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畏」號是第1艘裝備單一口徑主炮的戰列艦。她的出現誘發了一場波及全球的海軍軍備競賽,延宕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作為一種極具革命性的新型戰艦,無畏艦的概念一經確立,其後續艦的建造工作便全面鋪開,並以每年3到4艘的速度陸續下水。截至1913年,已有32艘無畏艦業已或即將入役。
無畏艦概念的引入可謂毀譽參半,批評者稱此舉令英國龐大的戰列艦隊驟然過時,並全部變得脆弱無比,支持者則認為二等主炮的存在業已無足輕重,究其原因,首先,魚雷射程的延長已使近距離作戰的危險係數大為增加;其次,炮術專家發現,在進行遠距離射擊時(即射程12810米(14000碼)以上)——305毫米(12英寸)主炮射程範圍內——唯有最大口徑火炮方可取得戰果。交戰中完成有效測距有賴於密集實施多輪齊射,而無畏艦的一輪齊射意味著將3.85噸(4.24短噸)的高爆彈藥打到15千米(8海裡)外的目標區域。
19世紀的最後20年間,大英帝國享有無可爭議的海上霸權。前所未有的理念與創造銜次而至,其速度之快,以至於1艘新戰艦還未下水便已宣告落伍。
英國自身以「兩強標準」為代表的海軍政策是導致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所謂「兩強標準」,即是要確保皇家海軍的戰艦數量不低於其他任意兩國戰艦數量之和。簡而言之,英國戰艦的建造速度太快,以至於無法及時採用新技術。
1889年生效的《海軍防務法案》對「兩強標準」作了部分修訂,該法案要求英國皇家海軍具備同時對抗世界第二及第三強海軍的能力,新一輪的造艦熱潮遂由此而始。首先問世的是「君權」級戰列艦,該級艦設計頗為成功,其航速在當時無可匹敵。至19世紀90年代,英國皇家海軍已發展出一種後來被稱作「前無畏艦」的全新標準型戰列艦,並迅速為其他海軍大國所採納。作為首艘前無畏艦,排水量12548噸(13834短噸)的「聲望」號於1892年動工,而1893至1894年陸續開建的「威嚴」級則奠定了此後10年間戰列艦的設計藍本,該級艦排水量達15129噸(16680短噸),配備4門305毫米(12英寸)主炮、16門76毫米(3英寸)副炮、12門47毫米(1.85英寸)炮以及5個457毫米(18英寸)魚雷發射管。截至1904年,英國皇家海軍共計建造了42艘前無畏艦。
戰列艦革命
海軍上將約翰·費舍爾爵士於1904年就任第一海軍大臣,自此以降,一場真正的戰列艦設計革命拉開了帷幕。「傑基」·費舍爾的大名在其任職期間可謂無人不曉,作為一名恪守科學與技術原則的高級軍官,他的諸多舉動在當時的皇家海軍中尚不多見。早在58歲那年繼任第一海軍大臣之前,費舍爾已就戰列艦的設計概念作了深入考量,初步提出取消戰列艦副炮,轉而搭載儘可能多的254毫米(10英寸)主炮。直至1904年,費舍爾在履新數周內迅速組織起一個戰艦設計委員會,根據海軍部青睞的主炮口徑,該委員會旨在設計配備儘可能多305毫米(12英寸)主炮的新式戰列艦。此外,經過設計委員會的分析論證,一種同樣裝備305毫米(12英寸)主炮、航速卻達到24節上下的新型戰艦開始浮出紙面。而這種兼具重巡洋艦與戰列艦特徵的混血戰艦即是日後的戰列巡洋艦。
「超級戰列艦」
隨著國際海軍軍備競賽的加劇,「超級戰列艦」的概念迅速脫胎成型。作為此類戰艦的開山鼻祖,一艘新戰艦於1905年10月在樸茨茅斯造船廠敷設龍骨,並在高度保密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建造完工,旋即於動工1年零1天後開始海試。這艘強悍無比的新銳戰艦便是「無畏」號。與之相比,此前所有的戰列艦設計理念無不相形見絀,海軍戰略也因此步入了一個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