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時的英國皇家海軍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其次應該算德國海軍。但可悲的是德國在一戰中失敗了,他們的海軍也全軍覆沒。
發生過一個小插曲,戰爭結束後,德國公海艦隊的74艘戰艦被扣押在英國的斯卡帕灣,等著談判結果。談判很不順利,英國政府向德國下達最後通牒:6月21日中午之前全盤接受和約條款,否則再次面臨戰爭。這時一心要結束戰爭的德國政府沒有辦法準備接受苛刻的凡爾賽和約,但關於談判可能破裂的傳言鬧得滿城風雨。在斯卡帕灣的德國艦隊的軍官們以為談判已經破裂,為防止艦隊落入敵人手中,趁著英國艦隊出海訓練不在斯卡帕灣,1919年6月21日10點30分,德軍旗艦埃姆登號巡洋艦發出預先制定的信號——「彩虹」,所有軍艦上的德國水兵同時打開水密門,將全部戰艦沉入了斯卡帕灣冰冷的海底,包括許多戰功卓著、九死一生的戰艦,如曾在戰鬥中進水5000噸而不沉的「不沉之艦」——「塞德利茨」號戰列巡洋艦。整個自沉行動歷時約6個小時,一支如此強大,擁有輝煌戰績和天才指揮家的德國海軍消失了,連消失的方式和信號都如此的美麗悲壯——彩虹!
一戰結束後,世界海軍強國迎來了愉快的海軍假日(Navy Holiday)。所謂海軍假日是指從1922至1936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籤訂後的時期,又稱條約時代,這時期建造的符合規定的大艦被稱作「條約型戰艦」。第一次倫敦海軍軍備會議是1930年4月22日《華盛頓海軍條約》的五大締約國在倫敦召開的,最終籤訂了《限制和削減海軍軍備條約》,通稱《倫敦海軍條約》,不過法國和義大利本來就對5∶5∶3∶1.75∶1.75的比例非常不滿,所以法國和義大利就沒籤字。到了1936年12月31日《華盛頓海軍條約》眼看就要失效,美、英、法、意、日五國於1935年12月9日再次在倫敦召開會議,這就是第二次倫敦海軍軍備會議。這次會議法國沒有搗亂,但日本已經鐵了心退出條約,所以他們會沒有開完就走了,義大利倒是開完了會,但還是不籤字。
一、納爾遜級的設計過程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的打擊是巨大的,他們國力漸衰,雖有心建造大艦繼續海軍的輝煌,但無力支撐如此大的開支,不過對新式戰艦的設計沒有停下,戰爭一結束,他們針對崛起的美國和日本,結合日德蘭海戰中暴露的英國戰列艦設計上的問題,開始設計新的戰艦,並計劃不久後建造,以延續他們的海上霸權。新戰列艦的設計由海軍部造艦局局長丁尼森等人主持,設計方案在1920年6月完成,代號L。為了降低戰艦的重心,L方案中所有主炮塔都安裝在同一水平面上,這是一個創新但也大大限制了射擊角度。以L方案為基礎,設計人員提交了炮塔採用背負式安裝的L2和L3方案:兩個方案都安裝了457毫米主炮,採用了塔形艦橋和方形艦尾等設計。
儘管L方案外形美觀,性能出色,但海軍還是覺得其體積過大,英國的軍艦設計師們大膽地將所有主炮塔集中到戰艦前部,動力艙則後置,這樣既降低了全艦重量又縮短了長度,這又是一個以前沒有的創新。將主炮前置的設計最終成為獨特的M2和M3方案:M2方案是將雙聯裝的「A」、「B」兩座炮塔安裝在艦橋前面,「X」、「Y」兩座炮塔安裝在艦橋後面;M3方案是將三聯裝的「A」、「B」炮塔安裝在艦橋前,「X」炮塔安裝在艦橋之後。經過這樣的改動,長度和重量是控制了,但以前修長飄逸的外形變得有點笨拙,經過討論,到了1921年,海軍將G3戰列巡洋艦的成功設計與M3方案結合,將艦體延長了15米,主裝甲帶傾角減小,最終推出了著名的N3戰列艦方案並計劃建造4艘。
N3戰列艦長250米,寬32.3米,吃水10米,標準排水量48500噸,航速23節,採用了平甲板艦形和直線形艦首;3座三聯裝457毫米主炮的炮塔位於艦體前半部分,其中「A」、「B」炮塔呈背負式安裝在艦橋之前,「X」炮塔在艦橋之後,副炮安裝在可以全向旋轉和射擊的炮塔中,其主裝甲帶厚381毫米,部分水平甲板的厚度達到203毫米。N3戰列艦計劃安裝的457毫米大威力火炮和厚重的防禦裝甲,是英國海軍在吸取日德蘭海戰的教訓後設計的先進戰列艦,如果能夠建成,N3型戰列艦將成為除日本「大和」級之外的最強戰列艦,將幫助皇家海軍保持在戰列艦上對其他國家的領先地位。
在華盛頓會議的談判中,日本強烈要求保留其已經接近完工的「陸奧」號戰列艦,最終英、美同意日本可以保留和繼續建造安裝了410毫米主炮的「長門」級戰列艦,作為交換,英國獲得了建造2艘新戰列艦的指標,美國則可以完成2艘在建的安裝了406毫米主炮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1921年12月17日,英國海軍部向造艦局下達了新戰艦的技術指標:安裝9門406毫米主炮,主裝甲帶裝甲厚度在330至356毫米之間,水平裝甲厚度在102至254毫米之間,航速23節,排水量不能超過35000噸。方案現成的就有,只要做一些小的改動,造艦局在1922年1月馬上拿出了方案,代號為O3b:全部3座三聯裝主炮塔都集中在艦橋之前,「A」、「B」兩座主炮塔呈背負式設計,後面的「X」則與「A」炮塔位於同一平面上,三座炮塔呈三角形布局。當年的9月11日,以O3b為基礎的新型戰列艦設計正式通過,奇特的「納爾遜」級戰列艦誕生了。
二、納爾遜級的戰技性能及特點
「納爾遜」級艦長216.4米,艦寬32.3米,吃水9.1米,標準排水量33300噸,滿載排水量37780噸;與之前英國建造的所有戰列艦都不同,全身透露著一種突破舊規範和採用新技術的氣息,有以下八個特點:
1、平甲板艦形和直線形柱
「納爾遜」級之前,英國戰列艦艦設計慣常使用的是樓和帶有衝角和內傾艏柱,內傾柱是鐵甲船在低幹舷時一直流行的設計,對艦體強度有好處,但高速性能不好,現在美國牛X的DDG-1000採用的就是內傾艏柱設計,不過他是為了隱身需要。「納爾遜」級採用了平甲板艦形和直線形柱,這樣的設計大大提高了戰艦的航行性能。
2、前甲板上集中了3座主炮塔
「納爾遜」級的三座三聯裝406mm主炮炮塔都安裝在前甲板上,這是英國戰列艦首次安裝三聯裝主炮炮塔;上層建築從中部開始,依次是高大的艦橋、直立單煙囪和三角主桅。406mm主炮炮塔全部位於前甲板的艦體中軸線上,「A」、「B」及「X」三座炮塔採用了一下一上一下的三角形背負式布局;這樣的布局好處是利於集中防護,不好的地方是軍艦的後方是射擊死角;同時,這麼大口徑的火炮集中射擊時,強大炮口爆風給甲板、前部艦體結構和內部設置會帶來損害。
3、所有副炮都安裝在全裝甲防護的炮塔中
「納爾遜」級上安裝了六座雙聯裝152mm火炮作為副炮,這些副炮都安裝在6座雙聯裝炮塔中,6座副炮炮塔以3座為一組呈三角形安裝在艦左右,這是英國戰列艦第一次將副炮安裝在全裝甲防護的炮塔中,加強了對火炮和人員的防護,擴大了火炮的射界;防空武器「納爾遜」級採用的是6門40倍口徑的單管120mm高射炮,所有的120毫米防空炮都安裝在艦橋、煙囪兩側及艦艉的甲板上,沒有裝甲防護。
4、位於水下的魚雷發射管
除了火炮,「納爾遜」級還安裝有2具位於水下的魚雷發射管,發射Mk I型622毫米魚雷(共12枚),該魚雷屬於氧氣動力魚雷,全長8.1米,重2.58噸,戰鬥部內有337公斤TNT,射程18300米。說一下所謂的氧氣魚雷,它是一種熱動力魚雷,用純氧代替空氣作為魚雷的助燃劑,使魚雷的航跡變淡,提高了隱蔽性,同時顯著增加了魚雷的航速與射程,節省的空間可以增大裝藥量。這種魚雷在當時是高科技產品,英國到1923年才研製成功,立刻裝備在「納爾遜」級上。
5、各自獨立的火控系統
「納爾遜」級的火控系統包括主副炮射擊控制系統和魚雷射擊控制系統。它的每座三聯裝主炮都有獨立的測算控制能力,這沒什麼好說的,但是他的火控系統的中樞要說一下,它是當時最新型的AFCT電動機械式模擬計算機火控平臺,可以綜合目標的觀瞄數據和本艦的航行狀態數據,解算後給出火炮的射擊設計諸元。
6、外形獨特的艦橋
「納爾遜」級艦橋外形獨特,其採用了全封閉的箱型塔樓結構,不同於英國戰列艦以往的開放式橋樓艦橋。「納爾遜」級的艦橋呈八角形,自下而上共有7層,其中包括艦長室、指揮室、操舵室及各種觀測信號平臺。與傳統的開放式艦橋相比,「納爾遜」級的艦橋具有更好的防護及更大的內部空間,當然,缺點是增加了風阻,阻礙了視野。
7、集中防禦理念的裝甲防護布局
「納爾遜」級的裝甲防護布局採用了集中防禦理念,即對主副炮、彈藥艙、動力艙及指揮系統等要害部門進行重點防禦,而其他次要部分幾乎不安裝裝甲;水平防禦和水下保護也得到加強。其主裝甲帶安裝在艦體內部,其呈18度外傾,其在彈藥艙周圍厚度達到356毫米,在動力艙附近為330毫米;其他各部分的裝甲甲板厚度為:彈藥艙頂部厚159毫米,動力艙頂部厚95毫米,後裝甲隔壁至艦艉厚108毫米;炮塔正面裝甲厚406毫米、兩側厚279毫米,背部厚229毫米,頂部厚184毫米;「納爾遜」級副炮炮塔正面裝甲較薄,是防禦上的弱點;在水下防禦方面,「納爾遜」級採用了細化水密艙結構並安裝內置防魚雷隔壁,最大可以承受450千克炸藥爆炸的衝擊。
8、全新設計的動力系統
「納爾遜」級的動力系統得到全新設計,這不是主動地,而是由於要保證火力和防護,動力系統的空間變得很小,但速度要求卻不降。設計師們給「納爾遜」級上安裝了8座海軍型三脹細管燃油鍋爐,這些鍋爐兩座一組分4組安裝在4個鍋爐艙內,雙軸雙槳單舵,這個舵還是當時最先進的新型電動液壓半平衡舵;最大功率為45000馬力,航速23節。
三、納爾遜級兩艦的歷程
「納爾遜」號由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位於泰恩河畔紐卡斯爾的沃克造船廠建造,該艦是「納爾遜」級的首艦,1922年12月28日動工,1925年9月3日下水,1927年8月15日完工,舷號「28」;海試中發動機功率達到了46031馬力,速度23.55節,超過了設計航速。「納爾遜」號這個艦名來自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海軍將領霍雷肖·納爾遜(Horatio Nelson)上將,以「納爾遜」命名的軍艦有不少:第一艘「納爾遜」號戰艦是1809年建造的120門炮風帆戰艦;第二艘「納爾遜」號是1874年11月建造的一艘鐵甲艦;第三艘「納爾遜」號是一艘裝甲巡洋艦,建造於1876年11月4日;第四艘便是「納爾遜」級戰列艦的這艘「納爾遜」號。提醒大家的是要把他們和「納爾遜勳爵」區分開來。
「納爾遜」號在二戰中徵戰無數,曾在1939年10月30日被德國海軍U-56號潛艇魚雷攻擊,德國潛艇發射了四枚魚雷,命中三枚,神奇的是三枚魚雷都沒有爆炸。後來「納爾遜」號多次觸雷受傷,多次進廠修理。1944年7月「納爾遜」號進入位於美國費城的聯盟島海軍造船廠進行維修改造。「納爾遜」號在1948年被出售,就在被拆解之前,「納爾遜」號執行了最後一個任務是當海軍航空兵的目標靶艦。最後,「納爾遜」號在因弗基辛被拆解。
「羅德尼」號(HMS Rodney)
「羅德尼」號是「納爾遜」級的二號艦,由卡梅爾-萊爾德公司位於伯肯黑德的造船廠建造,1922年12月28日動工,1925年12月17日下水,舷號「29」。
「羅德尼」號這個艦名來自英國歷史上著名的海軍將領喬治·布裡奇斯·羅德尼上將,其曾經在七年戰爭、美國獨立戰爭中多次擊敗對手。在英國皇家海軍的歷史上共有6艘戰艦以「羅德尼」號為名。第一艘使用「羅德尼」號命名的戰艦是一艘私掠船,其起初在紐芬蘭海域保護漁船,之後參加了英法兩國在魁北克的爭奪;第二艘「羅德尼」號是一艘裝備16門炮的風帆戰艦;第三艘「羅德尼」號是一艘安裝有74門炮的風帆戰艦,建造於1808年;第四艘「羅德尼」號是一艘安裝有92門炮的風帆戰艦,建造於1827年;第五艘「羅德尼」號是1884年下水的「海軍上將」級炮塔艦,屬於一艘前無畏艦時代的鐵甲艦;第六艘是屬於納爾遜」級戰列艦的這艘「羅德尼」號。——《英國戰列艦全史1860-1906》
和「納爾遜」號一樣,「羅德尼」號也在二戰中無數次出戰,多次受傷,其戰場榮譽包括:挪威, 1940年;大西洋,1940至1941年;「俾斯麥」號,1941年;馬爾他航線,1941至1942年;北非,1942至1943年;西西里島,1943年;薩勒諾,1943年;地中海,1943年;諾曼第,1944年;英吉利海峽,1944年;北極圈,1944年。「羅德尼」參與護航的船隊包括:SC 11、HX 085/1、HX 093、HX 108、HX 114、TC 010、JW 060及RA 060。
它最大的功績在於用艦上的大炮對海岸進行又猛有準的多次射擊,給德國軍隊造成巨大的傷亡。後來德國陸軍在岸上劃下紅線,提醒不能越過,因為這是「羅德尼」號的射程之內。1948年3月,「羅德尼」號被賣給了英國鋼鐵公司。3月26日,「羅德尼」號被拆解。
四、納爾遜級的總體評價
儘管有人認為納爾遜級外形不好看,還存在主炮不好、航行不快等問題,但這兩艘艦是「海軍假日」期間建造的戰列艦,有名的「七巨頭」(Big Seven),代表了那個時代。
對於英國的意義,我想在於以下幾點:
1、大膽使用新的火炮布局模式;
2、使用了當時能達到的最高水平的材料和武器;
3、這艘艦的突出特點在於有對過去經驗的吸取,也有對將來可能遇到的困難的提前考慮;
4、在軍艦發展上,他當之無愧的是充滿想像力的設計、攻防兼備的能力。
最後,再強的大艦都沉沒在歷史的長河裡,與悲壯的德國公海艦隊一樣:信號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