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生力
生活富裕起來的今天,我們在農村村頭或城鎮社區經常看到「泰山石敢當」。查閱資料發現,中國古代的先民認為泰山石可鎮災壓殃,就用自然石雕刻「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的字立於牆根、街巷、橋頭、要衝,用於闢邪,以保村宅平安。
據西漢史遊的《急就章》記載:「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記載:「今人家正門適當巷陌橋道之衝,則立一小石將軍,或植一小石碑,鐫其上曰石敢當,以壓禳之。」
開闊平展的城市見不到石頭,但在農村,尤其在山區抬頭見山,俯首見石。沒有任何字跡的石頭,就是一個普通的石頭。只有刻上「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才能顯示其鎮災壓殃之神力。
文字產生的過程伴隨著統治者迷信的事物應運而生,如甲骨文就是商代統治者用來佔卜的。承接甲骨文而起,初始於商末,盛於西周的金文,亦稱銘文或鐘鼎文,乃鑄或刻於青銅器上的文字,記錄的內容多為祀典、賜命、徵伐、圍獵及契約皇家盛典之事,可見對文字敬畏至極。
在古代戰爭中,充滿敬畏文字的地方突出在帥字旗、主將旗上。直接將一個「帥」字或主將姓氏如「魏」字,鑲嵌在旗幟的中央,成為統兵出徵用的帥字旗、主將旗,今天的軍旗即由此演變而來。身披「勇」字的士兵在統帥旗幟下,威風凜凜,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假如,大風吹倒帥字旗,那就是不好的兆頭。因此,出徵之前,要祭旗,殺死某活物,以該活物的生命祭祀神靈,以求得神靈的庇佑。
文字是用來祈福祝壽的,被人崇敬的。康熙一生罕有題字,包含了「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數個漢字寓意的「天下第一福」,據說是古往今來、獨一無二的「五福」合一之「福」字,和「壽」字一樣,常被用來給人祝福祝壽,而懸掛於廳堂之上。
文字還被用於對逝者的莊重哀悼之事。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在設置靈堂時,上方寫「某某永垂不朽」字樣,兩邊懸掛對逝者的輓聯。兩行文字對逝者一生進行簡明扼要的歸納和詮釋,勾起人們對此人的懷念和哀悼。靈堂正中央,張掛一個大大的「奠」字,氣氛嚴肅莊重。記得小時候,山裡老人去世後,幾個人圍在八仙桌四周扎花圈,有人扎紙卷花,有人做骨架。
然後用白線或漿糊將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紙卷花,固定在骨架上。簡易的花圈做成後,必須由山裡唯一的一個末代秀才執筆,在紫色的蠟紙上寫個蒼勁有力的「奠」字,粘在花圈中間,才算大功告成。參加辦理喪事的人,個個戴上末代秀才書寫的白色「孝」字的黑袖章進進出出,整個村莊籠罩在白事之中。在當地,白事的東西不能多餘,根據主家的吩咐,花圈要幾個製作幾個。
祭祀「祖宗昭穆神位」,是我們當地祭祀列祖列宗的民俗。除夕夜,在牌位下方,三碗菜兩根蠟燭兩炷香,從清早吃年飯之前拜祖先開始,要時時查看蠟燭和香,不等燒完就要接續,直到第二天天明香火不斷。照片或畫像,誰也沒看見過列祖列宗長得啥樣,祖宗就是懸掛在供桌正上方請人書寫、裝裱好的幾個字,對這幾個字的敬仰,就是對祖先的敬重。
今年,回家過年,看到家家戶戶買有一套電子器具,即小小的玻璃框子裡是「祖宗昭穆神位」,前面裝有電子蠟燭和看似燃香的電子儀器。一家人該看春晚的看春晚,該搓麻將的搓麻將,燈火徹夜長明,無需起夜續香了。不由感嘆道,先人聞不到香味,但趕上了電氣時代,也不失一種敬意吧。
過去,衙門裡懸掛「明鏡高懸」;現在,各機關影壁牆或辦公室懸掛「為人民服務」。敬畏這幾個警示意義的字,就是對自己崗位的敬畏。敬字如神,古今同理。中華傳統美德,從敬仰最具傳統美德的文字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