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的生死影響著三國歷史,他為何不顧劉備反對,也要遠徵西川?

2020-12-19 歷史笑春風

#三國風雲錄#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檣櫓灰飛煙滅。」蘇東坡的這首《赤壁懷古》,讓我們對當年周瑜的英姿,有著無限的嚮往。我們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一直將「羽扇綸巾」的形象賦予了諸葛亮。其實,在歷史上,周瑜的形象正是「羽扇綸巾」。在赤壁之戰中,在周瑜的指揮下,孫劉聯軍火燒赤壁,大敗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在《三國演義》中,為了樹立諸葛亮的形象,作者將周瑜樹立為諸葛亮的對立面。他和諸葛亮多次鬥智,都落於下風。在《三國演義》中的「三氣周瑜」中,有一個情節,那就是周瑜想要用「假道伐虢」之計,奪取荊州。結果反被諸葛亮識破,將計就計氣死了周瑜。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三國演義》中周瑜的計謀。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一直對荊州念念不忘。他屢次催討荊州,都被劉備和諸葛亮用各種理由推脫。最後,劉備和魯肅約定,等到自己奪取西川之後,就歸還荊州。周瑜被曹操任命為南郡太守後,急於討回荊州,於是上報孫權,孫權又派魯肅前往催促。

誰知道魯肅來到荊州,和劉備、諸葛亮商議,催劉備趕快奪取西川,好歸還荊州。誰知道被劉備和諸葛亮以與劉璋都是漢室宗親,難以下手為由,把魯肅給堵了回來。魯肅無法,只得回去向孫權復命,再推遲一段時日。

周瑜從魯肅那裡得知情況後,對魯肅指出這是劉備、諸葛亮的緩兵之計。為了讓魯肅免受孫權的責罰,周瑜想了個辦法。那就是派魯肅去向劉備說,東吳願意出兵替劉備奪取西川,用西川和劉備交換荊州,不過劉備要提供錢糧。這樣一來,當劉備前來勞軍的時候,奪取荊州。這也就是古人的「假道伐虢」之計。

誰知道,這個計謀被諸葛亮識破。諸葛亮將計就計,明著答應周瑜的要求,暗地裡又做了準備。結果當周瑜來到荊州城下時,反而遭到了劉備軍隊的伏擊。周瑜多次和諸葛亮鬥智,至此被諸葛亮氣得箭瘡發作,一命嗚呼。在最終前,他被諸葛亮氣死之時,無奈的長嘆,「既生瑜何生亮」。

二、歷史中真實的情況。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和諸葛亮作為一對敵手,互相鬥智,精彩紛呈。在現實中,周瑜卻是另外一種狀況。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立下大功,成為孫權最為倚重的將領,掌管東吳的軍權。而諸葛亮作為劉備最倚重的文臣,主要負責領地的治理,雙方並沒有那麼多交集。所以說,三氣周瑜的故事,出自於作者的杜撰。

不過,《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小說,它裡面的很多內容還是借鑑歷史史實。作者對這些歷史事實進行了藝術加工,形成了這部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這段三氣周瑜故事裡面的情節,也是來自現實,不過,現實中的情況卻是完全兩樣。

在現實中,周瑜確實是要奪取西川,而且還根本沒有跟劉備商量。當時周瑜佔據著荊州的要地江陵,而劉備則佔據著荊州在江南的四郡。周瑜親自去見孫權,他向孫權建議,說西川的劉璋遭到張魯的侵略,自己願意和孫瑜一起去奪取西川。在奪取西川後,再吞併張魯。這樣,讓孫瑜留守奪取的土地,結好馬超。自己則返回荊州,與孫權一起去討伐曹操。這樣,就可以圖取北方了。孫權同意了周瑜的建議,周瑜回到江陵做好準備,但是在進軍的路上,在巴丘生病而亡了。

我們看歷史上的記載,就知道周瑜的奪取西川的舉動,和劉備、諸葛亮的《隆中對》發生了重大的衝突。因為跨有荊益是劉備、諸葛亮早就既定的目標。劉備是絕對不會甘心西川落入周瑜之手的。因此,周瑜此舉遭到了劉備強烈的反對。

劉備首先對孫權進行了抗議。他對孫權說什麼劉璋是自己的宗族,自己絕對不能看到劉璋被他人消滅。他還信誓旦旦地對孫權說,如果劉璋被東吳消滅,自己就要披髮入山,再也不過問世事。劉備的這種表現,得到了劉璋的信任,也暫時迷惑了孫權。等到劉備奪取西川後,孫權為此十分惱怒,不禁破口大罵,說劉備「猾虜,挾詐如此」。

與此同時,劉備在軍事上也預做了準備。他聽取了手下的建議,準備在周瑜的軍隊越過自己的防區,去攻打西川的過程中做手腳。這是因為西川和東吳控制的荊州中間擱著劉備的防區,所有的後勤物資都需要通過劉備的地盤。如果劉備對這些後勤部隊做手腳,就會給東吳軍隊帶來極大的困難。這也是東吳對劉備態度比較重視的原因。

不過,我們也從歷史記載看出,周瑜根本就沒有把劉備的反對態度放在心上。他向孫權建議後,得到孫權的許可,就率領軍隊走上了徵途。而且周瑜是病逝在進軍途中的,他逝世的地點巴丘就是長江邊的巴陵。可見,劉備的所有措施,對周瑜根本就沒有效果。

從這些跡象可以看出,劉備根本就不能制約周瑜的行動。在周瑜的進軍途中,既沒有劉備軍隊的阻截,也不見劉備的入山表演。如果不是周瑜在進軍途中病逝,三國的歷史就必然上演周瑜奪取西川的戰爭,那往後的歷史就不知道走向何方了。

三、周瑜為何要奪取西川。

周瑜奪取西川的目的,在他向孫權的建議中已經說明了。那就是奪取益州和漢中,然後回師與孫權一起發動北伐。在這個建議中,我們可以看到,周瑜的決策與諸葛亮的《隆中對》如出一轍。但是,如果僅僅從奪取地盤來看,周瑜的這個行動的意義是有疑問的。

這是因為,整個東吳的力量是有限的。在當時,東吳的力量橫鋪在整個長江之上。從江陵至江東,都是東吳的防區。雖然東吳實現了「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的戰略,可是由於力量有限,只能採取防禦的態勢。

而劉備則佔據了荊州在江南的四郡,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在當時,等於是東吳的軍隊處於與曹軍作戰的第一線,承擔著曹軍全部的壓力。而劉備的軍隊則躲在東吳的身後,坐享赤壁之戰的戰果。在這種情況下,周瑜不是想著改善自己的防禦態勢,反而要遠徵西川、漢中。而且在進軍的途中,還要通過劉備的防區。這種做法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周瑜的這種做法,有著幾種原因。首先,是周瑜對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認為自己能夠完成自己的目標。周瑜在經過赤壁之戰後,已經成為當時萬眾矚目的名將。曹操、劉備都對周瑜十分忌憚,不約而同地向孫權說周瑜的壞話。不過孫權並沒有上他們的當,而是更加信任周瑜。

周瑜也以自己的將才,支撐著東吳的半壁江山。周瑜是東吳最具有開拓能力的將領,活躍在各個戰場上。周瑜對於自己行動中的困難十分清楚,他也相信自己能夠克服這些困難。因此,周瑜才不顧劉備的強烈反對,開始了自己的遠徵。

其次,周瑜的這次行動,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周瑜的這次遠徵,成功的難度很大。可是一直作風保守的孫權,卻輕易的答應了周瑜的建議,這說明在兩者之間,還達成了不為人知的協議。那就是,東吳憑藉這一次遠徵,去對劉備的勢力施加壓力。

劉備是不甘居人下的君主,他一直有著爭奪天下的野心。在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據荊州南部四郡,休養生息,發展自己的勢力。在短短的時間裡,劉備就發展出一個強大的勢力。這讓孫權如同芒刺在背,十分不安。孫權為此專門將妹妹嫁給劉備,來改善雙方的關係。

周瑜對於劉備勢力的態度則十分直接,那就是吞併瓦解。在劉備見孫權借荊州的時候,周瑜就向孫權建議,將劉備扣押起來,用聲色來迷惑劉備。而周瑜自己則帶領關羽、張飛徵戰沙場。這實際上是直接吞併劉備的軍隊,孫權經過考慮後,沒有採納周瑜的建議。我們從這件事,就能夠看出,周瑜對於如何吞併瓦解劉備的勢力,是有成竹在胸的。

那麼,周瑜採取不合理的遠徵西川、漢中的軍事行動,就有了一個合理的解釋。那就是以遠徵西川為藉口,對劉備的勢力進行分割包圍,為下一步吞併劉備勢力做準備。如果周瑜順利地奪取了西川、漢中,實力大增的東吳,就對劉備的勢力沒有了依賴性。對於沒有發展的餘地,四面被東吳包圍的劉備勢力,被東吳吞併是遲早的事。

結語: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用「假道伐虢」的計謀,想要奪取荊州。結果被諸葛亮識破,反而遭受損失,氣急發病身亡。但是在現實中,周瑜是在奪取西川的行動中,病逝在進軍途中的。在周瑜採取行動的時候,劉備對此強烈反對,發表了很多過激的言論。但是,在周瑜根本就不予理睬,依然我行我素,對此劉備也只能無可奈何。

周瑜採取奪取西川、漢中的行動,一是相信自己的能力,二是為了下一步的戰略行動。他在奪取西川、漢中後,就徹底切斷了劉備發展的道路。在四面被圍的情況下,劉備的未來十分暗淡。這樣,周瑜就可以採取行動,徹底解決劉備這個問題。如果這樣,三國的歷史就會發生極大的變化,甚至不會出現三國也未可知了。因此說,沒有周瑜,就無三國,周瑜不死,也無三國。

相關焦點

  • 追隨過周瑜的龐統 在《九州劫》中也對劉備入主西川有大用
    月半叔帶你品歷史,玩遊戲,你們的月半叔又來了三國時諸葛亮對於劉備陣營的意義重大是旁人都替代不了的,諸葛亮不僅在劉備尚處顛沛流離時期時,就幫助其確立了如何立足天下的方針,還在劉備死後竭力輔助劉禪治理蜀國,並且多次北上完成既定的北伐中原匡扶漢室的理想
  • 周瑜死了——讀三國第57回
    在巴丘(今嶽陽樓附近),周瑜死了。周瑜接到諸葛亮的信札,哀憤填膺,箭毒復發,一命嗚呼。年僅36歲、正值盛年的周瑜結束了忠誠、戰鬥的一生。人總是要死了,周瑜的生命短暫卻輝煌,並不讓人哀痛,卻讓人扼腕。周瑜的早逝,孫權是有責任的。在聯合劉備抵抗曹操這件事上,魯肅是始作俑者。
  • 劉備還在西川苦戰,沒有支援的關羽,為何會孤軍北伐?
    但是後來在周瑜去世後,原本掌握在孫權手中的南郡遭受了來自曹魏的猛攻,魯肅向孫權建議將南郡借給劉備,讓劉備去跟曹操相互消耗,手下沒有能臣猛將的孫權暫時接受了魯肅的建議,於是荊州大半掌握在了劉備的手中。在劉備穩定了荊州局勢後,正打算按照諸葛亮的建議向益州進軍,沒想到益州牧劉璋主動邀請劉備入川,幫助自己迎擊漢中的張魯,劉備大喜過望,率軍進入了西川,留諸葛亮和關張趙留守荊州。
  • 明知劉備不是等閒之輩,劉璋為什麼還會引劉備入川
    三國是我們歷史上最特殊、最有意思的一段歷史時期。一部三國志,儘是魏楚吳三國互相之間的爾虞我詐。也是因為三國的特殊地理條件、實力的不均衡,而又互相對峙數十年,催生了無數的政治、軍事典例。劉備之所以能成為三國之一,首先要感謝的就是劉璋。因為在劉備獲取西川之前,整個蜀地是屬於劉璋父子的。也是因為劉璋引劉備入川,最終丟失了領地最終老死他鄉,被後世諷刺為無能人物的代表。劉璋被世人笑話了近兩千年。從後來的結果和當時的地理因素考慮,劉璋確實做了一件蠢事。
  • 回顧三國歷史,為何大家認為周瑜是小氣量,真正面目形象又如何?
    自從秦始皇統一天下,我們就建立了統一的國家,秦漢兩朝都是統一的國家,到了東漢末年,西晉統一之前,出現了一個特殊的時代---三國。三國是一個動亂、苦難的時代。三國同時也是個英雄的時代。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在這樣的時代有很多人為了國家的重新統一付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比如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盡瘁的諸葛亮、風流瀟灑的周瑜、堅韌不拔的劉備都是這個時代的英雄。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往往會產生一種錯覺:周瑜是個氣量狹窄的人,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的,他是一個非常忠誠而又英雄的人物。
  • 三國那些事兒:歷史上的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
    三國那些事兒:歷史上的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時間:2020-12-09 17:19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三國那些事兒:歷史上的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 三國演義是後人們非常熟悉的一部小說,明朝時期羅貫中將歷史上的三國改編成為了小說。
  • 描寫智與智的較量,莫如周瑜與諸葛亮的故事
    三國時期,周瑜與諸葛亮,一個是孫權的軍師,一個是劉備的軍師,誰更善用兵法、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裡?熟悉《三國演義》的人都非常清楚,周瑜軍事方面的才能不如諸葛亮。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周瑜是一個心胸極其狹窄,妒賢嫉能的人。他在赤壁之戰之後,被諸葛亮氣了三次,最後一次竟被活活氣死了。
  • 赤壁之戰,周瑜大智大勇贏得千秋盛名,劉備卻自私自利其心可誅
    三國歷史上有很多大型戰役,但能深刻影響歷史走向的,則非赤壁之戰莫屬。公元208年,曹操在基本統一中原後,旌麾南指,席捲荊州,長江以北幾乎已經盡入囊中。劉備和孫權這兩大武力集團,成為曹操的新目標。如果曹操能順利打贏這一仗,擊滅劉備、孫權,則漢末亂世將會提前結束,三國鼎立的局面也不會形成。危急時刻,劉備和孫權為情勢所迫,終於攜起手來結成孫劉聯盟,共同對抗曹操。孫劉聯軍在赤壁與曹軍相遇,一場大戰之後,孫劉聯軍以弱勝強,創造戰場奇蹟,擊敗了強大的曹操。此戰成為三國歷史發展的轉折點,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由此奠定。
  • 三國謀士排名前十的人物,荀彧墊底,周瑜第八,司馬懿第四
    第八名:周瑜周瑜21歲就跟著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來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帶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周瑜雖然是孫權的下屬,但是孫權對他非常的信賴以及無條件的信任。周瑜在赤壁之戰嶄露頭角,沒有周瑜就沒有赤壁之戰的勝利,就沒有孫吳政權,孫權稱不了帝,更何談有蜀漢。陳壽對周瑜的人格魅力描述為:「長狀有姿貌」意思高大的美男子。周瑜二十四歲娶了國色天香的小喬,家庭事業兩不誤,可謂人生如意。
  • 歷史上的周瑜是被氣死的嗎?周瑜的氣量真的小嗎?
    在三國的英雄中,周瑜是著名的一位,羅貫中為了襯託諸葛亮才德卓越,智慧非凡,在《三國演義》中把周瑜寫成一個心胸狹窄,嫉妒心很強的人。其實,歷史中真實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膽略過人」,「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 劉備娶了孫權之妹,孫權為兒子求婚關羽之女,為何被關羽辱罵拒絕
    在劉備和孫權的妹妹結親的時候,正是赤壁之戰後的時期。當時曹操的主力撤回北方,劉備和孫權忙於瓜分勝利果實。在當時,東吳的實力要遠比劉備的大,所以在軍事上,東吳佔有主動權。周瑜率領的東吳軍隊直取江陵、夷陵,達成了全據長江的戰略意圖。而劉備則掉頭南下,奪取了荊州在江南的長沙、桂陽、零陵、武陵四郡,有了自己的立腳點。
  • 《周瑜傳》會被拍攝下來肖戰扮演一個歷史英雄周瑜?周瑜將被激活
    三國主題一直是影視改編中的熱門話題,在歷史發展中,這IP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遺忘,而是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據悉,另一部三國影視劇《周瑜傳》將被拍攝。年輕的吳主孫泉依賴並害怕這個強大的哥哥,周瑜最終以赤誠贏得了孫權的信任。他們與劉備一起在赤壁大勝曹操建立了一個三方世界結構。自從孫尚香長大了鍾情周瑜,卻不得不為了孫劉聯盟而嫁給劉備。荊州一戰使劉備的雄心壯志得以彰顯,周瑜最終使他的生活力保江山穩定下來。
  • 三國「單刀赴會」背後的真實歷史:關羽狼狽不堪劉備吃了大虧
    公元208年,曹操統一北方之後,意氣風發,指點江山,意圖一舉統一天下,江淮地區的劉表、劉備,江東的孫權,成為他的攻擊目標。只要剷除這三個武裝集團,曹操一統河山就大局已定,試看天下誰與爭鋒,再也無人能與他匹敵。
  • 真實歷史上的劉備是怎麼樣的呢?他的性格真的有些柔弱嗎?
    相反,史書記載劉備「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 歷史上,徐州的車胄是他殺的,劉岱王忠是他打敗的,古城的蔡陽是他斬的,博望坡的夏侯惇于禁是他打的,赤壁之戰他親自帶兵參與並且被魏國官方認為是主力,取西川、奪漢中也是他自己帶隊的。而演義中把這些功勞全部歸給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了。
  • 「美人計」被世人津津樂道,屢試不爽,為何大都督周瑜卻失算了?
    赤壁之戰後,周瑜認為他們江東出力最多,荊州理所應當歸他們。劉備表面上沒有反對,不過暗地裡卻是在積極籌劃。經過一番爭奪,荊州最後落到了劉備的手中。周瑜氣得不行,就派魯肅前去索要。劉備為了穩住江東,聽從諸葛亮的意見給了魯肅一張欠條,表明荊州算他向江東借的,等取了西川再還。周瑜對這個結果很不滿意,他剛剛打勝了赤壁之戰,正是意氣風發,準備進軍中原的時候。劉備佔據了荊州就等於擋住了他進軍中原的道路,要是他一輩子取不了西川,那他豈不是一輩子都不能進軍中原?
  • 周瑜是個怎樣的人,為何三國演義中周瑜氣量小,還有三氣周瑜典故
    二氣周瑜:周瑜利用孫權的妹妹,借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之計,誘使劉備前來東吳,想趁機扣留劉備,逼迫諸葛亮交出荊州,諸葛亮早就猜出了孫權的計謀,教導趙雲如何破計,結果趙雲與劉備成功從東吳逃出,還把孫權妹妹給拐走了,周瑜率軍追殺劉備,但被諸葛亮早就安排好的接應兵力擊退,這一次周瑜的如意算盤又落空了,同樣大怒,再次大叫一聲,第二次箭傷迸裂,口吐鮮血,不省人事,這是第二氣
  • 既生瑜何生亮,小說裡氣度狹小的周瑜,史實氣度又如何?
    歷史上文學作品很多時候作者往往會站在某一方的角度,要麼抬高一個人要麼貶低一個人,當作者想要抬高的那個人所對立的那個人也很優秀的時候,勢必會被文學作品的作者在文字上壓低身段,甚至安排一些滑稽的事跡,今天來講講三國時期的周瑜,在三國演義這本文學作品中突出的人物特點,與歷史上載入史冊的周瑜到底有何不同
  • 劉備取西川之戰,劉備是如何度過自己的至暗時刻的
    劉備取西川,是促使三國鼎立局面形成赴任重要歷史事件,是對諸葛亮「隆中對」遠景規劃的重要實踐。以後世眼光看,劉備取西川的過程還是比較順利的,一路上沒遇到什麼大的麻煩。但我們如果站在當事人的角度看,可就沒那麼容易了,每走一步都是兇險萬分,每走一步都是提心弔膽,甚至可以說是劉備一生中最危險的至暗時刻。為什麼呢?
  • 三國時期劉備稱帝,關羽如果不死的話,會不會反對
    關羽是三國演義裡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但嚴格說來,關羽並不能算是三國時期的人,因為三國時期應該從曹丕篡漢自立算起,那個時候關羽已經被殺了。只不過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是從東漢末年開始寫起,而關羽在那個時代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讓人感覺到關羽似乎是三國裡面的人物。
  • 夷陵之戰之所以失敗,不能全怪劉備,看看他都帶的那些將領
    前言:三國這個紛爭的年代,不光出了很多的能臣武將,還有很多的精彩戰役被後人津津樂道,三大戰役想必大家都是聽過的,官渡之戰不用說,曹操擊敗袁紹統一北方,成為最大諸侯,赤壁之戰,周瑜擊敗曹操,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礎,夷陵之戰,劉備舉國之力伐東吳,最後戰敗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