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作者在16年9月份的時候體驗的三個同類型產品的分析報告,由於中間忙碌的關係,導致現在才放上來作分享,中間可能有些平臺已經進行過版本的更新與迭代,不過沒有關係,分享的主要目的是為更多的同行提供一種思路、手法及競品分析的幾個維度,僅供大家借鑑參考而已,不過份去追究版本當前的改變。
行業概況 市場背景圖片社交APP是以圖片為主要的信息承載方式,以移動社交為基因,在圖片社交中傳播生活態度。
目前行業已獲得一定用戶規模和市場價值,經歷了市場的考驗與淘汰,行業的細分領域趨勢已逐漸呈現。
個性化、情懷化、潮流化均是為了滿足移動網際網路用戶多樣化多維度的社交需求,讓圖片變得有故事,讓社交變得有意義。
體驗環境設備型號:iPhone 6
體驗時間:2016.9.10
lofter版本號:5.3.1 nice版本號:4.2.0 足記版本號:4.0.0 戰略層差異從產品定位、需求分析、市場佔有率、商業模式三個細分點對比。
產品定位 需求分析根據360指數統計,LOFTER主流用戶年齡在30-39歲,男女比例為5:5,nice主流用戶年齡在20-29歲,男女比例為6:4,足記主流用戶年齡在20-29歲,男女比例為5:5
從這個數據得出,雖然三個平臺的用戶性別都趨於平均的狀態,但就年齡分布來說,nice與足記的主流用戶年齡在20-29歲,LOFTER則年齡稍微偏大一些,在30-39歲,平臺對用戶畫像的精準定位會讓其在同類競品上有略微不同之處。
20-29該年齡段的用戶喜歡分享、曬各種美照、多彩新奇的生活方式及態度,他們對日常生活有著驚人的熱情,憑藉興趣愛好尋找志同道合的圈子,這類人群是圖片社交領域的主力軍。從心理需求角度來說,平臺滿足的是用戶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使他們獲得了社會認可與尊重。而30-39歲的年齡段用戶,他們則趨於成熟化,生活層次略高於前者,很多是一些有社會地位或高層領導,他們追求的是高品質生活社區。
結合三個產品人群屬性和實際的產品體驗,我們可以了解內容都比較偏生活化與興趣化,平臺除了內容的的優制創造和篩選,滿足用戶需求還需要添加用戶參與感,提升產品的粘性。
市場佔有率 商業模式分析 範圍層差異根據kano模型,著重分析了期望型和興奮型功能。
產品功能以上羅列的是LOFTER、nice、足記完整的功能。
LOFTER的特色功能是基於從平臺本身的定位有關——生活美學者,圈住了用戶追求生活品質、提升圖片的美感,它的核心功能都放在了圖片上(雖然也是可以發布短視頻及文字,但相對來說弱化了這部分功能)抓住了用戶的剛需,包括攝影課堂,也是為了實現LOFTER生活美學發現者與踐行者(當然,攝影課堂這部分是網易的另一個APP大影家嵌入而來),以圖片社交模式為切入點,展示自身對品質生活美學的重視。而它的另一部分功能,樂乎印品與福利市集則是商業模式,產生收益的來源。
nice則是屬於強社交平臺,它章顯的是個性、是互動、是年輕用戶之間的深度交流,包括它的標籤、品牌貼紙,無不一是為了挖掘用戶的個性化而存在。平臺不只是圖片、還有視頻與直播的內容產物,直播是抓住了曝光度與關注度,這樣的方式可以將平臺推向強媒體屬性的流量平臺。
足記的圖片社交模式,傳圖的模式分為普能圖片和大片模式,讓圖片以電影的模式展現,使每張圖片變得有故事,讓用戶產生驚喜感、興奮感,另外在發現模塊裡有以影片為背景的旅行拍照景點,可以給愛電影,愛旅行的用戶一個旅行參照路徑,挖掘用戶的潛在需求。平臺的用戶,本身定位的就是全球性,不僅城市交友,還能結交海外的擁有共同愛好的用戶,使平臺更國際化。
「首頁」導航共同點:以上是分別是LFOTER、nice、和足記的首頁,底部導航都是採用的舵式導航模式,內容上也都是分為五個一級標籤導航,標籤內容看上去也比較相似,根據標籤欄名稱,用戶基本看得出屬於哪種類型的APP,基本出於好用性、頻繁切換性考慮。
差異點:
1、LOFTER導航模式是舵式一級導航+分段式二級導航組合而成,其中LOFTER二級導航分關注與訂閱,將關注的好友與訂閱的頻道分段式展示,好處在於便於用戶瀏覽。內容定焦在」關注」上,頁面結構包括」添加好友」「廣告圖」「推薦感興趣用戶」「好友更新列表流」,為增加界面友好度,LOFTER新用戶登陸進來的時候,有默認的官方帳號推薦一些照片信息,讓界面內容豐富。(LOFTER登錄進去的第一個界面應該是「發現」,而並非首頁,這部份會在分析「發現」的時候,重點提到。)在LOFTER裡面,關注的用戶與訂閱的頻道,同樣的重要。
2、nice導航模式是舵式一級導航,結構內容比較簡單,由頂部的一個好友推薦關注與好友更新列表流組成,nice更強調的是人的互動,但將關注好友的圖片、視頻、直播三種內容形態都混在一起展示,難免給人一種混亂的感覺。
3、足記導航模式是舵式一級導航+分段式二級導航+滾動式三級導航組合而成,二級導航分為廣場與關注,內容定焦在「廣場」上,頁面結構豐富,有」搜索」」廣告圖」「熱門標籤推薦」「精選視頻」「熱門影集」「熱門足記」「全部好友更新(三級導航屬於其下)」等模塊的聚合,吸引用戶停留。作者認為不好之處在於全部好友的更新太過於靠下,用戶一般翻完前面的推薦、視頻、影集就很難往下瀏覽,建議這塊可以優化一下,藏得太靠後,不利於無目瀏覽的新增用戶!
「發現」對比共同點:都有搜索功能,並且為了易操作,使用快捷,都是固定放在標題欄位置;
差異點:
1、LOFTER進入app首屏顯示的內容是發現模塊(基於產品本身定位,LOFTER將用戶引導到「發現」,基於業務目標就是在打造有品質的生活社區,讓用戶興趣圈子不用受局限,能更高頻的使用到頻道功能,而在「發現」的頁面結構裡最重要的就是頻道版塊(當然也會關注到商家投放的廣告,有用戶流量才會有收益),基於用戶需求LOFTER又將」關注」、」訂閱」放在」首頁」,起到一個平衡的作用,這樣用戶既忽略不了」發現」的頻道,又能快速找到自己的圈子好友狀態)首屏主要展示的是是間佔最大位置的頻道,滾動的樣式讓人很有點擊的欲望,再就是廣告,再往下就是標籤的推薦,結構區分很明顯。
2、nice將直播、視頻、照片等所有用戶的內容都放在了「發現」裡面,並按類別歸置好,短視頻模塊以廣告圖的形式放置在頂部,直播模塊放置在照片流的第一個位置,給出入口明顯、易點擊!當然,nice的重點依然是照片,以列表流的形式直觀展示的。點擊「直播」裡面還包含了一個分段式導航,「熱門」「最新」「附近」,焦點在「熱門」,用戶基數大、增粉迅速、自帶強媒體屬性。作者前面有PO出nice的下載量,可以看出前階段用戶數和主播數逐漸趨於飽和,特別是主播數增量很少,此時平臺需要強化的是用戶的留存率。
3、足記的「發現」重要級功能是大片列表流,點進去除了電影本身的介紹,還附帶拍攝的景點,能引導用戶規劃旅遊路徑,解決用戶的痛點,當然,這部分功能也是屬於足記的優勢,它的這種模式能快速的有別於其它同類產品,清晰的延伸出了自己的定位,並很有新意的抓住了用戶的眼球,興奮型功能!當然,標題欄的地址切換也是不可少的,能切換到海外的景點!包括頂部的收藏、搜索功能等!
題外話:目前足記僅靠拉融資來產生收益,未來,期待足記能找到自己穩定的收益方式~~~~
「發布」對比共同點:
發布的按鈕都在同一個位置觸發; 發布內容的形態都是的點擊按鈕後進行切換操作; 發布的流程都是一樣的,點擊發布按鈕—編輯圖片/視頻—發布。差異點:
1、LOFTER的內容形態有三種,一種是純文字,一種是視頻 ,還有主打的是圖片,發布的完整流程是:選擇圖片—編輯圖片(貼紙、標籤、濾鏡都在同一個步驟上操作完畢)—填寫相關的資料—發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為了更好的展現圖片社交,LOFTER將圖片的發布當作核心功能,而文字與短視頻則需要長按發布按鈕才能找得出來,作者分析認為,平臺遵守著高品質生活圈子,在內容形態上設定以圖片為主,就是為了與頻道、攝影學堂相互呼應,讓平臺的逼格與定位保持在一根主線上。
2、nice的內容形態分為三種,圖片、短視頻、直播,(以圖片/視頻為例)它的完整發布流程是—編輯圖片/視頻(貼紙、標籤、濾鏡、編輯、多圖展示)—發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編輯照片時,必須要先打上標籤,才能進到發布界面。因nice是主打社交,所以它會比較多樣化,涵蓋了市面上主流的內容形態,以人為主體,充分考慮人在社交場景中的需求,它的標籤與貼紙是核心功能,是展現用戶個性化的功能,標籤自帶動效,很符合人群定位的個性化(炫)。另外,三個平臺中,nice是唯一一個可以多圖展示的!
題外話:作者在前面商業模式中有提到,nice目前無收益來源,那麼平臺是否可以考慮日後在貼紙與標籤這塊找到自己增加收益的一席之地呢?
3、足記的內容形態分為兩種,一種是圖片,一種則是短視頻,圖片又分為大片模式和普通模式,大片模式是足記一直比較推崇的,但它所表現的形式並不太明顯,讓用戶意識不到大片模式與普通模式有何不同,個人認為這部分可以優化的更好!標籤的流程也有些不同,LOFTER的標籤可以在發布界面補上,nice的標籤必須在編輯界面添加,足記的標籤則是在發布界面添加,相比而言,LOFTER會更人性化一些,流程前後都可以銜接上,不會影響用戶使用時的體驗感受!發布完了以後,會自動跳出一個分享的界面,不像LOFTER與nice是直接被引導在微信朋友圈的。
「消息」對比共同點:都具備私聊窗口
差異點:
1、LOFTER平臺將所有的消息提示都匯總在這個」消息」入口,以分段式導航的形式做類別區分,「動態」「消息」「聊天」,「動態」顯示是的所有關注的好友TA關注或喜歡了某個人,某篇文章的動態。「消息」為定焦界面,顯示的是跟自己相關的一些信息系統通知,新增粉絲、評論、喜歡等等。「聊天」展示就是與用戶私聊的列表頁。LOFTER將同類型功能都歸納在消息裡,使整個產品的功能結構很清晰,貼合了用戶的心裡模型。
2、nice平臺將標籤名定義為「聊天」,核心功能自然也是聊天,所以在nice「聊天」裡,只有兩個功能,一個是搜索的二級功能,一個是好友私聊消息列表,因nice強調的是強社交,個人認為平臺考慮的是以人為主,讓用戶沉浸式聊天,在聊天的過程中,不會被其它消息推送分散流量,跟微信的「微信」界面類似。
3、足記「消息」的功能與LOFTER、nice有些區別,LOFTER、nice都只是進行單人聊天,而足記是支持多人聊天的,還支持發起私聊、掃一掃等功能!當然,足記也是將評論、點讚、系統通知、推送設置等放在「消息」裡的,這個做法跟LOFTER相似,但個人認為沒有LOFTER做分類做得好,可以像它一樣做成一個分段式導航,使用起來的時候會更合理呢。
產品結構不同的戰略目標,使得三個圖片社交交類產品有了不同的產品設計和邏輯。總體來說,三個產品的對各自的產品定位非常明了,而且也有各自的特色功能,精準的目標體驗用戶。
三個產品的結構比較相似,都是由「首頁」「發現」「發布」「消息/聊天」「我的」組成,LOFTER想打造的是輕博客,偏攝影類社交,它的頻道會根據用戶個人的喜好而推送我們所關注的興趣社區,比較人性化也體現了用戶之間的差異化的圖片社交,所以,LOFTER即使有文字與短視頻的功能,但依然被產品團隊隱藏的比較,由此可以看出,平臺雖然豐富了內容形態,但並不強推。
nice強化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偏個性類社交,它的內容形態則非常平均,都有明顯的展現,而且切換自如。
足記則是電影旅行類社交,它的受眾人群廣,有足夠吸引用戶眼球的亮點,它有實用形的旅行路線指引,是個有內涵的平臺;
產品需要用心去體驗,才能找到其中的差異點,包括同類型用戶,在使用不同平臺時,心裡感也是不一樣的,功能點的話,相對來說,nice會顯得簡潔許多,純社交,沒有其它的附加功能;
交互視覺 「首頁」對比LOFTER視覺上整體的色調是小清新的高亮綠+主色調的重綠色,淺灰色打底,色調上與市面上其它APP的選取不一樣,這樣的搭配營造出了一種文藝範兒的感覺,並未在動效上做特殊處理,呈現方式較簡潔,無炫酷的效果,只有「發現」的頻道有一個左右滑動切換的交互動效!頁面的結構區分別顯,分級清晰,由於平臺追求的是品質,所以在視覺上主要依託照片呈現出文藝青年的高品質、生活美學!
nice的色彩搭配就跟它平臺的定位一樣,個性、潮;顏色採用的是深灰色、高亮黃及灰色輔助,視覺上活潑、跳躍,很適合所定位的時尚年輕人口味,結構上比較簡單,功能點也很清晰,基本用過兩次,對大致功能的所在位置都會有印象,而且有一個比較炫酷的動效標籤,直接貼在圖片上,明顯,閃動,高度貼合了用戶的喜好;
足記的色彩採用的是主色調黑色+高亮色藍色,視覺體驗上更偏向於穩重、成熟。統一採用方塊的交互方式,展現更多的信息,而在「發現」展示的卡片式滾動交互方式,視覺感很好,主體的醒目,滑動切換流暢。但是在設計特色上而言,沒有LOFTER與nice有識別性強。
總結分析前面作者從產品定位、市場需求、市場佔有率、商業模式、產品功能、設計模式、產品結構、交互視覺等方面都對比了三個平臺的共同點與差異點。
其實,無論圖片社交是以強社交模式呈現,還是以輕博客為主,都是圍繞「交流、交友」進行,內容資源還是要放在第一位的。附加價值,也只是滿足少眾用戶的特殊需求,平臺對功能承載的越多,越會分散用戶的注意力,用戶需要的是一個精而專業的平臺,而不是要一個大雜匯。我們希望平臺活躍,用戶基數大,這樣,我們獲得的內容就會越多。
對於LOFTER來說,它是一個有逼格的平臺,與其說它是社交平臺,我反而覺得社區的定義會更合適,它所建立的社區頻道,是同品質人的生活圈子,一切從品質、從美學出發;從品質延伸到人,再延伸到精神層面;它人群定義精準而清晰。同時有自己的商業模式,可以賺取廣告費用,也可以依據福利集市與樂乎印品賺取收益,還能通過平臺導流到旗下網易印像拍、大影家等app,它的存在並非單一性的,是可以成為其它應用相互導流的入口,資源共享。這塊兒比nice與足記要略強,nice與足記的用戶基數大,屬千萬級別的應用,但沒有很好的將自己的流量變現,實現自己的收益。
綜上所述,圖片社交網站在依託內容的基礎上,都有各自的特色與多元化、有更有趣的路可以探索,最終將流量的變現才能為平臺帶來更大的收益。
本文由 @虞小姐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