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將至,《華盛頓郵報》等西方媒體認為,聖誕節等西方節日雖然在中國愈來愈受歡迎,但也越來越有中國特色,與西方側重家庭團聚和宗教氛圍的聖誕主旨相去甚遠。中國式聖誕往往被視為狂歡節,其主要形式是廣場喧囂、情人約會、逛街購物和贈禮問候,概而言之,就是「玩」。 (12月23日《中國青年報》)
原來,西方的聖誕節已成了「漢化版聖誕節」了。
聖誕節來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的年輕人,已經在按照自我特色、精神需要、民族思維模式,對它進行了「無意的改造」:成了中國式的狂歡節、中國式的樂呵節、中國式的浪漫節,富有中國特色的「減壓閥」和「情緒調節閥」,這也許正是漢文化、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所在,在文化大同已成為全球發展趨勢的當下,打造更多富有民族特色、本土特色的「漢化版洋節日」,才能讓中華文化在世界存在中,獨樹一幟,傲然挺立,令人側目。
時下的中國已經進入「壓力中國」、「快中國」,忙、茫、盲成為身不由己的發展節奏,焦慮,壓抑,高房價等讓不少人心有疲憊和倦怠,他們當然想藉助於節日,紓解情緒、調節心理。而傳統節日多太嚴肅,不苟言笑,缺乏妙趣和輕鬆,作為舶來品的聖誕節,聖誕樹上燈光閃爍、教堂裡共唱頌歌、送巧克力等、共度平安夜等形式,恰恰迎合和滿足了中國年輕人的「浪漫和輕鬆饑渴」,聖誕節就成了他們的「文化改造對象」,讓洋節日和自我精神發展需要、時代需要,完成了親密對接。正如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的看法,「當前輩們已無法再向年輕人提供符合時代要求的生活模式時,年輕人只能以在新環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為仿效的楷模,根據自己的切身經歷來創造新的文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文化拿來主義」,在這裡得到了落實,也不錯。
曾經,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聖誕節大舉進攻中國的時候,不少媒體都憂心忡忡,害怕下一代會被聖誕節等洋節日「收買」,加劇傳統文化的流逝。但從今天的社會進化、文化發展的現實路徑來看,還是有點多慮了,因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善於包容,成就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成為了中華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洋節日根本撼動不了傳統節日的「霸主地位」,而只能被「改編」、「漢化」。
據報導,當下的春節不僅是中國人的春節,也成了「世界性節日」,比如美國拉斯維加斯在每年的春節時也總是充滿了過年氛圍。每年一度的法國巴黎春節大遊行,不僅是華僑華人的一件大事,也成了當地法國居民期盼的一個歡樂節日等。優秀的文化註定沒有國界的限制,而會走向世界,受到不同膚色人的擁戴和歡迎。——「漢化版聖誕節」也正有這種積極的文化交融和世界融合,凸顯當下的中國,發展胸懷日益開放、日益包容、日益廣闊。
所以,為了快樂發展的需要,為了幸福發展的需要,為著和諧發展的需要,今天,讓我們為「漢化版聖誕節」也說一聲「大聲支持」!對激情狂歡的中國年輕人多一些深情的理解認同!讓洋節日也成為中國和諧發展、幸福發展的「本土性推動力」,讓國家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得到快樂、持久、和諧、包容的發展。
當然,狂歡不是癲狂而失去秩序,縱情也不是要忘記規則,紙醉金迷,在狂歡之餘,還是要多想想傳統美德中的含蓄、理性、淡定、節儉,讓聖誕節過得更有積極意義,更有民族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