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其實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每本書留給我們的回憶除了其中講述的故事或道理外,還有看這本書時發生在書外的故事。
這次國慶假期初中同學聚集時,我們不經意間就談到了當年一起看《基督山伯爵》時的往事。那時我們還都是小P孩,那時候沒有手機也沒有電腦,為了「逃避」學習,除了在外面野跑就是看課外書。
我第一次看這本書時是初二,當時鍋巴姐在看,聽著她和別的同學談論書中的故事,我也很感興趣,於是到圖書館借了這套書,每天晚上偷偷的看,愛不釋手。現在回想起來初中是我最快樂的校園生活,只是時間太久了,只是記得那時快樂感覺,卻記不清發生的故事的細節了。所以聚會過後,我第二天我便從書架上找到這套書(上下冊)翻看起來。
提到本書的作者大仲馬,很多人也許第一反應想到的是《三個火槍手》,其實《基督山伯爵》要比《三個火槍手》好看得多~下面就侃侃我對這本書的感受,為了不影響大家的閱讀體驗,本文不會涉及太多書中的情節。
鄧蒂斯在春風得意的時候迎來了人生的低谷,這其中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客觀原因是當你生活突然改觀的時候,總難免會遭人嫉妒,有人窺伺你的地位,有人垂涎你的女人,有人渴望你的金錢,所以要麼就超高調讓人不敢惹你;要麼就超低調不被別人知道。從劇情的發展看來超低調似乎作用不大。
從主觀上看,年輕的鄧蒂斯太過善良,太輕易的相信別人。其實他本來都即將被赦免了,只是他多說了一句話,導致牽連出法官維爾福的拿破崙黨父親,為了保住自己的仕途,維爾福改變了釋放鄧蒂斯的初衷,而是將他打入了牢獄。言多必失啊,可此時的鄧蒂斯還以為維爾福是個好人呢。
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很多小人,但同時也會遇到不少好人,甚至遇到自己的貴人。法利亞可以說是鄧蒂斯的貴人,而鄧蒂斯反過來也是法利亞的貴人。
法利亞對基督山寶藏的執著讓人以為他瘋了,可寶藏的確是真實存在的呀!有些事就是這麼不合常理,你又憑什麼就認為是扯淡呢?求人不成,法利亞開始了自救,開始挖地道逃脫----越獄和肖申克的救贖是不是受了這本書的啟發呢?怎料上天跟他開了個玩笑,他挖錯了路但卻遇到了鄧蒂斯。
當時正是鄧蒂斯自暴自棄的時候,法利亞來到了他的身邊。從此他們過上了亦師亦父,亦子亦徒的生活。
一晃幾年過去了,鄧蒂斯學會了法利亞的知識和技能,他們也將開啟越獄之路。偏偏法利亞犯病了----貌似腦血栓,而鄧蒂斯為了照顧他而放棄了獨自逃脫的機會,他為他放棄了一個人的自由,他還他以基督山的寶藏。這一切都不是交易,而是真情。最終法利亞還是亡故了,鄧蒂斯將自己偽裝成法利亞的屍體逃出了牢獄並開始了他的報恩和復仇之旅。
起初我覺得鄧蒂斯之所以復仇成功,並不是因為他的智慧也不是因為的他身手,而是因為他的富可敵國。沒有足夠的財富作為依靠,他再聰明絕頂也無法使仇人陷入他精心布好的局,因為這麼大的一個局所花費的金錢是窮小子根本無法企及的。
即使他可以憑藉智慧一點點的積累起財富,可真到那個時候他還有力氣復仇嗎?即便他身手了得可以手刃仇人,可是仇人那麼多他殺得過來嗎?即便都殺了,又怎會有從仇人最痛處擊敗他的那種快感呢。
讀到後來我才恍然發現,他復仇的成功其實歸功於他的善良。若不是他的善良,不是他甘願放棄逃走的機會而留下來照顧生病的長老,法尼亞長老又怎會將基督山的寶藏贈予他呢?
而又正是這種善良讓鄧蒂斯獲得寶藏後選擇了先報恩之後才是復仇。那些幫助過他的人,他都報答了恩情,讓他們擺脫困境,這也從側面告訴讀者與人為善,自己為善,善有善報。最後他寬恕了仇人的孩子,既然仇人已經得到了懲罰,何必不學會寬恕呢?而莫萊爾也因為他父親當時對鄧蒂斯的恩情得到了基督山的所有財富,發現原來這本書也是講因果的。
國慶假期還剩一天時間,小夥伴們要不要也找這本書來讀讀~保證讓你讀到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