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過「洋節」

2020-12-21 風神秀吉

洋節,主要是指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感恩節等歐美西方國家的節日。這些節日因其特殊的宗教色彩和另類風情,並被摻入一些土洋結合的因素,曾一度受到一些中國人的盲目追捧。部分商家也藉機造勢,營造氣氛,吸引消費者。洋節的社會影響有變大趨勢,甚至變味兒。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文件精神,每個國人都應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體現自身文化特色,彰顯華夏文明悠久厚重的歷史,自覺抵制過洋節,過好中國傳統節日。為此,對廣大商戶倡議如下:

1、應不以洋節為噱頭進行任何形式的促銷活動及節日宣傳、營造節日氣氛。對「情人節鮮花」「聖誕平安果」「聖誕樹」等洋節商品不進行包裝、營銷。

2、應大力宣傳中華傳統節日,守護民族傳統,增強文化自信;主動向顧客、親人及朋友宣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做傳統文化的踐行者、傳承者。

3、應理性地看待西方節日,不盲目效仿、不跟風、不媚外、不組織、不參與洋節的聚會與狂歡;不轉發與洋節有關的簡訊、微信等。

每個民族都有其傳承的節日,這是民族凝聚力的維繫。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在此,我們倡議大家拒絕過洋節從我做起,傳承文明,過中國節。

眼看著公曆12月份了,一些所謂的西方節日又要到了,在前些年的時候,每當到了這個是我國的『聖誕節』氣氛感覺比國外都要濃鬱,不僅超市裡要單獨開闢一個專櫃來擺放過聖誕節用的東西,連馬路邊都是擺攤賣『平安果』的小販,讓人不僅懷疑自己身處何處?

其實所謂的『平安果』就是普通的蘋果裹上幾層漂亮的包裝紙而已,但是價格卻是翻倍的漲,那時候一兩塊錢的蘋果包裹好以後能買到十幾塊錢,貴的,也就是包裹的層數多的,能買到一百多塊錢!

但是這個審美我是實在接受不了,看著跟花圈那個咋就那麼像,反正我是一次沒買過,有那錢可以買一大袋蘋果了,真要討女朋友換新還不如買鮮花呢!

隨著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等各方面的實力增強,我國人民的自信心也越來越強,過去那種崇洋媚外的心態已經淡化很多,往年到聖誕時那個滿大街賣『平安果』的場面也有些年沒有見到了。

其實『聖誕節』就是耶穌誕生的日期,這也是個大概,並沒有準確的記載。一般是每年的12月25日,西方國家的人會當成一個重要的節日來過,大概和我國人民的春節相似。

卻和我國沒有任何的實質性的聯繫,12月25日在我國的農曆大約是冬至前後幾天,距離我國的春節還有一個多月呢!

而我國的春節對於我國則是有著深遠的歷史和文化底蘊的,並且是和我國的農耕、氣候、生活密切聯繫的,春節反映著冬春季節的更替,當天象「鬥柄回寅」時,陰陽轉化,陽和起蟄,品物皆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

這才是我國人民過節的意義,慶祝圓滿的過去一年並且期盼一個美好的開始,此之謂「過節」!

總之這次有關部門發出這個倡議我認為很好!國外的「節」有著國外的人民的涵義和聯繫,我們的「節」有著我們的歷史文化聯繫,過『洋節』能過出什麼味道來?

其實倡議不倡議的現在來說已經不那麼重要了,人們的生活好了,自信心強了,誰還沒事朝著國外看起,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最好

相關焦點

  • 「洋節」到底要不要過?
    「洋節」,顧名思義,就是歐美等西方國家的節日。近年來,在國際化大潮的影響和部分商家的炒作下,一些「洋節」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一些「洋節」的衍生產品也吸引了很多年輕消費者。「洋節」的盛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些國外節日,如情人節、聖誕節,在國內的流行程度甚至都超過了國外,反觀中華千年歷史中所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到如今似乎只變成了一個放假的理由,傳統節日氣息匱乏,多少人都在感慨,年味變得越來越淡了。「洋節」該不該被抵制,傳統節日又該何去何從?對此,人們看法不一。
  • 「洋節」這天,到底應該怎麼過?
    向女士是位50後,孩子已經工作成家,近幾年她也過起了「洋節」。說起過節的初衷,她表示,「我們家庭比較傳統,從小到大互相之間幾乎沒說過『我愛你』『我想你』這些肉麻的話。過『洋節』正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情感出口,我們會向父母表達感情,孩子也會向我們表示感恩,家庭氣氛一下子就好了起來」。
  • 關於商家不以任何形式過「洋節」的倡議書
    關於商家不以任何形式過「洋節」的倡議書 2020-12-17 18: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家長怒斥:過什麼洋節?正能量東西就是你們敗掉的,你們怎麼看?
    「過什麼洋節?現在社會正能量的東西,就是在你們身上敗掉的」。原來這是某家長在怒斥某培訓機構借著11月1日萬聖節的機會,搞親子活動。現在中國的洋節日可以說是非常多的,情人節、愚人節、復活節、萬聖節、聖誕節……而中國的傳統節日卻為數不多,甚至有的節日都已經不過了。而西方的節日卻一直流行,這不得不讓我們深深的反思?
  • 培訓機構帶孩子過萬聖節被家長怒懟,中國人該不該過洋節?
    我們中國的所謂的「鬼節」是中元節,我們中國人過中元節與西方不同。我們對於中元節充滿敬畏之心,這天多數人都選擇白天去墓地去祭祖,以表達對逝者以及祖先的敬畏。萬聖節是西方鬼節,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其實,中國過洋節不過是商家的促銷噱頭罷了。各個洋節的頭等主題是娛樂、消費,是賺錢。至於這是什麼節,有怎樣的文化內涵並沒有人在意。而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人們越來越重視我們的傳統文化的回歸,開始抵制過洋節。近日,一段培訓機構的家長接孩子,質問培訓機構帶孩子的視頻上傳到網絡,引發網友熱議,「中國人該不該過洋節?」
  • 哈工大學生舉報宿管阿姨過洋節 善意不得善報最遺憾
    11月26日,有網友微博發帖稱,哈爾濱工業大學宿管阿姨在感恩節當天為表示感謝,送學生糖果,卻有一名學生威脅舉報她過「洋節」。27日,哈工大回應稱,阿姨送巧克力是善意,學生留言提醒阿姨也是善意。學校不提倡有宗教色彩的「洋節」進校園,堅決禁止宗教活動進校園。  從實際效果看,這名微信名為「有趣的」學生實現了舉報震懾的目的。
  • 聖誕節到來,過,還是不過?
    每年年底的「洋節」將至,交通管控,重慶人早已習慣。治安管控的「基本操作」是怎樣而來?網上出現的另一種聲音大家又怎麼看?到底過,還是不過?2019年首先是國家大力提倡過好中國傳統節日,對於過「洋節」是不禁止,但也不提倡。
  • 「洋節」來臨前西方心理學家這樣建議你
    12月份一來臨,西方人最隆重的兩個「洋節」,馬上就要來臨了,這兩個「洋節」,一個是聖誕節,此節具有濃厚西方宗教歷史淵源,前幾年咱們這兒湊熱鬧湊得很熱乎,主要是商家在推波助瀾賺年輕人的錢,這幾年大傢伙兒終於搞明白咋回事後,在中國過這個「洋節」的熱乎勁兒,一下子就下去了。
  • 網友:怪不得都愛過洋節
    就像網友說的那樣,為什麼都愛過洋節?因為洋節都是玩的,國產節都是吃的,現在沒人差吃的。就一個鞭炮是玩的,還要禁止嗎?為什麼不改進呢?而要禁止,吃飯塞牙你就不吃飯了麼?
  • 讓「漢化」的洋節蘊含傳統美德
    讓「漢化」的洋節蘊含傳統美德 發表時間:2014-12-26   來源:蘇州文明網   所以,讓我們對享受聖誕的中國年輕人多一些理解,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多一些信任。當然,在狂歡之餘,還是要多想想傳統美德中的友愛、理性、節儉,讓「漢化」的聖誕節過得更有積極意義,更富有我們中華民族的內涵。
  • 國人過萬聖節: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洋節?
    在我國,許多年輕人都開始過洋節,「樣節日」也如同颶風一樣席捲整個社會,很多商家在萬聖節這一天進行節日促銷,也有很多人裝扮自己出門慶祝。一直以來,國人過洋節都是一個容易引起爭論的話題。這幾年,在網絡上,有許多人直言反對這種做法。
  • 理性分析如何對待傳統節日和洋節
    而我們最傳統的節日,像清明節,以前會每年去掃墓祭祖,在家做菜粑;端午村裡鄉裡會有賽龍舟,這都算得上是當地的一個盛事;元宵節正是吃元宵(通常其實吃的是湯圓)的時候,晚上家家門口掛著紅燈籠,一片喜慶祥和的氣氛;中秋節是團聚吃月餅的時候,能吃到蛋黃月餅是一種幸福;最後就是我們的春節了,家家戶戶老老小小都忙活起來,專門幹幾件事:第一是洗手洗臉
  • 今晚,我們集體抵制過「洋節」!今夜,武漢平平安安,沒什麼新聞
    那麼,為什麼人家可以過我們的節日,而我們不能過人家的節日呢?這不是雙標嗎?人家過我們的節日,過著好玩。人家主要還是過自己的節日。而我們呢?如果不是近些年來通過放假、大力宣傳來營造氣氛,估計很多人只知道春節了!
  • 今天我們應以怎樣的態度過聖誕節?|上奇觀察
    那麼,在今天的中國,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聖誕節呢?所有洋節,在中國都是購物節網上抵制「洋節」之聲,大多在批判洋節背後的宗教色彩、西方殖民主義的殘留等等。認為過洋節,就是數典忘祖,就是背叛。其實,這種上綱上線的就很好笑了。相信我,在中國,一切洋節背後,大都只是娛樂和商業的狂歡。
  • 為什麼俄羅斯今天不過聖誕節?這些細節,你可能沒有注意到
    不管我們是否承認,聖誕節在中國已變成一個流行的節日。例如企業平安夜給員工送蘋果,幼兒園舉辦相關活動,情侶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甚至你走在街上,許多商場已提前一個月布置。其熱度有時比一些傳統節日還要熱鬧,可以說在眾多洋節中它是最有活力、成功的一個節日。不過在這一天,大雪中的俄羅斯卻像平常時間一樣,他們是不過這個聖誕節的。
  • 原神不過國慶中秋卻要過聖誕,獎勵還區別對待,真「崇洋媚外」?
    不過與之前國服抽獎的遊戲抱枕不同的是,原神日服的抽獎內容則大方了許多,還出現了PS5這樣的「豪華」獎勵。而對於原神日服國服抽獎活動的區別對待,自然也讓國內不少玩家產生了不解和反感。從玩家的評論來看,他們認為日服聖誕節的抽獎活動,無疑是打臉了原神策劃之前「架空世界」的說明,並且帶起了之前中秋國慶節活動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