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正在熱播,其主題曲《知否知否》更是成為爆紅歌曲,成為了很多人歌單中的單曲循環。這首歌的副歌歌詞部分是直接用了李清照的《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不少觀眾表示,要是上學時有人把這些古詩詞編成好聽的歌曲,那背古詩詞將會是一件即簡單又快樂的事。
但是,前幾天一個朋友圈截圖卻刷爆了網絡,原因是一位朋友diss這首「古風」歌詞「為賦新詞強說愁」、「邏輯上狗屁不通,矯情而不知所云」、「還不如喊麥」!網友紛紛笑話其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不知是真傻還是假傻。那麼話又說回來,這首詞到底怎麼樣呢?作者李清照又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欣賞文學作品一定要結合作者的人生經歷和所處的社會環境。李清照作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她出生於書香門第,早年生活環境優越,是典型的大家閨秀。後期家道中落,金兵入侵,顛沛流離。所以她的詞很明顯的可以看出前期多為悠閒愜意,後期多為悲嘆身世,感物傷情。她的詞善用白描手法,卻又語言清麗,給人以非常充沛的感情衝擊,和「為賦新詞強說愁」這樣的描述是完全搭不上邊的。
李清照年少時生活在汴京,優雅的生活和宋人尚文的環境激發了她的創作熱情,她也是在這個時期寫出了這首著名的《如夢令》。此詞一出便轟動了整個京師,人們沒有想到一個年輕女子竟然有如此高的文學素養,以至於「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由此可見,那位發朋友圈diss這首詞的人,相信其文學水平應該可以秒殺整個宋文學圈了!
公元1101年,正值思春年紀的18歲少女李清照找到了一個如意郎君,他就是21歲的趙明誠。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點絳唇》
他們倆的結合可以說是珠聯璧合,琴瑟和鳴。趙明誠是太學生,從小家境貧寒,但是他們倆卻都有著很高的文化素養和共同的愛好。每當趙明誠初一、十五從太學放假回家時,他們就會流連於相國寺古董市場,買回他們所喜愛的碑文和書畫,共同把玩欣賞,探討評論,沉浸於歷史文化帶來的特有的藝術享受中。這時候的李清照是幸福得令人羨慕的。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
「心裡雖然怕情郎覺得自己不如這梅花好看,卻偏要將它插在雲鬢間,讓我的臉龐與花兒並置在一起,讓情郎比照著看看,說說到底哪一個更漂亮。」這將一個新嫁娘的小確幸表現的淋漓盡致,讓人看到了一個女子即甜蜜嬌羞又在情郎面前大膽直白的俏皮形象。
他們兩人有相聚,也有別離,但總體上來說,這段時光應該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時光,因為一場改變很多人命運的國難將要從天而降。
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使北宋朝廷完全崩潰,金人大舉南侵,北方漢族紛紛南遷躲避戰火。李清照獨自一人帶著十五車金石字畫去投奔在南京的丈夫趙明誠。在她的心中,這些收藏除了是價值連城的文物外,還是她和丈夫感情的見證,是兩人耳鬢廝磨的寄託。
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兩年後,趙明誠在調動中身染惡疾,病死於南京。這場變故徹底地將李清照打入了冰冷的深淵。李清照大病一場後,為保存她和丈夫收藏的這些文物書籍,去投奔了在洪州跟隨衛太后為兵部侍郎的趙明誠妹婿。但不久洪州淪陷,李清照只攜帶少量輕便書貼倉皇南逃。之後她便一直跟隨帝蹤,顛沛流離,文物散失大半。
公元1131年,李清照流落到紹興的一個鍾氏人家,一天晚上家裡進了賊,這些寄託著她和丈夫美好回憶的所有剩餘書畫皆被盜走,李清照無力追回,悲痛欲絕……至此,他們夫妻收藏的所有圖書文物基本上全部散失。
第二年,走投無路、孤苦伶仃的李清照遇到了一個書生張汝舟。張汝舟是進士出身,也許李清照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些許趙明誠的影子,便答應了他的追求,決定不顧世俗的偏見,孤注一擲嫁於他。但這其實是張汝舟覬覦李清照的收藏而偽裝出來的假象!當他後來知道李清照的收藏都已被盜空的時候,頓時性格大變,對李清照經常家暴,本性暴露無遺。而且李清照發現此人有營私舞弊、騙取官職的罪行,出身世家、有獨立思想的她沒有選擇隱忍,而是報了官,並要求離婚!
李清照雖被獲準離婚,但宋代法律規定,妻告夫要判處3年徒刑。所幸她原來的親友們大力營救,才在關押數日後將李清照從大牢裡救出來。
經歷了這次狗血的婚姻,李清照開始明白,她的生活再也無法回到從前了,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已經煙消雲散,能陪她作伴的只有那一腔的詩意了。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武陵春》
失去了對人世間溫暖與愛的希望,李清照把自己埋進了對其亡夫趙明誠的遺作《金石錄》的編輯整理中去。此後的歲月,只有詩歌和寂寞陪伴著她。
對了,陪伴她的還有酒!也許只有在酒後的半醉半醒時,她才能感覺到些許虛假的溫暖。
公元1155年前後,懷著對死去親人的綿綿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李清照在極度孤苦、悽涼中悄然辭世,享年約73歲。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醉花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