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愛箏不愛琴」,「奔車看牡丹,走馬聽秦箏」,廢棄來己久,遺音尚冷冷……何物使之然,憲笛與秦箏」,這些詩句,說明寧在唐代受到了廣泛的喜愛。從全唐詩中的一百五十多首涉及箏的詩歌中可以看出,寧除了被運用在宮廷歌舞、士大夫宴會、秦樓楚館都場合以外,還被文人、隱士、閨中少女少婦所彈奏以自娛,從箏樂器廣泛的運用範圍我們更可以看出,唐人聽事愛箏,唐代處處可聞箏聲。那麼,箏樂為何在唐代廣受歡迎呢?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箏樂兼有雅」與「俗」兩種迥異的音樂審美屬性;其次,箏樂本身的豐富多樣,也是它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
雅俗兼施
箏樂同時具有「雅」與「俗」兩種特性,是它在唐代被廣泛運用和喜愛的重要原因。我們可以從現存的箏曲中看出這一點。南梁蕭綱的《箏賦》中就提到「爾其曲也,雅俗兼施」,在下文中,他舉出了幾個例子,這幾個曲子分別是《雲門》、《四變》、《六列》、《鹹池》。其中的《雲門》和《鹹池》相傳是從黃帝到周朝時期創製的,這種兩種樂曲是屬於雅樂的。而在唐代,更多的箏曲被創製出來。這些樂曲較之前代的寧曲,風格上既有繼承,也有發展。
許冰在她的論文《唐代箏曲初探》中指出:「唐代的箏樂,從形成的歷史淵源、風格韻味、審美特徵等各種構成因素來看,大致為三種風格:繼承前代傳統,具有較鮮明中原漢族特色的『漢風』;展示域內外其他民族樂風採,具有較鮮明的民族特色的『胡風』;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和域內外各民族、各地區因素創造的新的『唐風』」。「漢風」箏曲,主要是繼承前代而來。而「胡風」和「唐風」的箏曲,則是唐代所特有的。這主要包括「具有龜茲風格」的樂曲《火鳳》、《伊州》、《團亂旋》、《蘇合香》、《蘇莫遮》、《回忽》、《扶南》、《庶人三臺》、《太平樂》、《劍器渾脫》、《輪臺》,和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和域內外各民族、各地區因素創造的新的作品」《迎君樂》、《還城樂》、《回杯樂》、《春鶯囀》等、這些箏曲,正體現了箏這種樂器能夠表現的範圍,不僅包括傳統的雅樂,也包括在唐代十分流行的融入各少數民族和西域音樂風格的俗樂。
箏的這種特點,是由它自身的形制所決定的。唐代廣為運用的箏,多為十三弦箏。據日本音樂學家林謙三考證,這十三弦的音分別是「宮徵羽宮商角徵羽宮商角徵羽」或「徵宮商角徵羽宮商角徵羽宮商」,此外,通過左手的按弦還可以發出變徵和變宮兩個音,而每一根弦通過左手按弦,又可以發出相鄰寧弦的音。這樣一來,箏的音域就比較寬廣了。箏的體積較大,共鳴箱也就大,所以寧的音量較大,箏的音色也相對清脆明亮。這都更為符合唐代所流行的「鄭聲」音調高方激越的特點。
除了本身的特點,箏的演奏指法也很多,據焦文彬先生在《秦箏史話》中的統計,這些指法主要有:『掩、抑、抽、撥、打、拍、遏、按、撮、樅、拂、撫、挑、擒、推、彈、犓、迴旋」等。用不同的演奏指法彈奏,同一弦所發出的事音也有所不同,這便使箏音更加豐富。使用不同的指法組合,能夠創造出更多不同的旋律,這就成就了箏樂旋律豐富,多變的特點,使之更適合演奏俗樂,所以箏樂在當時便深受人們的喜愛。除此之外,因為雅樂對音域的寬窄、聲音變化的要求並不高,所以箏也能用以演奏雅樂,即所謂「雅曲既闊,鄭衛仍倚」。箏這種樂器因為其自身形制特點、演奏指法的豐富和風格多樣的箏曲,而具有豐富的音樂表現力,故而在唐代,箏樂廣受喜愛。
音色多樣
等樂在唐代廣受歡迎,還因為箏樂器本身音色多樣,讓人能獲得不同類型的聽覺審美體驗。從箏詩中,我們可以看出唐人在欣賞樂時,獲得的不同審美感受。縱觀唐代首箏詩,大部分作品中作者都用一個或者數個單音節詞概括出箏樂給他們帶來的審美感受。這些單音節詞主要包括清「、「繁」、「曼」、「哀」等。下面,筆者將擇其要點,一一進行分析。
1、「清」——箏樂的弦樂屬性
唐代箏詩中,將箏的音色歸納為「清」的例子比比皆是,詩人們都認為事的樂音是清越的、清冷的,不僅多次寫到事的「清音」,還直接將箏稱作「清箏」,如:
新曲帳中發,清音指下來。(李濟《箏》)翠蛾發清響,曲盡有餘意。(劉禹錫《《冬夜宴河中李相公中堂命箏歌送酒》)趙瑟清相似,胡琴鬧不同。(白居易《箏》)札用萄竹弦楚絲,清唾宛轉聲相隨。(皎然《觀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軋箏歌》)清箏向明月,半夜春風來。(王昌齡《古意》)清箏何療繞,度曲綠雲垂。(李白〈邯鄭南亭觀歧》)
「清」,從水青音,其本意是指水或其他液體、氣體的純淨,無雜質的狀態,引申而出的含義很多,樂音上的清,一般解釋為清越,即樂音的清脆悠揚。詩人在詩中形容箏的樂音「清」,也多取清越的意思。但是這種「清」在嚴格意義上,並不能作寧樂具有代表性的特點,因為這個「清」,還常常被用以形容其他的弦樂器所發出的樂音,這一點,從唐代各種樂器詩中,都可以找到例子:
聲清冷冷鳴索索,垂珠碎玉空中落。(顧況《李供奉彈登篌歌》)促節縈紅袖,清音滿翠帷。(李世民《瑟琶》)弦清撥剌語錚錚,背卻殘燈就月明。(白居易《琵■琶》)清音雅調感君子,一撫一弄懷知己。(司馬逸客《雅琴篇》)代公存綠綺,誰更寄清音。(許裳《題聞琴館》)清琴有古調,更向何人操。(劉長卿《客舍贈別韋九建赴任河南韋十七造赴任鄭縣就便覲省》)黃卷清琴總為累,落花流水共添悲。(李嘉祐《聞逝者自驚》)煙耀飛兮播蟀吟,倚清瑟兮橫涼琴。(徐彥伯《淮亭吟》)送君無塵聽,舞鶴清瑟音。」(孟郊《同茅郎中使君送河南裴文學》)
上述詩句皆來自於不同唐代樂器詩。所描寫的是不同樂器的樂音這些樂器皆為撥弦樂,包括琴、瑟、琵琶以及雙篌。這些樂器與箏同屬於撥弦樂器,而它們樂音的共同特點「清」,都可以解釋為清越、清冷。是一種與潺潺流水極為類似的樂音。撥弦樂器的這種樂聲可以使人產生視覺上的聯想。音樂學中認為,「泛音分布及其遞減係數與自然泛音列越接近的音色,樂容易使人感覺純淨、透明;泛音分布與強度和自然泛音列差異越大的音色,越使人感覺渾獨,堅硬。」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弦樂多給人一種「清」的審美感受,也就是說,弦樂器的泛音分布和遞減係數都和自然泛音列比較接近。音樂學中還認為,「人聲和接近人聲的樂器音色、音質都容易使人產生溫暖感;而過於純淨,缺少泛音及缺乏微小顫動的樂器音色、音質則容易使人產生清冷感」。
上述提到的撥弦樂器的樂音,應該是接近於後者的,所以這種「清」的審美感受,同時也帶有清冷的含義。這是箏的音色特點之一,也是撥弦樂器音色的共同特點,在詩歌中已有所反映,體現著人們的審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