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練習
一、單項選擇題
1.國學大師王國維曾用一句話精闢地概括了清代學風:「國初之學大,乾嘉之學精,而道鹹(指道光、鹹豐)以降之學新。」文中的「新」主要是指( )
A.批判君主專制制度 B.針砭社會時弊
C.注重經典考據 D.學習西方文化
2.近代有人指出:「議院者,公議政事之院也,集眾思,廣眾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誠良,意誠美也。昏暴之君無所施其虐,賤扈之臣無所擅其權,大小官司無所卸其責,草野小民無所積其怨。」與上述材料相吻合的思想觀念是( )
A.中體西用 B.「革命是除舊布新之良藥」
C.君民共主 D.「孔教與共和,存其一必廢其一」
3.中國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覺醒,並不是人權與自由的啟蒙意識,而是這種為民族生存而激發的以務實地擺脫危機為目標的避害趨利意識。「世俗理性的覺醒」是指( )
A.明末清初提出的「工商皆本」 B.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
C.洋務運動的「中體西用」主張 D.義和團運動的「扶清滅洋」主張
4.美國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9世紀後半葉中國所經受的屈辱和災難使傳統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滿清帝國進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組織」,以下對此材料的理解,正確的是( )
①甲午戰爭戰敗是這一時期中國屈辱的表現
②《辛丑條約》的籤訂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
③開展洋務運動是滿清帝國自我反省的表現
④「百日維新」是滿清帝國重新組織的一次努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詩人徐志摩(1896—1931)說:「在24歲以前,我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我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社會契約論)的興味」這段經歷可以作為個案反映( )
A.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賽先生」
B.當時「文學革命」的影響還不大
C.當時的青年知識分子並不重理輕文
D.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6.1915年一篇文章引用尼採的觀點說:「德國大哲學家尼採區別道德為二類:有獨立心而勇敢者曰貴族道德,謙遜而服從者曰奴隸道德。」並認為:「忠孝節義,奴隸之道德也。」該文的撰寫者最有可能是( )
A.陳獨秀 B.梁啓超 C.孫中山 D.毛澤東
7.下圖是魯迅先生於1917年8月設計的北大校徽(後稱「北大紅」),劉半農戲稱為「哭臉校徽」。其圖案以篆體的「北大」二字構成傳統的瓦當形象,下面的「大」字像一個人,上面的「北」字又像兩個人,構成了「三人成眾」的意象。下列理解不正確的是( )
A.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
B.隱含了新文化運動的價值取向
C.承載了北大人「肩負重任」的理想與追求
D.反映了「自由獨立,兼容並蓄」的學術精神
8.下列圖片反映了中外近代史上的四次思想解放運動。其中屬於自由主義潮流範疇的是( )
①馬丁·路德 ②《共產黨宣言》 ③嚴復 ④《新青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迄今所知,在中國出版的書刊中,最早介紹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廣學會編譯的《大同學》,其中稱:「其以百工領袖著名者,英人馬克思也。」由此可見( )
①新興的中國工人階級找到了自己的領袖
②當時介紹到中國的馬克思身份是「工人領袖」
③19世紀末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
④當時的介紹者連馬克思是哪國人都沒有搞清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經歷了一個由學術思想向社會改造指導思想轉變的過程,完成這個過程的是( )
A.孫中山 B.陳獨秀 C.李大釗 D.毛澤東
11.1917年6月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時局雜感》:「吾人理想中之中華民國,乃欲躋諸歐美文明國家,且欲駕而上之,以去其惡點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這主要表明當時先進知識分子( )
A.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認知和反思 B.對歐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C.對中國社會未來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D.對三民主義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12.毛澤東同志說:「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從中得出的結論是( )
A.學習蘇俄,走社會主義道路 B.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C.堅持國共合作,贏得人民信任 D.動員全國人民,解放全中國
二、非選擇題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義大利在歐羅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國。明萬曆九年(1581年),有利瑪竇者始泛海抵廣州。……崇禎初曆法疏舛,禮部尚書徐光啟請以其國新法相參校,開局纂修,報可。書成未用。會本朝建元,始採取其說,先後命西洋人湯若望、南懷仁等為欽天監官。……並許其自行其教。
——引自清朝《文獻通考》
材料二:(近代中國)18世紀末葉以後,華夏文明日益感受到從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現代工業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壓力。這種壓力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則以商業的滲透,繼則以赤裸裸的殖民主義武力,迫使中華文明不得不經常地在「生存或滅亡」之間彷徨。……西方文明贏得世界不是通過其思想、價值觀或宗教的優勢,而是依靠它運用有組織的暴力優勢,這在西方文明與華夏文明——兩個強勢文明的猛烈撞擊中表現得尤為充分。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際中外文化交流較之以前有什麼新變化?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在18世紀末葉以來,中華文明不得不經常地在「生存或滅亡」之間彷徨的原因並概括近代西方文明與華夏文明的撞擊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3)根據材料三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先進中國知識分子對待西方文明的共同點,並分析其態度變化的趨勢。
1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禁廟宇寺觀。既成者還其俗,焚其書,改其室為禮拜堂,籍其資為醫院等院。此為拯民出於迷昧之途,入於尤明之國也。
二、禁演戲修臺建醮。先化其心之惑,使伊所籤助者,轉助醫院、四民院、學館等,乃有益於民生實事。 ——《資政新篇》
材料二
同文館舊址 萬木草堂
材料三 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各國大學,哲學之唯心論與唯物論,文學、美術之理想派與寫實派,計學之幹涉論與放任論,倫理學之動機論與功利論,宇宙論之樂天派與厭世派,常樊然並嶼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則,而大學之所以為大也。
——蔡元培《<北京大學月刊>發刊詞》
(1)據材料一歸納洪仁的主張。
(2)據材料二與所學知識,同文館與萬木草堂在辦學目的上有何不同之處?
(3)據材料三概括蔡元培的辦學理念,並分析該辦學理念在當時的積極作用。
(4)就上述教育思想或辦學理念,任選一例,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角度分析這一教育思想或辦學理念提出的時代背景。
答案及解析:
1、D
解析:考查中國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從材料所示時期「道光、鹹豐」來看,中國遭受了兩次鴉片戰爭,故當時提倡學習西方文化。正確答案為D。
2、C
解析:根據題幹提供的信息「議院者,公議政事之院也」和所學史實說明作者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符合要求的當然是開明君主制的C項;A項屬於地主階級洋務派的觀點;B項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觀點,其政治主張是民主共和制;D項是資產階級激進派主張民主與科學。
3、B
解析:「世俗理性的最初覺醒」與民族危機有關,故A可排除;「以務實地擺脫危機為目標的趨利避害意識」,可以排除D項,義和團運動的「扶清滅洋」主張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4、B
解析:考查晚清時期中國人的探索。關鍵是時間「19世紀後半葉」而②《辛丑條約》的籤訂是在1901年,所以排除即可。
5、A
解析:主要考查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內容。關鍵信息:「24歲以前」即1920年前,作者關注相對論和社會契約論,即民主與科學,所以主要是反映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主要內容即民主與科學。
6、A
解析:本題考查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中的思想。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中對舊禮教舊道德發動了猛烈的攻擊,樹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對統治中國幾千年的意識形態,思想體系、文化傳統進行了全面清算。此題考查的是對近代中國探索救國之路的歷史人物的理解。根據時間提示應該是新文化運動,反映的是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的應該是陳獨秀。
7、B
解析:魯迅先生設計的北大校徽體現了北大的辦學理念「以人為本」。圖案中上部的「北」字是背對背側立的兩個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像,有如一人背負二人,構成了三人成眾的意象,給人以「北大人肩負著開啟民智的重任」的想像。分析各選項,ACD三項說法正確,B項新文化運動的核心思想是民主和科學,與北大校徽沒有直接聯繫。
8、B
解析:自由主義潮流是以西方為代表的價值觀,首先排除②。自由主義潮流出現在工業革命後,故可以排除①。
9、B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中國近代馬克思傳播的正確理解。中國工人階級的領袖最早是五四運動時期的陳獨秀、李大釗故①錯誤,根據所學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是在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新文化運動後期故③錯誤。
10、B
解析:本題很容易錯選李大釗,李大釗最早將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根據所學,陳獨秀積極推動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創辦刊物進行宣傳;將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結合等。
11、C
解析: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材料表明的是對未來的期待,而不是對過去的反思。排除A。對歐美要先躋身其中,可見有追求的一面,排除B。與三民主義無關。排除D。
12、A
解析:本題實際上是對重大歷史事件時間上的考查,十月革命之後,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道路。B是1927年到1936年,C項國共合作指代不明,是第一次,還是第二次?D項是人民解放戰爭,在1946年到1949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新的希望,就是學習蘇俄,走社會主義道路,選擇A項。
13、答案:
(1)西學東漸,西方資本主義文明開始傳到中國(或答中西文化交融)。
(2)原因:西方工業文明,尤其是技術文明的迅速發展;殖民擴張。中國閉關鎖國,日趨落後。
影響:給中國帶來了災難,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客觀上帶來資本主義文明,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3)共同點:均作為救國救民的武器,力求實現中國的獨立與民主、富強。都主張向西方學習。
趨勢: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斷深化的過程。
14、答案:
(1)主張:改廟宇為禮拜堂;開設新式學校、醫院。
(2)同文館的辦學目的是培養洋務運動所需人才;萬木草堂的辦學目的是宣傳維新思想,培養維新人才。
(3)理念:主張學術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積極作用:有助於新思想的傳播;推動學術的發展(開創一代學術自由的新風);推動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4)洪仁:為重振國威、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鴉片戰爭後,向西方學習成為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同文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內憂外患;洋務運動對實用人才的需求。
萬木草堂: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19世紀90年代,維新思想進一步發展。
蔡元培:辛亥革命爆發;民族資本主義的短暫春天;袁世凱企圖復闢帝制,掀起尊孔復古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