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篇
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就在當時的秦國(現陝西)一帶廣泛流傳,又名秦箏。算起來,它已經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了。
古箏是一件古老的中國民族樂器,一共10級。戰國時期盛行於「秦」地,箏乃「真秦之聲也」,故而歷來就有「秦箏」之名。
關於箏的命名,有兩種說法,一說乃是有瑟分劈而來,另一說乃是因發音錚錚而得名。
古箏的起源傳說有兩類:一有種說法是為蒙恬所造,另一種說法是為瑟所簡化。
流派篇
傳統的古箏樂被分成南北兩派,現一般分為九派:
「真秦之聲」的陝西古箏(《秦桑曲》、《姜女淚》、《繡金匾》)
「中州古調」(或稱「鄭衛之音」)的河南古箏
(《高山流水》《哭周瑜》、《嘆顏回》和《蘇武思鄉》)
「齊魯大板」的山東古箏(《漢宮秋月》、《鴻雁捎書》)
「韓江絲竹」的潮州古箏(《寒鴉戲水》、《月兒高》、《錦上添花》)
「漢皋古韻」的客家古箏(《出水蓮》)
「武林逸韻」的杭州古箏(即浙江箏)(《月兒高》、《將軍令》、《海青拿天鵝》)
閩南地區的福建古箏
內蒙草原「雅託葛「 yatoke(蒙語)——蒙古古箏
伽倻琴(朝鮮箏)
構造篇
古箏的統一規格為:1.63米,21弦。古箏的面板大多數採用河南蘭考的桐木製造,框架為白松,箏首、尾、四周側板有紅木、老紅木(緬酸枝)、金絲楠木、紫檀等名貴木材,古箏的音質取決於面板和琴弦,周邊用料對古箏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紅木、紫檀、金絲楠木為佳。早期到近代也有過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區的箏又有多種定弦法,箏的新種類還有「蝶式箏」、「轉調箏」等。
好處篇
可以安撫情緒,靜心。在學習工作累了的時候,可以彈一下古箏,放鬆身心。學古箏可以提高氣質,修養,修身養性。
陶冶道德情操-「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音樂開發智力的潛能,陶冶道德情操的教化功能,是古今中外所證明並實踐的。特別是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寶庫中最璀璨的的樂器瑰寶的古箏,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天籟之音,具有滋養靈魂的作用,使習箏者潛移默化之中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提升氣質修養古箏是「仁者之器」是雅樂,常習者氣質趨於古典優雅,古箏學習是需要有傳統文化底蘊作為積墊和潤養的。
鍛鍊身心健康古箏演奏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身體配合綜合指法全身發力和運動,常彈對身體極好的鍛鍊。
富有魅力的特長,能在交際中成為焦點技不壓身,多才多藝都是人生的華彩。
古箏是相對比較容易學會,容易上手的一種樂器。一般來講,4、5歲的孩子通過練習古箏能獲得較好的樂感,提高聽音辨音的能力,一段時間以後就可以彈出比較簡單的小曲子了。有了較好的樂感聽音辨音能力,今後改學別的樂器,比如鋼琴、小提琴等,進程也會更快。
十大名曲
《漁舟唱晚》是傳統的古箏獨奏名曲。
《出水蓮》為廣東潮州客家箏曲。
《高山流水》為我國十大古曲之一。
《漢宮秋月》也是我國十大古曲之一。
《林衝夜奔》浙江箏派的代表曲目之一。
《侗族舞曲》表現了侗寨風情,抒發了侗家人兒女熱愛美好生活的歡樂情緒。
《寒鴉戲水》是「客家箏曲」中名作。
《東海漁歌》是張燕創作於七十年代的作品。
《香山射鼓》作於1980年,1983年在第六屆亞洲音樂論壇上被評為優秀音樂作品。
《戰颱風》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王昌元有感於上海碼頭工人與颱風頑強搏鬥的精神而創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