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婚姻,孟非曾在《非誠勿擾》上說過這樣一句經典的話。
「結婚這件事,裡面一定要有愛,沒有愛是不行的。但是我認為,結婚不能僅僅是因為愛,更重要的是因為習慣。」
在親密關係中,你要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理解之後,再習慣傾聽,習慣表達,習慣理解。
一場好的婚姻裡有愛也有包容,相互扶持,甘於共同守護最簡單的幸福,學會帶著愛去經營婚姻,是每個人通往幸福婚姻的必經之路。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的婚姻都這麼美好。
瓊瑤曾說過:「一個失敗的婚姻,就是一場悲劇;結束一場悲劇,等於開始一場喜劇。」
近日,「新郎因買內衣不合身遭新娘拒接而提出離婚」一則新聞上了熱搜榜。
想必大家剛開始看到這則新聞時,覺得是女方無理取鬧,為了彩禮斤斤計較。
直到女方出來發聲,才得知並非她蠻不講理,而是男方並沒有把她當一家人,內衣不合身只是導火索。
陽先生一直認為是因為內衣買小了才導致婚禮取消。但實際上,兩家在溝通彩禮的金額上就已經產生矛盾。
從彩禮六萬八到八萬八,買衣服錢從一萬到兩萬,在這兩件事上男方對女方就已經積聚了一定的不滿。
關於內衣買小這件事,羅小姐一直在等著陽先生的道歉,而他的態度卻是「買不到,穿舊的不行嗎?」。
男方的態度,才是導致這場鬧劇的真正導火索。
婚姻是兩個人的事,婚姻生活是兩個人未來一起前行的日子,雙方同頻,才能有前路可行。
顯然,羅小姐與陽先生還沒真正體會過攜手同行的婚姻生活就已經敗給了種種細節。
如今新娘決定離婚,並且表示會將彩禮退還男方。
如果能及時止損,避免婚姻對兩個家庭更大的傷害,選擇離婚也無可厚非。
發生這樣的事情,兩個家庭都是輸家,同時兩人賠上了3年的光陰和感情。
其實,嘴上表達的「我愛你」不是真正的愛,能讓對方感受到愛的細節,才是真正的愛。從羅小姐與陽先生這件事更加說明了這一點。
那麼,親密關係相處中,到底有哪些細節需要注意呢?
學會傾聽
當你可以靜下來好好的去聽一下對方在說什麼,那麼對方一定會感受得到,你此刻是用心的,是真的站在他的角度上,去感同身受。
那麼對方也願意放下對你的固有的成見,帶你走進他的心裡,並且願意做出相應的改變。
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想要得到的是,對方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和感受,並且表達自己的理解之情。
為什麼要學會傾聽,因為我們可以在聆聽的過程中,理解對方的真實想法,那些沒有被說出來的話。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和對方互訴衷腸,不如試試這樣的表達:
親愛的,你能和我說說你內心的真實想法嗎?我很願意聽你說。
如果在傾訴的過程中,你們觀點出現了分歧,可以這樣表達:
親愛的,謝謝你跟我說了這麼多,如果我是你,也會有這樣的感受。
其實,親密關係的維護,沒有那麼複雜,只要我們可以和對方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用心的去聆聽對方的潛在需求,幸福就在咫尺。
學會表達
很多時候我們在親密關係中一廂情願地隱藏自己的需求,不敢自我暴露,結果只造成關係的疏遠與冷淡。
殊不知坦誠地表達自己才能更容易得到對方的理解與接納。
在親密關係中,向對方表達自己內心的需求都是對關係負責的方式。能夠明確表達,是親密關係裡的一種剛需。
人最深的情感需求就是要感覺到被愛。
但很多時候,並非我們沒有表達自己的愛意,而是表達之後,對方卻沒有接收到。
而這,就關係到了親密關係裡的溝通問題。
就好比新聞中,羅女士明明可以表達,「合身的新內衣是當地的風俗,是象徵好的預兆,內衣買小了,老人們會覺得寓意不好,所以我們認為應該得到你的道歉。」
當女方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時,男方也不會一股腦認為女方蠻不講理。
你要明白,表達是為了讓對方明白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如果伴侶們可以更多的敞開內心,耐心傾聽,那麼他們的婚姻會更幸福。
學會理解
在親密關係中,懂得比陪伴更重要,理解比在乎更難得。
而真正為關係帶來改變的,不是要求和指責,更不是威脅和恐嚇,而是理解。
當一個人可以更多的理解對方,對方不可能沒有任何變化。
我所指的理解並非情侶間常常在吵架時所說的氣話:
「我太了解你了,你那些壞毛病怎麼改都改不掉……。」
我所說的理解,是一種深層的情感理解。
不只是從對方的行為來猜測對方的心裡怎麼想,而是從對方的行為裡,你能感受到一種同頻的情感共振反應。
就拿羅女士與陽先生的事來說,內衣買小了的事情,即使陽先生不理解,相信未來婆婆同樣身為女性,也能理解尺碼大小究竟是怎麼回事,也完全可以理解未來兒媳婦的難題。
然而,他們都沒能理解。
如果真正能夠理解,問題也不會鬧這麼大。
無論是夫妻,還是婆媳,理解是最基礎的親密關係要素,只有理解,才能化解彼此的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