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摩爾媽媽平臺上的老師
抓住疫情期間幼兒園和早幼教機構老師長期待業、同時幼兒家庭父母復工後需要看護孩子的強烈需求,主打託育服務平臺的摩爾媽媽APP,於今年4月順勢推出「老師到家」服務,為有需求的家庭匹配合適的早教老師。
目前,摩爾媽媽APP匯聚了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地1000多位早教、幼兒園老師。家長可以在APP中,根據各自的育兒需求和價格預期,從教齡、工作經歷、技能特長等不同維度選擇老師上門服務,1對1課時費在100-500元/小時不等,也可以選擇「拼團」分擔課時費。因為疫情期間機構停業,有老師成為平臺上的全職老師,5月課時費收入2萬元。
面對疫情的反覆,北京學校機構下半年的複課情況也不容樂觀。已有園所對摩爾媽媽表示,若下半年還不能正常開園,園所準備關停線下,與摩爾媽媽合作提供老師到家服務,園所只做老師培訓、管理、課程體系等後臺支撐。
希望解決老師靈活就業、園所生存經營的問題以外,在更大層面上,摩爾媽媽希望老師到家服務能夠為幼兒家庭提供入園、上早幼教機構以外更多的養育可能,比如家庭教育入戶指導,孩子園所放學後的託管,幼小銜接,孩子需要的個性化教育等等,填補社區教育的空白。
做平臺連結供需兩端
摩爾媽媽推出的老師到家服務,若簡單概括其商業模式,即家長提供場地、學生,摩爾媽媽平臺負責匹配老師,並對老師提供「雲教研」支持。
在摩爾媽媽App上,家長需要先預約自己喜歡的老師,並填寫需求清單,隨後平臺會為家長提供更詳細的教師資料,安排視頻面試。30天內,每位家長最多可以有15次匹配老師的機會。除了家長和老師,平臺的督導也會參與面試。面試通過後,平臺會先為家長安排一次試課。家長和老師雙方滿意後,才會走向籤約和正式的老師到家服務。
預約界面
除了1對1上門服務外,家長也可以「拼團」,在約定好的人數範圍內,在小區多找幾位孩子一起上課,共同分擔老師的課時費。按照平臺定價規則,「拼團」每增加一個孩子,課時費會相應增加20%-30%。
摩爾媽媽創始人、CEO姚娜介紹,截至5月,僅北京地區已有數百個家庭在摩爾媽媽平臺上預約了老師到家服務,且大多數家長與老師的匹配只需一次即可完成。
在這個特殊的疫情時期,安全也是家長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摩爾媽媽要求到家老師每兩周做一次核酸檢測,檢測狀態會在平臺更新。同時,老師每兩周內服務達到20小時,可以獲得一次免費的核酸檢測,且新老師均有一次免費檢測的機會。
此外,每次上課結束後,到家老師需要通過摩爾媽媽APP,以圖文、視頻等形式,為孩子撰寫教學觀察,發給家長查閱。如若家長不滿意服務,可以申請退費,未履約的服務費可全額退還。
老師要填寫的教學觀察記錄
迫於園所無法經營的形勢、以及考慮到家長的育護需求,不少早幼教機構都在疫情期間推出了上門早教服務。作為網際網路平臺,摩爾媽媽切入的差異點是不親自下場做供給,而是做平臺連結供需兩端。在這其中,如何提升匹配效率很關鍵。
姚娜介紹,家長在填寫需求的時候有兩種方式:定向和非定向,非定向是指沒有明確需求。摩爾媽媽在研發的智能匹配系統,作用就是幫助準確把握家長意向,並推薦、匹配合適的老師。姚娜表示,做好智能匹配要最難的是積攢大量的數據,包括家長需求、老師畫像、匹配成功的案例、失敗的案例等等,由此才能知道怎麼提高匹配率。「這是一個動態積累的過程。數據越多越準確,也才有可能把規模做大。」
PGC+UGC的雲教研體系
除了匹配的準確性和效率,平臺還要解決服務質量如何保障的問題。把服務拆開,上門早教不外乎上課內容和教師素質兩部分。
傳統的幼兒園和早幼教機構,排課固定、師生固定,一般有連貫的課程體系,而上門早教不乏短期、臨時的需求,那老師上門教什麼?如何保證課程質量?
摩爾媽媽採取的課程開發思路是「PGC(專業生產)+UGC(眾包生產)」。課程主題的大框架由經驗豐富的教研專家開發,以確保教學框架和教學目標的專業性,目前平臺上這樣的老師有10位。在教研組撰寫的主題框架下,平臺上的所有老師都可以提交具體的教學活動教案。
姚娜稱之為「雲教研體系」。「如果把雲教研體系比喻成一棵大樹,這棵大樹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主題式探究框架,即為樹幹;一個部分是教案,即為樹葉。」現在平臺上有 個主題和活動方案,主題每周還在不斷更新。
主題框架(左)和活動教案(右)示例
為什麼要用眾包的模式寫教案?姚娜認為,每個人的教研能力有局限性,不同老師各有所長,但很難樣樣精通,因此可以發揮眾人專長,讓每位老師在自己擅長的方向寫教案。其次是共創協作可以提升效率、更快速地實現教學內容的規模化。但同時,最需要專業度的教學結構、框架則交由專門的教研組。
為了鼓勵老師寫教案、同時提升教案質量,摩爾媽媽設計了一套教案與教師收入掛鈎的激勵體系。教案用的人多,老師排名就靠前,被平臺優先推薦的機會越大。同時,平臺針對老師課時費有一套「智能定價系統」,教案數量和質量,也會影響老師在平臺上的課時費定價。
在老師到家服務中,最終的課表內容須經過家長同意確認並通過平臺審核,老師按照排課表上課,老師不一定要選用平臺提供的教學方案。但姚娜表示,摩爾媽媽更加鼓勵老師用平臺內設的課程,這樣便於把控課程質量。
上門早教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孩子預約到的老師是不固定的,那如何保證孩子學習的連貫性?這時候教學觀察記錄可以發揮作用。姚娜告訴芥末堆,每個孩子上過哪些課程、以及老師的教學記錄和評價會在平臺上形成孩子的檔案,能在不同的老師之間共享,方便老師了解孩子的變化。
此外,平臺上所有的課程教案都免費公開,供家長老師學習。
老師課時費智能定價
解決了課程問題,下一步是保證師資供給。姚娜告訴芥末堆,目前選擇上門早教的老師中,兼職教師居多,部分是失業的老師以此拓寬收入,也有園所主動合作把老師放在平臺上,還有一些素質教育機構的老師想轉型早教。
實際上在推出老師到家服務之前,摩爾媽媽平臺上已有「入園入託」服務,家長可以查看、篩選早教機構、日託機構、幼兒園等,將孩子送到機構去上課。先前有合作的早幼教機構資源,也是此次老師到家服務能快速聚集起老師的原因之一。
現在,摩爾媽媽平臺上有1000多位早教、幼兒園老師,以及具有各種才藝的特長老師,比如舞蹈、音樂、美術、圍棋、體能等種類。記者檢索發現,平臺也有來自國際幼兒園、或者擁有碩士乃至博士學歷的老師,許多老師擁有5年以上教齡。
對於平臺而言,把控師資質量,並形成穩定良好的生態吸引優秀老師入駐也很關鍵。摩爾媽媽為此搭建了老師教學質量評估系統,除了展示老師學歷、教齡、工作經歷、才藝等基本數據,還會在後臺跟蹤記錄每個老師的信用數據、教學專業評估數據以及服務質量評估數據,這些數據直接影響老師的課時費定價,形成「老師智能定價系統」。
已經有老師因此獲得不錯的收入。姚娜向芥末堆介紹,北京一位26歲的幼兒園老師,在摩爾媽媽APP上接到家長的需求單後,到家教孩子,一周上課5天,每天6小時,課時費150-200元/小時,5月收入近2萬元,此前她在機構的月收入是8000元。
此外,除了家長可以預約老師上門服務,園所也可以從平臺中聘請老師。比如一些園所有單科才藝老師需求,可以從摩爾媽媽上招聘兼職教師,降低人力成本。同時園所也可以直接為平臺輸出上門早教的老師,所得收入歸園所,園所再對教師薪酬進行分配。對園所來說,這可以增加營收途徑,樹立園所口碑。
對於通過平臺認證的老師,摩爾媽媽會提供相應的師資培訓,比如到家教學服務流程、早幼教理論、教學法等。姚娜表示,她更希望的是摩爾媽媽能夠成為培養早幼教增量老師的平臺。「當前早幼教老師缺口巨大,幼教老師薪水低、轉行率高,進入的人才素質普遍不高,這是一個怪圈。」
她認為破局點是讓老師成為高標準、高收入的職業。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通過建立公開的市場競爭機制,讓老師的教學專業信息透明化,讓市場需求決定教師定價,最終讓好老師拿到好收入,同時倒逼老師不斷自我提升。
但當上門早教對老師的吸引力足夠大時,是否會導致園所教師的流失,兩者形成互斥?姚娜表示,雖然平臺已經出現個人能力超強的「網紅老師」,但是很少數。更多老師看重的是園所的培訓督導機制、福利體系、歸屬感等等。她也不建議老師從園所離職。
疫情過後,上門早教的需求能否持續?
究竟哪些家長有上門早教的需求?摩爾媽媽告訴芥末堆,答案其實很豐富。有很多家長是為了填補疫情期間的入園空缺;有家長希望平臺提供孩子放學後的託管服務;有家長希望周末有個人的休息時間,同時又希望孩子得到專業的陪伴;還有家長因為孩子有自閉症,不想把孩子送入園所,而是得到一對一的個性化育護……
對於疫情過後,家長對於上門早教的需求是否會減弱這一問題,姚娜表示,摩爾媽媽看到的機會不只是上門早教,而是幼兒家庭更廣闊的需求。比如0-3歲孩子需要的家庭教育入戶指導,2-3歲孩子需要的託幼銜接,孩子園所放學後的託管,幼小銜接,孩子需要的個性化教育等等。
因老師到家服務剛上線不久,摩爾媽媽還處於不斷迭代的階段。包括教案UGC正在優化,智能定價系統、教師排課功能在測試之中,智能匹配系統也將於不久後推出。能否擴大師資供給、保證服務質量,進而跑出規模和體量,將是摩爾媽媽老師到家服務能否持續的關鍵。
關於盈利模式,姚娜表示網際網路平臺收費模式的大原則是,平臺上哪一方需求更旺盛,就向哪一方收費。在老師到家業務中,家長用戶的剛需更加旺盛,痛點更多,所以摩爾媽媽向家長端收取到家老師的推薦匹配費。而在入園入託業務中,園所招生的需求更旺盛,因此平臺向園所端收取營銷引流費用。
在進入教育領域創業之前,姚娜在網際網路領域連續創業15年,曾做了7年民宿預定平臺。在海外民宿的拓展、整合、制定服務標準、刺激產業增量上,摩爾媽媽核心團隊積累下許多經驗。
「在我的觀念裡,要做好垂直行業的網際網路平臺,最難的是能否深入理解這個行業的眾多參與者和分工,以及這個行業自身積累出來的運營流程,然後逐一將其元素化、流程化、產品化,最終達成網絡協同的效果。」姚娜希望,摩爾媽媽能夠打破「教育行業無平臺」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