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無畏時代最後一級巨艦: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

2020-12-11 過河卒子and與非門

「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是前無畏時代最後一級巨艦,和它的名字一樣,充滿了傳奇,夾雜著爭議更讓英國人懷念和尊敬。雖然這級戰列艦一開始建造就有落伍之嫌,但在它的服役過程中也為英國海軍做出不小的貢獻。

霍雷肖·納爾遜勳爵

一、納爾遜勳爵是誰

納爾遜全名霍雷肖·納爾遜(1758年9月29日-1805年10月21日),是英國風帆戰列艦時代最著名海軍將領及軍事家,他生活的時代是中國的乾隆時期。在歐洲各個海上強國互相搶奪殖民地和海上霸權的過程中,納爾遜打過很多決定性的勝仗;他在1805年的特拉法爾加戰役中擊潰了法國及西班牙組成的聯合艦隊,迫使拿破崙徹底放棄海上進攻英國本土的計劃,維持了英國在海上的優勢,保住了英國本土不受侵略,但自己卻在戰鬥時中彈陣亡。2002年英國的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納爾遜位列第9位。

滄海橫流不拒小溪

霍雷肖·納爾遜12歲加入了英國皇家海軍,14歲就參加了北極探險,在艦上服役期間,他先後到過馬德拉斯、加爾各答、錫蘭、孟買及伊拉克的巴斯拉等地,勤奮好學的納爾遜很快掌握了很多海上技能,獲得冰海航行的經驗,成為了一名經驗豐富而又膽大心細的年輕軍官;1777年4月納爾遜獲委任為海軍少尉,隨海軍上校威廉·洛克爾的巡防艦洛斯託夫特號,前往牙買加,在此期間,納爾遜和洛克爾成為了好友,學到許多海軍戰術和海軍軍事技能,納爾遜在後來的回憶中說洛克爾就是他的啟蒙老師;由於表現優異,1779年6月年僅21歲的納爾遜獲擢升為海軍上校,並獲委任巡防艦欣欽布魯克號的船長。

英國倫敦的特拉法爾加廣場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歐洲局勢日益不穩,英國即將加入反法同盟,海軍委派納爾遜指揮擁有64門炮的阿伽門農號在地中海服役,由於他出色地指揮,使英國海軍在輸掉土倫戰役時仍不受大的損失,避開了法國海軍的多次襲擊,在一次戰鬥中納爾遜負傷失去右眼;在1796年納爾遜獲任命指揮擁有74門炮的上校號,納爾遜也被破格任命為海軍少將;納爾遜作戰有勇有謀,多次打敗法國、西班牙等海上強國,他在戰事中當機立斷,及身先士卒,獲得上下一致認可,事跡報導後更成為全國上下熱烈追捧的英雄人物,深受國民愛戴,獲封子爵;再後來的戰鬥中納爾遜又受傷失去右臂。納爾遜徵戰無數,最終於1805年10月19日犧牲在與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作戰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他是在甲板上指揮作戰時被一個法國狙擊手擊中重傷不治而亡的。

紐西蘭的納爾遜公園

納爾遜在英國海軍有著無比的威望,已經成了一種精神領袖,英國皇家海軍卻一代代地傳承著「納爾遜精神」。1811年3月13日,在利薩海戰中,英國皇家海軍的霍斯特上校率領的4艘戰艦的艦隊被數量兩倍於己的法國艦隊包圍,危急關頭,霍斯特在旗艦上打出旗語「記住納爾遜」,英國海軍官兵立刻士氣大振,一鼓作氣打垮了法國艦隊;1905年,已經是特拉法爾加海戰後的100年,在英國留學並且非常崇拜納爾遜的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命令他的旗艦三笠號戰列艦升起當年納爾遜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曾經升起的Z字旗,指揮日本海軍在對馬海峽打敗實力比自己高出一籌的俄國太平洋第二艦隊。對英國人來說,納爾遜是他們大英帝國海上霸權的一個重要象徵,為了紀念納爾遜,他們以納爾遜命名了許多地方和艦艇。

描寫納爾遜接受法國投降的油畫

二、時代變化了,海軍也出現了變化

隨著科技的發展,世界改變了。對於海軍,這種改變來得更加劇烈更加快。以前海盜式的組織樣式隨意布置明顯不符合現在海上形勢變化和重點方向作戰要求,雖然改變幾次,總是不徹底,作為海上霸主的英國皇家海軍當然要走在改變的前列,他們對海軍的進行重組,這是對海軍部署方向的調整和對海上威脅的重新判斷。

泰晤士河邊納爾遜銅像

作為日不落帝國,他的海軍是全球部署的,本土的力量足夠應對周邊國家即可,但到9世紀末德意志第二帝國橫空出世,海軍力量超過英國老對手法國,成了英國現實的威脅,英國要加強本土的海軍力量,從1905年起,他們把地中海艦隊中的4艘戰列艦調回本土艦隊,把本土艦隊改名為海峽艦隊,加上以前的8艘戰列艦,海峽艦隊有12艘戰列艦,這是加強本土防禦並把戰線前置;原海峽艦隊改名為大西洋艦隊直接駐在直布羅陀,加強對地中海的即時控制;因為和日本籤訂了同盟條約,他們從中國方向抽回了5艘戰列艦,其中3艘被加強給新組建的本土艦隊,另外2艘被撥給海峽艦隊和大西洋艦隊。一系列調整,英國在地中海方向力量不降、能力更強的前提下,重點加強了面對德國方向的北海。

黑雲壓城

在343mm主炮誕生之前,12英寸艦炮(即305mm艦炮)一直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戰列艦主炮,是英國戰列艦的標配,也是世界各國爭相仿製、購買的對象,日本就買了許多這樣的12英寸艦炮,裝備在他的的「富士」級、「敷島」級、「朝日」號和「三笠」號戰列艦上,在實戰中也發揮了不錯的效果,但是發射頻率低和瞄準困難、直接命中率不高、受海況影響大這些缺點也一直困擾著海軍。這時,戰列艦製造界出現了兩種對大口徑艦炮的使用方案:

第一種意見是1903年義大利設計師庫尼貝蒂在《皇家海軍理想型戰列艦方案》中首次闡述的全裝重型戰列艦的概念,就是把別的小一點的口徑火炮除了,增加主炮數量,通過多門火炮齊射的覆蓋面和飽和度來提高命中率;第二種是保守的英國海軍認為可以減少小口徑火炮、增加二級炮,畢竟主炮使用的情況不多,二級炮威力足夠,可以通過快速密集的二級炮火力壓制對手。

實際上義大利設計師庫尼貝蒂的設想已經有現代無畏艦的雛形,1905年英國第一海務大臣費舍爾牽頭組成了一個委員會,在此基礎上提出一個新型戰列艦的設計方案:同一型號的10門12英寸口徑主炮,可以長時間內保持21節航速運行的蒸汽輪機組,這已經就是無畏艦了。

無畏號模型

三、「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

費舍爾提出的新艦構想時,「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已經開始,納爾遜勳爵級的兩艘艦均於1905年5月動工,更改已然不可能,設計師菲利普·沃茨爵士決定不再安裝152mm這種火炮,保持主炮數量不變,增加了234mm二級主炮的數量,提高打擊能力。英國海軍決定同時建造費舍爾提出的新艦,這就是具有跨時代革命性意義的全裝重型火炮戰列艦「無畏」號,並且建造的稍晚,下水卻早於納爾遜勳爵級的兩艘艦,這一下就使得納爾遜勳爵級還沒有服役就變得過時了。

納爾遜勳爵級的兩艘艦均於1905年5月動工,艦長135.18米,艦寬24.23米,吃水8米,標準排水量15604噸,滿載排水量18106噸,最高航速超過18節;首艦命名為「納爾遜勳爵」號、第二艘命名為「阿伽門農」號,這也是對納爾遜的敬意,納爾遜當過阿伽門農號艦長;納爾遜爵士號戰列艦服役後曾擔任過艦隊旗艦,兩艘艦在一戰爆發後轉移到地中海艦隊,均參加了對達達尼爾海峽的攻擊並受傷並於一戰後退役;納爾遜爵士號於1920年出售解體,阿伽門農號於1923年出售解體。

納爾遜級戰列艦

四、兩艦特點和簡單經歷

在武器系統上:「納爾遜勳爵」級採用了前無畏艦時代的最強配置:4門305mm一級主炮,以2門為一組安裝在前後兩座位於中軸線的裝甲炮塔內;10門234mm二級主炮,與之前的戰列艦相比,「納爾遜勳爵」級的二級主炮數量成倍增加,這10門主炮位於4座雙聯裝裝甲炮塔和2座單聯裝裝甲炮塔內;24門76mm速射炮,全部位於上層建築內;2門47mm火炮;5具450mm魚雷發射管。

在裝甲布局上:舷側的裝甲帶厚203至305mm,隔艙裝甲厚203mm,指揮塔裝甲厚305mm;全防護炮塔採用了非常好的防彈外形,正面、側面和後面裝甲厚305毫米,基座裝甲厚305毫米;二級主炮炮塔的裝甲厚度在127至203毫米之間;另外,「納爾遜勳爵"級的甲板裝甲厚度在25.4至102毫米之間;這比之前的裝甲經過整體強化的戰列艦,「納爾遜勳爵」級的裝甲防禦水平再次提高,這使他它成為無畏艦時代到來之前英國皇家海軍中裝甲最厚防護最好的的戰列艦。

「納爾遜勳爵」級絕對是英國前無畏艦時代的最高成就和登峰造極之作,安裝的大量二級主炮極大提高了火力的烈度和密度,當其以一側火炮射擊時,4門305毫米一級主炮和5門234毫米二級主炮的強大火力在面對任何戰列艦時都擁有明顯的火力優勢,生不逢時的是全裝重型火炮戰列艦「無畏」號開工建造並比它早半年服役,儘管有納爾遜的威名,卻難成皇家海軍主力,只能成為前無畏艦時代的一個象徵,也是這個時代的完美句號。

「納爾遜勳爵」號由樸茨茅斯造船廠建造:1905年5月18日動工,1906年9月4日下水,1908年12月1日完成海試,加入本土艦隊的諾爾分艦隊;1909年1月5日,「納爾遜勳爵」號正式服役並替代了「尊嚴」級的「宏偉」號成為諾爾分艦隊的旗艦。1914年4月,其替代了「女王」號戰列艦成為海峽艦隊的旗艦。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納爾遜勳爵」號與其他皇家海軍戰艦一起參加了護送英國遠徵軍前往法國參戰的行動;多次參加海戰多次負傷修理,一戰結束後,1922年1月被拆解。

「阿伽門農」號由威廉·比爾摩爾公司建造:1905年5月15日動工,1906年6月23日下水,1908年6月25日完成海試,與「納爾遜勳爵」一樣加入本土艦隊的諾爾分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阿伽門農」號加入海峽艦隊多次參加戰鬥,火力強大威猛,作用明顯,也多次負傷修理,戰後於1927年3月被拆解。

紀念納爾遜的漂流瓶

相關焦點

  • 英國戰列艦:從前無畏艦時代到超無畏艦時代—覽表
    前無畏艦時代(1892-1906) 「君權」級[Royal Sovereign class] class] 「敏捷」級[Swiftsure class] 「英王愛德華七世」級[King Edward VII class] 「納爾遜勳爵」級[Lord Nelson class] 無畏艦時代(1906-1910) 「
  • 「講數據」:納爾遜級戰列艦406主炮尚能戰,卻不能穩贏
    「老衲尚能戰」:406毫米主炮的二戰洗禮相比較來說,納爾遜級戰列艦最為標誌性的外觀特徵就是:三座主炮塔前置。1927年就開始服役的兩艘戰艦也帶有當時的時代特徵,並陪伴英國皇家海軍一路在二戰中與德國鏖戰,並看到了勝利的終點。
  • 一個時代的來臨,英國「無畏」級戰列艦
    對馬海戰正在如火如荼,日本的英式前無畏艦對陣俄國海軍的偏法式戰列艦,以逸待勞的日本戰艦擊潰了遠道而來的俄國戰艦取得了近乎完美的勝利,此時遠隔千裡的英國人也正在注視著這場戰鬥。
  • 戰列艦發展史三:無畏艦時代!
    上一期為大家介紹了幾款前無畏艦,相信大家也都明白了鐵甲艦和前無畏艦的區別,這期就給大家講講無畏艦的一些相關知識。無畏艦雖然已經具備了現代戰列艦的基本特徵但跟後來「衣阿華」級戰列艦這樣的大傢伙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這裡為了便於區分將其劃分為無畏艦和戰列艦兩個模塊來講。
  • 納爾遜級戰列艦:世界最大號的「淺水重炮艦」
    納爾遜級戰列艦(HMS Nelson)是英國建造的一型戰列艦。同級艦兩艘,首艦以英國海軍上將,特拉法爾加海戰的英雄霍雷肖·納爾遜(1758~1805)命名。第二艘為羅德尼號(HMS Rodney),以英國海軍上將喬治·布裡奇斯·羅德尼(1719~1792)命名。
  • 納爾遜級戰列艦突破了種種限制,在海上撐起一片天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了防止戰爭再發,於是各個國家商量了軍事武器研製的限制,便籤訂一個條約來限制軍事武器的發展,這個條約一出,英國的原計劃建造N3型戰列艦就被限制了,最後在妥協之下,英國開始設計納爾遜級戰列艦,因為在條約的限制之下這款戰列艦的研製之路非常的坎坷,很多設備都是換了又換,這艘戰列艦沒有採用以往英國戰列艦常用的艏樓船型
  • 被稱為29節納爾遜,扛著祖傳15寸炮,火力羸弱的聲望級戰列巡洋艦
    一直以來,在很多人看來戰列巡洋艦都不是海軍戰鬥力的體現,其中以二戰時期被德國俾斯麥一炮幹掉的胡德號戰巡就成為人們談論中的典型對象。其實,戰列巡洋艦是特殊時代建造的特殊軍艦,就只有在一戰時期英國和德國建造過,一戰結束之後隨著動力系統的革命也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 戰列艦進化簡史:鐵甲艦、前無畏艦、無畏艦的時代變遷
    戰列艦發展期:前無畏艦、無畏艦1889年,英國君權級戰列艦的首艦「君權」號開始建造,前無畏艦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這種設計排水量為1萬4150噸,雙聯主炮塔的布局為前後各一座,擁有4門343毫米主炮,10門6英寸(152.4毫米)副炮,舷側主裝甲帶最厚處達457毫米的戰艦,成為了前無畏艦的模板,整體設計思想成為後來各國效仿
  • 戰列艦發展史二:前無畏艦時代!
    「定遠」艦的305毫米艦炮發射時需要先通過人力將炮彈從彈倉吊到炮塔,然後根據目標距離選取合適的發射藥包,最後進行發射,這一整套流程下來最少需要5分鐘左右。為了彌補主炮射速太慢的缺點多國海軍在19世紀90年代起開始為艦艇大量配備口徑較小的速射炮,大口徑主炮+小口徑速射炮成為了前無畏艦的重要特徵。
  • 北海困獸——德國戰列艦一覽(無畏艦)
    本文是德國戰列艦系列的第二篇:關於德國無畏艦建造情況一覽。前一篇為北海困獸——德國戰列艦一覽(前無畏艦)。全文共2707字,配圖8張,閱讀用時約6分鐘。1906年英國下水第一艘無畏艦後,德國也開始建造自己的無畏艦,採用全裝重型火炮,在一戰前先後建成無畏艦拿騷級4艘,赫爾戈蘭級4艘,愷撒級5艘,國王級4艘。
  • 女王陛下的軍艦:無畏號戰列艦,開啟了風靡世界的大艦巨炮時代
    從風帆時代開始一直到進入蒸汽動力時代,英國人的造艦水平是世界執牛耳者,法國人儘管水平也是世界領先,但總是在追趕英國的路上;到了19世紀末,新的火炮使用理念出現了,催生了新的海戰理論,連帶形成新的造艦概念,但保守的約翰牛還是堅持了一下,建造了前無畏時代的傑作「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不過,他們的海軍元帥、第一海軍大臣費舍爾敏銳的察覺出時代的變化,在開建「納爾遜勳爵」
  • 以「無畏」之名,引領時代的偉大戰艦——「無畏」號戰列艦
    交戰中完成有效測距有賴於密集實施多輪齊射,而無畏艦的一輪齊射意味著將3.85噸(4.24短噸)的高爆彈藥打到15千米(8海裡)外的目標區域。19世紀的最後20年間,大英帝國享有無可爭議的海上霸權。前所未有的理念與創造銜次而至,其速度之快,以至於1艘新戰艦還未下水便已宣告落伍。
  • 「海軍恐慌」催生出的超無畏戰艦:「俄裡翁」級戰列艦
    只好先把海戰放一放,回過頭來先寫「俄裡翁級戰列艦」,也叫「獵戶座」級戰列艦,前者是音譯,後者是意譯。可見這一級戰列艦是一款非常重要的軍艦,你要是不了解,就不能理解一戰時最大規模海戰為什麼要打、為什麼這樣打、為什麼打出「囚徒把獄卒打得鼻青臉腫,但仍衝不出牢籠"這麼個結果。
  • 戰列艦305毫米主炮不如副炮射程遠:法國第一代無畏艦
    法國第一代無畏艦:「偏科」理念拖後腿,落後的追趕者在前無畏艦時代,法國建造了最強大的丹東級戰列艦,這也是法國最後一級前無畏艦,不過在1905年英國開啟無畏艦時代後,法國海軍當時卻在未來戰艦發展道路上選擇了「偏科」理念:強調魚雷艇與巡洋艦作戰,這也導致了在海軍戰列艦由前無畏艦向無畏艦快速發展的時代中落後了
  • 雷霆海戰十大戰列艦排名 你已擁有多少艘
    雷霆海戰十大戰列艦排名 你已擁有多少艘。十大戰列艦,所到之處一片焦火,強大的戰艦編隊更是橫掃大洋。其中不乏有俾斯麥級、北卡羅來納級、納爾遜級、長門級戰列艦已登錄《雷霆海戰》,相信很多玩家艦長早已滑動於掌中,與其他戰艦一較高下。
  • 老當益壯:二戰中「爺爺」級戰艦火力硬拼,金剛級戰列艦
    【話說軍世】二戰中,英法美日等國都擁有艦齡非常老的戰列艦,其中英國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以及日本金剛級戰列艦都是一戰前就開始建造的,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堪稱「爺爺」級戰艦。二戰中火力硬拼吃大虧的金剛級戰列艦雖然金剛級戰列艦最終結局都很悲催,但是,在太平洋戰場早期,金剛級戰列艦利用當時戰爭局勢的優勢,還是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戰績,金剛級戰列艦共有四艘,分別是金剛號、比睿號、榛名號、霧島號。
  • 外形奇特的納爾遜級戰列艦,雖只有兩艘,但都是二戰主力
    二、納爾遜級的戰技性能及特點「納爾遜」級艦長216.4米,艦寬32.3米,吃水9.1米,標準排水量33300噸,滿載排水量37780噸;與之前英國建造的所有戰列艦都不同,全身透露著一種突破舊規範和採用新技術的氣息,有以下八個特點:1、平甲板艦形和直線形柱「納爾遜」級之前,英國戰列艦艦設計慣常使用的是樓和帶有衝角和內傾艏柱,內傾柱是鐵甲船在低幹舷時一直流行的設計
  • 超無畏戰艦的標杆,劃時代的產物:"俄裡翁"級戰列艦四姐妹
    其中四艘就是著名的"俄裡翁"級戰列艦(也有叫獵戶座一說),以希臘神話中的獵戶神命名的主力艦,而另四艘則是 "英王喬治五世"級。"俄裡翁"級戰列艦直接採用了343毫米口徑主炮,全長177米,寬26.8米,吃水7.3米,標準排水量22000噸。滿載排水量25870噸。
  • 日本大和級戰列艦
    大和級戰列艦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造的最大一級海軍艦艇,也是人類海軍艦船史上最大的一級戰列艦,大和級戰列艦原計劃建造四艘,實際建成兩艘。並且最終都覆滅於艦載機的攻擊之下,預示著大炮巨艦時代的落幕。
  • 「多炮塔神教」與太空時代戰列艦幻想
    從日德蘭到衝繩:戰列艦時代的終結 在日德蘭大海戰之後的二十餘年中,世界各國海軍列強,無不以大艦巨炮作為海軍建設的核心,其最終代表便是排水量高達70500 噸的日本海軍「大和」級戰列艦。 然而,正所謂盛極而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