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munity解讀!黏膜相關恆定T細胞的發育和功能,及其與微生物的關聯!

2020-12-22 生物谷

2020年11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黏膜相關恆定T細胞(mucosal-associated invariant T cell, MAIT細胞)是一組在進化上保守的T細胞亞群,其能通過T細胞受體(TCR)介導的對維生素B2生物合成途徑衍生的代謝產物的識別來對大多數細菌產生反應;微生物群落衍生的信號會影響MAIT細胞生物學的所有階段,包括特定器官的胸膜內發育、外周擴張和功能發揮等,在組織中,MAIT細胞能夠整合多種信號並展示出多種效應功能來參與抵禦感染性病原體的防禦過程中去;除了擁有抗菌活性外,MAIT細胞還能夠改善皮膚組織的癒合,這或許就揭示了其會通過與局部微生物群落的雙向相互作用在上皮細胞的穩態中發揮著關鍵角色;在人類機體中,血液中MAIT細胞的頻率會在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與微生物群落的穩態有關)中被修飾,這就進一步強調了MAIT細胞與微生物群落之間的相互作用。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Immunity上題為「MAIT Cell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s: the Microbial Connection」的綜述文章中,來自巴黎文理研究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論述了從胸膜內發育到組織定植及功能發揮等諸多過程中MAIT細胞與微生物群落之間發生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MAIT細胞在人類的血液(佔T細胞的1%-10%)、肺臟(20%-40%)和腸道固有層中的頻率較高,而在小鼠機體中其含量要少得多。30年前研究人員在人類血液中的CD4-CD8-T細胞中識別出了不變的細胞受體α(TCR-α)鏈(Vα7.2-Jα33),自那時以後科學家們就發現了MAIT細胞,隨後研究人員在小鼠和牛身上發現了表達同源性TCR-α鏈的T細胞亞群,並揭示了其在進化上的保護特性。同時研究者還在早期證實了一種非多態性的MHC群1b分子選擇性的存在,該分子如今已經被確定為在進化上保守的MHC 1類相關分子(MR1分子),其能在造血細胞上進行表達,而這也是MAIT細胞發育所需要的。

圖片來源:François Legoux,et al. Immunity (2020) doi:10.1016/j.immuni.2020.09.009

MAIT細胞會被描述為能展示與主要轉錄因子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鋅指蛋白(PLZF)表達相關的直接效應器活性的T細胞,同時其還由不變的自然殺傷性T細胞(iNKT)所表達。MAIT研究人員對無菌小鼠外周MAIT細胞的缺失進行研究揭示了MAIT細胞對共生微生物的依賴性,這就提示了MAIT細胞與細菌之間的親密關聯;早在2010年初,研究者就識別出了能激活MAIT細胞的配體,首先其是一種可溶性的微生物化合物,其次是不穩定維生素B2(核黃素)的前體衍生物。這些分子僅在合成核黃素的細菌和酵母中存在,其能夠賦予MAIT細胞廣泛的抗微生物反應性,這種精確的微生物特性與人類感染時MAIT細胞血液的數量減少有關,MAIT細胞在多種微生物感染實驗模型中的保護性效應支持了MAIT細胞的抗微生物功能。

微生物群所產生的維生素B2代謝產物能在體內循環並控制MAIT細胞在胸腺中的發育,微生物配體或許還參與到了上皮內穩態過程中,MAIT細胞或能促進組織修復應對TCR的誘發反應,因此,MAIT細胞或許就能為哺乳動物機體的免疫系統提供一種直接的方法來感知微生物並提供黏膜屏障保護效應;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回顧了MR1和MR1配體的獨特功能,隨後他們概述了細菌代謝產物在MAIT細胞個體發生和抗微生物功能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最後研究人員討論了組織損傷後MAIT細胞對組織重塑的貢獻,並闡明了MAIT細胞配體與其它微生物信號是如何參與其中的。

除了感染性疾病外,在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生期間,血液中的MAIT細胞的頻率就會發生變化,比如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炎性腸病和肥胖等;所有這些疾病都與機體生態失調有關,有趣的是,減肥手術還會導致MAIT細胞血液數量的快速恢復(3個月),減肥手術後研究者所觀察到的第一個變化就是患者機體微生物群的改變,儘管這一觀點目前在科學界還存在一定的爭議,因此,MAIT細胞就能夠感知微生物生態的變化以及反映機體失調的血液頻率的修飾(在上述疾病中最為常見)。

MAIT細胞在組織中的未知、抗原特異性和相關的效應功能或能幫助解釋其在多種條件下的特性以及參與機會中,比如在抗菌防禦過程中、組織修復過程以及上皮細胞穩態維持過程中等;細菌感染會對宿主機體產生相當大的損傷,因為免疫細胞清除病原體時會釋放介質,其與細胞死亡和組織完整性的喪失有關,當病原體被清除後,組織修復過程就會使得血管、胞外基質、上皮和基質細胞網絡得到重建,通過表達抗菌和傷口癒合效應分子,MAIT細胞就能夠根據淋巴因子的環境和配體的可用性,來促進應對機體感染的免疫反應發生重疊。未來研究中,研究人員還將繼續深入研究在體內、穩定狀態下以及在感染和傷口癒合過程中闡明維生素B2衍生的代謝產物的動態變化,深入理解MAIT細胞誘發的因素以及穩定激動劑的開發過程或許也能幫助科學家們在臨床中更好利用MAIT細胞的潛力。(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François Legoux,Marion Salou,Olivier Lantz. MAIT Cell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s: the Microbial Connection, Immunity (2020) doi:10.1016/j.immuni.2020.09.009

相關焦點

  • 抖音推「相關閱讀」功能 關聯今日頭條文章詳解短視頻內容
    [PConline資訊]12月11日下午消息,近日,抖音推出「相關閱讀」功能。比如在一條關於「火摺子」視頻下方的關聯文章,就詳細講解了火摺子的起源、成分、對生產生活的作用,以及古人對火種的使用歷程。  用戶觀看已經添加「相關閱讀」的視頻時,可以通過頁面底部入口,直接跳轉到視頻關聯的文章頁面。
  • 研究思路|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應用案例解讀(第一期)
    今天為大家分享一篇發表在mSystems上的研究,研究對定殖耐萬古黴素屎腸球菌的微生物群與微生物組-代謝物相關聯進行了探究,是一篇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運用的佳作!在此,作者通過16S擴增子和代謝組研究小鼠腸道微生物對VREfm定殖的作用。經頭孢曲松和VREfm處理,小鼠腸道微生物的轉變發生在擬桿菌門和柔膜菌門間。研究細菌和代謝物共現性時找到了VREfm定殖初期及後期的與丁酸相關的典型代謝物,這些與擬桿菌有關的代謝物能指示微生物群落向原始狀態過渡的狀態。本研究說明了抗生素對腸道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定殖VREfm後腸道微生物組的轉變。
  • 剖宮產嬰兒的母體糞便微生物菌群移植可迅速恢復正常腸道微生物發育
    剖宮產嬰兒的母體糞便微生物菌群移植可迅速恢復正常腸道微生物發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4 22:55:03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Willem M. de Vos小組發現,剖宮產嬰兒的母體糞便微生物菌群移植可迅速恢復正常腸道微生物發育
  • 肝性腦病和腸道菌群相關,明確它對病情的作用機制,了解治療方案
    2、腸道菌群HE患者和晚期肝硬化患者出現腸道功能障礙、小腸菌落過度生長,菌落的組成結構和代謝等產生變化,進而細菌及其產物跨過受損的腸黏膜屏障進行轉運。在HE患者和正常人對比中,某些微生物群豐度改變,如腸桿菌群的豐度增加,而毛螺菌科和瘤胃菌科的豐度減小,這些微生物群與星形細胞變化有關。與神經元功能相關的細菌如葉琳單胞菌科的豐度增加。因此HE的高血氨症和認知能力與腸道中細菌的變化有密切的關係。
  • 土壤生物多樣性:守望變化中的藍色星球|土壤生物多樣性|微生物|...
    這些微生物的快速增加,主要與環境變化相關,如旱地土壤淹水後,有機物發酵過程增強,乙酸鹽和H2等物質含量顯著增加,刺激了不同類群的產甲烷菌生長。未來通過優化農業管理方式,將可能發展更合理的溫室氣體甲烷減排策略。旱地土壤則是溫室氣體氧化亞氮(N2O)的重要源,而N2O的增溫潛能約為CO2的300倍。氮循環關鍵功能基因,如nirS和amoA,在微生物源N2O排放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中國科學家繪製人類海馬體發育的細胞圖譜和基因調控網絡
    該工作系統闡明了人海馬體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細胞命運決定因子,繪製了高精度發育細胞圖譜,解析了海馬發育過程中的不同細胞類型及其關鍵的分子與調控網絡。海馬體,是由端腦的內側區域發育而來,是大腦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特殊結構。
  • Science子刊:嚴重抑鬱症中的腸道菌群和代謝特徵,及其相互作用
    目前抑鬱症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國內外多項研究提示腸道微生物紊亂與MDD發生密切相關。腸道微生物群包含大量的細菌和病毒,既往研究更多地關注MDD的腸道微生物的組成改變,但對於其微生物組功能尤其是病毒組功能知之甚少,揭示它們的功能及相互作用將有助於更深入地理解腸道生態系統紊亂在MDD發病中的作用。
  • 董晨院士團隊Immunity:細胞因子啟動Th17細胞分化的新機制
    實驗分析表明,CNS6或者CNS9缺失,並不影響RORγt陽性先天性免疫細胞亞群的功能和發育,但卻導致了RORγt陽性CD4+ T細胞(即Th17細胞和Tr17細胞)的分化缺陷,以及小鼠對實驗性自身反應性腦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EAE)誘導產生不同程度的不敏感。
  • 在個體發育中葉綠體由原質體發育而來,存在於根和芽分生組織中
    (2)葉綠體的增殖 在個體發育中葉綠體由原質體發育而來, 原質體存在於根和芽的分生組織中,由雙 層被膜包圍,含有DNA,一些小泡和澱粉 顆粒的結構,但不含片層結構,小泡是由 質體雙層膜的內膜內折形成的。
  • 自閉症發病和治療的關鍵環節或與腸道菌群相關
    重複刻板行為,或者興趣狹窄,比如他很喜歡小汽車,但是他的玩法和其他的兒童不一樣,他只喜歡把這些小汽車整齊地排成一排一排,而對小汽車的其他的功能都不太感興趣; 三.正如腸道細菌的變化會影響健康的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從而增加多發性硬化和痴呆等疾病的風險,這種變化同樣會導致發育中兒童的自閉症發生率更高。 研究發現,通過與健康對照組的兒童相比,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物群的相對豐度存在顯著的差異,多樣性也存在差異。
  • GZMK+CD8+T細胞是炎性衰老的保守標誌
    通過使用單細胞RNA和抗原受體測序以及基於流式細胞儀的驗證,研究人員在多個小鼠器官的免疫細胞中表徵了年齡相關的變化。研究人員定義了器官特異性和常見的免疫改變,並鑑定了年齡相關粒酶K(GZMK)表達CD8+T(Taa)細胞的亞群,這些細胞不同於T效應記憶(Tem)細胞。
  • Neuropilin-1是T細胞記憶檢查點
    這些數據表明,對NRP1的阻斷(一種獨特的「免疫記憶檢查點」)可能促進長期腫瘤特異性Tmem的發育,這對於持久的抗腫瘤免疫至關重要。   據悉,強大的CD8+T細胞記憶對於長期的保護性免疫至關重要,但在癌症中通常會受到損害,因為T細胞衰竭會導致記憶前體細胞的喪失。
  • 胚胎為什麼停止發育?逃不出這10個因素!
    可引起宮頸黏膜上皮損傷,造成宮腔內感染,從而損害胎膜完整性而引起胚胎停育。 近年研究發現,細菌或病毒感染可導致胚胎停育,風疹、巨細胞病毒和弓形蟲,也可通過胎盤導致胎兒染色體畸形而發生胚胎停育。其它梅毒螺旋體、淋病奈瑟菌、單核細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和細小病毒B19等多種微生物以及Q熱、登革熱、萊姆病和瘧疾等罕見感染均可能引起胚胎停育。
  • 科技研學開發要點、啟示;案例解讀:阿姆斯特丹微生物博物館
    科技研學產業模式案例解讀:阿姆斯特丹微生物博物館1、③微生物展品神秘感與美感結合:令人印象深刻的彩色培養皿展示各種細菌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以及潛伏在他們身上的東西 ;全面的動物糞便收集和保存的人體消化系統。你會看到不同動物的電影分解;通過窗戶可以看到真實的工作實驗室,白色塗層技術人員準備和管理展品;關於細菌,病毒,真菌和藻類的各種其他顯示和信息。
  • 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研究進展
    本文總結了人體腸道中病毒、真核生物、細菌和宿主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群的失衡可能導致的疾病如肥胖和克羅恩病等,以及微生物環境在人體內的成熟過程,期望有助於診斷和治療與腸道微生物失衡相關的疾病。,關注HMP項目相關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等[5]。
  • 共振的含義及其關聯
    打開APP 共振的含義及其關聯 佚名 發表於 2017-04-18 17:22:10 在我還不能準確定義「共振」這一概念的時候,
  • 美格基因微生物多組學聯合文章刊登ISME!
    本研究利用16S+宏基因組+轉錄組+宏代謝組多組學聯合分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道微生物群落的功能特徵進行了探究,並揭示了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相關的「菌群-代謝物-宿主靶點」的互作關係,證實了利用公共多組學數據集成分析來研究微生物組-宿主互作關係的可能性。本文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為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璋研究員。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組蛋白修飾酶及其相關染色質修飾在轉錄調控中的作用
    組蛋白修飾酶及其相關染色質修飾在轉錄調控中的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 21:26:23 美國西北大學Ali Shilatifard等研究人員重新評估了組蛋白修飾酶及其相關染色質修飾在轉錄調控中的作用
  • RORα決定胚胎胸腺中T細胞和ILC2的分化
    RORα決定胚胎胸腺中T細胞和ILC2的分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2 16:47:45 英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Andrew N. J. McKenzie、Ana C. F.