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考重器「實驗6」科考船交船入列

2020-12-22 南方新聞網

南方網訊 12月1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交船暨入列儀式在中國船舶集團公司旗下黃埔文衝公司舉行。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濤指出,先進的海洋科學考察船作為探測與研究海洋重要的實驗平臺,是深入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保障。「實驗6」科考船的交付入列,將進一步提升我國對南海島礁區與深遠海及大洋的探測和基礎數據獲取能力,為南海及其島礁國土安全、環境安全、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為服務國家在新時期經略南海、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提供有力的科技平臺支撐。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黨委書記、副所長詹文歡在致辭中表示,「實驗6」科考船提前建造完成並交付入列,標誌著我所海洋科考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將為南海海洋所未來幾十年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法定代表人)龍麗娟和黃埔文衝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向輝明作為代表籤署了「實驗6」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交船文件。

據了解,「實驗6」科考船是國家發改委立項的中國科學院「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首個獲批准並第一個提前完工交付使用的建設項目,總投資5.175億元。船舶總噸3999,最大航速超過17節,續航力達12000海裡,定員60人(其中船員27人,科考人員33人),自持力60天,是當前國內3000噸級科考船的代表船型。「實驗6」具備全球航行和全天候觀測能力,以地球物理調查為主、兼顧多學科科學考察。

龍麗娟副所長表示,「實驗6」既突出地球物理專業調查能力,又能實施多學科綜合考察需求,既能開展近海淺水區、南海島礁區的科學考察,又具有極端環境下探測和取樣能力。投入使用後將面向國際海洋科學前沿和國家強國戰略重大需求,立足島礁、深耕南海,大力提升我國海洋科考探測能力,為我國海洋科學以及深海大洋區的極端環境研究提供先進的海上移動實驗室和探測裝備的技術試驗平臺,推動我國深遠海科學事業的發展,為維護國家主權與海洋權益,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起到極其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據了解,「實驗6」科考船於2018年 3月21日可行性研究報告獲正式批覆,11月16日正式開工建造,2020年7月18日下水暨命名,11月19日完成試航任務。「實驗6」建造負責人唐猛稱,作為國內首艘採用新型D型吊艙推進的科考船,「實驗6」操縱性優異,經試航過程實船測試,11kn時滿足DNV GL水下輻射噪聲SILENT A+S要求,是國內首艘滿足該水下噪聲符號的吊艙推進科考船。「實驗6」科考負載超過260噸,達到3000噸級科考船中的最高水平,與5000噸級科考船相當。同時,升降鰭板和地震空壓機首次採用國產化設備,邁出了科考船關鍵科考設備國產化重要的一步。無論在船舶的配置與性能上,「實驗6」都可與世界上先進的同噸級綜合科學考察船相媲美,總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投入使用後,不僅填補了目前國內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而且將成為我國3000噸級深海遠洋科學考察的主力船舶之一。

相關焦點

  • 實驗6號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實驗6」號是一艘採用國際最先進設計理念,科考能力突出的特種用途船舶,探測手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為何建造「實驗6」號? 長期以來,海洋科學考察船一直是人類認知海洋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國在役各類海洋綜合科考船和專業調查船60餘艘,其中,加入國家海洋調查船隊37艘,遠遠少於美、俄、日等發達國家,滿足不了當前我國海洋事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 新型科考船「實驗6號」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據報導,關於「實驗6號」的下水暨命名儀式在廣州的中船黃埔造船廠舉行。「實驗6號」其本質上是一艘海洋科考船,它的研發成功,以及下水的成功對於我國未來的海洋科考事業,都是有著巨大的影響。我們為什麼需要研究「實驗6號」?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重器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通訊員 黃林叢 徐曉璐7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儀式在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舉行。「實驗6」項目總工程師蔡小陽向記者介紹,該船設計總噸3990,總長90.6米,型寬17.0米,型深8.0米,最大速度16.5節,定員60人,續航能力達12000海裡,是目前國內3000噸級綜合科考船的旗艦船型,應用了不少創新技術。
  • 「實驗6」號正式入列 明年一月將執行科考任務
    由我國自主建造的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考船「實驗6」號昨天(18日)在廣州正式入列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這艘科考船的入列,標誌著我國對近海、深遠海及大洋的探測能力進一步提升。「實驗6」號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考船是國家「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項目,總投資5.1億元,船長90.6米,型寬17米,續航力為12000海裡,定員60人,具備全球航行和全天候的觀測能力。
  • 「實驗6」號身懷絕技 海洋科考再添利器
    原標題:「實驗6」號身懷絕技 海洋科考再添利器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舉行。據了解,「實驗6」號船總長90.6米,型寬17.0米,型深8.0米,最大速度16.5節,續航力為12000海裡,定員60人,自持力60天。   「『實驗6』號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發揮專業調查船與綜合科考船功能,大力提升了我國地球深部結構和深海大洋極端環境探測研究水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說。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新型科考船「實驗6」號下水
    據悉,新船下水將極大提高我國深遠海的科考能力,也標誌著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海洋科考事業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新船命名為「實驗6」號中科院廣州分院院長吳創之,中船黃埔文衝董事長盛紀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法定代表人)龍麗娟,黨委書記、副所長詹文歡等出席活動。
  • 海洋科考又一利器,擁有世界最領先技術,我國「實驗6號」將完工
    「實驗6號」的誕生不僅為我國海洋科考再添利器,同時,也是我國自主科研實力的又一得意之作。什麼是「實驗6號」?它是一艘剛被命名不久的海洋科考船隻,它的全長為90.6米,型深為8米,型寬為17米,可以連續續航12000海裡,定員為60人,最大速度為16.5節,自持力可以達到60天。
  • 黃埔文衝「實驗6」科考船在廣州交船入列
    12月18日,由黃埔文衝公司為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精心打造的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在公司長洲廠區舉行交船暨入列儀式。龍麗娟和向輝明分別代表中科院南海海洋所、黃埔文衝籤署了「實驗6」 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交船文件。隨後,龍麗娟宣布「實驗6」正式入列,並向船長授旗。
  • 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考船實驗6號下水
    本報廣州7月19日電(記者姜曉丹)日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舉行。該新型科考船被命名為「實驗6」號,預計明年投入使用,是未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重要海上科技平臺。據悉,新船下水將極大提高我國深遠海的科考能力。
  • 【中國科學報】「實驗6」號科考船交付使用---中國科學院
    朱漢斌攝  12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交船暨入列儀式在廣州舉行。  張濤指出,先進的海洋科學考察船作為探測與研究海洋重要的實驗平臺,是深入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保障,「實驗6」號的交付入列,將進一步為建設海洋強國提供有力的科技平臺支撐。  「實驗6」號是國家發改委立項的中國科學院「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首個獲批准、第一個提前完工交付使用的建設項目,其總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剛下水的實驗6號科考船有何亮點?我們和總工程師聊了聊
    新京報訊(記者 張璐)7月18日,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在廣州下水,新京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這是目前國內3000噸級綜合科考船的旗艦船型,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預計2021年入列服役。
  • 【人民日報】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考船實驗6號下水
    日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舉行。該新型科考船被命名為「實驗6」號,預計明年投入使用,是未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重要海上科技平臺。據悉,新船下水將極大提高我國深遠海的科考能力。  海洋科學考察船是人類認知海洋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探測與研究海洋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平臺、基本工具與載體。
  • 我國將建全球首艘智能遙控、自主航行科考船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12月18日,中國船舶集團旗下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和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在珠海籤訂智能型無人系統支持母船設計建造合同。該船是全球首艘可智能遙控、自主航行的科考船,也是全球首艘實現空、海、潛無人系統協同作業的母船,可為我國拓展海洋科學、建設海洋強國、發展社會經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利器。
  • 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考船「實驗6」號正式投入使用
    新華社廣州12月18日電(記者張怡晟)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18日在廣州舉行交船暨入列儀式。「實驗6」號的投入使用,填補了目前國內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今天交付的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具備全球航行和全天候觀測能力,技術水平和考察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青島海地所「海洋地質七號」科考船交付使用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12月19日上午,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海洋地質七號」科考船在威海石島黃海造船廠交付使用。「海洋地質七號」科考船,由青島海地所原「業治錚」號塢修升級改造而成,是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統一命名規則對「業治錚」號啟用的新船名。據了解,「海洋地質七號」(原「業治錚」號)調查船是以我國已故著名海洋地質學家業治錚院士命名的海洋地質科學調查船,是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投資建造的專業海洋地質科學考察船。
  • 全球首艘「無人機/無人船母艦」科考...
    該船是全球首艘可智能遙控、自主航行的科考船,也是全球首艘實現空、海、潛無人系統協同作業的母船,可為我國拓展海洋科學、建設海洋強國、發展社會經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利器,同時也有望成為中國造船業繼建造航母、豪華郵輪和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後的「第四顆明珠」。
  •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在這個航次中,「探索二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與「探索一號」科考船進行了多次聯合深潛作業。在此期間,「滄海」號著陸器在「挑戰者深淵」獨立進行了2次萬米搭載實驗,以進一步獲得地質、生物等深海科學資料和數據。
  •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科考任務開始返航
    在此期間,「滄海」號著陸器在「挑戰者深淵」獨立進行了2次萬米搭載實驗,以進一步獲得地質、生物等深海科學資料和數據。記者下潛日記:從"盛夏"到"深秋" 3千米海底6小時「深海勇士」號多次下潛為科學家提供了大量下潛作業的機會。總臺央視記者潘煥然也作為本航次唯一下潛的媒體記者,跟隨「深海勇士」號進行了下潛。潛入海底的感受如何?跟隨記者鏡頭一起去海底看一看!
  • 「海洋地質8號」科考海域附近,美、澳軍艦出現
    他們出現的海域,恰恰在我國科考船目前所在的位置附近。據國內多家媒體報導,近日,我國"海洋地質8號"科考船,在萬噸級護航編隊的陪同下,南下進行海洋地質科考任務。據公開資料顯示的航跡,此次海洋地質8號科考船從海南三亞港口啟航,一路南下,經過西沙群島、南威島與西礁,一直到金盾暗沙附近,稍作停留。後經我國南部海域北康暗沙、瓊臺礁(我國最南端出水礁),最終駛向九段線的最南端附近海域。
  • 中國首艘裝載國產化科考裝備的載人深潛器支持保障母船啟航
    來源標題:中國首艘裝載國產化科考裝備的載人深潛器支持保障母船啟航 中新社福州6月25日電 (江超雲)中國首艘裝載國產化科考裝備的載人深潛器支持保障母船——「探索二號」科考船,25日在位於福州市連江縣粗蘆島的馬尾造船廠啟航,駛向海南三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