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動畫電影《大魚海棠》是導演梁璇、導演張春十二年磨一劍的作品,自2004年預告片發行以來,人們便對此充滿期待,雖然動畫電影化的消息一次次地跳票,但觀眾對它的期待卻有增無減,這種期待一直持續到2016年《大魚海棠》在各大院線上映。
雖然《大魚海棠》獲得了高達5.6億的票房,但是所受的非議也很大,無數差評接踵而至。為何國產動畫《大魚海棠》口碑與票房不成正比?人設或成最大敗筆。
《大魚海棠》的人物設計不討喜的原因主要存在在兩個方面,一是人物形象不符合主流審美;二是人物性格設計不夠飽滿,不受主流人群推崇。
01人物形象不符合主流審美
在人物形象設計上,主創團隊表示《大魚海棠》的靈感來源是《山海經》,然而無論是為椿撐船渡河的漁夫,還是鯤的妹妹,或多或少都與吉卜力工作室作品《千與千尋》中的人物形象設計有些相似之處。
再來看男、女主角的形象設計,普通的農家少女與普通的漁家少年,真的是毫無特色可言。反倒是男二號湫因為一頭白髮以及小麥色的皮膚顯得十分陽光、帥氣,頗有些主角的意味。
這就讓人難以理解,為什么女主椿總是對長相帥氣,願意為她放棄生命的青梅竹馬湫抱有敵意,卻對長相普通的男主鯤一見鍾情,並且為了幫助他回到人類世界而置整個村子與自己的家庭於危險之中。
02
作為本片的女主,椿的性格不夠飽滿,戀愛腦使她飽受詬病。其他電影中的女主也會出現此類情況,但她們懂得顧全大局,不至於被愛衝昏頭腦,為了報恩,就拿別人的生命做賭注,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小毛病很多,但是自身的閃光點足以掩蓋。
而椿,唯一的閃光點就是知恩圖報,但她並不是對所有人都如此。作為父母的女兒,她不珍惜父母賜予她的生命,還將照顧父母的義務託付給湫;作為村子裡的一員,她不顧全村人的性命,硬是要救鯤;作為湫的朋友,她不接受湫的愛情,卻理所當然地接受湫為她的犧牲,最後以一句「你就像哥哥一樣」來回應湫的情感,既然選擇拒絕,為什麼不拒絕的早一點?憑什麼可以心安理得地消費別人對她的感情?
作為男主,鯤的存在感基本為零,以人類身份出場的鏡頭加起來不超過五分鐘,大多數時間是以一條不會說話的魚登場。「不會說話」意味著感情表達需要藉助表情、動作來完成,這本是一個很好利用的點,可電影主創卻沒能抓住這一點。他們創作出來的鯤,是一個一直接受別人保護的角色。
故事最後,他與女主不顧別人安危一起回到人類世界時,從他的身上絲毫感受不到他對為他做出犧牲的人的感激之情,作為一條大魚,他冷血、自私,身上再也沒有作為人類時,為幫助大魚擺脫困境,不懼危險,勇敢少年的身影。整個人物性格的塑造很平板,對心理變化的描寫很缺失。
男二湫也是個極具爭議性的角色,有的觀眾心疼默默付出卻愛而不得;有的觀眾則認為他是心甘情願當備胎的傻子。確實,湫的行為很自以為是,自以為愛一個人就是為她犧牲全部,即使她不愛我,我也不奢求她回報給我同等的愛,我只要在遠方默默看著她幸福就好。
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這位少年純粹、真摯的愛情,但是這種自我犧牲的行為是很幼稚的,不值得青少年效仿。每個人都享有愛與被愛的權利,但是在享有權利的同時,身上也肩負著許多義務。湫為了愛情偷走了奶奶掌管的龍王面具,自己靈力不夠,硬是要開天眼,將族人置入危險境地,作為奶奶的孫子、族裡的一員,他這種行為無疑是自私的、不負責任的。
靈婆,無論是從人物形象設計還是從人物性格設計來看,都是本片塑造的最成功的角色,金士傑老師的配音與角色也是十分契合,她的一些生活小習慣很是耐人尋味,例如明明生活在水中,明明自己是魚頭人身,卻特別喜歡養貓;讓人印象深刻 。她的生活經歷也讓人好奇,好奇她所犯過的錯誤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會孤身一人?為什麼要幫助椿和湫?還有她那些意義不明的話語又代表著什麼?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若是您有不同見解,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