三明治法」。
所謂三明治法,就是讚揚——指出負面評價——提出整改方向。
將負面評價置於談話的中心,先用一個正面誇獎打開話題,但一定是要和接下來的負面評價相關聯,隨後可以直接指出問題的所在,進行負面評判,再將話題轉向整改方向,給出明確的可供參考的的意見。
它依照的原理是,讚揚是隨處可見而且極為有用的資源,批評不應當是責備,他應該是有建設性和著眼於未來的。
不管是管理者,還是我們向好朋友發表自己的意見時,如果能夠遵照「三明治法」,相信對方不僅能夠接受、感激你的幫助,對於雙方關係的維護,互相的成長都有著很大的幫助。說不定,你們還能夠根據問題的所在,積極討論,找到更加合適的整改方向,取得更好的效果。
以上三點就是書中提到的,如何正確進行讚揚的方式方法,以及我們應該規避的雷區。
《讚揚與責備》這本書,著眼於人際交往中很重要的正反兩面,如果方式得當,我們會在這種「評判」中受益無窮,如果用錯了地方,或者用錯了方法,只能讓事情變的越來越糟。
說到底,讚揚和責備都是我們溝通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無論是同事、親密關係、朋友、師長等等,我們都需要進行交流,希望這個劍橋大學的溝通課,對大家都能有所幫助。
我是小小一座山,青年教師,專注閱讀和寫作,歡迎關注~很高興在這裡遇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