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6號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2020-12-21 騰訊網

◎ 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通訊員 黃林叢 徐曉璐

隨著香檳酒摔碎,兩舷噴射出禮花的絢麗彩帶,全場響起熱烈掌聲。7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舉行。

「實驗6」號總投資5.175億元,設計總噸3990,船總長90.6米,型寬17.0米,型深8.0米,最大速度16.5節,續航力為12000海裡,定員60人,自持力60天。「實驗6」號是一艘採用國際最先進設計理念,科考能力突出的特種用途船舶,探測手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表示,「實驗6」號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發揮專業調查船與綜合科考船功能,大力提升我國地球深部結構和深海大洋極端環境探測研究水平。

「實驗6」號身懷絕技

這是國內首艘以地球物理勘探、地震採集和處理為主的現代化科考船,是「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由南海海洋所承擔建造。

簡而言之,「實驗6」號身懷多種「絕技」,既有進行地球物理專業調查能力的特長,還能夠滿足物理海洋、海氣相互作用、海洋化學等多學科的綜合考察需求。

不僅於此,它還具備在深海溝等極端環境下進行地形、地貌、海流、生物群落調查和取樣能力。它不知疲倦,擅長全球航行和全天候觀測,技術水平和考察能力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地震採集是科考船在目標海域底部投放海疷地震儀陣列,在船尾拖放氣槍震源和多道電纜,通過科考船以走航拖曳方式向海裡發射高壓空氣炮,利用人工源地震方法製造地震聲波,海疷地震儀和多道電纜採集地震數據後回收分析,通過分析獲取的數據可以解釋海域的地質構造情況,包括巖漿活動、地殼結構、板塊張裂等情況。」 南海海洋所造船辦公室總工程師蔡小陽對於「實驗6」號的成功下水,十分高興,「就像看到自己的兒子出世」。

下水現場。

為何建造「實驗6」號?

長期以來,海洋科學考察船一直是人類認知海洋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國在役各類海洋綜合科考船和專業調查船60餘艘,其中,加入國家海洋調查船隊37艘,遠遠少於美、俄、日等發達國家,滿足不了當前我國海洋事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尤其是科考船總體數量少、探測手段落後和探測能力低等因素,極大制約了我國海洋科學的發展,成為造成我國海洋科學長期落後的主要原因。

2018年11月,「實驗6」號正式開工建造。

為更好適應我國海洋科學事業的快速發展,深入推進實施海洋強國戰略,我國近年來加快了科考船建造的步伐。2018年5月,「實驗6」號項目通過國家發改委的評審;同年9月,南海海洋所與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籤訂建造合同,同年11月正式開工建造。

「新型」體現在哪?

「實驗6」號創新採用了控制氣泡幹擾的船型一體化設計技術,成功解決了快速性與抗氣泡幹擾性之間的矛盾。

「以前的科考船,更注重快速性,但往往忽視氣泡下洩對船底聲學設備影響,導致稍微在大一點的海況下,船底的聲學設備就會因氣泡影響無法使用。而我們這次採用的線型,通過採用內凹的小球鼻,僅犧牲較小的阻力,可以保證氣泡下洩最優的路徑,對船底聲學設備的影響可達到最小。」蔡小陽說。

「實驗6」號是國內首艘採用國際上最新、最先進的混合冷卻D型吊艙推進技術的科考船,解決了水下噪聲對探測精度的影響。

科考船一般利用大量聲學設備對水體、海底底質進行探測,這些聲學設備對水下背景噪聲,尤其是水中的噪聲源和氣泡非常敏感,儘量減小或消除這些噪聲,可大大提高探測精度。

「實驗6」號實際上就是一個海上流動實驗室。它在海洋上採集到的樣品,可及時在船載實驗室進行現場處理與數據分析,同步數據傳輸到陸基實驗室。

當站在駕駛室,面積巨大的作業甲板映入眼帘。「甲板面積約600m ,達到更高的4000噸級科考船水平。」 蔡小陽介紹,當前的綜合科考船普遍採用模塊化設計理念,每個航次可能搭載不同的科考儀器,大的甲板面積表明一次出航可搭載的科考設備種類多,可完成的任務多,能力強。

南海海洋所黨委書記、副所長詹文歡表示,作為重要的海上開放共享平臺,「實驗6」將成為我國一個先進的新型海上移動實驗室和探測裝備的技術試驗平臺,提升我國海洋探測能力和數據樣品獲取能力。

這艘科考船有啥用?

「實驗6」號將從事哪些「工作」呢?記者了解到,它承擔的「工作」可不少。比如進行定點和走航式海洋環境參數連續探測、海面常規氣象連續探測、海底地形地貌探測、底質採樣等。更重要的是,它能勝任考察數據系統集成、現場印證以及與陸基實驗室的數據傳輸與處理,以後都能大大滿足大氣、海面、水體、海底及深海極端環境等基礎科學考察的需求。

船舶下水並不意味著建造工作的完成,「實驗6」號下水後還要繼續進行船舶舾裝、內部裝修、設備安裝、系泊試驗等工作。「海試最為關鍵,主要測試船舶的建造質量是否過關,航行性能是否達到要求,各項子系統是否按規定安裝準確並順利運行。」蔡小陽說,「只有海試達到設計要求,運行平穩,確認系統與設備均無問題後方可交船。之後還需對科考系統進行長達數月的可靠性驗證航次,確認無誤後方可進行正式的科考任務。」根據建造計劃,「實驗6」號預計2021年入列服役。

南海海洋所副所長龍麗娟表示,這一國家海洋科考重器的投入使用,對於提高我國海洋探測能力和數據樣品獲取能力,開發利用海洋空間資源、油氣礦產和生物基因資源,維護國家主權與海洋權益,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編輯:劉義陽

審核:朱麗

終審:冷文生

相關焦點

  • 新型科考船「實驗6號」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據報導,關於「實驗6號」的下水暨命名儀式在廣州的中船黃埔造船廠舉行。「實驗6號」其本質上是一艘海洋科考船,它的研發成功,以及下水的成功對於我國未來的海洋科考事業,都是有著巨大的影響。我們為什麼需要研究「實驗6號」?
  • 「實驗6」號身懷絕技 海洋科考再添利器
    原標題:「實驗6」號身懷絕技 海洋科考再添利器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舉行。據了解,「實驗6」號船總長90.6米,型寬17.0米,型深8.0米,最大速度16.5節,續航力為12000海裡,定員60人,自持力60天。   「『實驗6』號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發揮專業調查船與綜合科考船功能,大力提升了我國地球深部結構和深海大洋極端環境探測研究水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說。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新型科考船「實驗6」號下水
    信息時報訊(記者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黃林叢 徐曉璐)海洋科學考察添新利器。7月1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舉行。該新型科考船被命名為「實驗6」號,預計2021年入列服役,是未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重要海上科技平臺。
  • 海洋科考又一利器,擁有世界最領先技術,我國「實驗6號」將完工
    號」科考船正式建造完成,並且下水後,成功被填補。「實驗6號」的誕生不僅為我國海洋科考再添利器,同時,也是我國自主科研實力的又一得意之作。什麼是「實驗6號」?它是一艘剛被命名不久的海洋科考船隻,它的全長為90.6米,型深為8米,型寬為17米,可以連續續航12000海裡,定員為60人,最大速度為16.5節,自持力可以達到60天。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重器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通訊員 黃林叢 徐曉璐7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儀式在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舉行。「實驗6」項目總工程師蔡小陽向記者介紹,該船設計總噸3990,總長90.6米,型寬17.0米,型深8.0米,最大速度16.5節,定員60人,續航能力達12000海裡,是目前國內3000噸級綜合科考船的旗艦船型,應用了不少創新技術。
  • 「實驗6號」成功下水,2021年正式服役,引領人類開啟大航海時代
    可以說,人類的大航海時代就是人類開展海洋科考的開端,進入到20世紀之後,特別是南極大陸被發現之後,很多科學家也紛紛加入到海洋科考的隊伍之中,更加專業,同時設備也更加先進,人類對於海洋的了解,也越來越多。人類為何要進行海洋科考?
  • 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考船實驗6號下水
    本報廣州7月19日電(記者姜曉丹)日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舉行。該新型科考船被命名為「實驗6」號,預計明年投入使用,是未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重要海上科技平臺。據悉,新船下水將極大提高我國深遠海的科考能力。
  • 【人民日報】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考船實驗6號下水
    日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舉行。該新型科考船被命名為「實驗6」號,預計明年投入使用,是未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重要海上科技平臺。據悉,新船下水將極大提高我國深遠海的科考能力。  海洋科學考察船是人類認知海洋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探測與研究海洋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平臺、基本工具與載體。
  • 剛下水的實驗6號科考船有何亮點?我們和總工程師聊了聊
    新京報訊(記者 張璐)7月18日,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在廣州下水,新京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這是目前國內3000噸級綜合科考船的旗艦船型,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預計2021年入列服役。
  • 海洋科考重器「實驗6」科考船交船入列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濤指出,先進的海洋科學考察船作為探測與研究海洋重要的實驗平臺,是深入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保障。「實驗6」科考船的交付入列,將進一步提升我國對南海島礁區與深遠海及大洋的探測和基礎數據獲取能力,為南海及其島礁國土安全、環境安全、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為服務國家在新時期經略南海、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提供有力的科技平臺支撐。
  • 海洋一號C衛星:南極繪圖圓滿完成,我國又添一極地科考利器!
    因此,遙感技術的出現無疑給南極的科考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幫助,如今我國在這一技術方面也拿到了絕對的話語權。我們都知道,全世界已經有超過30個國家在南極相繼建立了100多個科學考察站,但是即便如此,人們對南極的科考工作也一直是在以一種極為緩慢的速度推進的。
  • 「實驗6」號正式入列 明年一月將執行科考任務
    由我國自主建造的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考船「實驗6」號昨天(18日)在廣州正式入列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這艘科考船的入列,標誌著我國對近海、深遠海及大洋的探測能力進一步提升。「實驗6」號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考船是國家「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項目,總投資5.1億元,船長90.6米,型寬17米,續航力為12000海裡,定員60人,具備全球航行和全天候的觀測能力。
  • 【中國科學報】「實驗6」號科考船交付使用---中國科學院
    朱漢斌攝  12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交船暨入列儀式在廣州舉行。  張濤指出,先進的海洋科學考察船作為探測與研究海洋重要的實驗平臺,是深入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保障,「實驗6」號的交付入列,將進一步為建設海洋強國提供有力的科技平臺支撐。  「實驗6」號是國家發改委立項的中國科學院「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首個獲批准、第一個提前完工交付使用的建設項目,其總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探索二號」船正式入列 中國深海科考再添利器
    央視網消息:6月28日,我國全數配備國產化科考作業設備的載人潛水器支持保障母船——「探索二號」船,抵達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南山港,為崖州灣科技城深海產業發展再添利器。「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同時抵達三亞,近期將匯同「深海勇士號」與船舶進行適配工作,達到融為一體的聯合作業能力。
  • 黃埔文衝「實驗6」科考船在廣州交船入列
    12月18日,由黃埔文衝公司為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精心打造的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在公司長洲廠區舉行交船暨入列儀式。龍麗娟和向輝明分別代表中科院南海海洋所、黃埔文衝籤署了「實驗6」 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交船文件。隨後,龍麗娟宣布「實驗6」正式入列,並向船長授旗。
  • 我國將建全球首艘智能遙控、自主航行科考船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12月18日,中國船舶集團旗下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和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在珠海籤訂智能型無人系統支持母船設計建造合同。該船是全球首艘可智能遙控、自主航行的科考船,也是全球首艘實現空、海、潛無人系統協同作業的母船,可為我國拓展海洋科學、建設海洋強國、發展社會經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利器。
  • 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考船「實驗6」號正式投入使用
    新華社廣州12月18日電(記者張怡晟)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18日在廣州舉行交船暨入列儀式。「實驗6」號的投入使用,填補了目前國內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今天交付的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具備全球航行和全天候觀測能力,技術水平和考察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中山大學」號今天下水,全國最大最強
    「我命名你為『中山大學』號,願你承續並光大中山大學永恆的家國情懷,滿載一代又一代中大人和建設者的熱切期盼……」 28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這艘高大威武的科考實習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
  • 犁萬裡波濤——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船「三劍客」初戰告捷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 題:犁萬裡波濤——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船「三劍客」初戰告捷  新華社記者王立彬  2019年2月26日,我國「海洋地質十號」調查船完成印度洋科學考察,返抵廣州。此前「海洋地質九號」2018年12月完成入列首年調查科考任務,「海洋地質八號」同年8月赴南海北部海域,首航執行海洋資源調查任務。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負責人6日在此間表示,三條船成功實施首航作業,標誌著我國深海探測立體技術體系初步建成。
  • 海洋科學考察船下水了,它的名字是什麼?有啥功能呢?
    如果你學過人類進化史,就會得出一個結論,人類是從海洋中進化而來。一開始的人類只是普通的單細胞生物,後來逐漸演變成大量細胞,隨後形成了各種組織,進而進化成如今的人類。從古至今,人類就有一個探索海洋的願望,海洋科學考察團成為人類研究海洋秘密的重要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