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12月1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交船暨入列儀式在中國船舶集團公司旗下黃埔文衝公司舉行。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濤指出,先進的海洋科學考察船作為探測與研究海洋重要的實驗平臺,是深入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保障。「實驗6」科考船的交付入列,將進一步提升我國對南海島礁區與深遠海及大洋的探測和基礎數據獲取能力,為南海及其島礁國土安全、環境安全、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為服務國家在新時期經略南海、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提供有力的科技平臺支撐。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黨委書記、副所長詹文歡在致辭中表示,「實驗6」科考船提前建造完成並交付入列,標誌著我所海洋科考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將為南海海洋所未來幾十年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法定代表人)龍麗娟和黃埔文衝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向輝明作為代表籤署了「實驗6」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交船文件。
據了解,「實驗6」科考船是國家發改委立項的中國科學院「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首個獲批准並第一個提前完工交付使用的建設項目,總投資5.175億元。船舶總噸3999,最大航速超過17節,續航力達12000海裡,定員60人(其中船員27人,科考人員33人),自持力60天,是當前國內3000噸級科考船的代表船型。「實驗6」具備全球航行和全天候觀測能力,以地球物理調查為主、兼顧多學科科學考察。
龍麗娟副所長表示,「實驗6」既突出地球物理專業調查能力,又能實施多學科綜合考察需求,既能開展近海淺水區、南海島礁區的科學考察,又具有極端環境下探測和取樣能力。投入使用後將面向國際海洋科學前沿和國家強國戰略重大需求,立足島礁、深耕南海,大力提升我國海洋科考探測能力,為我國海洋科學以及深海大洋區的極端環境研究提供先進的海上移動實驗室和探測裝備的技術試驗平臺,推動我國深遠海科學事業的發展,為維護國家主權與海洋權益,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起到極其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據了解,「實驗6」科考船於2018年 3月21日可行性研究報告獲正式批覆,11月16日正式開工建造,2020年7月18日下水暨命名,11月19日完成試航任務。「實驗6」建造負責人唐猛稱,作為國內首艘採用新型D型吊艙推進的科考船,「實驗6」操縱性優異,經試航過程實船測試,11kn時滿足DNV GL水下輻射噪聲SILENT A+S要求,是國內首艘滿足該水下噪聲符號的吊艙推進科考船。「實驗6」科考負載超過260噸,達到3000噸級科考船中的最高水平,與5000噸級科考船相當。同時,升降鰭板和地震空壓機首次採用國產化設備,邁出了科考船關鍵科考設備國產化重要的一步。無論在船舶的配置與性能上,「實驗6」都可與世界上先進的同噸級綜合科學考察船相媲美,總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投入使用後,不僅填補了目前國內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而且將成為我國3000噸級深海遠洋科學考察的主力船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