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愛箏不愛琴」——唐朝人為何如此熱愛古箏?

2020-12-06 我叫張銘瑞

「世上愛箏不愛琴」,「奔車看牡丹,走馬聽秦箏」,廢棄來己久,遺音尚冷冷……何物使之然,憲笛與秦箏」,這些詩句,說明寧在唐代受到了廣泛的喜愛。從全唐詩中的一百五十多首涉及箏的詩歌中可以看出,寧除了被運用在宮廷歌舞、士大夫宴會、秦樓楚館都場合以外,還被文人、隱士、閨中少女少婦所彈奏以自娛,從箏樂器廣泛的運用範圍我們更可以看出,唐人聽事愛箏,唐代處處可聞箏聲。那麼,箏樂為何在唐代廣受歡迎呢?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箏樂兼有雅」與「俗」兩種迥異的音樂審美屬性;其次,箏樂本身的豐富多樣,也是它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

雅俗兼施

箏樂同時具有「雅」與「俗」兩種特性,是它在唐代被廣泛運用和喜愛的重要原因。我們可以從現存的箏曲中看出這一點。南梁蕭綱的《箏賦》中就提到「爾其曲也,雅俗兼施」,在下文中,他舉出了幾個例子,這幾個曲子分別是《雲門》、《四變》、《六列》、《鹹池》。其中的《雲門》和《鹹池》相傳是從黃帝到周朝時期創製的,這種兩種樂曲是屬於雅樂的。而在唐代,更多的箏曲被創製出來。這些樂曲較之前代的寧曲,風格上既有繼承,也有發展。

許冰在她的論文《唐代箏曲初探》中指出:「唐代的箏樂,從形成的歷史淵源、風格韻味、審美特徵等各種構成因素來看,大致為三種風格:繼承前代傳統,具有較鮮明中原漢族特色的『漢風』;展示域內外其他民族樂風採,具有較鮮明的民族特色的『胡風』;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和域內外各民族、各地區因素創造的新的『唐風』」。「漢風」箏曲,主要是繼承前代而來。而「胡風」和「唐風」的箏曲,則是唐代所特有的。這主要包括「具有龜茲風格」的樂曲《火鳳》、《伊州》、《團亂旋》、《蘇合香》、《蘇莫遮》、《回忽》、《扶南》、《庶人三臺》、《太平樂》、《劍器渾脫》、《輪臺》,和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和域內外各民族、各地區因素創造的新的作品」《迎君樂》、《還城樂》、《回杯樂》、《春鶯囀》等、這些箏曲,正體現了箏這種樂器能夠表現的範圍,不僅包括傳統的雅樂,也包括在唐代十分流行的融入各少數民族和西域音樂風格的俗樂。

箏的這種特點,是由它自身的形制所決定的。唐代廣為運用的箏,多為十三弦箏。據日本音樂學家林謙三考證,這十三弦的音分別是「宮徵羽宮商角徵羽宮商角徵羽」或「徵宮商角徵羽宮商角徵羽宮商」,此外,通過左手的按弦還可以發出變徵和變宮兩個音,而每一根弦通過左手按弦,又可以發出相鄰寧弦的音。這樣一來,箏的音域就比較寬廣了。箏的體積較大,共鳴箱也就大,所以寧的音量較大,箏的音色也相對清脆明亮。這都更為符合唐代所流行的「鄭聲」音調高方激越的特點。

除了本身的特點,箏的演奏指法也很多,據焦文彬先生在《秦箏史話》中的統計,這些指法主要有:『掩、抑、抽、撥、打、拍、遏、按、撮、樅、拂、撫、挑、擒、推、彈、犓、迴旋」等。用不同的演奏指法彈奏,同一弦所發出的事音也有所不同,這便使箏音更加豐富。使用不同的指法組合,能夠創造出更多不同的旋律,這就成就了箏樂旋律豐富,多變的特點,使之更適合演奏俗樂,所以箏樂在當時便深受人們的喜愛。除此之外,因為雅樂對音域的寬窄、聲音變化的要求並不高,所以箏也能用以演奏雅樂,即所謂「雅曲既闊,鄭衛仍倚」。箏這種樂器因為其自身形制特點、演奏指法的豐富和風格多樣的箏曲,而具有豐富的音樂表現力,故而在唐代,箏樂廣受喜愛。

音色多樣

等樂在唐代廣受歡迎,還因為箏樂器本身音色多樣,讓人能獲得不同類型的聽覺審美體驗。從箏詩中,我們可以看出唐人在欣賞樂時,獲得的不同審美感受。縱觀唐代首箏詩,大部分作品中作者都用一個或者數個單音節詞概括出箏樂給他們帶來的審美感受。這些單音節詞主要包括清「、「繁」、「曼」、「哀」等。下面,筆者將擇其要點,一一進行分析。

1、「清」——箏樂的弦樂屬性

唐代箏詩中,將箏的音色歸納為「清」的例子比比皆是,詩人們都認為事的樂音是清越的、清冷的,不僅多次寫到事的「清音」,還直接將箏稱作「清箏」,如:

新曲帳中發,清音指下來。(李濟《箏》)翠蛾發清響,曲盡有餘意。(劉禹錫《《冬夜宴河中李相公中堂命箏歌送酒》)趙瑟清相似,胡琴鬧不同。(白居易《箏》)札用萄竹弦楚絲,清唾宛轉聲相隨。(皎然《觀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軋箏歌》)清箏向明月,半夜春風來。(王昌齡《古意》)清箏何療繞,度曲綠雲垂。(李白〈邯鄭南亭觀歧》)

「清」,從水青音,其本意是指水或其他液體、氣體的純淨,無雜質的狀態,引申而出的含義很多,樂音上的清,一般解釋為清越,即樂音的清脆悠揚。詩人在詩中形容箏的樂音「清」,也多取清越的意思。但是這種「清」在嚴格意義上,並不能作寧樂具有代表性的特點,因為這個「清」,還常常被用以形容其他的弦樂器所發出的樂音,這一點,從唐代各種樂器詩中,都可以找到例子:

聲清冷冷鳴索索,垂珠碎玉空中落。(顧況《李供奉彈登篌歌》)促節縈紅袖,清音滿翠帷。(李世民《瑟琶》)弦清撥剌語錚錚,背卻殘燈就月明。(白居易《琵■琶》)清音雅調感君子,一撫一弄懷知己。(司馬逸客《雅琴篇》)代公存綠綺,誰更寄清音。(許裳《題聞琴館》)清琴有古調,更向何人操。(劉長卿《客舍贈別韋九建赴任河南韋十七造赴任鄭縣就便覲省》)黃卷清琴總為累,落花流水共添悲。(李嘉祐《聞逝者自驚》)煙耀飛兮播蟀吟,倚清瑟兮橫涼琴。(徐彥伯《淮亭吟》)送君無塵聽,舞鶴清瑟音。」(孟郊《同茅郎中使君送河南裴文學》)

上述詩句皆來自於不同唐代樂器詩。所描寫的是不同樂器的樂音這些樂器皆為撥弦樂,包括琴、瑟、琵琶以及雙篌。這些樂器與箏同屬於撥弦樂器,而它們樂音的共同特點「清」,都可以解釋為清越、清冷。是一種與潺潺流水極為類似的樂音。撥弦樂器的這種樂聲可以使人產生視覺上的聯想。音樂學中認為,「泛音分布及其遞減係數與自然泛音列越接近的音色,樂容易使人感覺純淨、透明;泛音分布與強度和自然泛音列差異越大的音色,越使人感覺渾獨,堅硬。」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弦樂多給人一種「清」的審美感受,也就是說,弦樂器的泛音分布和遞減係數都和自然泛音列比較接近。音樂學中還認為,「人聲和接近人聲的樂器音色、音質都容易使人產生溫暖感;而過於純淨,缺少泛音及缺乏微小顫動的樂器音色、音質則容易使人產生清冷感」。

上述提到的撥弦樂器的樂音,應該是接近於後者的,所以這種「清」的審美感受,同時也帶有清冷的含義。這是箏的音色特點之一,也是撥弦樂器音色的共同特點,在詩歌中已有所反映,體現著人們的審美取向。

相關焦點

  • 箏韻古箏教學暑期新琴代購通知
    我們用專業負責的態度為您選購經濟實用的古箏,所有新購古箏均廠家直發,箏韻代購遠低於市場價格,請大家協助相互轉告轉發。️初學的朋友自己再琴行選購的時候,請注意:一是,初學不建議買高價古箏,很多特別高價的古箏都有水分。高級古箏都比較沉的,如果太輕飄了,不是好古箏。還有就是新手不太容易判斷高價箏是否是物有所值。
  • 清箏何繚繞,度曲綠雲垂:漫談古箏文化,品味古代人民的文化生活
    可能在很多人的腦海裡,都會將古代的「窈窕淑女」與箏聯繫起來。在古裝影視劇中,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帶著古箏的美女彈奏美妙的音樂,打動無數人心扉的場景。不僅如此 ,我們還可以在武俠劇中看到一些人用古箏作為兵器。據說,在戰國時期,古箏一開始是作為一種兵器存在的。
  • 第四屆中國古箏日「盛世國樂 箏韻天下」漢中片區活動舉行
    漢中文化網 hzwhwang.com 訊 10月7日,因疫情而推遲舉辦的第四屆中國古箏日「盛世國樂 箏韻天下」漢中片區大型公益推廣活動在久負盛名的張騫紀念館盛大舉辦。這份遲來的「愛」經過數月精心醞釀,以超震撼的龐大演出陣容、超驚豔的唯美視聽感受和新穎別致的策劃編排而驚爆觀眾的眼球,138名古箏演奏者同時飛指撥弦,勾挑按揉,《中華孝道》《請到漢中來》《我和我的祖國》等一首首悅耳動聽的古箏樂曲便從無數雙在箏弦上優美跳動的指尖飛出,百箏齊鳴,盪氣迴腸,至純至美的天籟之音,不由得不讓人感嘆: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
  • 孝道興華|箏箏琴聲,如夢秦夫
    古箏是一件古老的中國民族樂器,一共10級。戰國時期盛行於「秦」地,箏乃「真秦之聲也」,故而歷來就有「秦箏」之名。關於箏的命名,有兩種說法,一說乃是有瑟分劈而來,另一說乃是因發音錚錚而得名。古箏的起源傳說有兩類:一有種說法是為蒙恬所造,另一種說法是為瑟所簡化。
  • 「盛世國樂,箏韻天下」唱響中國古箏日南陽分會場隆重開幕
    「盛世國樂,箏韻天下」唱響中國古箏日南陽分會場隆重開幕5月19日,由博雅古箏古琴藝術中心承辦的「獻禮祖國70華誕·萬人齊奏·唱響中國古箏日」南陽分會場大型公益演出在南陽新田360廣場隆重舉行。活動現場本次活動也得到了南陽電視臺、今日頭條、南陽晚報、中華網、騰訊網、古箏網等新聞媒體單位的大力支持,並通過「66號公路俱樂部」公眾號用高畫質電視轉播車全程錄像,同步直播。活動現場弘揚國樂,傳承國粹,天人合一,百箏齊鳴。本次活動融合了古箏、茶藝、書法、太極、舞蹈等文化元素,共分「禮樂、國樂、童音、愛國、感恩」等五個篇章。
  • 古箏之「古」,箏樂之美
    古箏的正式名稱叫「箏」。多數研究者認為古箏大約是春秋戰國時代起源於秦地的一種樂器,因為它的歷史非常久遠,所以現在的人們多叫它「古箏」。1979年,江西貴溪仙水巖墓群出土了兩件木製樂器,專家將它們和「築」、「瑟」、「琴」幾種樂器比較,認為它們是古代的箏。
  • 含宮咀「箏」 各國的箏琴之聲
    除了中國本土有各種箏派外,隨著各個朝代與周邊國家的交流,箏也傳入其他地區成為當地民族樂器的重要角色,在韓國、日本、越南與蒙古,箏也廣受當地民眾喜愛。 古箏在國樂中是很受歡迎的樂器中國的箏,史家研究可追朔至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或更早,距今有兩千多年之久。因為久遠,所以又叫做古箏。在漫長的時光裡,歷經許多朝代慢慢改良,漢代的箏為12條絲弦,多用骨甲代指彈奏。
  • 動漫推薦《一弦定音》,利用古箏奏響青春的旋律
    被人吹爆的骨頭社作品《CAROLE & TUESDAY》和幾原邦彥做導演的《皿三昧》就不多說了,本次推薦一部同樣為四月新番作品《一弦定音》。《一弦定音》改編自アミュー創作的同名校園漫畫,與去年7月宣布動畫化,由動畫公司Platinum Vision負責製作,水野龍馬擔任導演。總的來看製作方面只能說是一般,但出來的成品卻可以說是一部佳作。
  • 古箏十大名曲的寓意你都懂嗎?來歷你都明白嗎?
    談起古箏十大名曲,想必喜歡古箏的朋友沒人不知道,更是讚不絕口、連連稱讚!可是這十大經典名曲的由來和寓意你都明白嗎? 下面咱們就來說一下古箏十大經典名曲的寓意和來歷吧! 第一首呢自然是家喻戶曉的《漁舟唱晚》了!這是一首傳統的古箏獨奏名曲。
  • 「翡翠箏團」來啦!孔學堂500個現場觀眾席位,等你來報名!
    親愛的市民朋友們,12月12日,孔學堂「溪山踏歌行」系列舞臺公益演出再度來襲,屆時孔學堂將特邀中國著名箏團組合「翡翠箏團」,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中華箏會副會長周展,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浙派古箏代表人盛秧與諸多組合成員為廣大市民奉上中國民族器樂組合演出,讓您感受風格古典與時尚並存的演奏技藝,進行浸入式的視聽體驗。
  • 古箏好學嗎,一般一個學古箏的人大概需要花費多少錢學會
    彈奏古箏是很多現代白領們、還有現在的00後、10後孩子們比較喜愛的活動之一。他們更喜歡在聒噪的環境中,選擇一個安靜、寧靜的棲身所在。所以都選擇彈奏古箏,而他們也是一群有想法的附庸風雅的人群。但是有些人在對古箏產生濃厚興趣的同時,也是比較糾結於古箏是否好學這樣的一個問題,那麼古箏好學嘛?
  • 00後追捧的古箏,有啥不一樣?
    潤寶跟3位還在學音樂的年輕的古箏愛好者,聊了一下關於新式古箏的變遷和發展,果然受00後追捧的古箏就是很不一樣!一起來看看他們推薦了哪幾款你不知道的隱藏好箏。雙弧箏雙弧箏,顧名思義,即面板和底板同樣呈弧形的箏,是在傳統古箏型制的基礎上,對共鳴箱結構進行改良的新品種。
  • 中國古箏驚豔世界:人有貴氣,風度自來
    編輯編輯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筆下,古箏可以是「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箏人悲怨聲」,可以是「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也可以是「珠聯千拍碎,刀截一聲終」……在其傳播與傳承的過程中,因地域環境、政治經濟、語言文化及民俗民風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 「箏鳴文亭湖、燈秀藍水灣——助力創建文明城古箏展演」
    10月17日,我縣舉辦「箏鳴文亭湖、燈秀藍水灣——助力創建文明城古箏展演」活動。縣政協主席馬崇峰,縣委副書記韓耀輝,縣委常委、統戰部長黃金果,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志魁,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侯凌雁,副縣長劉文博、曹紅波,縣政協副主席劉清華出席活動。
  • 古箏十大名曲分別是什麼?
    古箏十大名曲分別是什麼?古箏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特色樂器,古箏音樂在我國歷史上更是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古箏音樂中產生了許多具有傳世價值的名曲,讓我們看看有那些吧!《漁舟唱晚》古箏曲目四級名曲《漁舟唱晚》是一首頗具古典風格的河南箏曲。
  • 中國古箏知識要覽
    古箏還被稱之為雲箏、瑤箏、秦箏、銀箏、素箏等。古箏這種樂器彈奏時,可以令傾聽者沉醉於其優美的曲調而久久不能自已。古箏也是古代社會各階層人們喜愛的樂器之一。二、古箏的起源根據考古專家的研究,在我國西周時期,古箏已經開始廣泛流傳於秦地。
  • 箏鳴文亭湖 燈秀藍水灣 本周六晚成武將舉行古箏展演
    箏鳴文亭湖 燈秀藍水灣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營造濃厚的創城活動氛圍進一步推進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工作我縣將舉辦古箏展演活動活動時間2020年10月17日晚19:00活動地點微信公眾號看直播箏鳴文亭湖 燈秀藍水灣助力創建文明城成武古箏展演節目單1、合奏《我和我的祖國》
  • 古箏彈奏難不難學?什麼年齡適合開始學習
    古箏歷史悠久,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流傳和發展,從早期的只有幾條弦,逐漸增加到現在常用的二十一弦,由早期的絲弦改為現在的金屬弦。古箏的面板與底板一般用梧桐木製造,側板、箏首和箏碼一般用硬木製作,不同的木質做工,音色也會有差別。
  • 古箏《西域隨想》賞析
    《西域隨想》,這首美妙的西域風格箏曲,仿若把人們帶到了那個美麗的地方,遼闊的沙漠、悠長的駝隊、漂亮的新疆少女還有那滿樹晶瑩的葡萄。這首古箏曲《西域隨想》,是以新疆音樂為題材,並運用了現代創作技法的一首具有狂想曲特徵的古箏曲。通過下面幾個方面對箏曲《西域隨想》進行較為詳盡的分析。
  • 最經典的一首古箏詞,與《琵琶行》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詞人是誰?
    古箏是中國重要的彈撥樂器,距今約有2500年的歷史。相傳,箏最早是戰國時期的一種兵器,有「箏橫為樂,立地成兵」的記載,後因體積龐大,被遺棄,故此箏成了專門的樂器。古箏由於音色悠揚、音域廣泛、演奏技巧豐富、彈奏姿態高雅等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