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想寫「日德蘭」海戰,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大的海戰,也是對海軍發展有巨大影響的一場大海戰。但是寫了一點就寫不下去了,因為我沒辦法用較短的篇幅講清參戰的主力艦的情況。只好先把海戰放一放,回過頭來先寫「俄裡翁級戰列艦」,也叫「獵戶座」級戰列艦,前者是音譯,後者是意譯。可見這一級戰列艦是一款非常重要的軍艦,你要是不了解,就不能理解一戰時最大規模海戰為什麼要打、為什麼這樣打、為什麼打出「囚徒把獄卒打得鼻青臉腫,但仍衝不出牢籠"這麼個結果。
一、雄心勃勃的德國海軍
一個國家和一個人一樣,要有點外部壓力,如果你努力奮鬥,把壓力化為動力,你就能取得發展進步,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大概就是這個意思。英國作為一個海島國家,一開始也被外敵欺負,發展過程中,敵人不斷,開始的西班牙、荷蘭,後來的法國、沙俄,後來的德國、美國等,他們在應對這些外部壓力時,總能不斷革新創造,才能使他的海軍以及軍艦製造處於領先。到了無畏艦時代,英國外部的壓力更加明顯,對手的追趕腳步更加逼近,德國就是最接近的一個。
德國人在歐洲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他們冷靜、專注又非常有紀律,打仗勇敢,一直以來以英法為主的歐洲國家都希望德國作為一個名詞存在,而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到現在還是這樣。俾斯麥統一德國後,歐洲格局的變化就開始了,最終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接著第二次,然後德國又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東西統一以後,德國經過幾十年發展,又成了歐洲老大,美國現在開始聯合歐洲的一些沒出息的混子們開始找德國的麻煩。許多人看到美國在亞洲和中國鬧,歐洲的德國好像很淡定,不同於那些上躥下跳的跟著美國鬧的國家,其實德國人心裡是挺高興的,這可以減少他們的壓力,所有他們在淡定地看,他們知道這裡消停下來,美國就會轉頭收拾自己。
說遠了,還是說當時德國造軍艦的事。19世紀末柏林大學的歷史學教授德爾布呂寫了一本書,書名就是《為什麼德國建造軍艦》,裡面有這麼一句話:德國的目標是求得這樣的一個地位——在那些歐洲文明範圍之外的國家,在他們的人民中間,德國的影響、德國的資本、德國的商業、德國的工業和德國的聰明才智可以和其他強國在平等條件下進行競爭。什麼意思?明擺著是告訴全世界:德國是一個歐洲文明之內的國家;儘管建國不久,但是個不容忽視的強國;現在世界強國在各個地方的市場、影響、利益、特權等,德國也要有。一句話,德國要衝出亞洲、走向世界。
德國要衝出亞洲、走向世界,世界強國的日不落當然不高興,他要把德國按在歐洲陸地,不能讓他到處和自己搶地盤,最好他們分裂成許多小的國家,這樣任何一個小國就沒有力量挑戰英國,矛盾就這麼產生了。1889年9月德國的威廉二世一支德國艦艇出席了盛大的英國皇家閱艦儀式,浩大壯觀的英國皇家海軍戰艦群令威廉二世率領的「德國最後的戰艦」相形見絀,1895年,年輕的威廉二世宣布:'德國是個世界強國」、「德國的未來在海洋上」,這樣的宣布就是要改變之前的大陸政策,調整軍事上的近海防禦戰略,1898年德國國會通過了威廉二世擴充海軍的政策,明確指出:「這種強大海軍的目的,是要使最偉大的海權國家都不敢向他挑戰」。德國開始致力於推動建立一支龐大海軍的政策引起了英國的震驚、不安和威脅。
德國人的行動力真是沒得說,1897年德國海軍發展部大臣阿爾弗雷德·馮·提爾比茨提出了一份宏偉的海軍擴軍計劃,包括建造38艘戰列艦和20艘大型巡洋艦,計劃很快就在德國國會中獲得通過。英國人明白如果自己不做出應對,英國皇家海軍在軍艦數量上將沒有任何優勢可言,他的海外航線的安全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戰和威脅,英國皇家海軍幾百年在大洋上的權威將蕩然無存。
二、無畏號之後和英國的「海軍恐慌」
英國建造了「無畏」號之後,海軍的力量是加強了,但他們發現造大家真特麼費錢,光是一艘「無畏」號就花了1783883英鎊,接著海軍又按計劃建造了「伯格樂風」級三艘、「聖文森特」級三艘、「尼普頓」級一艘、「巨人」級二艘,這花錢如流水,花的議會肉疼,所以到後面就控制數量了。但德國就沒有這個顧慮,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技術上都有後發優勢,造起軍艦來風風火火,1908年,德國開工建造3艘安裝有305毫米主炮的「赫爾戈蘭」級戰列艦;1909年,德國開工建造1艘「赫爾戈蘭」級和1艘「皇帝」級戰列艦,剩下的3艘「皇帝」級也將在1910年開工建造。照這個進度發展下去,德國在北海上擊敗英國海軍,進而直接威脅英國本土的安全的能力很快就會形成。
英國海軍部估計,照這個形勢發展下去,和德國的海上戰爭1912年就會開打,所以海軍要求在1910和1911年各建造6艘戰列艦以確保戰爭爆發時皇家海軍擁有優勢。以財政大臣勞合·喬治為首的自由黨對大規模的造艦計劃進行強烈反對,他們被這麼大規模花錢嚇壞了,同時還認為老百姓也是這樣想的,所以他們僅同意建造4艘戰列艦;海軍當然不幹,他們和保守派產生激烈爭吵,在輿論上利用公眾的仇德情緒和對皇家海軍的支持對政府施壓,當時的《每日電訊報》宣稱:「我們要求建造8艘(每年)無畏艦,我們不會坐以待斃!我們決不容許納爾遜的榮譽遭到玷汙」。這就是英國歷史上著名的「1909年海軍恐慌」。
在巨大的政治和社會壓力下,英國議會在1909年3月16日就建造8艘無畏艦的海軍預算案進行表決,毫無懸念地這個方案以絕對優勢通過了。本來英國海軍的戰略有一個「兩強標準」,1909年4月,海軍部根據目前的情況提出了「一強標準」,即英國海軍在主力艦數量上超過德國60%。這表明英國經過「海軍恐慌」,已經把德國當成威脅最大的敵人,也是最迫切的威脅。一次性建造8艘戰列艦,這在英國歷史上也是史無前例的,這8艘計劃建造的戰列艦分為兩個級別,第一個級別便是「俄裡翁」級(又譯「獵戶座」級),第二個級別就是「英王喬治五世」級(戲稱「喬五」級)。
三、俄裡翁級戰列艦的特點、性能和基本數據
「俄裡翁」級戰列艦經過爭吵討論才獲得開工,就是為了對付德國海軍的極速發展和提升,英國人在設計和建造上很用心,沒有受「海軍恐慌」的影響,各個方面都有提高,是一款有開拓性和標誌性的戰列艦。級經過全新設計,「俄裡翁」級採用了加大加寬的長艏樓外形,安裝了更大威力的343mm大口徑的主炮和更高的主桅。艦長:177.1米,艦寬:26.8米,吃水:7.3米;標準排水量:22000噸,滿載排水量:25870噸;有以下特點:
第一、火炮威力的增強:英國戰列艦的主炮巔峰是50倍徑305mm的Mark XII火炮,但在總體性能上落後於德國戰列艦裝備的新型305mm主炮,德國人在精密機械製造方面是有傳承的。在「俄裡翁」級的主炮選擇上,約翰牛選擇了維克斯公司設計生產343mmMk V主炮,該炮全長15.392米,重76噸,火炮初速787米/秒,有效射擊距離21710米,穿甲彈在9000米距離上可以擊穿300毫米的裝甲鋼板。「俄裡翁」級還安裝了16門102毫米Mk VII速射炮和3具533mm魚雷發射管;
第二、主炮布局合理:「俄裡翁」級的武器系統不但採用了「全裝重型火炮」設計,而且是英國第一級將所有主炮炮塔全部安裝在中軸線上的戰列艦,5座雙聯裝主炮塔,艦體呈背負式各兩座,部一座位於煙囪之後,這樣兩舷射擊都可以發揮所以火力,提高了火力密度,同時由於位置都在中軸線上,射擊精度也得到很大提高;
第三、防禦力的提高:英國的無畏號戰列艦和它後面的幾級艦在防護上有甲板裝甲較薄的問題,對方的炮彈很容易穿透甲板在艦體內爆炸並造成致命的嚴重破壞,「俄裡翁」級第一次將甲板裝甲厚度提高到100毫米以上,使用的是克虜伯硬化裝甲鋼板;各部分的裝甲也相應加強,側舷的主裝甲帶裝甲厚305毫米,裝甲艙壁的中心防禦區裝甲厚254毫米,指揮塔裝甲厚280毫米,甲板裝甲厚度為102毫米,炮塔四周裝甲厚280毫米,頂部裝甲厚102毫米,炮座裝甲厚254毫米。
第四、超無畏艦的時代到來了:「俄裡翁」級戰列艦主炮口徑的擴大、更加更厚重的裝甲安裝、炮塔長度的延長和主炮炮塔沿中軸線的分布,使得艦體變得更長更寬,吃水深度明顯增加,滿載排水量達到了25870噸,各方面性能都強於當時世界上所有國家的無畏艦,被稱為「超級無畏艦」,簡稱超無畏艦。後來英國以「俄裡翁」級為樣板,又建造了「英王喬治五世」級和「鐵公爵」級戰列艦,進一步增強了英國海軍實力,確立並擴大了英國皇家海軍主力艦在世界上的優勢地位。
四、各艦經歷
「俄裡翁」號(HMS Orion)
「俄裡翁」號由樸茨茅斯海軍造船廠建造,1909年11月29日動工,1912年2月2日完工;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裡翁」號進入斯卡帕灣並成為本土艦隊第2戰列艦分艦隊下第2戰列艦中隊的旗艦;
1916年5月31日,日德蘭海戰爆發時,屬於第2戰列艦中隊的「俄裡翁」號與同屬於第2戰列艦中隊的「君主」號、「徵服者」號和「雷神」號並肩參戰;戰鬥中「俄裡翁」號一共發射了51枚343毫米主炮炮彈,展示了高於同級其他戰艦的射擊精度;
日德蘭海戰結束後,「俄裡翁」號再沒有參加什麼像樣的戰鬥,與大艦隊的其他戰艦一起留在北海對德國艦隊進行封鎖;
1922年英國籤署了《華盛頓海軍條約》,「俄裡翁」作為廢舊鋼鐵被出售,次年被拆解。
「君主」號(HMS Monarch)
「君主」號由位於紐卡斯爾的沃克造船廠建造,該艦於1910年4月1日動工,1912年2月完工並服役;
1914年8月,「君主」號在費爾島海峽遭到了德國U-15號潛艇的魚雷攻擊,但魚雷未命中,幾天後U-15號潛艇與英國皇家海軍的「伯明罕」號巡洋艦相遇,被「伯明罕」號開足馬力撞沉;
1916年5月31日,「君主」號參加了日德蘭海戰,在戰鬥中,「君主」號最先發現德國戰列艦,立即開火併命中;戰鬥結束,「君主」號共發射了53枚343毫米穿甲彈,102毫米副炮並沒進行射擊,自身沒有任何損失;
日德蘭海戰後,戰列艦任務減少了,「君主」號成了無所事事的大艦;
1925年1月21日,「君主」號作為靶艦被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輪番轟炸,又被別的軍艦輪流炮擊,訓練持續了9個小時,可憐的君主最終沉沒;
「徵服者」號(HMS Conqueror)
「徵服者」號由位於克萊德班克的造船廠建造,該艦於1910年4月5日動工,1912年12月1日完工並服役;
1914年12月27日,「徵服者」號被君主」號相撞了一下,受傷嚴重;
1916年5月31日,「徵服者」號跟隨第2戰列艦中隊參加了日德蘭海戰,在戰鬥中,「徵服者」號一共發射了57枚343毫米炮彈,自身沒有受到損傷;1921年退役後被拆解;
「雷神」號(HMS Thunderer)
「雷神」號由泰晤士鋼鐵與造船公司建造,1910年4月13日動工,1912年5月建成加入了本土艦隊第2戰列艦分艦隊的第2戰列艦中隊;
1916年5月31日爆發的日德蘭海戰中,「雷神」號參加了戰鬥,一共發射了37枚343毫米炮彈;
一戰後「雷神」號退役並被封存起來,1922年解封,成為皇家海軍後補軍官遠洋訓練艦,這是「俄裡翁」級中唯一倖存下來的成員。1926年11月,「雷神」號被出售拆解。
戰艦造好了,那麼找個時間打一戰吧!著名的震驚世界影響深遠的「日德蘭海戰」就要開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