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六號」歸來 帶回啥神奇生物?
發現不依賴光合作用生存的神奇生物——地球上壽命最長生物「管狀蠕蟲」及海蛇尾
冷泉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維宣
在冷泉周圍發現的海蛇尾
在冷泉周圍發現的管蟲生物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黃丹彤 通訊員陳惠玲)歷時36天,航程3000多海裡,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的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圓滿完成2019年深海探測共享航次科考任務,並於昨天返抵廣州海洋地質專用碼頭。這是中國組織實施的一次大規模深海探測共享航次,完成國內不同單位多項科考任務,並取得一系列聯合創新成果。
本次深海探測共享航次技術負責、高級工程師陳宗恆向記者介紹,本次深海探測共享航次實施了6個渠道20餘項重要任務,包括國家地質調查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項目涉及海洋地質勘查與環境調查評價、研發設備規範化海試、深海探測儀器試驗性應用、冷泉系統科學研究及遠洋科考綜合試航等,開展了20多項海上科學考察任務,以多方項目合作的方式,實現聯合調查創新。參航單位涵蓋4個系統18家單位111名科學技術人員,參與共享航次單位和人員數量達歷年新高。
本次科考創新成果豐碩。一是實現了大型國產調查設備試驗性應用。對4500米級深海熱液探測自治式潛水器系統(「探索4500」AUV)進行了試驗性應用,對深海富鈷結殼規模採礦車開展了海上試驗。二是完成多套自主研發深海設備的規範化海試。開展水合物開發環境原位監測與探測裝置等自主研發設備的海上試驗,完善深海探測技術配套和公共試驗平臺建設。三是多類型潛水器協同開展冷泉調查獲得新發現。發現新的海底大型活動性「冷泉」,基本查明其分布範圍、地形地貌、生物群落、自生碳酸鹽巖及流體活動等。四是系統規模開展冷泉調查研究。獲取了一大批冷泉系統相關生物、水、氣體等樣品及數據,為冷泉系統演變過程及機制等研究提供基礎支撐。
什麼是冷泉?
「冷泉」就像荒漠海底中的一片綠洲,它滋養了包括從海底菌席等微生物到海底貝類、蟹類、海蝦類等高等生物的一個完整生態系統,是由來自海底地層中的含氣流體(主要為甲烷氣體)以噴湧或滲漏方式注入海水中而形成,按其生命周期不同,又可分為「古冷泉」和「活動性冷泉」,海底冷泉一般表現為大片白色菌席的出現、冷泉特徵生物如貽貝、管狀蠕蟲、蟹類、海蝦等成群出現,以及自生碳酸鹽巖出現在海底,甚至可看到正在活動的海底流體噴口,一般由來自海底沉積界面以下的以水、碳氫化合物(天然氣和石油)、硫化氫及沉積物等不斷從噴口向海水中噴出。冷泉的發現不僅與海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儲存密切相關,活動冷泉的噴發或滲漏的甲烷會增加溫室效應,對海洋生物也將產生影響。
冷泉周圍有哪些神奇生物?
有趣的是,在冷泉周圍發現有不依賴光合作用生存的神奇生物,在1390米水深的冷泉附近,首次發現了被科學家譽為地球上壽命最長的生物類型之一的「管狀蠕蟲」以及海蛇尾。
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高級工程師龔躍華介紹,儘管「管狀蠕蟲」近年來就有發現,但如此大規模和清晰地出現在冷泉周圍在我國卻是第一次發現。這種海洋生物依賴體內共生的硫化物氧化細菌為其提供營養,既沒有內臟,也沒有消化道。其生存原理是細菌吃硫化氫、甲烷氣體,而細菌是在管蟲肚子裡的,蠕蟲與細菌是共生的,細菌給管蟲提供能量。記者看到,「管狀蠕蟲」其樣子像竹節或者樹根,其實它是一種深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