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我們歷史上最特殊、最有意思的一段歷史時期。一部三國志,儘是魏楚吳三國互相之間的爾虞我詐。也是因為三國的特殊地理條件、實力的不均衡,而又互相對峙數十年,催生了無數的政治、軍事典例。
據不完全統計,在近代關於古代歷史相關題材的著作中,描寫三國時期的書籍是最多的。不僅僅是我們國家的各位學者、作家愛寫這類題材,我們周邊的日韓國家也非常喜歡這一時期的題材。就連遊戲,三國題材也是他們非常熱衷的一個故事背景。比如知名的:三國群英傳、三國志等等。
談起三國時期的人物,曹操、趙雲、關羽、諸葛亮、司馬懿、周瑜、呂布等當屬出場率最高,就連遊戲中的任務設定,這幾人也基本上都是同一類任務的前幾名。比如諸葛亮、司馬懿、周瑜基本上代表著智力的前三甲;呂布、關羽、趙雲代表著武力值這一領域的前三名。
今天給大家講的不是上面這幾位著名人士的故事,而是選取了一位非著名人士——劉璋。
讀過三國志或者看到小說三國演義的朋友們,可能對這一人物比較熟悉。劉備之所以能成為三國之一,首先要感謝的就是劉璋。因為在劉備獲取西川之前,整個蜀地是屬於劉璋父子的。也是因為劉璋引劉備入川,最終丟失了領地最終老死他鄉,被後世諷刺為無能人物的代表。
劉璋被世人笑話了近兩千年。從後來的結果和當時的地理因素考慮,劉璋確實做了一件蠢事。可我們如果沉下心來,從劉璋的角度就分析問題,也許我們會發現劉璋其實很憋屈,也許這個結果可能是最好的一個。
劉璋是繼承了他父親劉焉的官位和領地,當上了益州牧,統領了沃野千裡的四川。當年(188年)就是劉焉建議的漢靈帝實行州牧制度,加強地方權力的集成管理,間接的造就了地方勢力的割據和尾大不掉。漢靈帝採納了他的建議後,委派他為益州牧,封陽城侯,後病死益州,他的兒子劉璋當上了益州牧。
劉璋繼承的是他老爹留給他的一個爛攤子,外有背叛的自己割據漢中的張魯,內有黨派之間的互相猜忌。在劉璋父子入川之前,益州本地官員是最大的一派勢力,後來他們父子入川帶來了東州兵,所以就形成了東州和益州勢力的敵對形式。
當得知曹操要西徵張魯的時候,劉璋明白了下一個就是自己的西川了。而自己的益州,卻是剛剛平定了一場大叛亂,內部人心惶惶,而現在又有強敵曹操壓境。萬一張魯投降曹操,掉過頭來報復自己(張魯的胞弟乃劉璋所殺),那時候自己就真的是萬劫不復了。面對這外有強敵壓境、內有糾紛叛亂,劉璋確實無路可走了。劉璋就讓謀士張松給他出個主意,張松就提議引劉備入川,攻打張魯,藉助劉備的力量對峙曹操。加上當時劉備素有仁義之名,又和劉璋是同族,也能幫助壓一下本地的益州勢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至於是否是引虎驅狼,劉璋和他的幕僚們其實早就考慮清楚了,提出反對意見的黃權、王累這些人,他們也仔細聽過。不外乎,劉備是梟雄,讓這傢伙打張魯,最終不是引虎驅狼,反而成了引狼入室。可他們一想,劉備是狼是虎現在還不確定,可你們這些反對的益州派們和我離心離德,這我是已經確定的。劉備來了,我還有可能獲救;可劉備不來,一旦曹操如了川,你們這幫人還不知道如何殺我呢。思來思去,只能如此這般。
當我們讀三國的故事,不管是軍事還是智謀,都不要忘記政治這一維度。也許在軍事上、謀略上不是什麼高招,可卻是唯一正確的政治路線。
政治也就是代表著最高統治層的利益,如果無法保障他們的根本利益,哪怕軍事上、謀劃上多麼成功,對於他們也是無法接受的。失去權利的統治者,下場都是非常悲慘的,況且在當時就有一個現成的例子——漢獻帝劉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