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漢化」的洋節蘊含傳統美德

2021-01-07 中國文明網

讓「漢化」的洋節蘊含傳統美德

發表時間:2014-12-26   來源:蘇州文明網

  聖誕節至,《華盛頓郵報》等西方媒體認為,聖誕節等西方節日雖然在中國愈來愈受歡迎,但也越來越有中國特色,與西方側重家庭團聚和宗教氛圍的聖誕主旨相去甚遠。中國式聖誕往往被視為狂歡節,其主要形式是廣場喧囂、情人約會、逛街購物和贈禮問候,西方的聖誕節已成了「漢化版聖誕節」。   

  聖誕節來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的年輕人,已經按照自我特色、精神需要、民族思維模式,對它進行了「無意的改造」:聖誕節成了中國式的狂歡節、中國式的樂呵節、中國式的浪漫節,富有中國特色的「減壓閥」和「情緒調節閥」,這也許正是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在。在文化大同已成為全球發展趨勢的當下,打造更多富有民族特色、本土特色的「漢化版洋節日」,也是讓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融合創新的方式。   

  當下,中國已經進入快節奏的發展時代,年輕人往往想要藉助節日的休閒娛樂調節身心。作為舶來品的聖誕節,恰恰迎合和滿足了中國年輕人對浪漫和輕鬆的需求。聖誕樹上燈光閃爍、教堂裡共唱頌歌、送巧克力、共度平安夜等形式,讓洋節日和自我精神發展需要完成了親密對接。   

  曾經,不少人都憂心忡忡,害怕下一代會被聖誕節等洋節日「收買」,加劇傳統文化的流逝。但從現實來看,中華文化的「海納百川」註定了洋節日根本撼動不了傳統節日的「霸主地位」,而只能被「改編」、被「漢化」。其實,洋節日在「漢化」的同時,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在走向西方世界,如當下的春節已成了「世界性節日」,美國拉斯維加斯在每年的春節時總是充滿了過年氛圍,每年一度的法國巴黎春節大遊行,不僅是華僑華人的一件大事,也成了當地法國居民期盼的一個歡樂節日等。優秀的文化註定沒有國界的限制,反而會受到不同膚色的人的擁戴和歡迎。   

  所以,讓我們對享受聖誕的中國年輕人多一些理解,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多一些信任。當然,在狂歡之餘,還是要多想想傳統美德中的友愛、理性、節儉,讓「漢化」的聖誕節過得更有積極意義,更富有我們中華民族的內涵。(耿銀平)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371737&encoding=UTF-8&data=ACQwmQAAAAcAAADzAAAAAQAq6K6p4oCc5rGJ5YyW4oCd55qE5rSL6IqC6JW05ZCr5Lyg57uf576O5b63AAAAAAAAAAAAAAAvMC0CFAVS6Q3oqK48yduHWhInksuTkIRmAhUAhJSkKgmNh7kTUQpKbxgPUAzwyEw.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371737&encoding=UTF-8&data=ACQwmQAAAAcAAADzAAAAAQAq6K6p4oCc5rGJ5YyW4oCd55qE5rSL6IqC6JW05ZCr5Lyg57uf576O5b63AAAAAAAAAAAAAAAuMCwCFEvUp83i1n9nshd0t9d89_xU25XZAhR_nl6FC8iTA2xWhdaFq3rGgx202w..&siteid=7

相關焦點

  • 「洋節」到底要不要過?
    「洋節」,顧名思義,就是歐美等西方國家的節日。近年來,在國際化大潮的影響和部分商家的炒作下,一些「洋節」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一些「洋節」的衍生產品也吸引了很多年輕消費者。「洋節」的盛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些國外節日,如情人節、聖誕節,在國內的流行程度甚至都超過了國外,反觀中華千年歷史中所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到如今似乎只變成了一個放假的理由,傳統節日氣息匱乏,多少人都在感慨,年味變得越來越淡了。「洋節」該不該被抵制,傳統節日又該何去何從?對此,人們看法不一。
  • 我們不過「洋節」
    洋節,主要是指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感恩節等歐美西方國家的節日。這些節日因其特殊的宗教色彩和另類風情,並被摻入一些土洋結合的因素,曾一度受到一些中國人的盲目追捧。部分商家也藉機造勢,營造氣氛,吸引消費者。洋節的社會影響有變大趨勢,甚至變味兒。
  • 「洋節」這天,到底應該怎麼過?
    愚人節搞怪、萬聖節製作南瓜燈、聖誕節裝點聖誕樹……過「洋節」已經走進越來越多國人的生活,或為談資,或付諸行動。洋節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甚至讓許多傳統節日都相形見絀。一些人發出感嘆:「中國沒有哪個傳統節日能像聖誕節那樣,讓所有年輕人狂歡。」也有人呼籲「必須抵制『洋節』,這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背棄」。
  • 關於商家不以任何形式過「洋節」的倡議書
    關於商家不以任何形式過「洋節」的倡議書 2020-12-17 18: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理性分析如何對待傳統節日和洋節
    按理說蘊含著自己民族國家文化的傳統節日,應該是深受本國人民喜愛的,每當傳統節日都會有熱烈的慶祝活動,大到國家層面,小到個人家庭都會有一定的儀式或者活動。比如中國的元旦跨年活動、除夕全家歡聚,或者是中秋吃月餅賞月,端午的龍舟比賽。
  • 珍惜每顆糧食 繼承傳統美德
    珍惜每顆糧食,繼承傳統美德。從古至今,節約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浪費現象也越來越嚴重。我們應該引起高度重視,這種現象不能在學校發生!學校要加強發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傳統教育,培養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2020-12-04 14: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家長怒斥:過什麼洋節?正能量東西就是你們敗掉的,你們怎麼看?
    「過什麼洋節?現在社會正能量的東西,就是在你們身上敗掉的」。原來這是某家長在怒斥某培訓機構借著11月1日萬聖節的機會,搞親子活動。洋節就不應該過,孩子沒有分辨能力,攪和一起過最終也算是混淆視聽,分不清東南西北。 因此我完全支持堅決不過洋節,更不能蹭著洋節搞活動,混淆孩子的認知才是犯罪。」網友們認為中國人就該有自己的節日,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從小開始培養。
  • 繼承中華傳統美德 弘揚敬老愛老新風
    繼承中華傳統美德 弘揚敬老愛老新風 2020-12-25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 傳統節日為何漸行漸遠? ::
    面對一項中國重要傳統節日有可能被別國申請為文化遺產,國內反響強烈。湖南省嶽陽市迅速掀起「捍衛」端午節行動。在「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工作交流會上」,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也曾焦慮地說,有著悠久歷史的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如果國外申報成功,我們該有多麼尷尬?我們還有何顏面去見列祖列宗?
  • 敬畏中華傳統美德從敬仰最具傳統美德的文字開始
    中華傳統美德,從敬仰最具傳統美德的文字開始。
  • 培訓機構帶孩子過萬聖節被家長怒懟,中國人該不該過洋節?
    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萬聖節,和聖誕節、感恩節一個樣是西方的傳統節日。為了慶祝萬聖節,孩子們會裝扮成各種各樣鬼怪的樣子走上街頭,逐家逐戶地敲門,口中還會念念有詞,「快給糖果,否則就搗蛋!」其實,中國過洋節不過是商家的促銷噱頭罷了。各個洋節的頭等主題是娛樂、消費,是賺錢。至於這是什麼節,有怎樣的文化內涵並沒有人在意。而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人們越來越重視我們的傳統文化的回歸,開始抵制過洋節。近日,一段培訓機構的家長接孩子,質問培訓機構帶孩子的視頻上傳到網絡,引發網友熱議,「中國人該不該過洋節?」
  • 哈工大學生舉報宿管阿姨過洋節 善意不得善報最遺憾
    11月26日,有網友微博發帖稱,哈爾濱工業大學宿管阿姨在感恩節當天為表示感謝,送學生糖果,卻有一名學生威脅舉報她過「洋節」。27日,哈工大回應稱,阿姨送巧克力是善意,學生留言提醒阿姨也是善意。學校不提倡有宗教色彩的「洋節」進校園,堅決禁止宗教活動進校園。  從實際效果看,這名微信名為「有趣的」學生實現了舉報震懾的目的。
  • 《芸汐傳》:一個陽光少女的傳統美德圖鑑
    韓芸汐集積極樂觀、自強不息、仁愛善良的中華傳統美德於一身。生活縱然不常有波瀾壯闊的雄渾史詩,涓涓溪流也有水滴石穿的柔性力量。「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苦是韓芸汐人生的補藥:臉上的疤痕帶給豆蔻年華的她諸多煩擾;奉旨成親卻差點被趕走;為查明真相隻身涉險,身負重傷昏迷等,韓芸汐歷經各種磨難,卻沒有自怨自艾,依然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風力掀天浪打頭,只須一笑不須愁」。
  • 【喜報】成都華商理工兩項目獲四川省中華傳統美德案例二等獎
    為深入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文件精神,進一步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職業教育深度融合,展示職業院校美德教育工作成果,四川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學會組織開展了中華傳統美德典型案例遴選工作
  • ...傳統與現代社會的普遍困境——以陳來「儒學美德論」為中心的討論
    這裡推送的唐文明先生《美德倫理學、儒家傳統與現代社會的普遍困境》一文,是這一系列第5篇文章。本文圍繞陳來先生《儒學美德論》一書的觀點,對儒家倫理思想的本質進行了詳細探究。至於李明輝用康德意義上的道德之善和自然之善來詮釋儒家傳統中的義利之辨,其實更為恰當的理解是,義指向善,但義在儒家傳統中更是一種與仁、禮、智、信並列的美德。李明輝所提出的另一個對他的論證更為關鍵的例子,是對孔子回答宰我三年之喪的分析,他以康德意義上的「存心倫理學」詮釋之,其實對這個例子更好的詮釋,恰恰是基於「孝」這個儒家傳統中特別看重的美德來理解孔子的回答:正是孝的美德提供了一種非功利性的動機。
  • 現實的社會,這些傳統美德你丟了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在古代講五常「仁義禮智信」,儒家思想更有五論「天地君親師」,這些即是為人處世的道理,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美德!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佔第一位的。漢文帝劉恆,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孔子得意弟子仲由,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裡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還有花木蘭「替父從軍」,嶽飛的「精忠報國」,都是體現孝道的一種表現!
  • 網友:怪不得都愛過洋節
    春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燃放煙花爆竹也有幾百年上千年的歷史了吧!也不知道怎麼了老有要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聲音。說煙花爆竹汙染空氣。我就納悶了老祖宗都燃放那麼久了也不見環境汙染。怎麼到了近代還就成了環境汙染的來源了。因為那些說鞭炮汙染環境的人只是看中了其他的利益而忽視文化遺產的傳承。
  • 四川職業院校積極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這些中高職院校獲得一等獎
    近日,在全省各職業院校積極組織師生精心準備下,全國職業院校「傳承的力量」微視頻大賽省級複賽、中華傳統美德典型案例徵集、四川省職業院校「扶危濟困扶弱助貧弘揚傳統美德」主題演講比賽獲獎情況公布。據了解,活動組委會組建專家評審組,按相關標準和要求評選出各獎項,並將「傳承的力量」微視頻大賽省級複賽一等獎作品和中華傳統美德典型案例所有獲獎作品推薦報送至中國職教學會。
  • 「漢化版聖誕節」也是文化盛宴
    (12月23日《中國青年報》)原來,西方的聖誕節已成了「漢化版聖誕節」了。而傳統節日多太嚴肅,不苟言笑,缺乏妙趣和輕鬆,作為舶來品的聖誕節,聖誕樹上燈光閃爍、教堂裡共唱頌歌、送巧克力等、共度平安夜等形式,恰恰迎合和滿足了中國年輕人的「浪漫和輕鬆饑渴」,聖誕節就成了他們的「文化改造對象」,讓洋節日和自我精神發展需要、時代需要,完成了親密對接。正如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