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的「巨無霸」生物!

2020-12-19 騰訊網

轉載自:動物世界

鯨鯊

Whale shark

鯨鯊,是目前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魚類,屬於軟骨魚綱鬚鯊目鯨鯊科。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域中,壽命可達70年至100年。

鯨鯊與人的比例

截至目前為止,生物學家實際記錄到的最大尺寸為12.65米長,21.5噸重,其他體型更大的個體報告並未確認。雖然鯨鯊擁有巨大的身軀,但不會對人類造成重大的危害。科學家經常用它們來教育社會大眾,不是所有的鯊魚都會「吃人」。

雖然鯨鯊具有非常寬大的嘴巴,寬達1.5米。不過它們其實是一種濾食動物,主要捕食小型動植物(包括浮遊生物),但英國廣播公司的自然紀錄片《行星地球》曾拍攝到一條鯨鯊正在捕食一群小型魚類。

鯨鯊擁有5對巨大的鰓,兩個小眼睛則位於扁平頭部的前方,鰓裂剛好位於眼睛的後方。身體大部分都是灰色,腹部則是白色。每條鯨鯊的斑點都是獨一無二的,生物學家可以用來辨識不同的個體,所以也可以精準的判斷鯨鯊數量。

鯨鯊幾乎沒有天敵,人類進行的漁業活動是它們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

亞洲是鯨鯊主要的獵捕區域,包括括伊朗、印度、巴基斯坦、馬爾地夫、菲律賓、中國、印尼。鯨鯊在其它地方雖然不是捕撈對象,但也曾被誤捕。

皇帶魚

Giant oarfish

皇帶魚,又稱龍宮使者、海龍王、白龍王、龍王魚、大帶魚、大鯡魚王、搖漿魚、地震魚,為輻鰭魚綱月魚目皇帶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北緯72度至南緯52度的亞熱帶深海裡。

1996年在美國加州捕獲的皇帶魚,長7.0米

皇帶魚是世界上最長的硬骨魚,體長最高可達11米,但普遍為約3米。而已知最重可達272公斤。

本魚體側扁,延長呈帶狀。魚體全身銀灰色,具藍黑色斑紋。頭部呈藍色,各鰭為紅色。

由於捕獲數量稀少,科學家對其習性所知甚少。已知皇帶魚生活在深海的中、上層,過去以為它的遊泳方式為波浪式的蛇行運動。

例如這樣遊動

但根據後來在墨西哥附近海域捕捉到的海底畫面顯示,皇帶魚全身挺直,不做任何彎曲動作,完全依靠背鰭作波浪狀運動推進。

年幼的皇帶魚

關於皇帶魚的傳說很多,歐洲漁民稱它為「海魔王」。因它常伴隨鯡魚遊動,被認為是鯡魚的保護者,因而有「鯡魚王」之稱。由於它的背鰭的絲狀鰭條,有時形成雞冠狀,並可隨時垂舉,故日本漁民則稱之為龍宮使者(リュウグウノツカイ、竜宮の遣い)。許多人認為古代航海者相傳的大海蛇就是來自皇帶魚。

歷史上有關捕獲皇帶魚的記載甚少,坊間更流傳著生活在深海水域的皇帶魚除非因為地質出現大變動,例如發生地震,否則鮮有遊到淺水的海域,改變棲息環境,因此被捕獲的機會極微,亦因為這樣的生活特性,才會被稱為「地震魚」,相傳皇帶魚會因地震而受驚遊至淺水避難,所以它的出現即預示了會有大地震的發生。

雙吻前口蝠鱝

Giant oceanic manta ray

雙吻前口蝠鱝(fèn),又名鬼蝠,巨蝠鱝,分布各大洋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海域。

雙吻前口蝠鱝,為海洋中上層大型魚類,翼展超過7米,體重達2噸。

體扁平,體盤寬,舌狀鰭突出於眼前,能自由搖動,並可從下向外轉捲成管狀。眼球大,齒細小,粒狀。

雙吻前口蝠鱝為海洋中上層大型魚類,性情溫和,肉食性,主要攝食浮遊動物及小型魚類。通常單獨活動,為尋找豐富的食物,做季節性遷徙。

遊動體態優美,可以快速遊行和潛水,深度可超過1000米。

稜皮龜

Leatherback sea turtle

稜皮龜,又稱革龜,是龜鱉目中體型最大的動物,也是所有活海龜中最大的,最大體長可達3米,龜殼長2米餘;體重可述800-900公斤。主要分布在熱帶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偶爾也見於溫帶海洋。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等級:二級

稜皮龜與人的比例

它們的外型獨特,殼和頭部並無角質板而是由革質皮膚包裹。這種海龜擅於潛泳,可在深至1,000米海底活動,它們全身深藍或黑色,身上散布白色或米白色斑點。

稜皮龜的口腔與牙齒

稜皮龜,主要以水母為食。只需一天就可吃掉相當於自身體重73%的食物,相當於1.6萬卡路裡,高出其生存所需3到7倍,這也是為何稜皮龜這種號稱「吃水母機器」需要鋒利牙齒的原因。牙齒給了稜皮龜進化優勢,鋒利、尖銳、向內傾倒的牙齒可預防水母逃脫。

當小稜皮龜出生(孵化)時,其體長只有7.6釐米。

據美國杜克大學研究小組發表的海龜調查報告表明,稜皮龜的產卵數量,在過去的20年間減少了95%以上。波多黎各從2005年開始,每年舉行稜皮龜季,提升大眾對稜皮龜的認識。

藍鯨

Blue whale

藍鯨,是屬於鬚鯨亞目的海洋哺乳動物。

目前已知藍鯨至少有三個亞種:

·生活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B. m. musculus

·棲息在南冰洋的B. m. intermedia

·棲息在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B. m. brevicauda(也稱侏儒藍鯨)

藍鯨與人的比例

藍鯨是地球上現存體型最大的動物,長超過33米,重達200噸以上。它們的心臟重180公斤,也是已知的生物中最巨大的。

體積最大的藍鯨的數據尚未完全確定。大部分的資料是來自20世紀上半葉,人類在南極海域捕殺的藍鯨,不過這些資料是由並不精通標準動物測量方法的捕鯨人所收集的。目前記錄到最長的藍鯨為兩隻雌鯨,分別為33.6米和33.3米。

因為藍鯨的體積太過巨大,所以很難去準確測量它們的體重。

藍鯨幾乎只捕食磷蝦,雖然它們也會以橈足類為食。藍鯨總是在它們能找到的最密集的磷蝦群中覓食,有時候它們一天會捕食5,000公斤的磷蝦。藍鯨在捕食的時候是一次吞入大群的磷蝦,並同時吸入大量的海水。然後它們擠壓腹腔和舌頭將海水從鯨鬚板的縫隙排出。當口中的海水完全排出後,藍鯨就把剩下這些不能穿過鯨鬚板的磷蝦吞入。當藍鯨捕食磷蝦時,偶爾也會吞進小型魚類、甲殼類與烏賊。

大王具足蟲

Giant isopod

大王具足蟲,或稱巨型深海大蝨、巨型等足蟲,是世界體積最大的節肢動物門等足目漂水蝨科動物。大量生活在冰冷的大西洋深海裡。

成年大王具足蟲的體長可達19-37釐米,這樣的巨大體型在深海動物中都是很難得的,其他的一些等腳類動物都只有1-5釐米。

其實人們對此類體型的動物都應該會比較熟悉,如大王具足蟲的陸地表親-潮蟲是在生活中時常可以見到的。

大王具足蟲是深海環境中重要的食腐動物。此外,他們也會主動獵食一些行動緩慢的海洋生物,如海參、海綿、線蟲、放射蟲等海底動植物。它們可以忍受長期的飢餓。有記錄表明,飼養於日本三重縣鳥羽水族館的大王具足蟲在絕食5年43天後才死亡。

自170米深、昏暗的次沿海區域,至2140米深、幽黑的深海區域都可以看到大王具足蟲的蹤影,而這些深海區域有著極大的壓強和低溫。

巨螯蟹

Japanese spider crab

巨螯(áo)蟹,又稱日本蜘蛛蟹,是現存雙螯跨度最大的節肢動物,可達440釐米。它們的身體可以長到40釐米左右,重18-20公斤。

巨螯蟹與人的比例

看看小朋友的眼神,看來是被驚到了。

巨螯蟹,主要分布於日本附近太平洋沿岸,在俄羅斯遠東和澳大利亞,中國臺灣東部也有棲息記錄。

巨螯蟹的腹部

成年巨螯蟹生活在50-600米之間海底,溫度在10-13°C,它們以魚類作為主食。

大王酸漿魷

Colossal squid

大王酸漿魷,又稱大王酸漿烏賊,有時被稱為大王魷或巨槍烏賊。分布在南美洲、南非及紐西蘭海域一帶,大多在南極海域周圍,2,000米的深海棲息。

大王酸漿魷,是世界最大的無脊椎動物,比巨烏賊還要巨大,身長約6-8米以上,重量可能高達750千克(由於屍體樣本太少,目前只能從其天敵抹香鯨的胃裡估計其最大尺寸)。

大王酸漿魷食物包括深海巨型魚類、頭足類以及鯊魚等。

未成熟的幼體以及成體的大王酸漿魷唯一的天敵是抹香鯨。人們在解剖抹香鯨屍體時經常能發現大王烏賊在其皮膚上留下的吸盤印痕,證明雙方的搏鬥異常慘烈。

2007年由紐西蘭南極漁船捕獲的最大記錄標本。最初估計長度為4.5米,重量為450千克。

北太平洋巨型章魚

North Pacific giant octopus

北太平洋巨型章魚,分布在北太平洋海岸水深達65米的地方,也可以移動到較淺或較深水的地方居住。

北太平洋巨型章魚的體型很大,因曾發現重達71公斤的個體,故有指它們是最大的章魚。另外卻有指七胳膊章魚才是最大的章魚。不過仍有很多紀錄指北太平洋巨型章魚可能是最巨大的。

七胳膊章魚

北太平洋巨型章魚與人的比例

北太平洋巨型章魚,成體平均重約15公斤,臂展開可達4.3米。

套膜呈球狀,內藏了其主要器官。皮膚光滑,只要收縮或舒張色素細胞,就可以改變皮膚的顏色,輕易的隱身在環境之中。

北太平洋巨型章魚的主要獵物有蝦、蟹、扇貝、鮑魚、蛤蜊及魚類。它們利用吸盤將食物送入口中,並用甲殼素的喙將獵物咬碎。圈養的北太平洋巨型章魚曾捕捉長達1米的白斑角鯊。

大硨磲

Giant clam

大硨磲與人的比例

大硨磲(chē qú),又稱巨蚌、庫氏硨磲,是最大型的雙殼貝類動物。棲息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珊瑚礁。最重可達200公斤,殼寬可達1.2米。

貝殼很厚,略呈三角形,兩殼相同。殼表面白色,十分粗糙,具有5條粗大的覆瓦狀放射肋,生長輪脈明顯,在貝殼表面形成彎曲重疊的皺褶。

大硨磲的外貌並不漂亮,但在海裡張開貝殼時,體內色彩豔麗,不但有孔雀藍、粉紅、翠綠、棕紅等鮮豔的顏色,而且還有形形色色的花紋。依靠海水把浮遊生物帶進體內,作為食料消化吸收。

大硨磲棲息在熱帶海洋中珊瑚礁間的淺水環境裡,以堅硬的足絲固著在珊瑚礁上,依靠海水把浮遊生物帶進體內,作為食料消化吸收。硨磲與一種蟲黃藻有共生關係,它的外套膜邊緣有一種特殊的叫玻璃體的結構,能夠聚合光線,使蟲黃藻大量繁殖,而蟲黃藻則可為硨磲提供一部分養料。這種動物與藻類的特殊關係稱為互惠共生。

相關焦點

  • 海洋中的「巨無霸」生物!-上遊新聞 匯聚向上的力量
    雙吻前口蝠鱝,為海洋中上層大型魚類,翼展超過7米,體重達2噸。體扁平,體盤寬,舌狀鰭突出於眼前,能自由搖動,並可從下向外轉捲成管狀。眼球大,齒細小,粒狀。雙吻前口蝠鱝為海洋中上層大型魚類,性情溫和,肉食性,主要攝食浮遊動物及小型魚類。通常單獨活動,為尋找豐富的食物,做季節性遷徙。遊動體態優美,可以快速遊行和潛水,深度可超過1000米。
  • 土耳其深海現巨泡4米寬 盤點海洋深處五大神秘生物恐怖毒蛇魚【圖】
    土耳其深海現巨泡  神秘的海洋世界無奇不有,近日,一名潛水員日前在土耳其一處水域深海中發現一個「巨無霸泡泡」,目測估計有4米寬,如同一輛車子大小,其觸感相當柔軟,且「巨泡」內有許多「斑點」在遊動。  潛水員譚瑞弗(Lutfu Tanriover)7月中在土耳其費特希耶(Fethiye)臨近海域約22米深的深海處發現一個不知名的巨無霸泡泡,其外觀呈現透明且觸感相當柔軟;此外,當近距離觀察可察覺巨無霸泡泡內含有許多遊動的斑點;這個意外發現也讓譚瑞弗既興奮又感到害怕,事後將整個目擊過程上傳至影音平臺網站Vimeo上,引起許多網友討論。
  • 最溫柔的海洋巨無霸,竟靠粑粑拯救全世界?
    01最溫柔的海洋巨無霸據長隆科普講解員介紹,雖然鯨鯊1.5米寬的大嘴巴看著嚇人,但鯨鯊的牙齒非常小,只有2到3毫米,密密麻麻成排長了上千顆牙齒,卻不會用來撕咬或是咀嚼食物,被稱為海洋中最溫柔的動物。2016年,IUCN將鯨鯊在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存活等級由「易危」升級為「瀕危」。在我國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級別進行保護。
  • 深海中的「霸王」巨齒鯊,現實中真的存在這種「巨無霸」嗎?
    其實這些年來拍攝關於鯊魚海洋的電影也不算少數,因為對深海中的鯊魚這種兇惡的生物,也是大部分人平時難以接觸到的,所以對他的好奇心還是比較大的。在看完《巨齒鯊》這部電影之後,可能很多人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現實生活中真的存在巨齒鯊這種「巨無霸」一樣的生物嗎?巨齒鯊的原型是什麼呢?
  • 可怕| 盤點海洋中或神秘或巨毒的海底生物
    但在保有美好的想像的同時我們也應當對海底保持這一份警惕,接下來就讓我們盤點一下海洋中那些可怕的海底生物,一窺神秘海洋的究竟。一.淺海區域淺海海域指的是水深小於500米的地方,相較於深海,淺海更加光亮、溫暖與食物較多的特性使大多數的海洋生物集中生活在淺海海域。
  • 世界一「巨無霸」水族館,花2.9億美元建造,光魚類就有3000多種
    都會感嘆於海洋世界的神奇,那麼今天就帶大家來看一看堪稱世界上最大的一個水族館了,與其他水族館相比就像是「巨無霸」一樣,耗費2.9億美元建造,光魚類就有3000多種!這個堪稱「巨無霸」的水族館,就是喬治亞水族館,這個水族館是在美國的一個公園附近,在這個水族館裡面你能見到形色各異的珊瑚礁,還有數不清的海洋生物,特別是一些海底生物,就連其它很多大型水族館都見不到,就比如最經典的鯨鯊,在這裡你都能見得到它的身影。
  • 海洋中吸光度最強的生物,從頭到尾一身黑,遇天敵泰然自若!
    海洋中吸光度最強的生物,從頭到尾一身黑,遇天敵泰然自若!很多生物具備一定的偽裝技術,它們通過改變自身的形狀和顏色,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這種方式最高效,同時效果也最好,就算有天敵從身邊經過,也可以泰然自若,不僅僅適用於陸地生物,海洋生物也亦是如此。海洋中吸光度最強的生物,從頭到尾一身黑,遇天敵泰然自若!海洋環境是怎樣的?
  • 海洋中的這三種生物,比鯊魚更強大,人類可能也無法對抗!
    在我們的印象中,這些地方十分神秘,且暗藏玄機。只可惜我們還是沒有辦法進入裡面,進行深入的探索。陸地的勘測都尚且如此,就更不要提變幻莫測的海洋了。人類探索海洋的階段海洋在我們印象中,和宇宙一樣,是十分廣袤無垠的存在。科研人員如今對海洋的探索也正處於萌芽時期,至少有9成以上的空間我們從未涉足。
  • 2020後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怎麼做?
    聯合國海洋可持續發展大會、《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世界自然養護大會……按照計劃,以上會議將在今年召開。可以說,2020年是生物多樣性超級年,2020後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將成為人與海洋故事的新篇章。
  • 海洋中反差最大的生物,幼時如米粒大,成年後變身海洋霸主!
    你知道海洋中,成年與幼年反差最大的生物是什麼嗎?在陸地上,大熊貓算是成年和幼年反差最大的生物之一了,剛出生的大熊貓比小老鼠都小,而成年後的大熊貓卻有著成人般的體型。在海洋中的旗魚也是如此。在美國佛羅裡達州朗基漁村進行的一系列速度測試中,一條旗魚在3秒內遊出了91米,相當於109千米/小時的速度。還可潛入800米深的水下。旗魚的身體呈流線型,再加上發達的肌肉,旗魚可以說是海洋中速度最快的魚類之一了,在海洋中兇猛無比,能夠輕易刺穿5米長的的帆船。
  • 地質運動中海洋和陸地的變遷,對於生物會產生怎麼樣的影響?
    在40億年前,地球上首先出現的生命形態是簡單的單細胞原核生物,它們在原始海洋中,以圍繞海底火山創造的溫暖環境和噴出物質為能量來源。在漫長的海洋環境和地質運動演化的過程中,逐漸從原核生物進化為原生生物,雖然大部分也是單細胞生物,但是其體型更大一些,結構也更為複雜,並且有的還可以利用光能進行光合作用,其活動範圍、能量獲取途徑、適應能力、繁殖分裂能力等都有了極大的提升。在此基礎上,又通過幾億年的演化,單細胞生物中又有部分進化為多細胞形態,進而誕生了多細胞植物、動物和真菌三大類生物。
  • 水母中也有巨無霸,長度疑是藍鯨的2倍,身藏劇毒十分可怕
    海洋世界中存在著許多奇特的物種,例如雄性可以繁殖後代的海馬、智商超群的海豚等等,其中的水母也讓人類感到驚嘆。根據專家介紹,水母是一種適應能力較差的海洋生物,一旦生活環境中的水溫和水質發生了變化,那麼它們很大機率會因為不適應環境變化而出現死亡現象。
  • 海洋中你不知道的未知生物
    雖然海灘上經常會飄來死去的水母和鯊魚,但有的時候被衝刷上岸的生物卻非同尋常。科學家們甚至還對這些不明海洋生物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但至今仍然沒有得出其結論。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那些匪夷所思的海洋生物。巨型烏賊眾所周知,巨型烏賊只會生長在海洋深處。
  • 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生態學&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專業簡析
    他們以先進的教育理念、卓越的科研成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為我國生命科學特別是海洋生命科學的發展和人才培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中科院院士、著名動物學家張致一,中科院院士、細胞生物學家莊孝僡,中國工程院院士、魚類學家雷霽霖是學院畢業生中的佼佼者。
  • 耗2.9億美元建成,「巨無霸」水族館,僅魚類就有3000多種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水族館,與其他水族館相比就像"巨無霸",花了2.9億美元建造,光是魚類就有3000多種!。這個堪稱"巨無霸"的水族館,就是喬治亞水族館,這個水族館就在美國的一個公園附近,在這個水族館裡你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珊瑚礁,還有無數的海洋生物,特別是一些海洋生物,甚至是很多其他大型水族館看不到的,比如最經典的鯨鯊。你可以在這裡看到它。
  • 方舟:海洋中最大的三種生物,而第一名體長竟達到21米!
    方舟:海洋中最大的三種生物,而第一名體長竟達到21米!在方舟的地圖上,大片區域都是被海洋所覆蓋的,很多小夥伴們都對這片神秘的海域充滿了無盡的遐想。在方舟遊戲和五千萬年前的地球一樣,海洋裡生活著大量的生物,現在小編就帶各位小夥伴們看幾樣平常見不到的海洋巨物。
  • 海洋中返老還童的生物,不受時間限制,這個超能力還不錯!
    海洋中返老還童的生物,不受時間限制,這個超能力還不錯!我們人類的最長壽的是140多歲,而龜類最長壽的叫做加拉帕戈斯象龜,它能夠活到176歲,也是動物王國中最長壽的動物。不過據專家研究,有一生物的出現打破了這個局面,這個生物就是燈塔水母,燈塔水母渾身成透明色,它在浩瀚的海洋中宛如一位舞者,伴隨著海水的律動翩翩起舞,但是它的體積非常的小。它的直徑只有幾毫米,但就是這樣一種非常微小的生物,卻具有一種返老還童的神奇本領。
  • 海洋中出現巨型神秘生物,竟然都是人類一手造就的
    可能提起海洋,很多人都是抱以敬畏之心來看的,畢竟這廣袤無垠的海域,其中到底還蘊藏著什麼,即使是人類現在的技術水平,也難以知曉。原本人類與海洋應該和平共處,但如今看來,人類似乎是在逐漸的破壞著這一生態環境。
  • 海洋神秘發現:在海洋世界被人類找到的6種難以解釋的生物
    在海洋世界有大量神秘的發現,我們在之前的許多文章裡已經介紹過不少了,它們可能是奇怪的遺棄之物,也可能是擁有悠久歷史的文物,甚至也可能是某些新發現的生物,或難以理解的生物。從海灘上不明的海怪到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今天小編就要為你帶來,在海洋世界被人類找到的6種難以解釋的生物。
  • 「海洋六號」歸來 帶回啥神奇生物?
    「海洋六號」歸來 帶回啥神奇生物?發現不依賴光合作用生存的神奇生物——地球上壽命最長生物「管狀蠕蟲」及海蛇尾冷泉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維宣在冷泉周圍發現的海蛇尾在冷泉周圍發現的管蟲生物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黃丹彤 通訊員陳惠玲)歷時36天,航程3000多海裡,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的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圓滿完成2019年深海探測共享航次科考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