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做人是如此,寫書法亦是如此。只有把握好每個字的結構,才能寫得得心應手;只有注重筆畫的章法規則,才能寫出字的風骨。字就好比是人一樣,長相有千千萬萬種,同樣都是五官,每個人的五官卻又各有千秋,組合在一起的樣貌也是大相逕庭。由此可見五官的搭配是很重要的,所以要想寫好書法就要先寫好一個字的各個組成部分,而偏旁部首就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環。
「偏旁部首」常常被連在一起說,但是「偏旁」和「部首」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部首」是表義的偏旁,也可以說部首也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偏旁與部首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字與偏旁部首也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當各個部分達到最優狀態時,整體才能顯示出最好的效果。由此更加可以說明偏旁部首對於字書寫的重要性。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字就已經不計其數了,偏旁部首更是數不勝數。初學書法者要遵循複雜與常見兩個原則,去選擇要練習的偏旁部首。一個小小的偏旁部首,想寫好它就要在掌握基本寫法的基礎上不斷的變通,在不同的字中,它的大小、比例等因素都會影響字的形態。
以「橫折鉤」為例,橫折鉤這類的部首被稱為半包圍結構,還有全包圍結構。也就是四周都有框的字體結構,對於這樣的字寫起來務必要注意幾種形體,一個是長的、一個是扁的、一個是方的以及大型的方框。這其中包含的方框大小也不一樣,如果寫成完全的正方形就失去了書法的意義。綜上所述,在練習書法時也要注意筆畫中的姿態和形體上的要求。全包圍的字在書寫的時候還需要注意一些問題,首先是封不封口的問題,其次就是在寫大方框和小方框時需要注意的細節問題。在書寫的時候要注重中間搭配字與四周的間距關係,要接受比較多的這樣字的考驗,之後再寫起來對外框的處理就能很好了。
歐陽詢在《九成宮》中對於四框字的寫法還帶有隸書的痕跡,比較拘板一些。儘管到了唐朝的時候,楷書已經進入到了輝煌階段,然而在接下來的宋、元、明、清等時間仍繼續有發展。在學習唐楷的過程中要對楷書從古到今的整體演變的過程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偏旁部首有很多都是同類的,月和日,單立人與雙立人。類似於這樣的偏旁部首隻要寫會其中一個另一個也就會了。但世間萬物都不是絕對的,規律也不是適應所有的條件範圍的,任何事情都會有例外。
單耳和雙耳就是一對看似聯繫密切,但實際寫起來卻大不相同,單耳和雙耳看似簡單的幾筆,其實是很難寫的。它們二者一定要分得很清楚,首先單耳只在右不在左,雙耳可以在左可以在右,這是一個不同;另外單耳必須垂露,不可以選擇懸針;雙耳可以寫成懸針可以寫成垂露。在書法中有些豎筆可以寫成懸針便可以寫成出垂露,但是有些筆畫在豎筆當中只能寫成垂露不能寫成懸針,單耳就是這種情況。對初學者來講,遇到這一情況一定要多多的注意一下。
很多字在寫之前都應該先把它弄清楚,從文字學角度把文字弄明白,要對字意、字的內容都有所了解。不然人就會變成一個只會寫字的機器,而寫出來的這些字也都是沒有靈魂的字。同一個偏旁部首可以出現在不同字的上下左右不同的位置,那麼它的寫法就有不同的學問。這說明,對於同一個偏旁部首的研究,不能僅僅局限於一個字的一個位置,應該從各個角度去研究它,把它研究精細了,水平自然就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