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下水的實驗6號科考船有何亮點?我們和總工程師聊了聊

2020-12-19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張璐)7月18日,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在廣州下水,新京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這是目前國內3000噸級綜合科考船的旗艦船型,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預計2021年入列服役。

據了解,「實驗6」號總投資5.175億元,總長90.6米,定員60人,續航能力達12000海裡,自持力(中途不進行補給連續在海上活動的最長時間)達60天,可為我國海洋科學以及深海大洋區的極端環境研究提供先進的海上移動實驗室和探測裝備試驗平臺。

「實驗6」號設計有何亮點?將執行什麼任務?就此,新京報記者專訪了南海海洋所造船辦公室總工程師、「實驗6」號項目總工程師蔡小陽。

7月19日,「實驗6」號項目總工程師蔡小陽站在「實驗6」號科考船前。受訪者供圖

共設置各類實驗室16個 全船人員住艙均為平鋪

新京報:「實驗6」號是目前國內3000噸級綜合科考船的旗艦船型,這一船型適合什麼樣的科考?有何優勢?

蔡小陽:可以說,「實驗6」號填補了目前國內中小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以較小的船舶噸位獲得了較全的科考作業功能。能夠發揮噸位適中、快速靈活、節能環保、低噪穩定等特點,為我國研發的探測裝備海試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平臺。

通過高效節能型主機、優化住艙布置、合理分配用電負荷、優化科考作業流程、採用減振降噪等措施,「實驗6」號具有噸位小、操作靈活、科考功能強,油耗少、運行費用低、滿足綠色環保排放要求的特點。

新京報:能否具體介紹下「實驗6」號的設計亮點?

蔡小陽:「實驗6」號共設置各類實驗室16個,總面積超過330平方米,工作甲板面積達到600平方米,科考輔助面積超過470平方米。

「實驗6」號具備技術先進性和創新性。一個例子是,它創新採用了控制氣泡幹擾的船型一體化設計技術,成功解決了快速性與抗氣泡幹擾性之間的矛盾。

什麼叫氣泡幹擾?以前的科考船,更注重快速性,往往忽視氣泡下洩對船底聲學設備影響。這次採用的線型,通過採用內凹的小球鼻,僅犧牲較小的阻力,可以保證氣泡下洩最優的路徑,對船底聲學設備的影響可達到最小。

此外,「實驗6」號是國內首艘全船人員住艙均為平鋪的中型科考船,不設上下鋪,提高了居住舒適性。優化設計的露天作業甲板面積超過600平方米,達到4000噸級科考船的水平,大的甲板面積表明一次出航可搭載的科考設備種類多,可完成的任務多、能力強。

「實驗6」號還擁有綜合科考船中較高的航速,能縮短科考航渡時間。這條船的動力大,跑得快,由於電站功率配置優化合理,所用油耗小,推進儲備功率富裕,抵抗惡劣海況能力大大提高。它採用多種最先進的減振降噪措施,低速探測水下目標時,對生物沒有影響。

「實驗6」號是目前國內3000噸級綜合科考船的旗艦船型。攝影/蔡小陽

具備多學科科考功能 可探測11000米水深海底地貌

新京報:與「實驗3」號等科考船相比,「實驗6」號有什麼不同?

蔡小陽:因專業科考設備配置,未來「實驗3」號將更多執行物理海洋專業的航次,與「實驗6」號形成互補。

「實驗6」號是國內首艘以地球物理勘探、地震採集和處理為主的現代化科考船,可以實現11000米水深海底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探測和綜合海洋環境立體探測,總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什麼是地震採集?就是科考船在目標海域底部投放海底地震儀陣列,在船尾拖放氣槍震源和多道電纜,以走航拖曳方式向海裡發射高壓空氣炮,利用人工源地震方法製造地震聲波。海底地震儀和多道電纜採集地震數據後回收分析,通過分析獲取的數據可以解釋海域的地質構造情況,包括巖漿活動、地殼結構、板塊張裂等情況。

除了突出地球物理調查能力,「實驗6」號還強化了多學科綜合科考的功能,比如水文、氣象、生物、環境汙染調查等,以提高使用率。它相當於「海上移動實驗室」,有效科考負載超過150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新京報:建造「實驗6」號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蔡小陽:因為「實驗6」號配備了先進的地球物理探測系統,船載儀器設備繁多、複雜,而且大部分是新型設備,這就給船載儀器設備選擇、安裝與集成技術帶來了困難。

今年春節後,船臺建造進入復工復產階段,但受疫情影響,勞務人員比較缺乏。為此,黃埔造船廠採取激勵措施,同時積極和勞務人員所在地政府溝通協調,在當地政府許可下,安排大巴定點接回廣州。

另外,包括發電機組在內的許多大型船舶設備以及操控支撐系統、聲學設備在內的科考設備的生產運輸受到疫情影響,無法按原定時間到廠,其中還有許多進口設備。在這種情況下,船舶建造項目組與設備廠商溝通,密切關注當地政府或所在國家的政策,在其政策允許的情況下保障設備的生產運輸,以不影響船舶建造進度。

同時,項目組和船廠建造組、設計所設計師等舉行視頻會議溝通協調相關事宜,將疫情影響降到最低。

「實驗6」號從建造船臺轉到浮船塢,準備下水。攝影/蔡小陽

未來將進行船舶試航和科考設備試航

新京報:在此次下水後,正式服役前,「實驗6」號還將進行哪些工作?

蔡小陽:船舶下水並不意味著建造工作完成,下水後要繼續進行船舶舾裝、內部裝修。船舶內部還有很多設備需要安裝,要進行完善控制系統,調試設備等工作。因船舶下水時,往往帶有較強的震動,有可能對精密科考電子設備造成影響,所以一些關鍵的設備需要在下水之後才能展開安裝。

下水後各項設備安裝完成後,將在船廠進行系泊試驗,之後再進行海試,最主要的任務是測試船舶的建造質量是否過關,航行性能是否達到要求,各項子系統是否按規定安裝準確並順利運行。

海試達到設計要求了,運行平穩了,確認系統與設備均無問題後方可正式服役出海進行科考,服役後船東也會進行更全面的測試。

新京報:未來,「實驗6」號的試航有什麼安排?

蔡小陽:未來的試航分為船舶試航和科考設備試航。

船舶試航主要進行船舶設備和船舶性能指標測試,包括柴油機、推進系統等設備和航速、噪聲等指標測試。科考設備試航包含操控支撐系統、多波束測深系統、溫鹽深測量系統等設備的技術指標。

新京報:2021年服役後,「實驗6號」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蔡小陽:「實驗6」號是一艘無限航區(冰區除外)、具有全球航行能力的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

未來服務的主要科學目標包括:揭示南海島礁的地質穩態與生態安全機制、認識莫克蘭海溝-全球最淺海溝的結構與成因機制、揭示瓜達爾港地震和海嘯頻發的機制和其未來地震和海嘯風險等。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張暢 校對 李立軍

相關焦點

  • 新型科考船「實驗6號」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據報導,關於「實驗6號」的下水暨命名儀式在廣州的中船黃埔造船廠舉行。「實驗6號」其本質上是一艘海洋科考船,它的研發成功,以及下水的成功對於我國未來的海洋科考事業,都是有著巨大的影響。我們為什麼需要研究「實驗6號」?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新型科考船「實驗6」號下水
    7月1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舉行。該新型科考船被命名為「實驗6」號,預計2021年入列服役,是未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重要海上科技平臺。據悉,新船下水將極大提高我國深遠海的科考能力,也標誌著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海洋科考事業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 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考船實驗6號下水
    本報廣州7月19日電(記者姜曉丹)日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舉行。該新型科考船被命名為「實驗6」號,預計明年投入使用,是未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重要海上科技平臺。據悉,新船下水將極大提高我國深遠海的科考能力。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重器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通訊員 黃林叢 徐曉璐7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儀式在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舉行。「實驗6」項目總工程師蔡小陽向記者介紹,該船設計總噸3990,總長90.6米,型寬17.0米,型深8.0米,最大速度16.5節,定員60人,續航能力達12000海裡,是目前國內3000噸級綜合科考船的旗艦船型,應用了不少創新技術。
  • 【人民日報】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考船實驗6號下水
    日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舉行。該新型科考船被命名為「實驗6」號,預計明年投入使用,是未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重要海上科技平臺。據悉,新船下水將極大提高我國深遠海的科考能力。  海洋科學考察船是人類認知海洋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探測與研究海洋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平臺、基本工具與載體。
  • 實驗6號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7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舉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表示,「實驗6」號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發揮專業調查船與綜合科考船功能,大力提升我國地球深部結構和深海大洋極端環境探測研究水平。
  • 「實驗6」號正式入列 明年一月將執行科考任務
    由我國自主建造的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考船「實驗6」號昨天(18日)在廣州正式入列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這艘科考船的入列,標誌著我國對近海、深遠海及大洋的探測能力進一步提升。「實驗6」號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考船是國家「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項目,總投資5.1億元,船長90.6米,型寬17米,續航力為12000海裡,定員60人,具備全球航行和全天候的觀測能力。
  • 黃埔文衝「實驗6」科考船在廣州交船入列
    12月18日,由黃埔文衝公司為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精心打造的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在公司長洲廠區舉行交船暨入列儀式。龍麗娟和向輝明分別代表中科院南海海洋所、黃埔文衝籤署了「實驗6」 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交船文件。隨後,龍麗娟宣布「實驗6」正式入列,並向船長授旗。
  • 「實驗6」號身懷絕技 海洋科考再添利器
    原標題:「實驗6」號身懷絕技 海洋科考再添利器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舉行。據了解,「實驗6」號船總長90.6米,型寬17.0米,型深8.0米,最大速度16.5節,續航力為12000海裡,定員60人,自持力60天。   「『實驗6』號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發揮專業調查船與綜合科考船功能,大力提升了我國地球深部結構和深海大洋極端環境探測研究水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說。
  • 【中國科學報】「實驗6」號科考船交付使用---中國科學院
    朱漢斌攝  12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交船暨入列儀式在廣州舉行。  張濤指出,先進的海洋科學考察船作為探測與研究海洋重要的實驗平臺,是深入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保障,「實驗6」號的交付入列,將進一步為建設海洋強國提供有力的科技平臺支撐。  「實驗6」號是國家發改委立項的中國科學院「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首個獲批准、第一個提前完工交付使用的建設項目,其總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海洋科考又一利器,擁有世界最領先技術,我國「實驗6號」將完工
    號」科考船正式建造完成,並且下水後,成功被填補。「實驗6號」的誕生不僅為我國海洋科考再添利器,同時,也是我國自主科研實力的又一得意之作。什麼是「實驗6號」?它是一艘剛被命名不久的海洋科考船隻,它的全長為90.6米,型深為8米,型寬為17米,可以連續續航12000海裡,定員為60人,最大速度為16.5節,自持力可以達到60天。
  • 海洋科考重器「實驗6」科考船交船入列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濤指出,先進的海洋科學考察船作為探測與研究海洋重要的實驗平臺,是深入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保障。「實驗6」科考船的交付入列,將進一步提升我國對南海島礁區與深遠海及大洋的探測和基礎數據獲取能力,為南海及其島礁國土安全、環境安全、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為服務國家在新時期經略南海、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提供有力的科技平臺支撐。
  • 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考船「實驗6」號正式投入使用
    新華社廣州12月18日電(記者張怡晟)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18日在廣州舉行交船暨入列儀式。「實驗6」號的投入使用,填補了目前國內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今天交付的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具備全球航行和全天候觀測能力,技術水平和考察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實驗6號」成功下水,2021年正式服役,引領人類開啟大航海時代
    根據資料顯示,15世紀的歐洲,伴隨著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於是,很多歐洲的航海家都紛紛出海遠航,去尋找未知的大陸,北極和南極,也都是因此被發現的,此外,世界各地的文化,也在這個時期快速的融合。所以,通過海洋科考去分析海洋生態系統的變化情況,就可以幫助人類了解到目前地球的情況有多糟糕,特別是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下,海洋的臨界點在哪裡?氣候變化會對海洋造成哪些影響等,這些問題都關係到人類的明天。我國的海洋科考進展如何?
  •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
    在經歷了50天的海上航行和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的科學考察作業後,我國「探索二號」科考船日前結束了本航次的全部科考任務,開始返航。▌「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在這個航次中,「探索二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與「探索一號」科考船進行了多次聯合深潛作業。
  • 可實現11000米海底探測,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順利交船--上觀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報導:12月18日,由中國船舶集團第七〇八研究所研發設計、黃埔文衝建造的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成功交付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作為中科院南海所擁有的第6艘科考船,「實驗6」號總長90.6米、型寬17米、型深8米、滿載吃水5.5米、滿載排水量4319噸、總噸3999,定員60人,是第七〇八研究所為船東量身打造的最新一代3000噸級綜合科考船,可實現11000米水深海底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探測和綜合海洋環境立體探測,交付後將極大提升南海所的科考作業裝備水平,成為我國未來海洋科學考察的主力船舶之一
  •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科考任務開始返航
    在經歷了50天的海上航行和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的科學考察作業後,我國「探索二號」科考船日前結束了本航次的全部科考任務,開始返航。「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在這個航次中,「探索二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與「探索一號」科考船進行了多次聯合深潛作業。在與「奮鬥者」號萬米載人潛水器聯合作業期間,「探索二號」搭載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滄海」號視頻直播著陸器,成功與「奮鬥者」號實現了萬米洋底對接。
  •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科考任務開始返航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在經歷了50天的海上航行和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的科學考察作業後,我國「探索二號」科考船日前結束了本航次的全部科考任務,開始返航。▌「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在這個航次中,「探索二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與「探索一號」科考船進行了多次聯合深潛作業。在與「奮鬥者」號萬米載人潛水器聯合作業期間,「探索二號」搭載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滄海」號視頻直播著陸器,成功與「奮鬥者」號實現了萬米洋底對接。
  • 「中山大學」號今天下水,全國最大最強
    「我命名你為『中山大學』號,願你承續並光大中山大學永恆的家國情懷,滿載一代又一代中大人和建設者的熱切期盼……」 28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這艘高大威武的科考實習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
  • 報廢軍艦那些事(下):出身成分複雜的日本科考船宗谷丸號
    宗谷丸對於選擇「宗谷」為南極觀測船這件事上,有種說法稱,日本人比較迷信,就算是參與南極科考的科考人員都,「宗谷」號的運氣一向很好,因此科考隊人員認為「宗谷」可以讓他們平安地送回家。在此之後,「宗谷」號先後6次前往南極科考隊執行科考任務,為日本在南極的科考事業立下了赫赫戰功。動漫作品中的宗谷丸號與現實中的宗谷丸號不過鮮為人知的是,當時因為戰爭已經爆發號最初並不是一艘為科考任務而建造的,而是一艘在二戰之前就開始建造的老船,而且它先後扮演過商船、軍艦和科考船三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