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幼教機構停業近半年,老師到家服務能否化解危機?

2020-12-22 芥末堆看教育

圖為摩爾媽媽平臺上的老師

抓住疫情期間幼兒園和早幼教機構老師長期待業、同時幼兒家庭父母復工後需要看護孩子的強烈需求,主打託育服務平臺的摩爾媽媽APP,於今年4月順勢推出「老師到家」服務,為有需求的家庭匹配合適的早教老師。

目前,摩爾媽媽APP匯聚了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地1000多位早教、幼兒園老師。家長可以在APP中,根據各自的育兒需求和價格預期,從教齡、工作經歷、技能特長等不同維度選擇老師上門服務,1對1課時費在100-500元/小時不等,也可以選擇「拼團」分擔課時費。因為疫情期間機構停業,有老師成為平臺上的全職老師,5月課時費收入2萬元。

面對疫情的反覆,北京學校機構下半年的複課情況也不容樂觀。已有園所對摩爾媽媽表示,若下半年還不能正常開園,園所準備關停線下,與摩爾媽媽合作提供老師到家服務,園所只做老師培訓、管理、課程體系等後臺支撐。

希望解決老師靈活就業、園所生存經營的問題以外,在更大層面上,摩爾媽媽希望老師到家服務能夠為幼兒家庭提供入園、上早幼教機構以外更多的養育可能,比如家庭教育入戶指導,孩子園所放學後的託管,幼小銜接,孩子需要的個性化教育等等,填補社區教育的空白。

做平臺連結供需兩端

摩爾媽媽推出的老師到家服務,若簡單概括其商業模式,即家長提供場地、學生,摩爾媽媽平臺負責匹配老師,並對老師提供「雲教研」支持。

在摩爾媽媽App上,家長需要先預約自己喜歡的老師,並填寫需求清單,隨後平臺會為家長提供更詳細的教師資料,安排視頻面試。30天內,每位家長最多可以有15次匹配老師的機會。除了家長和老師,平臺的督導也會參與面試。面試通過後,平臺會先為家長安排一次試課。家長和老師雙方滿意後,才會走向籤約和正式的老師到家服務。

預約界面

除了1對1上門服務外,家長也可以「拼團」,在約定好的人數範圍內,在小區多找幾位孩子一起上課,共同分擔老師的課時費。按照平臺定價規則,「拼團」每增加一個孩子,課時費會相應增加20%-30%。

摩爾媽媽創始人、CEO姚娜介紹,截至5月,僅北京地區已有數百個家庭在摩爾媽媽平臺上預約了老師到家服務,且大多數家長與老師的匹配只需一次即可完成。

在這個特殊的疫情時期,安全也是家長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摩爾媽媽要求到家老師每兩周做一次核酸檢測,檢測狀態會在平臺更新。同時,老師每兩周內服務達到20小時,可以獲得一次免費的核酸檢測,且新老師均有一次免費檢測的機會。

此外,每次上課結束後,到家老師需要通過摩爾媽媽APP,以圖文、視頻等形式,為孩子撰寫教學觀察,發給家長查閱。如若家長不滿意服務,可以申請退費,未履約的服務費可全額退還。

老師要填寫的教學觀察記錄

迫於園所無法經營的形勢、以及考慮到家長的育護需求,不少早幼教機構都在疫情期間推出了上門早教服務。作為網際網路平臺,摩爾媽媽切入的差異點是不親自下場做供給,而是做平臺連結供需兩端。在這其中,如何提升匹配效率很關鍵。

姚娜介紹,家長在填寫需求的時候有兩種方式:定向和非定向,非定向是指沒有明確需求。摩爾媽媽在研發的智能匹配系統,作用就是幫助準確把握家長意向,並推薦、匹配合適的老師。姚娜表示,做好智能匹配要最難的是積攢大量的數據,包括家長需求、老師畫像、匹配成功的案例、失敗的案例等等,由此才能知道怎麼提高匹配率。「這是一個動態積累的過程。數據越多越準確,也才有可能把規模做大。」

PGC+UGC的雲教研體系

除了匹配的準確性和效率,平臺還要解決服務質量如何保障的問題。把服務拆開,上門早教不外乎上課內容和教師素質兩部分。

傳統的幼兒園和早幼教機構,排課固定、師生固定,一般有連貫的課程體系,而上門早教不乏短期、臨時的需求,那老師上門教什麼?如何保證課程質量?

摩爾媽媽採取的課程開發思路是「PGC(專業生產)+UGC(眾包生產)」。課程主題的大框架由經驗豐富的教研專家開發,以確保教學框架和教學目標的專業性,目前平臺上這樣的老師有10位。在教研組撰寫的主題框架下,平臺上的所有老師都可以提交具體的教學活動教案。

姚娜稱之為「雲教研體系」。「如果把雲教研體系比喻成一棵大樹,這棵大樹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主題式探究框架,即為樹幹;一個部分是教案,即為樹葉。」現在平臺上有 個主題和活動方案,主題每周還在不斷更新。

主題框架(左)和活動教案(右)示例

為什麼要用眾包的模式寫教案?姚娜認為,每個人的教研能力有局限性,不同老師各有所長,但很難樣樣精通,因此可以發揮眾人專長,讓每位老師在自己擅長的方向寫教案。其次是共創協作可以提升效率、更快速地實現教學內容的規模化。但同時,最需要專業度的教學結構、框架則交由專門的教研組。

為了鼓勵老師寫教案、同時提升教案質量,摩爾媽媽設計了一套教案與教師收入掛鈎的激勵體系。教案用的人多,老師排名就靠前,被平臺優先推薦的機會越大。同時,平臺針對老師課時費有一套「智能定價系統」,教案數量和質量,也會影響老師在平臺上的課時費定價。

在老師到家服務中,最終的課表內容須經過家長同意確認並通過平臺審核,老師按照排課表上課,老師不一定要選用平臺提供的教學方案。但姚娜表示,摩爾媽媽更加鼓勵老師用平臺內設的課程,這樣便於把控課程質量。

上門早教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孩子預約到的老師是不固定的,那如何保證孩子學習的連貫性?這時候教學觀察記錄可以發揮作用。姚娜告訴芥末堆,每個孩子上過哪些課程、以及老師的教學記錄和評價會在平臺上形成孩子的檔案,能在不同的老師之間共享,方便老師了解孩子的變化。

此外,平臺上所有的課程教案都免費公開,供家長老師學習。

老師課時費智能定價

解決了課程問題,下一步是保證師資供給。姚娜告訴芥末堆,目前選擇上門早教的老師中,兼職教師居多,部分是失業的老師以此拓寬收入,也有園所主動合作把老師放在平臺上,還有一些素質教育機構的老師想轉型早教。

實際上在推出老師到家服務之前,摩爾媽媽平臺上已有「入園入託」服務,家長可以查看、篩選早教機構、日託機構、幼兒園等,將孩子送到機構去上課。先前有合作的早幼教機構資源,也是此次老師到家服務能快速聚集起老師的原因之一。

現在,摩爾媽媽平臺上有1000多位早教、幼兒園老師,以及具有各種才藝的特長老師,比如舞蹈、音樂、美術、圍棋、體能等種類。記者檢索發現,平臺也有來自國際幼兒園、或者擁有碩士乃至博士學歷的老師,許多老師擁有5年以上教齡。

對於平臺而言,把控師資質量,並形成穩定良好的生態吸引優秀老師入駐也很關鍵。摩爾媽媽為此搭建了老師教學質量評估系統,除了展示老師學歷、教齡、工作經歷、才藝等基本數據,還會在後臺跟蹤記錄每個老師的信用數據、教學專業評估數據以及服務質量評估數據,這些數據直接影響老師的課時費定價,形成「老師智能定價系統」。

已經有老師因此獲得不錯的收入。姚娜向芥末堆介紹,北京一位26歲的幼兒園老師,在摩爾媽媽APP上接到家長的需求單後,到家教孩子,一周上課5天,每天6小時,課時費150-200元/小時,5月收入近2萬元,此前她在機構的月收入是8000元。

此外,除了家長可以預約老師上門服務,園所也可以從平臺中聘請老師。比如一些園所有單科才藝老師需求,可以從摩爾媽媽上招聘兼職教師,降低人力成本。同時園所也可以直接為平臺輸出上門早教的老師,所得收入歸園所,園所再對教師薪酬進行分配。對園所來說,這可以增加營收途徑,樹立園所口碑。

對於通過平臺認證的老師,摩爾媽媽會提供相應的師資培訓,比如到家教學服務流程、早幼教理論、教學法等。姚娜表示,她更希望的是摩爾媽媽能夠成為培養早幼教增量老師的平臺。「當前早幼教老師缺口巨大,幼教老師薪水低、轉行率高,進入的人才素質普遍不高,這是一個怪圈。」

她認為破局點是讓老師成為高標準、高收入的職業。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通過建立公開的市場競爭機制,讓老師的教學專業信息透明化,讓市場需求決定教師定價,最終讓好老師拿到好收入,同時倒逼老師不斷自我提升。

但當上門早教對老師的吸引力足夠大時,是否會導致園所教師的流失,兩者形成互斥?姚娜表示,雖然平臺已經出現個人能力超強的「網紅老師」,但是很少數。更多老師看重的是園所的培訓督導機制、福利體系、歸屬感等等。她也不建議老師從園所離職。

疫情過後,上門早教的需求能否持續?

究竟哪些家長有上門早教的需求?摩爾媽媽告訴芥末堆,答案其實很豐富。有很多家長是為了填補疫情期間的入園空缺;有家長希望平臺提供孩子放學後的託管服務;有家長希望周末有個人的休息時間,同時又希望孩子得到專業的陪伴;還有家長因為孩子有自閉症,不想把孩子送入園所,而是得到一對一的個性化育護……

對於疫情過後,家長對於上門早教的需求是否會減弱這一問題,姚娜表示,摩爾媽媽看到的機會不只是上門早教,而是幼兒家庭更廣闊的需求。比如0-3歲孩子需要的家庭教育入戶指導,2-3歲孩子需要的託幼銜接,孩子園所放學後的託管,幼小銜接,孩子需要的個性化教育等等。

因老師到家服務剛上線不久,摩爾媽媽還處於不斷迭代的階段。包括教案UGC正在優化,智能定價系統、教師排課功能在測試之中,智能匹配系統也將於不久後推出。能否擴大師資供給、保證服務質量,進而跑出規模和體量,將是摩爾媽媽老師到家服務能否持續的關鍵。

關於盈利模式,姚娜表示網際網路平臺收費模式的大原則是,平臺上哪一方需求更旺盛,就向哪一方收費。在老師到家業務中,家長用戶的剛需更加旺盛,痛點更多,所以摩爾媽媽向家長端收取到家老師的推薦匹配費。而在入園入託業務中,園所招生的需求更旺盛,因此平臺向園所端收取營銷引流費用。

在進入教育領域創業之前,姚娜在網際網路領域連續創業15年,曾做了7年民宿預定平臺。在海外民宿的拓展、整合、制定服務標準、刺激產業增量上,摩爾媽媽核心團隊積累下許多經驗。

「在我的觀念裡,要做好垂直行業的網際網路平臺,最難的是能否深入理解這個行業的眾多參與者和分工,以及這個行業自身積累出來的運營流程,然後逐一將其元素化、流程化、產品化,最終達成網絡協同的效果。」姚娜希望,摩爾媽媽能夠打破「教育行業無平臺」的魔咒。

相關焦點

  • 幼教是老師卻被多少人認為是保姆,我國幼教缺口已超百萬
    老師本來是一個令人尊敬的稱呼,雖然現在一些個別師德敗壞的教師拉低了教師整體的名譽,但是絕大多數老師仍然是盡職盡責的在教書育人。但其中有這樣一部分人,雖然也是老師,但似乎從沒有被人們重視過,他們就是幼教。幼教其實也是教師,分為公辦和民辦,而公辦中又分為有編制和無編制的。
  • 58到家,最弱的LBS本地服務「老大」
    在進行過頻繁的試錯工作之後,58到家的業務重點終於聚焦在了家政+同城貨運這兩個市場中,但它目前仍然還在面臨著巨大的盈利壓力與競爭壓力,這些壓力背後的「資本市場能否看好」等考量同樣在讓58到家壓力重重。   先來看看盈利問題。
  • 早教排名:2020年全國早教機構排行榜,上榜早教品牌深度解讀
    學前教育可以說是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孩子成長道路中的教學伊始,主要是為0-6歲的學齡前兒童提供早幼教、託育、幼兒園、素質教育等正式、非正式教育教學。隨著家長們對「早教」的重視加之「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觀念,我國早教行業可謂是高速發展。中國早教行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發展前景看好。
  • 幼教理念要創新?還是用心?
    △蒙氏,溫江溪水幼兒園不過,這些理念是否兼容本土教學也一直存在很大爭議,有人格外推崇,認可它們形成了國內幼教領域的百花齊放,但也有人覺得四大教育理念的湧入衝擊了國內幼教市場,導致一些過度追求小眾教學,擇園先看理念,將理念作為噱頭等現象的產生。因此,五花八門的幼教理念向來是家長們討論的話題,褒貶不一。
  • 2019中國(濰坊)國際幼教用品及裝備展覽會
    早教行業率先受益於生育政策調整,幼教行業未來2至3年迎來適齡兒童入園潮。2015年底「全面二胎」政策通過,2016年起全面實施。政策調整助力新生兒增量,2014年新生兒達1692萬,自然增長率達5.21‰。2016年數據上升至1786萬,二孩及以上出生數量也達到新高,約為844萬。我國新生兒增長高峰將在未來幾年內保持延續狀態,新增人口將直接推升早幼教市場需求。
  • 人工智慧+VR全景幼教,助力教育均衡化、個性化
    賓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賓果智能」)致力於將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幼兒教育領域,旨在建立以機器人硬體為載體的全景智能化幼教服務平臺,同時貫通於「家+園」VR全景互動的幼教服務體系。根據聯合國人口署關於中國新生兒數量的預測,2020年是3-6歲兒童群體規模的最高峰,約為6851萬人。2020年有超過5800萬人入園才能達到國務院關於毛入學率85%的要求。
  • 濟南市幼教培訓市場調查問卷
    見習記者 張琪       二胎時代,孩子各階段的教育培訓問題始終是市民關注的焦點,而早、幼教培訓更是讓許多家長們難以抉擇的環節。早教要不要上?英語要不要幼兒園就開始學?情商教育、學習能力培養有效果嗎?這麼多機構如何選擇?針對家長們普遍關心的幼教培訓問題,我們將用全面客觀的調查結果給你答案。
  • 第七屆中國幼教大會暨第二屆中國託育大會在杭州開幕
    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29日電 11月28日,由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華夏前程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以「以後疫情時代幼兒園、託育機構的創新發展」為主題的第七屆中國幼教大會暨第二屆中國託育大會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隆重開幕。
  • 本月國內最大幼教盛會,七大亮點,錯過等一年!
    本屆CPE幼教展現場將匯聚國內外優質託幼教企業和品牌,展示類別覆蓋幼教全品類,從教玩具、家具、遊樂設備、草坪地墊、園服被服等硬體資源,到幼教課程、繪本、師資培訓等內容類產品,覆蓋幼兒園、託育、早教機構運作需要的軟硬體體系,可滿足不同市場、區域觀眾的差異化需求。
  • 2021 CPE中國幼教展虛位以待!與您相約上海!
    2020年CPE中國幼教展國內外參展品牌超過900個,國內浙江永嘉、江蘇寶應等教玩具產區近六十家企業整體亮相,華森葳、七色花等知名幼教集成商均以近800平米的特大展位參展。展會同期舉辦了2020年中國學前教育發展大會和GEC全球託幼大會,近4000 幼兒園園長和託幼機構負責人到會。
  • 這回,蔡英文親自上場化解危機
    導讀:據中評社報導,近日,臺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回答藍營「民意代表」質詢時,稱臺灣肉品大廠信功實業也支持進口美國「萊豬」。不過蘇貞昌這個說法卻被打臉了,信功實業否認有這回事。蘇貞昌這種撒謊的說法,使臺灣地區行政機構的誠信問題受到很大懷疑,民眾認為自己受了欺騙。為此,蔡英文親自上場回應這件事。蘇貞昌說謊遭到打臉民進黨當局8月底答應在明年元旦開放美國「萊豬」的進口,此事在島內引起軒然大波,紛爭抗議一直不斷。
  • 陳美玲:抓住機遇促進發展 幼教業務拓展穩步向前
    值得稱道的是,為明各學校、幼兒園在此期間已紛紛出臺「停課不停學」方案,系統規劃、認真落實,最大限度地降低疫情危機的負面影響。特別在疫情出現時,幼兒園還通過微信公眾號、《幼兒園至家長一封信》、班級微信群、等多種渠道向幼兒和家長宣傳普及疫情防治知識和防控要求,引導師生和家長做好防控工作,不傳謠、不信謠,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 山東西王集團百億債務危機化解內幕
    距此次債券風險化解已有半年多時間,記者深入鄒平蹲點,採訪各方人士,推出這篇通訊,還原風險處置工作過程,探尋「西王案例」的經驗與啟示。金杜律師事務所律師吳聖民再次從廣州來到西王集團,此時他眼中的西王與半年多前已大為不同:糧油產銷業績連創新高,發貨區車水馬龍;高品質稀土特殊鋼新材料產業化項目現場一派繁忙。而去年10月,他第一次來到這裡時,這個中國500強企業正深陷百億債務危機,破產陰雲籠罩。
  • 明年起,這個證明可郵寄到家!
    明年起,這個證明可郵寄到家!1新版「出生證」網上申領功能2021年1月1日正式啟用早在2018年,粵省事小程序就上線了申領出生醫學證明預約功能。今年以來,為進一步滿足群眾「一次不用跑」的辦事需求,省衛生健康委聯合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按照「零材料、零跑動」的理念,對該功能進行了全面優化升級,實現「刷臉領證、全程網辦、郵寄到家」三大亮點功能,將於2021年1月1日正式啟用。啟用後,廣東將全面實現新生兒出生醫學證明申領全程網辦。
  • 西王集團百億危機化解始末
    來源:經濟觀察報經濟觀察報 記者 種昂 3月31日,中國「玉米大王」——西王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王集團」)——在申請司法和解40天後,終於有驚無險的化解了百億債務危機。這是目前國內涉及資產及債務規模最大的和解方案,也是國內首例依託司法和解程序集中化解違約債券風險的案例。
  • *ST天娛重整申請獲法院受理 化解債務危機破題
    本報記者 李勇8月2日晚間,*ST天娛公告稱,於7月31日收到《民事裁定書》,遼寧省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申請人周永紅對公司的重整申請,這也標誌著公司的債務化解取得進展。*ST天娛在公告中表示,如果公司順利實施重整,將有利於優化公司資產負債結構,化解終止上市和破產清算風險,推動公司回歸健康、可持續發展軌道。
  • 深耕幼教行業32年,她創辦了13家託幼園,開拓早託一體化商業新模式
    說起重慶,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網紅城市,有紅彤彤的麻辣火鍋、穿梭於居民樓的輕軌、網紅地標「洪崖洞」……但對我來說,每提到重慶,就會想起一位幼教行業的女強人。那時,她想在一個鄉鎮裡開辦私立幼兒園,之前有資歷深的老師也想開辦幼兒園,最後還是沒開起來。所以,有些人看她年紀輕輕,就覺得肯定也開不起來。不理會別人的想法,她懷揣著對孩子的愛和對幼教事業的熱情,堅持自己的目標,勢必要把幼兒園開起來。
  • 冰與火之歌,七月教培機構出現兩極分化
    一個幼教行業的創始人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說到這半年非常不容易。我們盼了半年,終於申請6月15號申請複課了,結果北京的疫情反覆了,所有的同事在視頻會議室裡面抱頭痛哭,說實在是太難了。近日,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武漢復學複課公告。根據公告內容,校外合規教育培訓機構經屬地區疫情防控指揮部評估認定通過後,7月10日起可有序複課。
  • 蘇寧家樂福將持續加大開店開倉力度 有效提升到家服務
    7月8日,蘇寧家樂福CEO田睿發出內部郵件,表示家樂福「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做爬的蟲,而要做飛的鷹」,將持續加大在全國範圍內開店開倉的力度,並通過小倉建設和補貼,提升到家服務的覆蓋半徑和配送時效。圖為蘇寧家樂福CEO田睿發出的內部郵件如今的家樂福,已從1995年北京的第一家店,發展到現在的51個城市215家門店和4700萬註冊會員,是同時擁有線下大賣場、便利店、精選店等多個模型,以及線上1小時到家業務的多業態多渠道多場景零售商
  • 重構邊界,共創幼教新生態,中國學前教育發展大會十月上海見
    為了生存與發展,疫情刺激各類幼教機構面向未來,與時俱進,積極探索學前教育新模式,尋求新突破。「教育無邊界」,教育無時無處不在, 一場疫情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思考和行為模式,幼教的邊界在何處?該如何界定?未來的學前教育生態是什麼樣?該如何發展?什麼是最優質的幼教資源和教育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