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袁隆平、李子柒一起上了熱搜。一個是雜交水稻泰鬥,一個是美食短視頻博主,一同受聘擔任中國農民豐收節首批推廣大使。這種「跨次元搭配」讓人倍感新鮮。
既是選推廣大使,關鍵看能否為農業代言,並不是在同一個維度論長短比貢獻。袁老的豐功偉績自不必說,「讓中國人再也不用為吃飯發愁了」。再看李子柒,春華、夏耘、秋實、冬樂,這位「現象級網紅」用短視頻的方式為當代人勾勒了一幅田園牧歌的美好畫卷,在國內外「圈粉」無數。農民豐收節的一大內涵,就是傳承「順應天時、時和歲豐」的農耕文化,提升全社會的文化自信。從這個角度看,這兩位當推廣大使相當合適。
同時,這兩位「90後」也是標誌性符號,代表著中國農業故事的兩個層面。一是耕耘的不易。「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本。」幾十年如一日的攻關,創造出一個又一個水稻奇蹟,如今,袁老即便已過鮐背之年,仍在為「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努力奮鬥。另一個,則象徵著勞動的詩意。「一簞食一瓢飲」「春耕夏種、秋收冬藏」,農耕生活充滿著煙火氣和人情味,承載了無數中國人對於故土的眷戀。將二者有機結合,更容易吸引當代年輕人關注三農,感知鄉土中國的魅力。
「農雖舊業,其命維新。」今天的農民已不全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農業同樣在追趕潮流。近年來,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推動下,「網際網路+農業」興起,物聯網、直播電商等新事物與農業的融合展現出了豐富的想像空間。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我們關注「三農」、禮讚豐收,更應該有開放的思維,把握時代潮流,多多跨界、多破「次元壁」。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田間麥浪滾滾、稻穀飄香,才能承載起三時三餐、四季流轉的詩意。人們給予兩位「90後」代言人極大關注是件好事,聽他們講述閃光的農業故事,並從中汲取物質和精神力量,於現代社會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