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今年的聖誕節並不好過,疫情肆虐,醫院填滿,許多聖誕節的派對聚集和團圓都隨之取消。
但卻也是在這個季節,讓我重新思索聖誕節的意義和價值,決定趁這個機會來聊聊聖誕節的傳統和歷史,以及美式聖誕節文化的由來。
01聖誕節的由來:不是你想的那樣
這是一個耳熟能詳的聖誕節故事,根據《聖經》的記載,上帝因為愛著人類,將他的獨生愛子耶穌賜予人類。有天使去向牧羊人報佳音、有三位東方的博士來朝拜,而最終,耶穌生於伯利恆的馬槽。
嚴格說起來,《聖經》中並沒有註明,耶穌降生的日期是哪一天。根據歷史學家的考究,耶穌降生的日期更有可能是春天,畢竟寒冬之際,牧羊人不太可能在戶外牧羊。
而根據美國歷史資料報導,聖誕節慶祝的原型來自於羅馬的農神節。這一個月之中,奴隸成主子,平民主宰城市,整個城市的商家和學校淨空,全面來慶祝。教宗朱利斯一世選定12月25日農神節這天來改名為聖誕節,其用意有點像,平平都是要慶祝開趴,用上帝做藉口的話自我感覺會良好一些。
在西元6 世紀的時候,聖誕節傳遍整個歐洲。到中古世紀時,聖誕節完全取代農神節,慶祝方式依舊是狂歡狂喝,也是窮人一年一度可以"無限上綱"的時候,比如去富人家中要求"吃好穿好",和現在的慶祝方式有非常大的出入。
一直到19世紀,聖誕節的形象才被美國人徹底翻轉:由於過去聖誕節狂歡的慶祝方式常常讓場面失控,不但有群架暴動,還得派出警察鎮壓。
根據歷史記載,許多19世紀的上流社會分子決定將聖誕節"轉型",比如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所撰寫的《見聞札記》系列書籍中,將聖誕節描述為安逸祥和、暖心正能量,且被家人包圍的節日,同時也是無論階級背景,都能一同坐下來好好吃一餐的節日。
接著英國作家狄更斯所出版的《聖誕頌歌》更是將聖誕節加入樂善好施、對他人慷慨的元素,打破過去聖誕節的狂歡形象,成就了今日美國聖誕節的框架。
02延伸至每個角落,躲都躲不掉的聖誕文化
美國人的聖誕佳節,從感恩節的第二天開始,甚至黑色星期五的一大血拼過程,都是為了聖誕佳節做準備。在感恩節前開始布置聖誕花圈或裝飾的人也是有,但不免會招到一些人的訕笑,問你"是聖誕狂熱分子膩?怎麼不把感恩節放在眼裡,七早八早搶過聖誕節?"然今年疫情席捲美國,大家都想要一點開心的理由,因此在我身邊,甚至在11月就能看到聖誕樹和聖誕裝飾。
美國人的本事之一,就是把東西做大,聖誕節也不例外:每到12月,你所能想到的地方,都會被聖誕節的相關事務所填滿。以裝飾來說,除了傳統的紅配綠之外,近年來也加入金色系搭配亮紅色,銀色系搭配藍色這類的色系。
許多人會在自家門前擺起聖誕燈裝飾,有些甚至是全社區一起來的活動。
沒有疫情的情況下,人們通常會邊走邊喝熱可可,邊看著閃閃發亮的聖誕燈,邊對眼前燈光評頭論足。雖說乍看之下是比哪家最浮誇,但也看過燈飾裝得像只大怪獸,將所有的裝飾都"吐"在家門口的草皮前面,發揮著"沒有太多,只有不夠多"的精神。不想吹風的人,則會選擇駕車前往,在車上觀賞,一邊聽著聖誕歌曲一邊享受暖氣何樂而不為。
在家裡面,聖誕樹上掛滿吊飾,旁邊擺上聖誕襪,每天播放各種不同類型的聖誕歌,從輕音樂到爵士樂,走遍大街小巷都躲不過聖誕洗腦歌的來襲。
除此之外,洗手乳甚至是沐浴露會推出和冬季聖誕有關的香味,連好事多都會特別販售有聖誕外觀的面紙,讓你在擤鼻涕的時候都可以思想聖誕節的意義。其他諸如餐巾紙、蠟燭香氣、點心糖果,都會想辦聖誕節沾上邊。擺點白紅綠、加點薄荷巧克力或是拐杖糖當裝飾,延伸至生活的每個角落。
聖誕節的另外一個元素,則是期盼和等待,好比人類期待耶穌的降生,於是許多人也有聖誕倒數日曆,在聖誕節的前40 天開始倒數。這類的商品很多,但基本上就是一天打開一個口袋或窗戶,直到聖誕節那天。
於是口袋裡有代表聖誕節不同元素的商品、有的則是每扇窗戶背後都是一個耶穌降生的場景詩詞、或《聖經》經文,方便你講聖誕故事。也有些則是每個口袋裡都有一個小巧克力或是小玩具,而你必須努力阻止你的幼兒不在一天之內把40 個巧克力都全部吃完。
03聖誕節的家人團聚與送禮文化
好比我國過年過節要回娘家婆家一樣,聖誕節就是這樣的日子。假期前後的酒店和機票通常特別昂貴,每個機場幾乎都被擠得水洩不通,飛機不斷延誤停飛乃常有之事,是非常容易令人抓狂的旅行季節。但在見到家人以後,擁抱寒暄、大聲地說聲聖誕快樂,都會讓這一切陰霾一掃而空。
不同於感恩節,聖誕夜的團圓飯不一定要吃火雞。火腿或牛排也是選項,配菜則會有馬鈴薯泥或是烤四季豆等等。餐後還會附上蘋果派、南瓜派或是胡桃派,配上熱茶或咖啡來下肚。
當然,美國貴為文化大熔爐,不少民族都用不同的餐點方式來迎接聖誕節。比如我的猶太朋友就會在那天吃中國菜、我的留學生朋友吃印度菜,甚至不同國家的人會吃家鄉菜,滿足對家鄉的思念。
到了聖誕節一早,全家人會圍坐在聖誕樹旁拆禮物。禮物上得當著那個人的面拆,還得擺上"哇!這就是我想要的!真的太謝謝你了"的千篇一律反應和表情,好維持禮貌。
雖說美式文化看似直白,但大約有46% 美國人都會假裝自己喜歡禮物,好不讓送禮者受傷,即便你可能過幾天就會拿去轉送給其他人,表情還是要做好做滿。若抓破腦袋想不到該送什麼,乾脆全用購物卡取代,省力又省心。
為了省去必須和諸親友一一見面寒暄的氛圍,疫情之前,也有許多人選擇在聖誕假期時出國度假。把送禮的錢省下來,花在一趟旅程上,買下難忘的回憶:有人三代同堂去夏威夷好躲過芝加哥嚴峻的寒冬、有人每年定期帶家人從美西到北海道滑雪。
聖誕節的宗旨代表上帝給予人類無限的愛和希望,發展到今天,也意味著在這個季節,我們該學會把領受的豐盛給出去。
撇下所有的裝飾和擺設,疫情底下的聖誕節,其實在我看來更接近聖誕節的意義。或許我們少了羅馬人飲酒狂歡的機會、也少了過去美國人習慣的家人聚集。
只能戴好口罩和維持社交距離,並且耐心等候疫苗的發放,也等待疫情的好轉。在看似無望的漆黑之處,秉持著小小的希望,因為上帝差派愛子來到世上,我們得以在等待之中心存盼望。這在我看來,就是2020 年的聖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